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文宇?杨芳芳?郭竞择
【摘要】逆向教学以评价为导向,可以有效创设师生学习共同体,促使课堂教学立足素养,将知识、能力与价值观融为一体。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可先构建教学体系,细化教学目标,使目标具体、可操作,然后结合目标设计生成性评价指标,使评价可测量、体现生成,最后基于地理实践力视角设计问题链,并以真实情境案例为载体,使教学过程真实可视。
【关键词】高中地理;逆向教学;核心素养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合作探究已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主旋律。逆向教学是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教学目标设计评价内容,再根据教学目标和评价内容设计教学活动的一种教学模式[1]。进行逆向教学设计,能够有效加强教学目标的导向性,也能确保评价的诊断性,从而促使教师思考和确定最佳教学方法,选择最佳教学情境和资源,打造高效课堂,落实核心素养。本文将以“地形与人类活动”为例,以元阳梯田案例为载体,探究如何
进行逆向教学设计,开展基于核心素养的案例式教学实践。
一、目标设计具体化、可操作化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
从教材结构看,“地形与人类活动”是鲁教版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地理基础”第二单元第三节的内容。本节内容是对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第二节“地形变化的动力”内容的进一步延伸与拓展,同时也是渗透人地协调观这一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地形与人类活动”的第一目从地对人的角度阐述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包括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和运输方式)的影响。在第一目中,地表形态对农业生产和运输方式的影响是重点内容。而对于人口、农业、交通运输的相关内容,必修第二册已提及,所以第一目的内容是对学生已有经验的进一步提炼。第二目从人对地的角度、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在第二目中,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间接影响是重点内容。本节的结尾部分则总结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鉴于此,使用案例将上述内容串联,能有效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探讨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进一步培养核心素养。
一般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思维相对活跃,善于思考,探索欲强;在初中阶段已具备基本的区域地理知识,具有一定的区域认知能力;在高一阶段已学完必修第一册和第二册的相关内容,具备分析地表形态对人口分布、农业生产和运输方式的影响的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在选择性必修1第二单元前两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在内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这一层面也有了初步的认识。鉴于此,“地表形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可由学生自主完成;而“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改造”,尤其是“间接影响地表形态”则成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可以学生熟悉的情境案例为线索,引导学生分析,并点明人类合理改造地表形态的重要性。
(二)教学目标设计
本节内容对应课标“结合实例,说明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的要求,重点在于“关系”二字。因此,对教学目标进行以下具体化设计:1.学生通过预习与自主学习,能够归纳不同地形、地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2.学生利用景观照片、视频、阅读素材等,通过对实例的探究,理解人类活动对地貌发育过程的影响,培养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素养;3.学生通过分组讨论与完成作业,理解人类合理改造地表形态的重要性,培养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综合思維及地理实践力素养。
二、教学评价可测量、体现生成
表现性评价一方面通过真实的情境任务和作业来将抽象概念具体化、直观化,有助于学生明确学习目标,提升学习针对性和学习效率,达成理论联系实际的目的;另一方面有助于教师全方位、多角度观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全面、客观地评价学生。
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主题情境任务为载体,设计表现性评价表(详见表1),并注重评价等级划分,使评价可测量且体现教学生成。同时,采取“自评—互评—师评”的形式,体现多元化评价特征,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认清自我学习情况,也有助于教师对教学的整体把控,改善教学过程。
三、教学过程真实化、情境化
教学过程设计以元阳梯田为主线,分别设置“为什么要修建梯田”“修建梯田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元阳梯田未来之路”三个环节,旨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实现课标要求的落地。在对案例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结合元阳地区自然地理特征的相关资料分析为什么要修建梯田,结合所给的有关梯田的素材分析修建梯田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在观点辩论中探讨元阳梯田的未来之路,进而提升人地协调观、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
(一)环节一—为什么要修建梯田
环节一需要学生以填写表格的方式完成课前预习任务。这样能有效节省课堂时间,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在课堂中,教师进行以下导入,展示环节一的探究任务要求,并结合学生所学习的必修第二册中与本节有关的内容,引导学生自我检查预习成果,同时通过点名提问等方式检查预习目标是否达成。
我们在到元阳梯田进行研学的过程中,遇到一群外国友人。他们在惊叹于元阳劳动人民的智慧与才干的同时,提出了疑问:“为什么要修建梯田?”请你结合所学知识,为他们答疑。
教师进一步给出修建梯田的一般要求以及元阳县的基本资料,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和所给材料分析为什么要在元阳修建梯田,进而得出结论:有的地表形态会限制人类的生产生活;梯田是人类为适应山地、丘陵地形及地势而修建的。教师提供的材料如下。
梯田是在丘陵山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通常来说,丘陵坡度超过7°,需要修筑梯田来耕作。
元阳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年均气温在15℃左右,海拔高。
(二)环节二—修建梯田对地表形态有什么影响
教师展示元阳梯田的景观图,并进行以下导入,要求学生说出梯田的景观特征,同时思考修建梯田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外国友人对我们的解答十分满意,但好像为了考验我们,又继续提出了问题:“为了适应地形,你们修建了梯田。那么所修建的梯田是否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如果有影响,那么有哪些影响呢?”
在学生直观感受人类活动能对地表形态产生直接影响后,教师展示有关梯田坡面径流的示意图,要求学生思考并在小组内讨论梯田修建前后坡面径流的变化以及不同坡度的梯田坡面径流的差异。教师使用示意图,能够帮助学生分析梯田在流水侵蚀、地貌发育方面的作用,认识到合理修建梯田可改变坡度等要素,减缓坡面径流流速,从而促使泥沙沉积,减少水土流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刻理解了人类修建梯田对地表形态既有直接影响,也有间接影响,提升了综合思维素养。
(三)环节三—元阳梯田未来之路
教师在环节三设置辩论话题,展示一些观点,进行以下导入,并引导学生进行“元阳梯田未来之路”的话题辩论。
在与外国友人的进一步交谈中,我们与外国友人对元阳梯田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了分歧:我方(中方)认为,元阳梯田对地表形态能产生诸多积极影响,元阳应继续着力修建梯田,形成梯田稻作生态产业和文化旅游产业,实现良性发展;外方则认为,元阳许多山坡坡度较大,修建梯田也易加剧水土流失,所以应适当减小梯田面积,发展林果业或种植防护林。
教师在学生预习前展示该话题,按照学生意愿,将学生分为三个大组(每个大组分别代表中方、外方以及裁判方)。中方代表和外方代表按照相关要求进行观点辩论,再由裁判方进行总结。之后,教师结合三方观点,进行整体总结与主题升华,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元阳梯田的未来。学生通过对争议性话题的思考,能正确认识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教师设置具有争议性的话题及开放式的问题,既符合当前高考考核要求,也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从而落实人地协调观素养,升华本次案例式教学的主题。
四、逆向教学的意义
由“地形與人类活动”一节的教学可以看出,逆向教学具有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一是明确教学目标。在逆向教学中,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聚焦学习内容,提高学习效率;同时能够使教师的教学准备效率更高,更有针对性。
二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逆向教学提倡学生提高主动性,自主参与学习过程,使学生不仅能够了解知识,还能通过互动、讨论等方式,培养自己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发挥实际案例的作用。逆向教学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教师提供较为翔实的材料,能够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利用多种信息分析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之间的相互影响,提高学生提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
四是客观评价学习成果。逆向教学需要根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评价内容。教师采用多种评价方式,从不同角度全面评价学生的课程学习成果,有助于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
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逆向教学设计中关注学科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变的过程,为核心素养的落实提供了有效路径,并以“目标导向—评价诊断—案例生成”的设计理念创设了良好的课堂环境。教师应立足生活情境案例,有效设计教学评价指标,并基于评价指标实施教学,使教学活动满足学生的真实需要。
【参考文献】
[1] 陈映珊.逆向教学设计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5):40-4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