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评一体化策略探研

2024-04-11 08:14卢明艳
成才之路 2024年9期
关键词:学科素养初中生物双减

卢明艳

摘要: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与教学评价三者相互影响,从整体出发开展教、学、评一体化育人工作,对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有着积极意义。文章论述“双减”政策内容,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及其理论依据,对现阶段初中生物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结合具体教学案例对初中生物教学策略进行探究,指出可通过设置目标、组织活动、优化评价等方式推进“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评一体化,以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关键词:“双减”;初中生物;教、学、评一体化;教学质量;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4)09-0105-04

“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承载更多育人任务,如何平衡教与学二者的关系,确保学生在课内学足学好,成为初中生物教师重点思考的问题。教、学、评一体提倡教师将教学评价用于课程教学与学生自学过程中,由此实现对教师教学工作、学生学习行为的及时反馈,达到优化教与学的目的。教、学、评一体化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可解决学生学习主体性差、师生互动不到位、教学效果不理想等问题,对于推进课程改革有着积极意义。初中生物教师有必要根据“双减”政策要求及课程教学现状探究教、学、评一体化策略,为学生提供理想的教学环境,提高初中生物教学质量,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一、“双减”概述

近年来,有两个突出问题对义务教育环境造成负面影响[1]。第一,中小学校布置大量的书面作业,需要学生利用过多课后时间、精力完成,挤占其课后休息时间。第二,短视化、功利性问题加剧,越来越多的校外培训机构涌现,大量家长在其影响下产生焦虑情绪,选择送学生参加各种课外辅导班。这两个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会进一步破坏义务教育生态,影响教育改革成果。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为从源头肃清教育乱象,让学生更好地回归校园提供遵循。“双减”政策目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与服务水平,提高作业布置的合理性,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需要。第二,全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扫清各学科校外培训乱象,保证学生的课后休息时间。在回归校园方面,“双减”政策要求提高学校教育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在保证学生休息时间方面,“双减”政策要求减少作业量,合理调控作业结构,防止学生作业总量过多。同时,提出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学习规律、素质教育需要设计层次性、个性化作业。

二、教、学、评一体化的内涵与理论依据

1.内涵

教、学、评一体化是将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效果的评价反馈融为一体,有教学一致、学评一体、教评一体三层含义[2]。其中,教学一致是指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保持一致,如目标、过程、内容一致等;学评一体是指学习行为与评价反馈融为一体,学生在进行自主预习、课前讨论、课上质疑后,可第一时间接受评价反馈,从而调整接下来的学习方向;教评一体是指教学行为与评价反馈融为一体,教师在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组织活动过程中,应注意学生的行为表现并根据其学习效果作出评价,指导学生反思提高。

2.理论依据

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理论依据主要有逆向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3]。逆向教学设计理论由美国教育学家格兰特·威金斯与杰伊·麦克泰格提出,首次出现于二人所著《追求理解的教学设计》一书中。逆向教学设计颠覆传统教学设计思路,提出在预设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落实教学行为,借助评价引导学习行为,达到教学目的。以初中生物“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为例,教师可先设计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的生活环境和形态特征,之后围绕目标反向思考采取怎样的教学行为、评价反馈能督促学生掌握相应知识,最后设计教学方案并落实,实现教、学、评一体化。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认知的过程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受外部刺激影响。该理论提倡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通过引入个案、创设情境的方式引导学生基于已掌握的理论知识、生活经验建构新的概念,达到教学目的。根据该理论,教学行为与评价反馈可以作为外部刺激影响学习行为,驱动学生完成对新知的有效建构。以初中生物“藻类、苔藓和蕨类植物”教学为例,教师可通过出示苔藓照片创设生活情境,借助对话刺激学生联想曾经见过的苔藓及其生长环境,归纳苔藓类植物的生活环境与形态特征,完成对新知的有效建构,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三、初中生物教学存在的问题

1.教评标准不一致

“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不仅要完成基础知识的讲解与基本技能的传授,还要为学生预留课上练习时间,确保其能扎实掌握并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达到“学足学好”的状态[4]。因此,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可由学生的知识掌握转变為知识建构、迁移、应用。目前,生物教学评价反馈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多采用课后测试题、阶段性测评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此类评价的维度较为单一,只注重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与答题能力的发展情况,很少关注学生学科素养发展情况。教学质量衡量标准与评价反馈标准不一致,容易导致教学行为分裂,不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开展。

2.教学融合不到位

目前,初中生物教学存在教学分离现象,具体表现为:教师罔顾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利用多媒体课件直接呈现生物概念,不给学生思考的机会,造成其对相关内容的浅层认识。以“种子植物”一课教学为例,部分教师直接整理种子的基本结构、各部分功能、双子叶植物与单子叶植物特征,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在这种情况下,师生双方的沟通程度不够,学生不能反馈自身的学习情况,教师也无法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案,导致学生付出较多时间、精力,却未收获理想的学习成果。

3.评价维度过于单一

部分初中生物教师根据学生知识识记、习题解答情况对其作出评价。此类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不注重学习过程,影响学生的长远发展。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在实施教学评价时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一刀切”的方法制定评价标准,导致评价的作用得不到有效发挥。以“种子的萌发”一课为例,有的教师只注重评价学生对“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实验理论内容的掌握,而忽略评价学生在课前准备、课上讨论、实验操作等过程中的表现,导致评价无法为教学优化提供支撑。

四、“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学、评一体化策略

1.明确目标,确保教、学、评目标一致

教、学、评一体化的根本在于保持教师教学、学生学习、评价反馈三项工作目标的一致性[5]。首先,教师应立足《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确定课程育人目标;应立足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根据其学习起点、潜能预测其经过系统教学后可能达到的学习水平,确定学习目标;应根据教学发展规律分析教学评价在教学中可能发挥的管理、矫正、检验等作用,确定评价目标。其次,教师应结合教、学、评一体化的相关要求整合三类工作目标,确保三者的核心目标一致。最后,教师应明确“双减”政策对课堂教学提出的要求,根据相关要求调整教学目标,确保各项目标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相一致。如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上册“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单元从生物圈视角出发概述了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生理和分布,阐述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其与人类的关系。根据课程标准,该单元目标可设置为:使学生了解绿色植物的类群、形态、生理与分布,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描述绿色植物的一生,形成分析生命活动的过程和规律、生物界组成和发展变化的生命观念;使学生在观察思考中明确绿色植物的主要作用,形成基于生物事实从多角度出发推理、总结生物学结论的科学思维;使学生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实验中明确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两个生物过程的本质,形成基于科学实践探索生物学本质的探究素养。从学生发展角度,教师可借助调研问卷等工具与学生进行互动,了解其发展需求,在此基础上细化学习目标。从评价应用角度,教师可着眼教与学设置评价目标:发挥评价反馈强教、促学作用,矫正学生学习行为和态度,促成教学目标、学习目标更好达成。教师可根据“双减”政策关于遵循教育规律的相关要求调整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在情境、对话中掌握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物实验活动中学会基本的生物学实验方法。

2.组织活动,推进教、学、评三者融合

“双减”政策要求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提高学生学习效率[6]。在此背景下,教师有必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活动,以强化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使其在充分参与的过程中感知、理解、内化并吸收知识,实现有效学习。同时,教师要意识到教学行为与评价反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影响,坚持教、学、评一体化,在活动中落实教学指导与评价,驱动学生按照预期进行阅读、思考、探究。

(1)在预习活动中落实评价。“双减”政策要求初中学科书面作业完成时间应控制在90分钟以内。学生如果在课上未能扎实掌握相关知识,就意味着其需利用更多课后时间进行学习。因此,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成效成为落实“双减”政策的关键。翻转课堂提倡课前预习、课上练习,以提高课堂教学时间的利用率,确保学生在课上学足学好。教师可将翻转课堂运用于初中生物教学,同时在学生课前观看微课视频、完成导学案的过程中落实教学评价,督促学生完成课前预习任务。为此,教师可在布置课前预习任务的同时下发自主评价量表,在表中确定预习行为评价事项以及评价标准,要求学生按照具体要求对预习进行评价,使其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认识到自身不足,从而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以“植株的生长”一课预习为例,教师可布置预习任务:观看介绍根的生长、枝条的发育的微课。并设计如下问题:植物的根的结构是怎样的?生长最快的部位是哪里?分裂产生新细胞的部位是哪里?主要吸收部位是什么?你在预习中存在的疑惑是什么?除此之外,教师要设计预习行为评价标准,推进学、评一体化。

(2)在实验教学活动中落实评价。在实验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介绍实验器具、目的等相关知识,让学生获得理想的实验成果。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实现深度交互,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教学分离的问题。同时,实验教学的应用符合“双减”政策关于优化教学方式的相关要求,对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在课内“学足学好”有着积极意义。在此背景下,初中生物教师可根据课程教学需要组织实验教学活动,同时将教学评价融入活动过程,用以评价学生实验准备、设计、操作等表现。以“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一课教学为例,为使学生掌握光合作用的基础知识,教师可组织实验活动———植物是否真的只在有光的条件下产生氧气。活动中,教师提出议题组织学生合作讨论:要怎样做才可以达到实验目的?实验中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我们应该怎样解决这些问题?以驱动学生确定实验对象,并制定应用控制变量法控制有光、无光条件的实验策略。在此过程中,教师需运用评价判断学生是否具有独立完成实验任务的能力,调整实验教学方针,以促成教学行为、学習行为与评价反馈三者的有机融合,为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

3.优化评价,提高教学评实施效果

评价反馈是教、学、评一体化的重要构成因素,对教学行为、学习行为有重要影响[7]。“双减”背景下,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价的功能,将多维度的教学评价灵活嵌入课前、课中、课后教学活动中,帮助学生认识到自身在学习生物学理论、实验方法、解题技巧等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使其能够主动与教师交流,提高学习效率。除此之外,教师还应着眼学生个体差异,根据分层情况制定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对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等不同类别学生落实精准评价,使学生能够明确自身的不足与个人提升方向,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1)变换评价主体。不同教学阶段,教学行为、学习行为各不相同,其所需的评价反馈形式同样存在差异。比如,在教学导入阶段,教师可创设情境营造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基于情境联系生活中的生物学现象。此阶段的教学评价应注重评价学生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否主动与教师互动交流、是否能在情境体验中联想生活实例并总结生物学规律。再如,在练习教学阶段,学生受知识储备的限制,不能对自身答题情况作出客观判断。这时,教师应先检查学生答题情况,再评价其答题思路、结果,帮助其总结答题技巧,反思不足。通过灵活变换教学评价主体,能发挥评价的检验、管理等功能,进一步推进教、学、评一体化的有效落实。

(2)完善评价层次。“双减”政策鼓励教师布置分层、弹性与个性化作业,达到“减量提质”的目的。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情况设计个性化教学方案,在减轻学生学习负担的同时,确保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稳步提高。个性化教学要与个性化评价相匹配,如此才能发挥最大教学效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不同类型学生作出差异性评价,一方面肯定其学习成就,提升其学习效能;另一方面指出其学习不足,勉励其更进一步。以“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课教学为例,教师可以设计分层评价标准:认识到植物的呼吸作用可以产生CO2;明确植物的呼吸作用消耗O2;能够举实例说明呼吸作用的实质和意义。三层评价标准依次递进,分别考量学生对基础知识、生物学原理的掌握情况。制定分层评价标准后,教師要结合具体标准针对学困生、中等生、学优生的表现给出评价,使其在肯定性评价的鼓励下树立学习自信心[8]。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双减”背景下的初中生物教学要做到“减负提质”“提质增效”,既要保证学生在课上学足学好,又要保证学生在课下利用较少的时间完成课后作业,夯实学习基础。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倡将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与教学评价三者有机融合,有利于教师调整教学、作业设计方案,达到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目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认识到教、学、评一体化教学模式的作用和价值,结合“双减”政策要求,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组织教学活动,落实教学评价,以促进初中生物教学发展,提升学生学科素养。

参考文献:

[1]张海平.初中生物教学方法信息化探究[J].山西教育,2023(05): 87-88.

[2]杨家权.情境教学法应用于初中生物教学的有效途径[J].天津教育,2023(11):83-85.

[3]陈碧英.“双减”政策背景下初中生物高效课堂构建的有效策略探索[J].新教育,2023(23):75-77.

[4]杨倩楠.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生物学课后作业设计研究[D].伊宁:伊犁师范大学,2023.

[5]李妙芳.“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学科实践性作业设计与实施[J].天津教育,2023(05):105-107.

[6]王刚.“双减”政策视域下初中生物分层作业的实施路径研究[J].天津教育,2023(06):92-94.

[7]沈益明,陈秋香.“双减”背景下初中生物学科多样作业设计的实践探索[J].中学生物学,2022(07):61-63.

[8]张秀.单元整合理念融入初中生物教学设计———以“动物的运动和行为”单元教学设计为例[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22,23(03): 60-62.

Exploring the Integrated Strategy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Lu Mingyan

(Zhenning Buyi and Miao Autonomous County No.1 Middle School, Guizhou Province, Zhenning 561200, China)

Abstract: Teacher teaching, student learning,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nteract with each other, and carrying out integrated educ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from a holistic perspective has a positive significance for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curriculum teaching. The article discusses the content of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and the connotation and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explores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based on specific teaching cases. It points out that the integration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can be promoted through setting goals, organizing activities, optimizing evaluations, and other method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ouble reduc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teaching, enhance students academic literacy.

Key words: "double reduction"; junior middle school biology; integration of teaching, learning, and evaluation; teaching quality; disciplineliteracy

猜你喜欢
学科素养初中生物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学科素养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教学
初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合作能力培养初探
参与式教学法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新课程理念下生物课堂教学艺术的“变”与“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