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成功爱国主义思想刍议

2024-04-14 02:09苏丹霞
新楚文化 2024年1期
关键词:郑成功

苏丹霞

【摘要】本文从三方面阐述分析郑成功的爱国主义思想及实践:一是郑成功忠于明室,在清朝入侵后野蛮征服的过程中的反清实践;二是以抗清卫国为行事准则,移忠作孝,大义灭亲,为反清大业鞠躬尽瘁的高尚品格;三是力排众议,率军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为祖国夺回神圣领土的丰功伟绩。

【关键词】郑成功;抗清;复台

【中图分类号】K2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4)01-0014-03

【DOI】10.20133/j.cnki.CN42-1932/G1.2024.01.004

一、引言

郑成功(1624-1662年),福建省泉州市南安人,他从小就接受了儒家正统教育,年轻时曾在金陵太学学习,在传统儒学思想熏陶下,其春秋大义和忠君爱国的价值观得以确立。《台湾外记》载:“(郑成功)性喜春秋,兼爱孙吴。”[1]261清军入主中原后,郑成功尊奉明宗室,坚持抗清,并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用自己的热血谱写了一曲感天动地的正气之歌,其爱国言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

二、投笔从戎,反抗清廷

李自成夺取北京后,清军在吴三桂的帮助下攻入山海关,清军所到之处对反清志士甚至普通民众滥施杀戮,犯下罄竹难书的罪行,嘉定三屠,数十万民众被屠杀;扬州城破,八十余万民众被清军屠杀;江阴城陷后城内百姓被清军屠杀九万余人;福建建瓯民众跟随王祁抗清,城破之日,市民被杀十万余户;南安城破,百姓被屠杀五万余人……在清军的暴行中各地民众群起揭竿反抗,文人士大夫更是前仆后继,“明季(士大夫)殉国人数为历朝之冠”[2]。

1645年,逃入福建的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年号“隆武”,第二年,隆武帝将军事指挥中心移到延平城。隆武帝的重臣郑芝龙带着儿子郑森朝见隆武帝,郑森飒爽英姿和睿智的言论博得了隆武帝的高度赞赏,被隆武帝赐姓朱,更名“成功”,并被封为“忠孝伯”。隆武帝让郑成功担任御营中军提督一职并赐尚方宝剑,令其赴闽北边关处理军务,郑成功自此走上了军政之路。

闽北是清军入闽的第一道关卡,这里有兵家必争的“三关”险隘,即浦城仙霞关、武夷山风水关和光泽杉关。郑成功深知责任重大,经常身先士卒,亲自巡查前线各营,不让清军有任何可乘之机。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郑成功向隆武帝提出了自己对时局的应对之策:“据险控扼,拣将进取,航船合攻,通洋裕国。”[1]267这十六个字概括了郑成功在作战部署、治军和强国等方面的思路,显示出郑成功在抗清战略上过人的智慧,得到了隆武帝和众多将士的肯定。

隆武二年(1646年)八月十三日,清军过仙霞关时并未遇到抵抗,此处守军被郑芝龙撤走,清军八月十七日攻下浦城,十七日破建阳,二十一日至建宁府,建宁知府程益率众投降,当天听闻清军逼近延平,隆武帝带了几个随从和大量书籍匆匆离开延平前往闽西长汀。郑成功在光泽杉关探到清军入闽的消息连忙赶回延平,并在富屯溪畔与隆武帝见了最后一面。与隆武帝分手后,郑成功与清军前锋相遇激战,八月二十二日,清军占领延平,郑成功被迫撤往闽南。

郑芝龙降清后,郑成功誓师起兵,转战福建、广东、浙江沿海,在金门、厦门地区建立起抗清基地。永历四年(1658年),郑成功在施琅帮助下接收了郑联的4万军队,军事实力大增,其全盛时期,拥有20余万兵马。郑成功以金厦為根据地,与清军在漳州、泉州、福州一带展开争夺。1647-1659年,郑成功共进行了8次北伐战争。永历十二年(1858年),郑成功急于完成复国大业,率领上千艘战舰杀向南京,在杭州湾遇到台风,无奈而返。永历十三年(1859年),郑成功率军向北进军,剑指南京,阮旻锡在《海上见闻录》载:“除留守思明州者外,其余诸提镇,全数北上,共有甲士五万,步兵十余万,海船数千艘。”[3]由于郑成功轻敌和误信敌将最终失败。永历十三年(1859年),清军乘势追击,达素率万余骑兵,并调集浙直粤水师进击金厦,但被郑成功击败,达素自杀,自此以后清军不敢再有进攻金厦的行动,郑成功也无力再北伐,双方进入僵持阶段。

郑成功一生以明室为“正塑”,自从1646年见了隆武帝后,便以隆武帝马首是瞻,隆武帝遇难后,仍奉隆武年号。郑芝龙降清后不久,郑成功在福建安平举兵,以“招讨大将军”为号。将厦门中左所改名为“思明州”,以示自己的反清复明志向。1642年8月,郑成功“始知永历帝已即位,成功额手曰:‘吾有君矣。使光禄卿陈士京、中书舍人江于灿、黄志高往,称臣进表,供献有差。冬十月,永历帝在肇庆;使晋成功威远侯,招讨大将军如故。成功改称永历,号召远近,军声颇振。”[4]自此,郑成功开始使用桂王朱由榔的永历年号,并接受了永历帝先后赐封的“延平公”和“延平郡王”封号。

郑成功对明宗室均以礼相待,鲁王朱以海曾在浙江任监国,和隆武帝并峙,隆武帝遇难后,朱以海继续组织反清,兵败后投靠郑成功,郑成功将其安置在金门岛,并为其提供足额的生活物质补给。清政府编辑的《清史稿》曾断言鲁王朱以海溺海而亡是郑成功所害,但1959年金门当地人发现了朱以海之墓,墓志铭上明确记载其死因是哮喘病导致,并且其死亡时间是在郑成功去世数月之后。这一真相的揭晓证明了郑成功对明宗室友善的态度。郑成功始终以明遗臣自居,与清廷为敌,直至逝世。郑成功去世前毁伤自身面部,感慨愧对先帝隆武帝,其尊明反清之心可见一斑。

三、移忠作孝,大义灭亲

郑成功一心想为隆武朝收复大明山河,但其父郑芝龙却首鼠两端,郑芝龙虽然拥立隆武帝在福州即位,但他仅把隆武帝看作是自己扩充势力的一枚棋子。隆武二年(1646年)三月,隆武帝率众抵达延平府,想从江西进入湖南与何腾蛟部合兵反清,郑芝龙担心危及自身利益,便煽动数万军民拦路阻拦,使隆武帝无力北上,只能留驻延平。

隆武朝时的军政大事,几乎都是由郑芝龙来决定,隆武帝处处受制。面对父亲郑芝龙和叔父居心叵测的所作所为,郑成功心中十分不满,有一天,郑成功看到隆武帝愁眉不展,便向隆武帝跪奏说:“陛下郁郁不乐,得毌以臣父有异志耶?臣受国厚恩,义无反顾,臣以死悍陛下矣。”[5]郑成功不徇私情,向隆武帝坦承芝龙、鸿逵摇摆的立场,并表示自己会以国事为重,为复明大业鞠躬尽瘁。

清军入闽前,清江南招抚使洪承畴和福建招抚使黄允胤就派人与郑芝龙暗中联络,清军统帅博洛还向郑芝龙许诺如果归顺将任其为闽粤总督。在巨大的诱惑面前郑芝龙心中的天平立即倾向了清廷,郑芝龙在降清后曾说:“臣闻皇上入主中原,挥师南下,夙怀归顺之心。惟山川阻隔,又得知大兵已到,臣即先撤各地驻兵。”[6]隆武二年(1646年)六月清军占领浙江金华,七月清军攻陷衢州。郑芝龙早已下定决心不予抵抗,便借口海盗袭击其晋江安平故里,不顾隆武帝的恳求将大部分兵将从闽北撤退至安平,七月二十六日,郑芝龙尽撤仙霞关施福守隘之兵回安平,使仙霞岭险关无一人把守。郑芝龙还让心腹蔡辅前往杉关传达口信,想让郑成功立即撤军,郑成功没等其开言就厉声说:“敌师已迫而粮不继,空釜司敌师已迫而粮不继,空釜司饔,吾将奈何耶?速归请太师(郑芝龙)急发饷济军,慎勿以封疆付一掷也。”[7]郑芝龙不顾郑成功屡次请求拒不发饷,守关兵卒相继逃散,郑成功被迫撤军。

郑芝龙在降清前夕还让郑鸿逵帮助做郑成功的思想工作,希望郑成功和自己一起降清,郑成功断然拒绝,说:“从来父教子以忠,未闻教子以贰。今吾父不听儿言,后倘有不测,儿只有缟素而已。”[8]549郑芝龙执意带500名护卫前往福州去见清将博洛,很快便被博洛控制并挟持至北京。博洛想要郑芝龙为质要挟郑成功投降,但郑成功不为所动,仍然继续坚持抗清。

郑成功心中只有反清复明大业,对于贻误战机或临战退却的兵将,哪怕是至亲也要严加惩处,他有芝豹和鸿逵两个叔父。永历四年(1658年),郑成功率大军声援李定国,在厦门留守的郑芝豹贪生怕死,导致厦门失守,郑军多年积累的全部家资被清军劫掠,郑成功夺回厦门后准备严惩郑芝豹,郑芝豹看到形势不利便携带郑芝龙之妻颜氏走泉州投降清军。清军占领厦门后清将马得功被困,便以郑芝龙被困北京来威胁郑鸿逵,郑鸿逵不得不派30余艘船帮助马得功从厦门逃离,郑成功大怒,撤销了郑鸿逵所有职务,令其回乡养老。

四、驱荷复台,建设台湾

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三国时国人称之为“夷洲”,隋朝时称为“流求”。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荷兰殖民者二艘大舰直抵澎湖,要求久居于此互市,被福建官员拒绝。天启二年(1022年),荷兰以六艘舰船和二千兵力占领澎湖,荷兰殖民者侵占澎湖时犯下了累累罪行,连横《台湾通史》载:“岛民数千谋拒守,荷人劫以兵,夺渔舟六百余,筑妈宫城,役死者一千三百人。”[8]201624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趁着明朝官军与农民起义军激战之机侵占了台南,1642年,荷兰殖民者又打败了岛上的西班牙殖民者,独占台湾全岛。

永历十五年(1661年)何廷斌破产后从台湾来到厦门求见郑成功。在获得何廷斌进献的台湾地图后,郑成功与文臣武将讨论收复台湾事项,却遭到了多数人的反对,有些人认为荷兰人船坚炮利,有“海上马车夫”之谓,商船和战船都居世界之首,难以战胜,也有的人认为台湾是不毛之地,无征战价值,但郑成功力排众议,决定收复被荷兰侵占的台湾领土,并作为郑氏军队的抗清根据地。

永历十五年(1661年)三月,郑成功带领兵将二万余人,乘船从大陆金门岛渡过台湾海峡,台湾民众听到祖国军队到来,闻风归附者接踵而至,并有人拿起船桨和棍棒,夺取敌人的战刀,配合讨伐军作战。郑成功以大无畏的气概,首先出其不意地进攻赤嵌城。赤嵌城荷军向郑成功表明愿意支付一笔十万两白银的赔款,以后每年交纳定额饷税,希望郑成功军队离开赤嵌城,郑成功义正词严地拒绝了,表示必须收复台湾,台湾是中国的领土,自然应当归还中国。郑成功向荷军发布《与荷兰守将书》言:“贵国人民远渡重洋,经营台岛,至势不得已,而谋自卫之道,故余之所壮也。然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久为贵国所据,今余既来索,则地当归我。”[9]

收复赤嵌城后,郑成功就向荷兰侵略者的最重要据点台湾城发起进攻。荷兰侵略者并不甘心自己的失败,采取各种手段,拖延“谈判”时间以待援兵。郑成功命令中国讨伐军立即向侵略者发起攻击。1662年2月1日,荷兰总督揆一不得不向郑成功无条件投降,被荷兰奴役38年之久的台湾人民重获自由。《台湾通史》载:“永历十五年十二月初三日,揆一率残兵千人而去。是役也,陷圍七个月,荷兵死者千六百人。自天启四年,至永历十五年,荷兰据有台湾,凡三十八年,而为延平郡王所逐。于是郑国姓之威名震寰宇!”[8]23

郑成功复台沉重打击了西方国家对中国的蚕食妄想,维护了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收复台湾后,设承天府和万年县、天兴县,将赤嵌城作为指挥中心,更名东都,将热兰遮改名为安平镇。

为了帮助台湾发展经济,郑成功大力推行垦荒政策。郑成功非常重视民族政策,禁止士兵侵犯土族居民现耕物业,并亲自到台湾各地视察监督郑军的行为,他让人为台湾土族居民培训牛犁耕耙方法,帮助台湾民众发展农业生产,并奖励农桑。所有这些,都为台湾的开发和人民生活的安定创造了条件,为台湾高山族与汉人的融合奠定了基础。

在清政府强迫五省沿海居民内迁的背景下,郑成功大力发展台湾经济生产,鼓励沿海居民迁居台湾,“招沿海居民不愿内徙者数十万人东渡,以实台湾”[10]。郑成功对台湾的治理政策深得百姓拥护,此后二十多年,台湾逐渐从蛮荒之地变成繁荣之乡。清施琅在《设立台湾府疏》云:“臣奉命征讨,亲历其地。备见野沃土膏,物产利溥,耕桑并耦,渔盐滋生……实肥饶之区,而险阻之域也。”[8]650

五、结语

当清军犯境后,郑成功义无反顾地加入反清阵线,他坚持民族大义,不为利益所驱,不为家庭之情所绊,虽然没有最后完成驱逐清虏的目标,但他所带领的郑家军沉重地打击了清军的嚣张气焰,也迫使清政府逐渐改变残暴的民族政策,从康熙的怀柔政策就可以明显地看出清朝统治者已经意识到光靠杀戮是无法征服不愿当顺民的民众的,被迫采取大量缓和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的政策。

郑成功不顾多数人的反对,坚持要收复台湾,并付诸行动,他将台湾的命运完全改变,维护了祖国版图完整,大长了国人的志气,使觊觎中国的西方殖民者心存畏惧,让中国人民得到了宝贵的喘息之机,也极大地鼓舞了亚洲人民的反殖民斗争,具有重大的世界历史意义。郑成功的一生虽然短暂,却不愧为中国历史上伟大的民族英雄,其爱国主义思想和实践将永远激励着中国人民不畏强暴,反对外来侵略者,维护祖国的完整统一,并照亮了中国未来的民族复兴之路。

参考文献:

[1]江日升.台湾文献丛刊060:台湾外记[M].台北:台湾大通书局,1979.

[2]孔定芳.明清易代与明遗民的心里氛围[J].历史档案,2004(04):67-72.

[3]阮旻锡.台湾文献丛刊024:海上见闻录[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72:26.

[4]倪在田.续明纪事本末[M]//孔昭明,主编.台湾文献史料丛刊第五辑.台北:大通书局,1987:152.

[5]朱维干.福建史稿[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86:320.

[6]厦门大学台湾研究所,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辑部.郑成功满文档案史料选译[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

[7]邓孔昭.试论郑成功对郑芝龙的批判与继承[J].台湾研究集刊,1987(04):78-84.

[8]连横.台湾通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

[9]连雅堂.台湾通史[M].台北:黎明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60.

[10]沈云.台湾郑氏始末[M].台北:台湾银行经济研究室,1958.

猜你喜欢
郑成功
学郑成功 我真成功
郑成功:都是儿子毁了我
郑成功与闽台民俗
郑成功收复台湾之战的情报工作
浅谈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成功之道
郑成功的黑人部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