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加强中国古代经典之作在语文教学中的体现

2017-09-13 06:09马云山
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 2017年18期
关键词:中国古代渗透措施语文教学

马云山

摘要:语文教学体现的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其目的在于提升学生人文修养,陶冶学生情操和性情。无疑,将传统经典纳入语文教学中,无论对于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还是传承经典文化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时过境迁,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经典中某些具体的东西已经过时,而且学生易产生隔膜感。因此,探索在语文教学中如何体现中国古代经典家训是我们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古代;经典家训;语文教学;渗透措施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6-0021

经典承载着民族的精神和血脉,中国的传统经典更是在悠悠五千年历史的风吹雨打中,大浪淘沙般沉淀下来的文化精髓。传统经典蕴涵的真、善、美的核心价值,超越时空,能给人以永恒的精神熏陶和心灵启迪。

一、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中国古代经典家训的重要性

1. 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语文教学一线的教师普遍反映学生学语文“三怕”,一怕周树人,二怕文言文,三怕写作文。学生之所以会怕文言文是因为平时读的少,积累不够。怎样让学生没有畏难心理?传统经典文本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言简意丰、耐人寻味。这是语文学习难得的课程资源。如《论语》,从牢固语文基础知识方面看,《论语》收录有很多的成语、熟语、名言警句,像“巧言令色”《论语·学而》“慎终追远”《论语·学而》、“君子成人之美”《论语·颜渊》、“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等,学生在不断熟读成诵的过程中,日积月累,一方面能记下这些佳词美句,扩充大脑词汇容量,打牢语文功底,另一方面能对他们完成考试必考的“名句填空”题提供帮助。

2. 提升学生的做人修养

从提升学生人文修养方面看,语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具体而言就是“明理”,即明白“为人处世”的道理,达到“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境界,日后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与人和睦相处。众所周知,《论语》博大精深,意味深长,多至理名言,是立身处世必备的法宝秘籍。

传统文化除了是一门知识外,它能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而响彻中外,更多的是它的文化内涵对人行为的影响。《三字经》中三字一句的韵文极易成诵,内容包括了中国传统的教育、历史、天文、地理、伦理和道德以及一些民间传说。但它不仅是知识的涵盖,同时也教育了我们为人处事的道理,甚至方法。《论语》也是这样。所以,作为教师,我们不仅要对传统文化的教学进行有效的推动,而且还要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对学生造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让自己成为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榜样和动力。

3. 有利于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精髓及再创造

通过“经典”渗透,不仅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使我们的少年能够具有民族自信心和独立性,在文化冲击和碰撞中正确认识自己,并得以创造性的发展,而且无论何时,他们身处何方都不会迷失方向,不会精神虚无,不会被异化,不会甘愿为人奴隶。他们心中永远会装着祖国和人民,始终具有强烈的民族归属感。如近期中央电视台举办的“中国诗词大会”栏目深受广大师生欢迎,传达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中国文化精髓不能丢,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

4. 提高了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社会的发展引起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使独生子女问题成为社会问题。优越的社会环境,舒适的家庭环境使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就养成一种惰性、冷漠性、自我性以及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畸形心态。把不良的思想扼杀在萌芽状态,这是防患于未然的举措。笔者在经典诵读内容中加强学生的品德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如《游子吟》的反复诵读使我们学会报答,学会感恩。其实父母的付出又何尝不需要回报?“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在对这些名言警句的反复背诵中学会从诚信、忠诚、虚心等方面学会做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对这些古典诗词的诵读,从而使学生明白“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让学生懂得友情的重要,理解人与人之间应该和睦相处;应该彼此谦让。古代詩文离我们较远,因此在反复诵读中体会其中的感情,从中学会立人、学会处事的精神,这就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了浸染与熏陶,提高了自己的思想道德意识。

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经典家训的措施

1. 留心周围,联系时事

传统经典在千百年流传的同时,自然与我们的读者产生了时代的距离。所以,教师应运用周围的时事做引子,让经典缩短与读者的距离,拉近古今差距。如网络上流行一句话“距离产生美,但太远就不美了”。学生大都明白其中的道理是告诉人们凡事要适度,得把握好分寸。可这个道理。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已经明白:“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论语·阳货》

习近平总书记于2012年11月29日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发表重要讲话,其中提到了“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他还指出了实现中国梦的三个必须,其中之一便是凝聚中国力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梦,需要全国人民齐心协力。学生是未来之星,是助中国园梦的主力军。教师应教导学生勇于承担社会责任,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增瓦。具体要怎么做,学生会有疑惑,教师可顺势引出“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夫子的这段话告诉我们从梦想的起点到成功的终点需要很长的努力过程,我们必须有明晰的人生规划,做好各个阶段该做的事,一步步地走下去,走向梦圆时刻。这样,教师在传承经典的同时也让学生觉得其实孔圣人离他们很近,自然能克服对传统文化的畏惧心理。

2. 创设文化课堂的情景和氛围

环境情景:在教室、走廊的墙壁上张贴名言警句和书画作品,以此来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语言情景:引用与课文相关的典故,运用诗意动人的语言,铺垫蓄势讲授课文,感染学生,激发他们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

音乐情景:据课文内容选择播放恰当的音乐,或激昂慷慨或沉缓婉转的音乐,这有利于把汉语言文学之美烘托出来。

影像情景:利用多媒体制作相关影像材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形象地感受到中国文化艺术的精湛与美妙。

3. 活动中继承经典文化

搜集文化名人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定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和诗配画活动比赛。

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开展“寻访家乡传统文化”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

综合性学习是弘扬传统文化的最好载体。例如中低年级可以鼓励搜集相关资料:以作业的形式鼓励学生利用假期搜集相关资料。学生搜集的内容:“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成语故事”“歇后语谚语”“历史人物事迹”“中国传统节日传说故事”。

4. 重视对学生经典阅读的指导和检测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或指导学生自己制定阅读要求。不过,学习计划很容易制订,但是惰性没有克服,订再多的计划都没有用。那么,怎样克服自身的惰性呢?唯有“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让我们来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发挥“经典”的神奇力量吧!首先,教师应当注重让学生先完成浅显的任务,先布置每周摘抄佳句评比,以成就感激发学生自读“经典”文章的兴趣;其次,我们教师应指导学生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内容,并根据文章内容与自身特长选择如下阅读方法:朗读、默读、复述、精读、略读、浏览中的任意一种或几种;再次,教师应教会学生灵活运用自读自悟、总结讨论等方式,巩固和实践课内知识,提高课外阅读水平,发展学生阅读能力。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经典”阅读教学的关键就是掌握一定的“法”,以促进完成一定的阅读的“量”。

中华传统文化的弘扬需要每一位语文教师的努力,需要每个学生的努力,更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的关注和努力,使学生热爱祖国文户的感情充盈胸中,良好的人文素质也在祖国文化熏陶下形成。只有这样,中华传统文化才会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古代渗透措施语文教学
在高中美术教育中渗透中国传统艺术文化的对策
论小学体育课程中如何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国学经典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方式的思考
修海林《中国古代音乐教育》学习札记
战国诸子叙事与中国古代史传文的成熟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在大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