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析

2024-04-23 09:15许玉红
考试周刊 2024年9期
关键词:渗透措施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课题项目:丰泽区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第二批)立项课题“小学语文与传统文化融合渗透的实践探究”(课题编号:Fzjk23—092)。

作者简介:许玉红(1975~),女,汉族,福建晋江人,泉州市丰泽区东湖实验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摘  要: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过程中,逐渐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现阶段的素质教育。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学生形成端正的思想、优良的品格。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应有效地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让学生能够受到民族精神、民族品格的引导,由此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助力于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小学语文;传统文化;传承文化;渗透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09-0035-06

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是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瑰宝,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由此培养学生端正的思想观念,良好的品行。同时,传统文化的渗透也能够让学生不断学习并传承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发扬光大。基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日常教学工作时,就应针对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教学中的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渗透措施,以此提高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依据

(一)语文教育是文化传递的过程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与保存文化的重要功能。语文学科作为小学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其人文性特点更加明显。故而,语文教育也是一种传递文化的过程。同时,由于语文学科中包含大量优秀的文章内容以及中国文化知识,所以语文学科可以更加有效、全面且深入地传递大量有关于我国传统文化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究。首先,语文教材的设置就包含有较强的递进性特点,能够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认知水平,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与帮助,由此加深学生对语文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其次,语文学科中包含大量有关于我国传统文化、历史发展、革命英雄人物的文章内容,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能够培养他们的民族认同感。因此,语文教育工作在开展期间具有较为明显的文化传递效果,能够引导学生针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与思考,由此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道德素养。

(二)语文学科所独有的育人功能

小学语文学科具有较强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其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较为紧密,因此在传承传统文化期间,教师既可以借助于语文学科中所涉及的教材内容为学生引入传统文化知识,也可以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索,由此渗入民族精神,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另外,在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阶段,由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现阶段的“素质教育”,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希望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引导下成长为思想端正、品格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基于以上理念,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全面贯彻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由此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我国也有学者曾指出:“语文教育作为民族的母语教育,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和历史传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思想和哲学,也承载着我们的民族精神和智慧。學好语言,对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吸收先进的人类文明、提高人民的整体素质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对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时,可以积极融合并渗透传统文化内容,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必然选择

在新课标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既需要关注学生对语文学科理论知识的学习情况,同时也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语文核心素养主要包含以下四方面:语言的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理解与传承。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内容既包含了学生对语文知识的学习与应用能力,也关注学生对文化知识的传承与理解能力。对此,可以发现语文核心素养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在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期间,必须有效地渗入传统文化知识,由此才能够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文化理解与传承能力。

二、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意义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风俗、精神的总称,为中华文化演化而汇聚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以“儒、佛、道”三家传统文化思想为主干所形成的文化内容,其中包含了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等优秀品质,也含有诸子百家的文化、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国戏剧、中国建筑、汉字语言等各类内容。因此,我国传统文化极为丰富,所包含的形式多样,内容多元。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根据课上知识点融入传统文化知识,能够丰富课上教学资源。在教学课堂开展期间,学生既可以结合传统文化的相关图片思考文章的内容,也能够观看有关于传统文化的相应视频,探讨文章的核心思想。在此过程中,既能够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让学生更加深入地探讨文章的主要内容,以此提高学生课上的学习效率。

(二)给予学生正确引领,培养学生道德素养

小学阶段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但他们的年纪较小,生活经验不足,大部分学生的心智并未成熟,是非分辨能力较为有限,如果对学生的行为不进行正确的引导,有力的规范,则会导致学生产生心理或行为问题。因此,在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不仅要承担“教书”的责任,也需要履行“育人”的使命。而我国传统文化内容凝聚了民族精神以及优秀的品格,在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渗入传统文化,能够给予学生以正确的引领,让学生树立端正的思想观念、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为培养学生良好的品格,让学生懂得分享与谦让的重要性,教师就可以引入“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学生在了解传统文化期间能够正确领会尊老爱幼的意义,让学生养成谦让的品格。为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意志,让学生拥有更加严谨的学习态度,教师则可以引入“愚公移山”的故事,让学生明确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应该保有坚持不懈的观念,让学生能够在面对挫折时发挥愚公精神,坚持奋斗、不言放弃。

(三)激发学生爱国情怀,树立学生民族精神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在课程中融合并渗透传统文化,能够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树立学生的民族精神。首先,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必须不断激发自身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感,培养自己对国家的情感。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后,能够真切地感受到我国文化所独有的魅力,由此激发学生的自豪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在此情况下,学生的爱国之情油然而生,民族之间的凝聚力量也会逐渐增强。其次,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大量鼓舞人心的英雄故事,展现了先辈们的高尚品格。无论是在历史发展阶段奋勇抵抗外敌的民族英雄,还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投身于科研事业的研究人员,在他们身上都能够感受到难以磨灭的民族精神以及高尚的品质。因此,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了解相关故事后,能够受到更加深入的感染,让学生不断传承我国伟人的优秀品格,以此树立学生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四)引入中华传统文化,引领学生传承发扬

教育是文化最好的传播途径。教育工作在开展期间,不仅要让学生明白理论知识的含义,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应将传统文化渗入教学课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情感与高尚品质。同时,小学阶段也是学生价值观念的启蒙时期。在这一阶段,引入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在学生的心里种下一颗“种子”,让学生后续的学习与发展都能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以及民族精神的影响。在此期间,随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学生内心之中的种子也会不断成长,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传承并发扬中国传统文化,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感染他人,让传统文化落地生根,不断发展。

三、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问题

(一)教师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语文教师是语文课堂的发起者、规划者与落实者,教师的个人能力对教学工作的开展情况有着极大的影响。因此,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渗透传统文化期间,就需要针对教师的文化素养进行分析,加深教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但受我国现阶段教师培养体系的影响,大部分语文教师仅针对文史基础类知识、心理学、教育学进行学习,并未针对传统文化内容进行系统性的探究。在此背景下,就会出现教师对传统文化了解不够深入、语文教师文化素质有待提升的情况。因此,部分语文教师将传统文化内容与语文课堂进行融合时,大多只会局限在教材上,教学也缺乏系统性,引入内容不够深入且完善,导致传统文化的渗透较为零散,不利于学生进行综合性、长期性的学习,也难以提升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

(二)传统文化融入较为片面

虽然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在发展期间由以往的应试教育转变为现阶段的素质教育,提倡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但由于部分语文教师应试教育理念根深蒂固,在教学课堂开展期间依旧会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首先,语文教学课堂开展期间,教学环节、教学方式的设计较为陈旧,难以激发学生兴趣。语文教学课堂开展期间,虽然部分教师引入了传统文化知识,但教学模式较為陈旧,大部分以教师讲解学生聆听的方式为主,使得学生较为被动,难以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热情。其次,传统文化融入教学课堂时较为片面,学生难以针对传统文化的整体内容进行思考和探究,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想要表达的思想不够了解,无法真正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例如,在语文课堂开展期间,教师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古诗词内容时,也会引入我国传统诗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但基于学生文化素养、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等因素,大部分教师都会让学生阅读古诗词、背诵古诗词甚至默写古诗词。在此背景下,传统文化的引入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会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学习任务与学习压力,由此导致学生无法理解并感受古诗词的魅力,甚至还会产生部分抵触心理。

(三)学生缺乏浓厚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没有较高的兴趣,就难以针对传统文化的内容、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精神与品格进行深入的分析。小学生的年纪较小,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较为薄弱,并且大部分学生的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在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如果教师仅仅通过讲述的方式向学生描绘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就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导致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较少,难以真正领悟传统文化的魅力。例如,在语文教学课堂开展期间,教师向学生展示优秀的文章以及名人名言时,如果仅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并针对优美的语句进行圈画与背诵,并未针对文章的故事背景、故事情节、故事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细致论述,就难以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 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策略

(一)提高教师文化素养,保证传统文化的全面渗透

教师是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导师与引领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观念、文化水平都在无形之中影响着学生。因此,为提升小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渗透的有效性,发挥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就应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革新教师的思想认知。

1. 激发教师传统文化的教育意识

我国小学语文教师应真正意识到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以及传统文化融入日常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在教师日常工作期间,应认真阅读新课标文件,了解我国现阶段所传达的教育理念,分析语文教材的主要内容,由此了解语文学科的育人功能,明确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教学特点以及教学内容。在教师革新自身思想观念、不断学习期间,可以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上下载并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视频,总结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并书写教学设计、教学案例等,由此革新自己的思想观念,让自己拥有传统文化深入语文教学课堂的意识。

2. 提高教师传统文化底蕴

小学语文教学课堂开展期间,传统文化的渗透并非一个知识点的引入、一句名人名言的讲述,更多的是在潜移默化之中向学生引入传统文化知识,让学生将课上知识点与传统文化进行紧密结合,由此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此情况下,教师必须保有“给予学生一杯水,自己拥有一桶水”的观念,不断增强自身的传统文化底蕴,积极学习与语文教材内容、文章内容相关的传统文化,由此保证教学课堂开展期间,当讲到某个知识时,能够将与知识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讲述给班上学生。

例如,教师在向学生讲述《雪梅》这一古诗内容时,则可以引出《爱莲说》的相关内容:“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在《雪梅》这首古诗中,作者运用雪花与梅花之间的对比,突出梅花高洁的品质。在教师引入《爱莲说》后,则能够引导学生针对莲花、牡丹、菊花进行分析,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所看到的景象进行论述。这种随意的引导,既不突兀,也能够加强课上知识与传统文化之间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针对课上知识点以及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深入探究。因此,在将传统文化内容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时,必须提高教师的文化底蕴,确保教师所渗透的传统文化内容更加确切合适,既能夠丰富课上内容,也能够激发学生的探讨兴趣。

3. 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水平

针对“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的专业水平”这一内容进行分析时,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1)我国师范生的培养体系革新。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既需要从现阶段的教育层面进行论述,增加语文教师对这一内容的思考,也需要从根本上进行探索,全面提高我国教师的文化修养与专业能力。因此,在我国高校培养师范生期间,应增设有关于传统文化的课程,让师范生针对传统文化知识进行系统性的学习,由此从根本上提高我国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专业能力。

(2)我国小学学校在办学期间也应开展专项的培训与学习活动,提高校内语文教师的整体水平。在办学期间,小学校内领导人员可以带领小学语文教师一同开展《中华好诗词》《传统文化分享大会》等各类节目,引导校内教师积极地参与到活动过程中,让教师根据日常教学内容、教材文章进行分析,设定自己参赛的主题。在活动开展期间,能够引导针对中国文化中所蕴含的诗词内容以及优秀故事进行讲述,以此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在《中华好诗词》《传统文化分享大会》等活动的开展下,既能够丰富教师的业余生活,也能够通过这种趣味的方式加深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同时,学校在办学期间也可以带领教师一同开展传统文化的教研活动,制订“传统文化校本课程”,引导教师在日常教学期间积极搜集与教材内容、学生学习能力相适应的传统文化知识,由此丰富校本课程,提升传统文化渗透语文学科的全面性、系统性与深入性。

(二)挖掘教材文化元素,学科知识与传统文化融合

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内容时,不仅要结合课上知识点,引入传统文化知识,也要积极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由此确保教学内容能够与传统文化有效融合,保证教学课堂的流畅性,教学知识的一体性。基于以上理念,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教学期间需要合理利用课本教材,不断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并结合文章要点进行拓展性的描述,以此确保学生能够在学习课上内容、阅读教材文章时受到传统文化的陶冶与影响,使得传统文化知识能够更加全面彻底地渗透于语文教学课堂。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内容为例,本单元中的三篇文章向学生讲述了中国古代神话,主要为《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在教师讲解文章内容时,可以深入挖掘文章故事情节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向学生讲述故事人物的精神与品格。

1. 《盘古开天地》这篇神话文章主要讲述了混沌之初,盘古醒来了,他拿起斧头,将天和地分开。但他担心天和地最终会合上,因此他就以头顶天,脚踏地站在天地之中,最后盘古的身体化为世间万物,照耀了祖国河山。这篇文章是古人对人类始祖的“神化”,虽然带有一定的梦幻色彩,但真正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在教师渗透传统文化时,就可以针对“无私奉献”的民族精神进行论述,由此激发学生的内心思考,让学生可以真正地受到启发和引领。

2. 《精卫填海》这一文章主要描写了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故事。在这篇文章中,我们能够看到精卫永不放弃、不畏艰苦的精神品格。在教师向学生讲述精卫的精神与品质时,则可以引出我国伟大的科研人员,如袁隆平院士、屠呦呦院士,他们是人民的模范,是我们精神品格的引领者。他们在自己的领域锲而不舍,体现了坚持不懈、为人民服务的高贵品质。

3. 《女娲补天》这则故事主要向我们讲解了,女娲看到人间疾苦后,决心把天和地修补起来,因此她开展了一项巨大而艰难的工作,在女娲的努力下,人们最终获得了新生。女娲补天的神话故事表达了古代中国人对英雄和母亲的深深崇敬和感激之情。在讲解过程中也可以引入“孟母三迁”这则传统故事,让学生再次深刻地领会母亲的含义和理解母爱的伟大。

(三)引入多样教学方式,提升传统文化渗透趣味性

1. 创设教学情境,加深学生印象

创设教学情境是一种学生更易接受的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课堂开展期间,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教学重点以及学生兴趣进行分析,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在相关问题的引出下以及在教学资料的展现下,针对课上内容进行深入分析,以此加深学生的印象,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传统文化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课堂期间,教师也可以利用传统文化内容为学生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借助于传统文化中丰富的故事、趣味的情节,使得语文教学课堂更加生动形象,以此吸引学生的关注,让班内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以四年级下册中的《文言文二则:〈囊萤夜读〉〈铁杵成针〉》为例,在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文言文内容、分析文章中所蕴含的情感时,可以为学生创设故事情境,引入与勤学相关的传统故事内容,让学生在思考探究过程中感受到我国历史人物勤勉好学的优良品质。在教师讲解《囊萤夜读》时,可以为学生引入“凿壁偷光”这一故事。“凿壁偷光”主要讲述了匡衡勤奋好学,但由于家中没有蜡烛,他就在墙壁上凿了一个洞,借助邻居家所透来的亮光进行学习。“凿壁借光”与“囊萤夜读”这两则故事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因此,在教师讲解课上知识点、渗透传统文化时,则可以引入这一故事内容,既能够引发学生更加深入的思考,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也能够保证传统文化知识、传统精神能够渗透到教学课堂上来。在教师讲解《铁杵成针》这一文言文时,则可以向学生展示“韦编三绝”这一段故事,让学生感悟故事中人物的恒心与毅力,由此培养学生坚持不懈的品格。

2. 引用技术手段,丰富文化资源

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广泛地应用于各行各业,也极大地推动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与革新。因此,小学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可以引入技术手段,为学生带来更为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以此革新教学课堂,吸引学生的关注。语文教学课堂开展期间,信息技术手段与多媒体设备的合理应用,能够确保教学课件贯穿于整个教学课堂中,使得有声音、有文字以及图文兼顾的学习内容给学生带来多重的感官冲击,以此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渗透传统文化时,教师可以借助技术手段,通过图片、视频的方式,将传统文化展现出来,丰富课上教学资源,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质量。

以四年级下册中的《小英雄雨来(节选)》这一课为例,在教师讲解过程中,可以率先引导学生阅读文章内容,初步感知雨来的精神与品格,分析文章中所描述的故事内容。在学生思考探索结束后,教师则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向学生播放“小英雄雨来”的相应视频,让学生在声音、视频的冲击下,能够更加深刻地领悟雨来无私奉献、英勇无畏的英雄品格。在视频播放期间,教师运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将教科书中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华传统文化内容展现出來,既能够加深学生的了解,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内心情感。同时,教师在展示完小英雄雨来的视频后,也可以引入其他英雄人物的视频资料,让学生能够在观看过程中真正地感受到我国革命人物英勇无畏的精神,感受到视频中所传达的浓厚的家国情怀。

(四)应用多元评价环节,形成传统文化渗透的闭环

在新课标文件中,针对评价建议进行了更加细致的论述。文件中表示,教师应树立“教—学—评”一体化的意识,科学选择评价方式,合理使用评价工具,妥善运用评价语言,注重鼓励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使教师也应用多元的评价方式,开展过程性评价、引导性评价、激励性评价等内容,由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形成传统文化渗透的闭环。

首先,针对评价主体进行分析。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全面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综合能力。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应增设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环节。在传统文化渗透于语文教学课堂时,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课上所涉及的传统文化内容进行评价,激发学生的内心感受,让学生针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其次,针对评价方式进行分析。评价作为教学的一种方式,在开展过程中具有引导性、激励性的特点。因此,为提升传统文化渗透的系统性、全面性、深入性,教师可以应用过程性评价以及引导性评价,让学生在课后时间积极查询与课上知识点相关的传统文化内容,由此激发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也不断了解并掌握传统文化,由此真正地形成传统文化渗透的闭环。

五、 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开展期间,为有效渗透传统文化内容,就应不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激发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教育意识。同时,也应挖掘教材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引入多样的教学方式,增加多元的评价环节,以此确保传统文化内容能够全面且深入地渗透于小学语文教学中。希望在文章的论述下,我国语文教师能够不断革新语文教学课堂,渗透传统文化知识,以此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课堂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荣智敏.小学语文识字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探析[J].文渊(小学版),2020(9):140.

[2]胡艳红.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探析[J].读与写:上旬,2019(11):131.

[3]刘国安.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探析[J].天津教育,2021(28):108-109.

[4]陈璐.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探析[J].散文选刊:中旬刊,2020(3):60-61.

[5]邢志国.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传承传统文化的途径与方法探析[J].读与写(上,下旬),2020,17(8):102.

[6]左雪华.探析中华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意义与实践路径[J].文渊(小学版),2020(5):50-51.

[7]李凤兰.传统文化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渗透路径[J].启迪与智慧:中,2020(4):74.

[8]罗业锋.传统文化教育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中的渗透路径探究[J].语文课内外,2021(21):105.

[9]葛云.浅谈传统文化在小学中高年级语文教学中的渗透路径[J].语文课内外,2021(9):27.

猜你喜欢
渗透措施传统文化小学语文
论小学体育课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论加强中国古代经典之作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思考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