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三味”课堂 培养核心素养

2024-04-16 05:52王丽丽
关键词:生活味三味小学音乐

王丽丽

摘   要:音乐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系统的音乐学习所获得的、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音乐知识、音乐能力和对音乐、对人生、对社会的积极态度等。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导,积极打造富有音乐味、人文味和生活味的课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核心素养;音乐味;人文味;生活味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1-0030-03

音乐核心素养是指学生通过系统的音乐学习所获得的、适应其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音乐知识和音乐感知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编能力及对音乐、对人生、对社会的积极态度等。《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和历史内涵。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基本素质和能力。因此,学生对音乐的感悟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等是其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标》为指导,积极打造富有音乐味、人文味和生活味的课堂,引导学生丰富音乐知识,发展音乐能力,热爱音乐活动,形成良好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充满悠悠的音乐味

音乐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审美教育。它使受教育者通过学习、感受、展示、改编甚至创作具有美学价值的音乐作品,形成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所以,音乐课程又具有鲜明的审美性特点。这种审美性,包括音乐的词曲作者所塑造的、通过表演者精彩展示出来并被听众正确感知的美好意境或感情——它可以表现为如潺潺流水、似涓涓细流般的舒缓旋律,也可以表现为如万马奔腾、似暴风骤雨般的强烈节奏,还可以表现为如山水田园、似人间仙境般的优美意象……也包括欣赏者、演奏者、演唱者根据音乐作品展示的这种意境和感情所感受到的鲜明的艺术之美、文化之美和生活之美——它能引发深思,拨动心弦,陶冶情操,给人以一种独特的审美感受和精神愉悦,使人热爱艺术,热爱文化,热爱生活。音乐课程这种特有的审美价值、美学韵味,可称之为音乐味。西汉的王褒就曾在《洞箫赋》中用“味”来比喻音乐所具有的美感:“哀悁悁之可怀兮,良醰醰而有味。”一堂成功的音乐课,首先应充满悠悠的音乐味。《课标》要求艺术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突出音乐的音色美、旋律美和意境美,啟发、引导学生深入感受、品味、理解这种音乐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音乐表现与音乐创造。

《吉祥三宝》(三年级下册)是一首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格的歌曲。国内乐评人科尔沁夫评价它是“一首可爱到让人一听就会惊艳的歌”。其教学目标包括引导学生在对美好的音乐意境和艺术表现的欣赏中了解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感受歌曲对唱、三重唱的形式和欢快风格,形成爱父母、爱家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准确把握歌曲的艺术特点,引导学生从一起一落、抑扬顿挫的旋律中感受到乐曲之美,从一问一答、情真意切的歌词中感受到幸福家庭的生活之美,进而从歌曲的演唱特别是对其蒙古族风格的鉴赏中品味其独特的美学韵味。这种旋律与歌词及意境相辅相成、相映成趣所产生的音乐味,所特有的审美价值,是别的艺术表现形式所无法比拟的,因而会给学生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教学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开展音乐创编,采用歌伴舞的形式,通过生动的形体语言把歌曲的深刻内涵表现出来。这样做,既强化了他们的审美感知,又培养了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彰显袅袅的人文味

《课标》指出,“艺术是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上述界定,彰显了包括音乐在内的艺术学科的人文性。音乐起源于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实践,满足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表达某种情感的需要。所以,从产生的第一天开始,它便被赋予了鲜明的人文性特点。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音乐艺术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步成为一种被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具有浓厚的人文气息的、独特的艺术形式。时至今日,其鲜明的人文性、蕴含的人文味也日益丰富、更加彰显。音乐课程显著的人文性特点,具体表现在音乐作品是词曲作者和表演者对生命、对生活、对社会的形象感知、审美感受和真情展示等方面。这也为教师在音乐教学中通过挖掘音乐作品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文精神来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感情和精神世界提供了可能。我们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紧扣音乐课程的人文性特点,积极彰显其袅袅的人文味,使学生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感受美好生活,净化及美化心灵,提升人格魅力,形成爱国情感,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校园的早晨》(苏少版五年级上册)以轻快活泼的旋律和朗朗上口的歌词很好地表现了孩子们幸福美好的校园生活。校园是学生梦想之舟启航的地方,校园生活是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首歌的学习,有利于引导学生进一步体验校园生活,热爱校园生活,感受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教学时,笔者着力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歌词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如启发学生理解其中的“小树”比喻他们自己,“阳光雨露”比喻党的关怀,“参天大树”比喻祖国的建设人才等。由此他们就能懂得,是党和政府的关怀使他们拥有了幸福美好的校园生活,并在校园里茁壮成长。自己要好好学习,奋发进取,早日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人才。学生准确地理解了歌词,就能带着对党、对社会主义祖国的无限深情来学习、演唱了。在拓展学习中,笔者又组织学生通过独唱、对唱、齐唱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进一步强化了他们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校园生活的美好情感。

三、体现浓浓的生活味

音乐起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一方面,音乐词曲作者艺术创作的素材都来源于生活,音乐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就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反映、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另一方面,人们通过欣赏优秀音乐作品,不仅能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还能养成良好的艺术欣赏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更加樂观、自信和幸福地生活,并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所以,音乐与人类生活实践和社会实践有着密切的联系。《课标》要求“强调艺术课程的实践导向,使学生在以艺术体验为核心的多样化实践中,提高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音乐学习与日常生活及各种音乐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欣赏、演唱、改编、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音乐实践活动,体现音乐学习浓浓的生活味,有效提高他们的艺术素养和创造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态度和正确的人生观念,促进他们音乐素养的全面提升。

《什么结籽高又高》(六年级下册)以节奏鲜明的旋律和口头化、生活化的歌词及一唱众和的对歌形式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情和对生活的热爱。“对山歌”是广西壮族同胞十分喜爱的、具有鲜明特点的表演形式。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民族音乐的艺术魅力,激发他们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同时培养他们的音乐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课堂教学的拓展环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即兴编唱和“对山歌”活动。在即兴编唱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根据原有曲调,联系生活实际,试着即兴编写歌词。这对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但在笔者的鼓励和指导下,在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各组都拿出了自己的作品。笔者从中挑选了一个写得较好的,与大家一起进行了适当的修改,最后形成了这样的歌词:哎!什么春季绵绵下哎?哎绵绵下!什么夏季空中挂哎?哎空中挂!什么秋季扫落叶哎?什么冬季白花花哎?……哎!春雨春季绵绵下哎!哎绵绵下!彩虹夏季空中挂哎!哎空中挂!秋风秋季扫落叶哎,大雪冬季白花花哎!……在接下来的“对山歌”活动中,笔者把全班分成男女两组进行对唱表演——他们不仅表演了《什么结籽高又高》,还演唱了自己用上述歌词改编的歌曲。由于这种表演形式新颖独特,富有生活趣味和民族风格,所以,大家都表现得非常踊跃,气氛非常热烈,活动效果也特别的好。

在上述教学中,笔者组织学生通过即兴改编和“对山歌”进行音乐实践活动,把音乐学习、现实生活和音乐实践活动有机结合起来,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进一步彰显了音乐课堂浓浓的生活味,有效激发了学生热爱生活、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提高了他们的音乐综合素养。

《课标》指出,“艺术教育以形象的力量与美的境界促进人的审美和人文素养的提升”。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认为,“美妙的音乐、旋律和音响是人们道德和智慧培养的重要手段,是人们形成美好心灵和纯洁精神的来源”。所以,音乐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推动促进作用。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课标》为指导,积极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努力打造富有音乐味、人文味和生活味的课堂,引导学生从这种有意义的学习中获得丰富的音乐知识,系统发展音乐感知能力、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创编能力等,养成对音乐的积极情感,形成良好的音乐核心素养,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猜你喜欢
生活味三味小学音乐
创设富有“生活味”的初中英语课堂
提高小学音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开启学生智慧,构建快乐课堂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欣赏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三味”
让作文具有“生活味”
酝酿语文“三味” 打造特色课堂
鲁迅的“三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