新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挑战与创新对策探析

2024-04-25 00:38王依晨
新闻研究导刊 2024年6期
关键词:教育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政课程面临许多挑戰与新的发展机遇。新媒体在推动传统教育模式变革的同时,也为思政教育创新提供了新平台与新路径。而新媒体带来的挑战主要包括学生信息获取途径多元化、思政教育途径滞后、信息传播碎片化、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多元等。文章从思政教育与新媒体深度融合、借助新媒体多样化特征丰富思政教育途径和方法、建设线上与线下结合的教育体系、加强网络空间舆论引导与理性思辨能力培养等方面提出建议。具体来讲,各高校可借助学生惯用的新媒体平台研发新的教学工具,实现思政课教学内容与学生数字生活的创新性融合;在教学方法方面,可采取互动式、参与式教学模式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考能力;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模拟等方式,让学生体验思政教育在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效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培养出既通晓思政理论又通晓新媒体使用方法的师资队伍。通过更新教育内容、完善教学方法、强化与时俱进的网络道德与法治教育等措施,能有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并且在错综复杂的网络环境下,保持较强的判断力。

关键词:新媒体;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教学挑战;教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4)06-0185-04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3年度山西省高等学校一般性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新文科背景下地方性应用型高校翻译 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成果,项目编号:Jg202349

在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与普及的背景下,高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如今,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日益丰富,思维方式更加活跃开放,价值观念日趋多元,这些都对高校思政课的教学方法及其影响力提出了严峻的考验。为了应对这一挑战,顺应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创新思政课程教学模式与内容已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课题。可见,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既为高校思政课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从机遇来看,新媒体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的教学资源和便捷的教学手段。

一、新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性

(一)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

当前,新媒体已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也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此背景之下,思政课程除了要讲授理论知识外,还需要关注如何借助新媒体工具与平台来提升教学的互动性与吸引力[1]。

借助新媒体渠道可以使思政教育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学习与交互,为学生提供更生动直观的学习体验。例如,在线讨论、多媒体案例分析以及互动式问卷调查等模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进而强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另外,新媒体中的数据分析工具为教师理解学生需求和评价教学效果提供了新的途径。通过分析学生网络学习行为及反馈信息,教师能够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及内容,做到有针对性、个性化地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另外,新媒体也给思政课提供了大量教学资源。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能够帮助学生构建起更全面、更立体的知识结构,还有利于其综合素质的提升以及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发展[2]。

(二)拓展思政课的教学内容

在新媒体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拓展高校思政课程教学内容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新媒体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与平台的同时,对思政课程内容更新与充实又有着新的需求[3]。同时,现代学生对信息需求的不断增加以及社会现象的急剧变化都要求思政课程内容必须更贴近现实,与时俱进。

新媒体可以帮助教师及时掌握国内外最新实践案例、社会热点与政策动态及科技发展与国际关系的前沿知识,从而使思政课程的内容更丰富、更多元。新媒体还让思政教育超越传统课堂的限制,将线上与线下资源整合在一起,并通过各种渠道与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大大拓展了思政课的教学视野与深度。比如,可在社交媒体平台上开展线上讲座和研讨会等活动,也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再现历史事件,给学生提供身临其境的学习体验[4]。扩展这些内容,既能促使学生对思政课程核心理念形成全面的认知,又有利于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

扩展思政课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提升新媒体语境下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还有助于学生形成更开阔的国际视野。

(三)增强思政课的社会影响力

新媒体环境使高校思政课程社会影响力得到显著增强。思想政治课不再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能够借助新媒体的巨大传播力,影响和参与社会话题,提高其在社会上的话语权。

首先,新媒体所具有的即时性、互动性、扩散性等特点使思政教育内容能够快速触达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年轻一代[5]。在此背景之下,高校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在线视频平台等新媒体向更多受众进行思政教育内容的传播,使思政教育在社会上的影响力得到扩大;高校通过刊登有关教育成果、学术讨论、实践活动报道及学生思想动态等方式,与社会公众展开越来越频繁的交流,有利于营造一个健康清朗、积极向上的社会文化氛围。

其次,思政课程的社会影响力增强还表现在课程内容涉及对当下社会热点问题的及时反应与阐释上。教师可借助新媒体工具,结合当前社会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与思考,由此既能强化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与时代性,也使思政课教育功能受到社会的肯定与重视。这样,思政课程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能够引导社会公众尤其是年轻人养成正确的社会态度与行为习惯。

最后,新媒体也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的展示提供了舞台。以网络直播开放课堂、线上研讨等方式,思政教师教学风采与学术观点可以得到更加广泛的传播与认可。这一形态的开放性与包容性有利于增强社会对于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信任与依赖,使得思政课教学能够培养出富有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的大学生,与社会实践联系更加密切,使社会文化建设核心作用得到强化。

二、新媒体发展对高校思政课的挑战

(一)学生获取信息方式的改变

在新媒体背景下,学生接收信息的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以往人们获取信息主要靠图书、报纸及教师讲课,而如今搜索引擎、社交平台、微博、博客、论坛及各种在线课程等都成了学生接收信息的主要渠道。这一变化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空前挑战。

互联网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与价值取向褒贬不一,学生注意力被分散于多种信息源中,更易触及复杂的视角与理念。在此环境中,学生形成的价值观念可能有悖于思政课程所提倡的主流价值观。另外,在新媒体平台中传播速度较快的信息通常比较轻浮且深度不够,可能影响学生对于复杂社会现象以及历史理论等问题的深刻理解与认知[6]。同时,信息的海量化与多样化使学生思维方式、接受方式及表达方式等发生变化,对思政课教学内容、方式与手段等也有了全新的要求。因此,面对新媒体环境中信息内容、获取途径的变化,传统思政课程想要从内容传递、价值观引导等方面与学生产生有效互动交流变得更难。

(二)思政教育方式的滞后

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给高校思政教育传统教学方式带来挑战。在新媒体环境下,学生习惯于接收快捷、碎片化的信息,传统思政教育方式通常显得落后,无法满足其学习习惯与心理期待。这种滞后性既表现在教育方式方面,又表现在教育内容方面,使得思政课程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积极性[7]。具体而言,传统的思政课一般采取老师教、学生听的模式,这一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在新媒体时代无疑太过死板。当前,学生对互动性和参与性较强的教学模式寄予厚望,更愿意以视频、模拟游戏和社交媒体为载体开展多元化学习,而这一切是传统思政教育难以实现的。

另外,在新媒体环境中,信息更新快速,思政教育内容若不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将会降低自身权威性与影响力。这就需要思政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既要及时地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又要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使其符合新媒体时代下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心理特点。

(三)信息传播的碎片化与片面化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的特点之一就是碎片化程度高。信息呈现为短小精悍而又迅速的碎片化形式,这一碎片化信息传播给高校思政课教学深度与系统性传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收的信息通常为时断时续且分散的知识点,这对复杂概念与系统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都有不利影响[8]。碎片化信息难以反映知识的连贯性、系统性,而思政课程正好要求系统性地阐述知识与价值观,这意味着知识传递与价值观塑造在教学过程中受阻。

同时,片面化信息现象越来越严重。新媒体平台发布的信息往往追求视角的新颖性与独特性,而不是全面性与平衡性,因而造成信息内容比较片面。当学生接触这些片面性信息时,就有可能产生认知偏差,这对他们形成全面、客观的世界观是不利的。这类片面化信息还会使学生产生误解与偏见,对高校思政课程实现培养学生理性思考与深度分析能力的目标提出了挑战[9]。

另外,信息传播碎片化、片面化也会使学生在思考时出现浅尝辄止、深度不够、连贯不清的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与理论,学生不一定能深入地展开分析,很难建立起系统的知识结构。在这种信息环境下,思政课教师怎样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系统而深刻的知识体系就成了一个难题。

(四)网络舆论的复杂与多元

网络舆论具有复杂性、多元性等特点,这给高校思政课程带来极大挑战。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生产者与传播者,致使网络舆论空前复杂与多元。在这一环境中,学生所面对的已经不仅有一种声音,而是形形色色、互相竞争乃至互相矛盾的意见与信息。这既对学生的价值观与知识结构造成冲击,又使思政教育在内容与方向上面临着全新考验。

网络舆论多元化使学生能够很方便地接触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各种意见,它虽有利于开阔眼界,却又极易造成价值观念上的矛盾与困惑。思政课程如何在这一环境中保持说服力与权威性,保证学生在多元信息中能认同并接受正确的价值导向是当前面临的困境。学生可能质疑各类信息源,甚至是官方信息与传统媒体信息。网络舆论之复杂,也表现在信息真假难分这方面[10]。不实信息与谣言在网络空间快速扩散,给高校思政课程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与价值观造成阻碍。学生過多接触网络上的错误信息,会对其判断力产生影响,甚至形成不正确的认知态度。

三、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的创新对策

(一)加强思政教育中的新媒体融合

在新媒体环境中,高校思政课程需要传统教学方法和新媒体技术密切结合才能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参与度。要达到这一目的,策略之一就是建设新媒体思政课程体系。这就要求教学内容及形式必须适应学生日常使用的新媒体平台。教育者可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与思政课程有关的微视频、音频讲座及互动式图文内容等,或借助社交媒体讨论课程、分享知识,以引起学生关注,促使其积极学习。同时,这些内容在设计时需要注意互动性、参与感等,如通过线上问卷、投票等方式来搜集学生对于某种社会现象的意见,这既给学生表达意见提供了机会,还给教师了解学生的思想状态提供了一条更加方便的途径[11]。另外,新媒体工具数据分析功能有助于教师对学生学习活动表现进行监控,从而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通过分析网络平台中的学生互动数据,老师能够了解到学生思政学习的具体要求,然后调整教学策略,使教学内容更好地契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二)利用新媒体丰富思政教育方式

在新媒体环境下,各高校应不断丰富思政教育途径,通过创新教学模式使思政课程内容变得更加鲜活。比如,可借助虚拟现实技术来搭建历史场景,使学生沉浸式地学习革命历史,增强学习直观性与感染力;运用增强现实技术,把抽象的政治理论同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相结合,有助于学生对这些理论进行深入理解与掌握。线上角色扮演游戏也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可以让学生在模拟各种社会角色的过程中,发展自身的批判性思维与同理心。需要注意的是,这类游戏设计要紧紧围绕思政教育这一核心内容,以情景模拟、角色互动等方式,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加深对思政知识的认知。与此同时,使用社交媒体平台是提高学生参与度的一个有效途径[12]。可通过创设专题讨论组,定期公布有关时事政治方面的研讨话题,促使同学们主动发表意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展开深度交流。这种探讨既能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锻炼思辨能力,又能促使知识共享与观点碰撞。通过新媒体技术的融合和利用,高校思政课程能够有效应对信息传播的碎片化和片面化问题,从而提升思政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三)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体系

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思政教育体系,是适应新时期高校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举措。在这个体系中,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得以充分展现,线上与线下教学各自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首先,在线上教学方面,为了满足学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接受思政教育,各高校应建立专属的线上思政教育平台。这个平台应整合各类课程资源,设有讨论区、互动模块等功能,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充分交流、互动。此外,平台还应具备较强的个性化推荐系统,不仅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还能帮助教师通过大数据技术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成绩变化,从而适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

其次,线下教育环节同样至关重要。各高校应充分利用课堂讲授、研讨会、社团活动等形式,加强学生的实体交互和团队合作;通过举办现场讲座和主题沙龙,让学生面对面地进行交流和探讨,从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13]。

最后,将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并将其用于优化线上教学内容。例如,针对学生在实际讨论中表现出的疑惑和需求,教师可以通过线上平台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学习和辅导。

(四)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培育理性思辨能力

互联网时代,网络舆论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空前冲击。对此,高校要加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重视对学生理性思辨能力的培养。

具体而言,高校可从以下几个途径培养学生的理性思辨能力:一是开设思政课程专栏或者论坛,激励学生深入剖析探讨时事热点,并由老师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通过追踪热点问题,让学生在繁杂的网络信息中学会识别真假并形成独立见解。二是举办模拟联合国和辩论赛,使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锻炼逻辑思维与语言表达能力,学会尊重各种观点与看法,提高自身的论证与应对能力[14]。

另外,各高校要加强网络舆论环境监测与分析,在发现错误、不良网络舆论后及时纠正,并以此为基础定期发表官方观点以正确引导网络舆论的方向。与此同时,激励与培育学生做网络舆论的积极参与者,对网络信息进行理性的分析与评价,在网络空间发出积极、合理的客观声音。通过实施这些创新对策,既能强化学生理性思辨能力,又能促进其社会责任感与公民意识的养成,还能为培养新时期大学生的政治素养打下坚实基础[15]。

四、结语

新媒体环境对高校思政课教学提出了挑战,同时对思政教育方式的变革与升级提供机遇。高校需要主动顺应新媒体发展的新趋势,从整合新媒体资源、丰富教育手段、建设立体化教学体系等方面入手,在加强网络舆论引导、培养理性思辨能力等方面促进高校思政课程的创新与发展。在全新的教育环境中,要保证思政教育具有时代性、针对性以及有效性,不断进行探索与实践,才能培养既具有深厚理论素养又能够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素萍.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亲和力提升路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23.

[2] 高培文,张亚文.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的发展研究[J].时代报告,2023(4):110-112.

[3] 高丽琴.新媒体发展背景下高校思政课的挑战及应对措施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2,13(24):218-221.

[4] 乔伟丽.新媒体助力高校思政工作创新发展:评《新時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J].新闻爱好者,2022(9):121.

[5] 张东艳.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辅出版的转型与发展[J].传播与版权,2022(8):22-24.

[6] 刘相君.新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方法创新探究[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2(7):35-36.

[7] 于婉华.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D].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021.

[8] 刘淑红.新媒体视域下高校思政课混合式教学模式探析[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1,5(6):92-94.

[9] 奚丽萍,柳俊丰.新媒体时代艺术类院校思政课的建设与发展:四个观察维度[J].南方论刊,2021(1):104-106.

[10] 何付霞,朱丹丹.论新媒体技术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发展[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9(4):47-50.

[11] 张陕豫.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力提升[J].时代报告,2019(8):30-31.

[12] 张静.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创新路径研究[J].知识文库,2019(15):15,17.

[13] 吴迪.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研究[J].智库时代,2019(29):68-69.

[14] 王诗渊,吴仕金.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31):75-76.

[15] 史宏波.浅论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发展[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9):62-64.

作者简介 王依晨,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教育方式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
农业院校环艺课程教育方式与考核改革的构建
“翻转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课中应用的可行性研究
高中英语的高效作文教学法之我见
基于应用语言的英语文化导入教育方式
网络考试:高校思政课考试改革的新取向
浅析高职院校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用户信息素质教育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中职美术创新教学实施的方法探究
读写结合探寻初中记叙文写作教学新路径
中职 《电机与拖动》 课程教学的改革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