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人”聚“情”,焦点阅读理念下的散文教学主张

2024-04-15 20:12林巧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散文教学真情实感

林巧

【摘 要】散文教学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基于焦点阅读理念,散文教学应切实扣准“散文自我的真情实感”这一文体特征,走出“不见人更不见情”的误区,准确把握散文中作者独特的情感主线:把准情感之“主题”,确定教学基本问题;梳理情感之“脉络”,厘清教学主要层次;聚焦情感之“化人”,构建教学问题链条。在教学中看见“人”,更聚焦“情”,才能让散文之“神不散”,真正将其内化为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关键词】散文教学 焦点阅读 真情实感 《父爱之舟》

散文的第一要素,是“表现自我的真情实感”。抒情是散文最重要的文体特征。但是现实教学中,散文教学不论是文本解读,还是课堂教学,常常“聚焦”偏离,不见“人”更未聚“情”。写景状物类散文教学“见物不见人与情”。如《白鹅》一课,如果没有品读到贫乏窘困生活条件下这只白鹅对丰子恺的意义,就没有触到“物”之后的深情。写人叙事类散文教学“见事不见人与情”。如《鸟的天堂》一课,如果我们只看到了作者笔下静态与动态的“鸟的天堂”,而忽视了作者看似闲笔带过的南国乡村夕照与晨光的宁静、祥和,就忽视了1933年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心境。

正是從文体特征出发,焦点阅读教学理论创立者倪文锦教授提出:“一般而言,读散文都要抓住作者思想情感的变化,教学基本问题的提炼也同样离不开抓住作者的思想情感。”

一、把准情感之“主题”:确定教学基本问题

小学教材中的散文在显性层面上往往有一望而知的主题,如乡情、亲情、友谊、自然田园之恋等,但是,如果将之确定为该篇散文的情感主题,则把极具个性化的经典教成概念。例如,若将《背影》仅仅阐释为“感恩父爱”而无视这一对父子的情感矛盾变化,无异于“暴殄天物”。

孙绍振教授在《解读语文》一书序言里提出:经典文本的结构并不是单层次的,至少有三层次。第一层次即如上文所说的一望而知的主题。第二层次是作者潜在的“意脉”变化、流动的过程。第三层次是文本形式上的规范性和开放性。散文的主题要穿透第一层,从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中提取。

下面结合《父爱之舟》一文,阐述如何提取主题,并转化为焦点阅读教学的基本问题。

读其文,必先识其人。吴冠中先生是一位画家,在散文创作上也颇有造诣。先生在《大家谈散文》一文中这样说:“散文并不散漫,杂文并不杂乱,随笔绝非随随便便,举重若轻,作者用心之苦,读者自会品评。”看作者笔下的文章,确实“并不散漫”而又“举重若轻”。首先,“父爱之舟”是有双层含义的。既指现实中“我”姑爹的小渔船,也是将“我”从贫困生活之苦海托举起来并将“我”渡往广阔世界的生命之舟。其次,行文似散却神聚。课文以梦境开始,以梦境终结,中间通过梦境和回忆交替列举了“卖茧买枇杷、夜宿客栈、逛庙会、雨雪天背孩子上学、凑钱上高小、考无锡师范、送‘我上师范”等七个场景,如行云流水般,娓娓道来,层层推进,让可亲、可敬、可感的父亲形象不断积累、发展、深化、升华。

但是,从学生的认知来看,作者在文章中的思维过程和情感表达还是给学生的阅读“制造”了一定的障碍。一是对“舟”这个意象的内涵的理解。二是作者在文章最后部分对父爱的感慨:“我什么时候能够用自己手中的笔,把那只载着父爱的小船画出来就好了!”明明作者就是一位蜚声中外的大画家,为什么却说:“能画出来就好了?”明明从头到尾都可以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到“我”一直在“回馈”父爱,为什么最后却说无以为报?本课教学的基本问题必须由这些“障碍”生成——对于“我”来说,父爱到底是什么?同时,“我”对父爱又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从如上分析可知,一篇散文的主题往往蕴含在作者情感最大变化或转折处,这个变化与转折恰是“这一篇”散文的魅力之处。但这种魅力是学生一望难知,再望亦难察觉的奥秘之处。焦点阅读教学理念下的基本问题紧紧围绕这个矛盾,为学生的语言运用和思维发展指明方向。

二、梳理情感之“脉络”:厘清教学主要层次

焦点阅读要求教师所提的问题不应是随意的、零散的、缺乏条理的,而应是严谨的、有组织的、有结构的。厘清问题层次的要害在“清”,这是分类,着力解决以往因问题碎而呈一盘散沙的局面。散文教学基本问题源自作者在文中的情感变化,其教学层次的梳理,同样要紧紧扣住情感变化这条主线。如朱自清先生的《匆匆》,情感变化起起落落:平和—震惊—冷静—内疚—立志—无奈”。由此可知,这篇文章的主题不在于劝诫世人“珍惜时间”,而重在抒发“时间流逝飞速,渴望有一番大作为却又无可奈何”的矛盾之情。所以,其教学问题层次应由以下三层构成:“作者发现时间是如何匆匆而逝的?”“作者觉得应如何应对时间匆匆?”“你觉得作者真的找到应对之策了吗?”

而以《父爱之舟》为代表的一类写人叙事散文,往往有两类人存在,一是文中的“我”,一是文章的描写对象。在划分层次时,需要留心这两者的意脉变化。

这篇文章中的七个场景,都紧密地交织着两条情感线的变化:一条是父亲对儿子无微不至、为之计深远的爱,另一条是儿子对父亲之爱越来越深的体会、理解,到最后发现“父爱,无以可报”。因此,从基本问题出发,梳理本课的教学基本层次,必须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父爱是什么?

吴冠中先生生于1919年,贫困几乎是那个时代农村人的集体记忆。他家中虽有十几亩水田,父亲还兼着吴氏祠堂的教员,但是生活依然是捉襟见肘,“一分冤枉钱也不肯花”,这便是生活的真实写照。但是,读《父爱之舟》我们不仅看到了“贫穷”两个字,更看到了温馨。吴冠中先生在《家贫·个人奋斗·误入艺途》一文中,回忆儿时生活提及:“苦与乐是相对的,且彼此相转化。”正是父亲觉得贫困让一个孩子“太委屈”了,所以他总是力所能及地为“我”改善一点,如买琵琶、换房间、买热豆腐脑、为我糊万花筒等。所以,父爱在此文的独特之处在于用“小慰劳”的方式将儿子从生活的苦海中托举起来,品尝亲情的温馨。这是“父爱之舟”在物质层面的意义。

家里经济实在有限,因此,父亲竭尽全力地为儿子解决生活中的一切困难:“我”读初小时,父亲雨雪天背着“我”上学;“我”读高小时,家里粜稻、卖猪,节衣缩食为“我”缴各种费……“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多年后,享誉中外的吴冠中返回家乡时,看到自己童年的伙伴,他这样写道:“我在路上常见到一些熟悉的背影,那满脸的皱纹,粗嗓门的音调仍没有变,照样咳嗽,大笑大骂。”吴冠中深知,自己之所以与伙伴处在了两个世界,正是得益于既是农民也是教师的父亲,比一般农民想得更深远。对于“我”的人生,父亲坚持着他的朴素理想:“最好将来到外面当个教员。”所以,“父爱”在文中更是对儿子人生与前途的指引、规划与成全,并努力将儿子渡往人生的彼岸。

(二)“我”是如何“爱父”的?

本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在通篇七个场景中,作者并没有单线条写父爱,而是不留痕迹地把“我”对父爱的情感真实地融入其中。如果说“父爱”的线条是一条逐渐往上的曲线,那“我”的“爱父”的情感,则更像是一条从高位上“突然下落”的曲线,一心想要以各种方式回报父亲,却最终发现父爱无以回报。这条线也可以分为体谅父爱(不肯换房、让父亲吃豆腐脑、心酸而哭等)和感恩父爱(上学后从来不缺课、逃学,用考个好成绩的方式报答父亲)两个层次品读。

划分散文教学的问题层次,就是掀开貌似形散的外衣,去追寻作者苦心经营的情感逻辑,找到各部分的“痛痒相关”,深刻理解其神所在。

三、聚焦情感之“化人”:构建教学问题链条

阅读是读者、文本与作者之间对话的过程,确定基本问题和划分问题层次充分发挥了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的价值,而進入教学问题链环节,则要充分发挥读者主体的价值。读者主体首先是情感熏陶。感悟经典文本细腻而独特的情感层次,进而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提升自己对世界的敏感性。其次是语言积累。吴忠豪教授曾经指出,每篇课文都有三个方面的教学价值,文化、语文知识以及作者遣词造句的经验。比如场景描写、情感双线交叉、选用父爱的象征物,都是这篇文章值得学习的语用经验。任何阅读都应该与读者的生活经验、阅读经验建立联系,以“我”观文,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读出“我”眼中的这篇文章,以及这篇文章中的“我”。读完这篇文章,不妨引导学生思考,我的父母之爱象征物又是什么?

从教学基本问题出发,结合以上教学问题层次的梳理和对问题链的理解,《父爱之舟》这一课的教学问题链,可按以下几个层次来构建。

第一层次:基于“父爱”与“爱父”的问题链建构

1.在梦中,作者回忆了父亲爱“我”的哪些往事?(引导学生梳理出体现父爱的七个场景)

2.在这些往事中,从哪些细节可以感受到深深的父爱?

3.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父亲对“我”的爱有什么不一样吗?分别侧重什么?

4.“我”又是如何回报父爱的?

第二层次:基于“父爱之舟”的问题链建构

1.阅读作者求学过程资料,并结合前面对父亲爱“我”的品读,你觉得“舟”在本文中有哪些内涵?

2.读吴冠中的回忆及荣誉资料(略),思考“父爱之舟”为什么画不出来?

第三层次:基于“舐犊之情”的问题链建构

1.吴冠中以“舟”这个意象,代表父亲对自己的呵护及栽培之情。当你想到你的父母时,你会想到用哪种事物来代表他们的爱?

2.围绕这个事物,你会想起哪些具体场景?用小标题罗列出来。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学业质量”板块第三学段中提出要求:“能发现不同类型文本的结构方式和语言特点,感受作品内容、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积极向他人推荐,并有条理地说明推荐理由。在文学体验活动中涵养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运用焦点阅读教学理论,聚焦散文是“个体情怀的见证”这一最突出特征,立足学生认知与文本之间的冲突,有组织、有结构地落实情感体验及语言、思维的训练,让学生真切地看到散文中的“人”与“情”,习得“以言逮意”的能力,目的就是促成这一学业质量标准能高质量达成。

【参考文献】

[1]王荣生.散文教学教什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倪文锦.散文教学基本问题的提炼与突破[J].语文教学通讯,2019(33).

注:本文系广东省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指向思维品质提升的小学语文焦点阅读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21YQJK556)研究成果之一。

猜你喜欢
散文教学真情实感
论述小学语文轻松作文的教学尝试
由《故都的秋》谈高中散文教学思路
以人教版鲁迅作品为例谈散文教学的文体意识
作文立意的探究
巧抓散文教学之根
如何在散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导问
美文美教
真情实感好行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的第一生命
小学生作文指导研究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