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岩
【摘要】当前,电视媒体陷入了同质化、娱乐化、商业化等“漩涡”之中。对于电视媒体来说,如何走出困境、重新走向受众视野,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近两年河南卫视的“出圈”,是当前电视媒体走出困境的典范。从内容来看,河南卫视依托地方特色,讲述中国故事;從形式上,其创新节目形式,呈现中华文化;从内部机制上,其创新人才机制,尽显工匠精神;从运营策略上,融合新媒体,彰显文化自信。正是在这样的实践当中,河南卫视以受众为核心,在新时代下用良好的品质回馈给观众,给众多电视媒体做了案例。
【关键词】河南卫视;电视媒体;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1-0035-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1.011
自2021年伊始,河南卫视的“中国节日系列”让人们颇为震撼。以“河南卫视春晚”为始,相继推出了元宵奇妙游、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等系列节目让观众如获珍宝,直呼“河南卫视杀疯了”“不愧是文化发源地啊”等。纵观近几年影视作品,不乏有些泛娱乐化、同质化、低俗化、过度商业化的作品,甚至出现收视率造假、媒介寻租等负面现象。文艺作品承担着培育人民健康的审美趣味,涵养人民群众的审美自信等社会功能。反之低俗的文艺作品则如“毒瘤”,损害人民的身心健康。因此作为传统媒体基石的电视媒体也应该积极创造出人民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真正的“活”起来,“火”起来。
一、依托地方特色,讲述中国故事
在当前广播电视的全球化的语境中,河南卫视能杀出重围,再次在全国受众面前呈现“文化特色”,从内容上来看,河南卫视离不开其强大的文化“土壤”。其通过地域文化特色对卫视进行反哺,将节目出海,获得国内外观众一致好评。
河南,中原文化发源地。作为地方卫视,河南卫视一直秉承地域特色、坚守其文化责任。2011年年初,河南卫视开始将“文化”作为其为品牌标签。之后相继推出《一起读书吧》《成语英雄》等文化类节目。2014年开启整合旗下,组建“大象融媒体集团”以全台之力办卫视,坚持打造传统戏曲文化节目《梨园春》,武术品牌节目《武林风》,之后又推出《华豫之门》《老家的味道》《少林英雄》等与文化相关的系列节目。
在此次“中国节日”系列节目中,河南卫视根植于中原大地,将中华文化的瑰宝“活灵活现”在受众的视野中。其中河南春晚节目中,《唐宫夜宴》出现的“贾湖骨笛”“武瞾金简”“莲鹤方壶”等文物都是河南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清明奇妙游”中出现的嵩阳书院、中岳庙、老君山文化元素其代表的是儒、释、道三家文化;“端午奇妙游”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傀儡戏、医圣祠、河南烩面等都是河南的地域文化特色。河南卫视在展示文化特色的同时,也将河南这一文化强省再次呈现在荧屏,不仅引起河南人民的自豪感,也让全国人民再次畅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识中原文化、了解河南风俗。
春节晚会中,《唐宫夜宴》由14位唐代宫廷少女乐师身穿唐代妇女的主要服饰——三色襦裙服饰,着斜红妆容穿梭在《簪花仕女图》《捣练图》《千里江山图》等名画中,同时营造出博物馆奇妙夜的别样景观;太极表演节目《天地之中》以“传统+现代”模式呈现,身穿宇航服的演员在舞台中央呈现我国传统文化——太极文化,将我国的传统天文观测计算的仪器浑天仪和宇航员并置,其蕴含着我国古人曾经试图参透宇宙奥义的愿望、中国载人航天精神。
“元宵奇妙游”中,戏曲《五世请缨》其主要讲述佘老太君的英雄事迹,在节目现场出场了四位佘老太君,象征着在中印边境牺牲的四位烈士。其中王焯冉和肖思远两位烈士乃河南籍。正所谓“古有佘太君百岁出征,今有边防战士舍生取义”,正如唱词所表达“少年人盼的是立功边境 年老人我喜的是一门忠贞”。保卫祖国是我们当代中华儿女的使命。
“端午奇妙游”中的《兰陵王入阵曲》节目,更是不同于以往。依托亲情叙事,其故事内容叙述乐师父亲前往日本教习琵琶,女儿不顾母亲的反对,学会琵琶后,与父亲隔空合奏。其中暗含历史典故众所周知,即唐朝时期《兰陵王入阵曲》传至日本,唐玄宗因其非“正声”下诏禁演一度失传,直到1986年才从日本寻回,其节目更是提醒当代青年:对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和传承吾辈青年所秉承的责任,亦是使命。
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通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旨在让受众感受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让受众感知文化背后的故事,学习文化背后所呈现的中国精神,真正地做到“文化自信”。
二、创新节目形式,呈现中华文化
在电视媒体发展过程中,各大卫视使出浑身解数在“电视综艺”上竞相竞争。如近几年收视较好的,湖南卫视的“快乐青春”路线、浙江卫视“中国蓝”系列、江苏卫视“幸福”系列等。然而,电视综艺晚会在长此以往的发展过程中,已形成自己比较成熟和独立的艺术风格和艺术规律,并且也与观众“约定俗成”。电视综艺晚会是通过电视技术将歌曲、舞蹈、杂技、曲艺等节目进行二次创作,在营造出节目的艺术氛围的同时,也能提升文艺节目的审美效应。而河南卫视在这一系列节目中走反常化路线,另辟蹊径。
(一)建构叙事模式。“文化”特色定位的河南卫视,坚守、传承、发扬传统文化。《武林风》《华豫之门》《梨园春》三档文化类节目是河南卫视的“招牌”节目。而此次“中国节日”系列节目在众多文化路线中脱颖而出,河南卫视则巧妙地利用“叙事结构”来进行对传统文化进行建构。
2021河南春晚,《唐宫夜宴》的主题来源出土于河南安阳张盛墓的隋代乐舞俑,此次出土文物8件乐俑和5件舞俑。无疑是将文物灵活运用,既叙说历史,又演绎今生出来。节目主要讲述李治和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宴乐,14位体态丰腴、活泼可爱的小宫女在赴宴途中嬉戏玩耍。节目实景拍摄,取消传统晚会主持人串场模式。通过现代的表演形式,以串联古今的方式将博物馆的文化灵活运用,通过现代人的审美视角既展现“唐代少女”的一颦一笑,又展现出少女们玩耍嬉戏时时而活泼,时而严肃,特别是沉浸在玩耍中的少女发现自己意外掉队时的慌张模样。在上演的途中争先恐后地在水中端详倒映,检查妆容,将演出前的心情一览无余,当镜头转切到宫廷演出时,更是呈现出“风吹仙袂飘飖举,犹似霓裳羽衣曲”的大唐之美。
“清明奇妙游”中,运用“古今交汇穿越历史次元”主题,运用国风的形式将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与如今国潮风的流行文化相叠相融,特别是结合时事将新发现的三星堆与中原兄弟妇好鸮尊匹配,呈现出古蜀文化中原文明共撰一部历史碑。
(二)巧用中国元素。“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灵感来源于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自发展以来,记录了中华民族祖祖辈辈丰富的社会生活缩影。“奇妙游”将每个节日为基点策划系列节目,不仅将节日的渊源讲述清晰,而且将传统文化节日中所信仰的习俗一一列举。如清明习俗斗草、蹴鞠、投壶等。无独有偶,还呈现了与节日相关的诗歌。如晏殊、谢灵运、李白等诗人的诗词作品,让受众学习文化习俗的同时,也重塑了中华传统节日的仪式感。
(三)联合IP创新。河南卫视联合河南省博物院、河南省各景区、市县区域等组织跨界多元合作,制造相关舆论话题,借力发挥,增加附加值。同时河南卫视继续进行IP化,打造唐小妹、龙门金刚等动画形象,制作相关纪录片、非遗产品、电影等;同时,博物馆相关文创产品也进行研发,进行IP打造,引起二次传播效果。特别是2023年五一假期,河南博物馆的线上预约游客人数达到6.5万人次,河南洛阳、郑州入围黄金周热门城市。巧借此次“出圈”,既推动文旅产业的发展,打造了文化旅游品牌。
同时,网络IP何大卫(河南卫视)在2022年新年伊始进行了包装改版,并与河小梨(梨园春)、河小武(武林风)、河小宝(华豫之门)共同出道成团,组成“河大卫家族”。未来,将会通过大屏、小屏端的持续输出产生故事,形成有性格、有话题的形象出现在河南卫视的节目、公益、活动等宣传中。口号调整为“文化中国”,旨在坚持传统文化现代化表达,也希望当前对于传统文化的关注不仅仅是一种随时褪去的热潮,而是希望朝着持久、永恒去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四)利用5G技术。在影视作品制作方面,自5G技术犹如“加速器”,为电视节目增添了科技感,使很多节目内容“活”了起来,“燃”了起来。5G技术的加入不仅拓宽了节目的想象空间,视听效果更是事倍功半。甚至很多时候科技会倒逼优质内容的产生。在以往综艺晚会中,节目主要是为节日氛围服务的,着重文化呈现,略显生硬。
在春晚系列《唐宫夜宴》中,整个节目运用了3D、5G、VR、AR等技术将现实和虚拟相结合打造了一场视覺奇观,让观众叹为观止;“七夕奇妙游”系列《龙门金刚》节目以洛阳龙门石窟为背景,以洛阳龙门石窟中的雕刻为载体,导演组利用3D扫描技术将其数字化扫描展示了金刚大力士的形象,并且运用AR技术进行包装,使龙门石窟呈现辉煌景象。科技赋能,不仅使得电视节目锦上添花,还使传统节目突破单一的场景,丰富和拓展节目的审美价值。5G技术是由中国引领的,相信中国电视文艺工作者会利用好新技术,创造出有更优质、更能彰显中国形象的优秀作品。河南卫视就是很好的典例。
三、创新人才机制,尽显工匠精神
优秀的作品往往离不开优秀的节目制作者,而优秀的节目制作离不开良好的人才机制和管理机制。2020年6月,河南卫视合并部门进行改版、优化结构,成立导演工作室。唯才是举,不仅激活创作者的创作热情,自主权也得以提升。为了晚会内容呈现多元化、创新性,河南卫视系列节目的晚会导演均不同,如元宵系列导演路红利,清明系列导演钱林林,端午系列导演陈佳等。河南卫视旨在通过自由、公平的机制,让创作者享有自由空间的同时,各部门之间彼此配合。同时加入业绩考核、任务量考核、传播效果考核以及申报工作方案考核等机制,让工作人员夯实文化节目经验,保持对市场敏感度,进行文化创作。特别是在春晚节目效果显著后,“元宵奇妙游”的制作从创意到呈现只用了5天,让无数网友在感叹节目的同时,也对幕后工作者由衷敬佩。
在系列节目中,每个系列都有传统戏曲节目,每次的戏曲节目都能感受到工作人员的“初心”。特别是“重阳奇妙游”中,穿越到中国人自己制作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中,致敬京剧名角谭鑫培,同时表现了在当前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易。在创作《龙门金刚》的过程中,河南遭遇历史罕见的暴雨、河南受灾情况比较严重,节目组想在灾情面前为河南人民制作一场能够撼动人心、激励人民的作品。于是创造出战无不胜的龙门金刚形象;在拍摄春晚节目《唐宫夜宴》中,工作人员对于演员妆容精益求精,突出唐代妆容的细节,如画黛眉、贴细钿、描斜红、涂唇脂等。同样舞者为了还原唐代女性,不惜往嘴里塞棉花让脸鼓起来,甚至穿上厚棉服,尽力打造1∶1高度还原的唐代女性;在拍摄《祈》时,腰绑15斤重的舞者连续拍摄时长长达3天,在水下泡了26个小时,其中每天出入水长达200次,只为更好呈现曹植笔下的女性形象。正是由于创作人员的创作“初心”,我们才能感受到如此优秀的文艺作品。
四、融合新媒体,彰显文化自信
在当前媒体的大融合背景下,媒介融合、台网联动是当前传统电视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移动端,更是当代年轻人的“常驻地”。在当前“用户至上”、人人都是“UP主”的时代,移动端在宣传方面占据了优势,融媒体是大势所趋,传统主流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互帮互助,利用彼此优势,及时掌握信息传播趋向,增强互动。
河南卫视紧紧抓住这一融媒体特征,传播机制从以往的电视媒体优先,改为新媒体平台和客户端优先。如河南春晚在大象新闻客户端、B站、快手、抖音等手机端进行首发播出。在节目播出时,将晚会节目碎片化播出,视频单独拆分做成短视频在移动端传播,从而制造话题,引发受众讨论参与。其中人民日报、新华社、共青团河南等重量级媒体的转发关注更加推动节目的播放量、点击量以及讨论热度。电视媒体入驻短视频,一方面会加强与年轻受众的互动,及时得到信息反馈,另一方面为了助力节目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通过短视频电视媒体内容进行外延和二次传播。特别是在文化类节目,既让受众了解到我国丰厚的文化源泉,了解中国故事,又有助于彰显中国形象。
五、以人为本,为时代放歌
当前,“受众”在新媒体时代角色已从“受众时代”走向“用户时代”,同时从以往的“被动”接受者变成了“主动”参与者。同时我们面临着,碎片化时代、后真相时代、亚文化等时代语境。新时代下,“受众”已成为电视工作者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特别是受众研究,受众审美研究等。而河南卫视坚持走“人民路线”,正如端午晚会执行策划徐娜所说,一群坚持做文化节目的人,遇到了一群等待文化破圈的人。通过“中国节目”系列节目的传播效果以及收视效果,河南卫视做了一次“实验”,并得到了“正反馈”。
更值得一提的是,“特别鸣谢全国网友、觀众以及可爱的粉丝们”作为系列节目的致谢环节,也印证了河南卫视把观众放在首位,印证了人民群众就是答案、就是流量。这也是对传统电视媒体的一个借鉴、一条路径。传统媒体要走出“假大空”误区,推出“精品”,走向人民。这既是时代变迁的必然产物,更是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和发展的发展路径。同时在推出“精品”时,在处理历史还原和历史特色、处理真实性与艺术性的同时,要坚持“心系人民、以人为本”的策略中,只有这样才能在媒介丰富的熔炉中“凤凰涅槃”。
“依托文化、构思精巧、技术赋能、制作精良”是河南卫视台长王仁海对河南卫视提出的发展理念。在当前智媒时代下,内容、形式、技术、人才等均是发展电视节目的核心元素。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和优异成绩做了很好的例证。文艺工作者要坚定青年受众群体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努力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内容源泉。而传统电视台更要完善相关的体制机制,进行改革创新,坚持党管媒体,坚定政治方向,牢牢把握舆论的引导权;从内容、形式、渠道、服务等多方面进行多元化整合。更要做到不忘初心、不负时代、不负人民。
参考文献:
[1]香雪兰.河南卫视「杀疯了」,揭开流量「变现」的四重密码[EB/OL].(2021-06-21)[2023-11-18].https://mp.weixin.qq.com/s/8Nxmp_5TldqkaFC0PTyanA.
[2]刘寅.新语境下春晚的文化传播与认同建构研究——以2020年河南春晚为例[J].电视研究,2020(09):47-49.
[3]李亘.5G时代电视的进路:载体重构,文本创新与融合传播[J].传媒,2020(23):69-71.
[4]洪方雯.媒体融合视域下电视文艺晚会创新路径探索——以2021河南卫视《河南博物院元宵奇妙夜》为例[J].新媒体研究,2021,7(07):105-107.
[5]程屹.新媒介环境下电视综艺节目生存适应的创新策略[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