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策略

2024-04-05 03:38:25缪丹丹
教育界·A 2024年4期
关键词:深度教学实践策略小学数学

缪丹丹

【摘要】深度教学是指一种教师借助情境,带领学生突破知识、符号的浅层学习,深入内在的逻辑形式和意义领域,注重挖掘知识内涵的新型教学形式,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有着重要意义。文章简述小学数学课堂深度教学的意义,并从创设教学情境、整合学习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建合作小组、设计实践活动等方面探究在小学数学中开展深度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数学;深度教学;实践策略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当今教学的主要任务,而深度教学有利于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在当前的教学中,深度教学受到越来越多教师的重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新教育理念,突破思维局限,在深度教学中指导学生展开思考和探究,从而让学生的思维能力不断获得提升。

一、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核心素养教育内在要求

核心素养是我国教育价值实现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高质量教学的重要环节,离不开深度教学的支持,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在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形成个性化理解,并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生成数学思维,以便做到学以致用。在实际教学中,为了降低学生学习难度,教师应积极组织深度学习活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通过思考和探究解决问题,以实现综合能力的发展[1]。

(二)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通过教育实践,学生深层学习不仅仅是个体学习,更是一种社会学习。简单来说,深度教学的开展,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深度学习模式下,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知识,其探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都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影响数学课程改革方向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之所以说深度教学影响了数学课程改革方向,关键在于“深度”二字。回顾小学阶段数学教学历程,教师可以发现数学学习是一个系统、完整的过程。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学生很难自主构建学习体系,纯粹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也无法让学生的学习具备相应的深度。由此可见,要想落实深度学习,势必要让教学过程具备一定的深度[2]。因此,数学课程改革应重视深度教学。

二、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实践策略

(一)情境:唤醒学生经验,引導深度学习

情境具有趣味性、动态性等特点,教师将其合理运用于课堂教学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深度教学背景下,教师应以学生为本,通过创设情境为学生构建良好、和谐的教学环境,侧重利用情境引导学生思维,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为深度学习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平台[3]。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千克和克”的教学为例。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克与千克的相关知识,并树立正确的换算概念。首先,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述“曹冲称象”的故事,并利用动画视频展示曹冲“称象”的过程,借助生动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当学生围绕故事情境展开讨论时,教师则可以顺势引入克、千克、吨等重量单位,明确教学主题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深度学习动机。结合学生的交流和讨论,教师发现部分学生存在混淆“克”与“千克”的情况。这时,教师可以利用情境内容继续引导学生思考,鼓励学生利用天平模拟“曹冲称象”的原理,探索“500克与1千克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天平的左右两侧分别放上500克和1千克的砝码,发现当一侧放上2个500克砝码,另一侧放上1千克砝码时,天平保持平衡,进而得出“1千克=1000克”。由此,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和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最后,教师可以为学生提供不同的物品,让学生利用天平和砝码称量出这些物品的重量,丰富学生对不同物品重量的感知。教师借助情境引入教学,让学生在丰富的情境学习之中主动探索知识,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了解知识点的实用价值。

(二)整合:突破排版限制,引导深度理解

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其对教材的理解程度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深度。在深度教学模式下,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内容,并突破教材排版的限制,先对其中的内容进行细致的区分和整理,再结合教学目标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以便对教材内容有更全面、深度的把控。教师结合整合后的学习内容,设计相应的教学活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融入个性化理解内容,可以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4]。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分与合”的教学为例。结合教材编排顺序可知,本课是学生学习加减法的基础。考虑到部分学生认知能力不足,教师可以将本课与“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整合在一起,助力学生深度理解加减法。首先,教师要先设计“分与合”的游戏:准备2个盘子和4个桃子,要求学生用多种方法将桃子摆放在盘子中,引导其通过探究“几和几合成4”的问题,列出“1+3=4”“ 2+2=4”等算式,再向学生讲解“加数”与“和”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游戏经验自主理解加法算理,对“加数”“和”有了更深刻的认知。其次,教师以“和”为切入点,提出问题:“小明有5个桃子,小丽有2个桃子,二人一共有多少桃子?思思又拿走了3个桃子,还剩下几个桃子?”借助问题将游戏与加减法相联系,进一步启发学生的思维,将视线聚焦在10以内的加减法上,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最后,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图示法来表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并列出加减法算式,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基于此,教师突破教材章节,将相关知识整合在一起,设计更加高效的加减法运算规律教学,并借助游戏的方式引导学生掌握基本计算原理,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三)设疑: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礼记·学记》中提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探讨钻研的人,对待问题应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也需要逐层递进地启发和引导学生。因此,在深度教学中,教师应突破单一的提问方式,设计形式多样的问题链,借助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学生的思维,使其在深度思考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真正落实深度学习与发展[5]。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教学为例。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关知识时,可以依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来设计问题,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首先,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角形,鼓励学生结合学习经验及生活经验,想办法测量出三角形的内角和。受到经验的限制,部分学生会利用量角器进行测量,但这种测量方法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测量出的数值准确性不高。教师顺势提问:“为了得到更精准的三角形内角和数值,可否将三角形拼成其他熟悉的图形呢?”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动手尝试将两个相同的三角形拼凑成新的长方形或正方形。教师继续提问:“结合已学知识,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有什么特点?怎么才能应用它们得出三角形内角和?”学生尝试从长方形和正方形角的特点入手,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内角和为360度。由于正方形或长方形是由两个相同的三角形组成的,所以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为180度。当学生掌握三角形内角和的相关知识后,教师可以通过拓展继续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尝试探究五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的内角和,通过解决难度更高的问题来深化学生对图形知识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在课堂中结合教学主题设计难度渐进的问题,让学生在思考中产生主动探究意识,从而在循序渐进的问题引导下完成深度思考。

(四)合作:小组交流互动,创造学习机会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深度教学理念下,教师应利用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究的契机,结合教学主题设计相关的探究任务,让学生在共同思考和讨论中进行探索,实现对知识的深度把握。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掌握课堂所学知识,还能在与其他学生的互动中学习他人优点,为完善自我、提高核心素养创造机会。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多边形的面积”的教学为例。为了开展深度学习,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教师可以设计小组合作活动,让学生在任务探究中巩固知识。首先,教师可以在课堂中采取“新旧衔接”的方式,讲解平行四边形面积及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完成基础知识的教学。其次,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真实学习能力,将其划分为多个不同的学习小组,为后续探究任务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充分挖掘校内教学资源,为学生布置“测量校内绿化面积”的实践任务,鼓励学生积极展开探究。在实践过程中,考虑到课堂活动时间有限,教师可以将校内绿化区域进行划分,让各小组通过抽签确定本组的测量区域,最后再将各小组的数据汇总,计算出校内绿化的总体面积。这一具有趣味性的探究任务能有效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达成巩固學生知识的目的。最后,教师可以邀请各小组派一名代表分享测量过程及测量方法。通过分享,教师发现各小组主要采取两种不同的测量方式,第一种是分别测量不同区块的长、宽,再利用面积公式求出面积,第二种则是将形状相似的区块拼在一起,组成新的图形后再求面积。在轻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他们会主动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想法,并在合作探究中学习他人的经验,以提高自身的学习水平。教师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探究任务,能有效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形式单一、枯燥的僵局,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合作意识。

(五)拓展:设计实践活动,助力深度学习

灵活运用思维解决问题是创新的基本目标,也是锻炼和提高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受传统教育的影响,部分教师将许多精力放在锻炼学生的解题能力上,但反复、枯燥的练习只会消耗学生的耐心,降低其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基于深度学习设计实践活动,围绕基础知识、基础技能加以拓展,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同时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比例”的教学为例。在教学实践中,部分学生对“比例”知识的运用灵活性不足。对此,教师可以设计拓展教学活动,助力学生深度学习。首先,教师可以开展以“树叶中的比”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校园内搜集不同种类的树叶,要求学生以数学的眼光展开观察,并完成相应的拓展任务:量出树叶的长和宽,做好记录并计算比值;测量并计算10片树叶的比值,将结果汇总到一张表上,再计算出平均数;说一说有什么发现。学生在此活动中结合所学的“比例”知识,比较树叶的长与宽,在实践中巩固和内化知识点。其次,教师可以精心绘制实践活动记录单,要求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完成填写,如某小组选择测量10片同一种树叶的长和宽,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树叶的比值与平均比值相近,说明同一种树叶的大小可能不同,但形状都是相似的;某小组选择测量10片不同种树叶的长和宽,通过计算,发现这些树叶的比值相差较大,并且树叶的长与宽比值越大,树叶形状越狭长,而比值接近的不同树叶,形状也较为相似。最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总结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并根据活动经验尝试写一篇记录日记,让学生在写作中输出课堂所学知识,形成完整的知识闭环。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尝试探索树叶中蕴含的其他知识,在自主探究中对“比例”知识形成更深刻的印象。教师结合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设计具有拓展性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把握知识本质的同时,感知数学知识的价值,提升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结语

总的来说,教师在小学数学课堂中开展深度教学,能助力学生深入探究知识点,让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展开学习,在明确知识深层内涵的同时,构建完善的数学知识体系,发展自身核心素养。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采取多元化教学手段,以情境为媒介、以问题为导向,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以保证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1]孙荣泉.指向深度学习的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35):159-161.

[2]刘丛丛.基于核心问题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研究[J].科幻画报,2022(12):220-221.

[3]赵生明.小学数学大单元教学中促进深度学习的实践研究[J].名师在线,2022(34):52-54.

[4]郏红艳.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中深度学习的实施路径[J].名师在线,2022(34):67-69.

[5]朱姚禹.深度学习,感知数学魅力:探析深度学习视角下小学数学度量教学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2(35):118-120.

猜你喜欢
深度教学实践策略小学数学
课堂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深度教学的资源设计
文理导航(2016年36期)2017-02-07 00:41:08
浅谈提高初中生牢记英语单词的实践教学策略
祖国(2016年20期)2016-12-12 20:52:09
幼儿园艺术整合活动的实践策略研究
高级英语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实践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28:30
试分析高中班主任班级管理中用心管理的实践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22:10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18:41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50:54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12:56
谈能力导向的深度教学及相关策略
考试周刊(2016年13期)2016-03-18 04:4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