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洪芳
【摘 要】 教好一篇课文,带读一本好书,这是时代赋予语文教师的使命。《智取生辰纲》一课的教学,教师可以通过梳理阅读资料分析形象、解读主题、品味语言等环节,实现教好一篇文章,带读一本好书的目的。
【关键词】 分析形象 解读主题 品味语言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论中学国文课程的改订》一文中指出:“国文教材似乎该用整本的书,而不该用单篇短章,像以往和现在的办法。退一步说,也该把整本的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在中学阶段,如何通过教好一篇课文,带读一本好书呢?笔者以《智取生辰纲》为例,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尝试。
教材的阅读提示或课后习题犹如一个个知识锦囊,极富教学价值。有一位老师是这样利用这些补充资料来教学的。
师:那么杨志“失”在哪儿?吴用“智”在哪?造成杨志悲剧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生:从杨志“对众军汉非打即骂”可以看出杨志脾气火暴、不得人心。
师:从杨志“对众军汉非打即骂”,的确可以看出杨志脾气火暴,但这是他本来就有的面目吗?我们来看一下课后的阅读提示,与杨志相关的有第十二、第十三、第十六、第十七、第五十八、第九十九等回目,我们再细读节选的第十二回“杨志卖刀,杀泼皮牛二”这段文字。
(投影展示节选片段)
生:从这段文字中,我们可以看出杨志面对泼皮牛二的挑衅一忍再忍。这样看来,脾气暴躁并非他本性。
师:那么,他为何要如此暴躁地“对众军汉非打即骂”呢?
生:他太害怕生辰纲被劫,太在意了。
师:杨志这么在意,是不是这生辰纲里,除了送给太师的寿礼,还有其他什么特殊东西呢?
(投影展示:交代背景)
生:生辰纲中还有梁中书写给蔡太师的一封信,信中承诺生辰纲运送成功就重用杨志。对杨志而言,他运送的不只是生辰纲,更是他的前途与理想。
《智取生辰纲》的课后提示指出了与杨志相关的情节在《水浒传》中的具体回目。这位老师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在学生简单答出杨志“脾气火暴”之后,抛出下一个启发性问题“这是他本来就有的面目吗”,让学生翻看书后的阅读资料,并且在课堂展示了第十二回中的相关内容。学生很快地读出了杨志性格中的隐忍退让,明白杨志是在忍无可忍中杀泼皮牛二的,从而去深刻思考杨志为什么会在押送生辰纲时暴躁地打骂众军汉,体会出杨志太害怕失去生辰纲,进而把文本的解读引向更深层面。学生从补充资料中不仅读到了杨志的相关信息,而且读到了《水浒传》这本书很多的内容,包括文体、背景、主要内容等。这就很自然地从一篇课文过渡到了一本书,让学生有了整本书的概念,也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为“带读一本书”架起了一座桥梁。学生学完这篇课文,意犹未尽,自然会想读《水浒传》这本书,想知道杨志最后的命运如何。
再比如《刘姥姥进大观园》中,当我们读了《红楼梦》整本书后,就会对刘姥姥有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课文节选的是“刘姥姥二进大观园”的内容,之前还有“一进”,后续还有刘姥姥救助巧姐的内容。单从一篇文本中,这一人物形象表现得还不够,教师必须以此为突破口,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从故事发展的专题深入探究学习,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人物形象,达到应有的认知广度和深度,从而也实现从“一篇”到“一本”的阅读教学目的。
在《智取生辰纲》中,我们看到了谨慎机警的杨志。那么,到底是什么遭遇逼得他不得不上梁山的呢?如果只从单篇课文中解读,学生会觉得是吴用等人用诡计使得杨志失去了生辰纲,失去了“封妻荫子”的美好未来。这样的浅阅读是不可取的。勾连之前的回目内容,学生知道杨志失陷花石纲之后,两年不到又失了生辰纲,生辰纲有十万贯钱的寿礼,而花石纲是运送到京城的奇花异石,供皇帝建造宫殿所用。这些巨额财物短时间之内如何得来?学生很快便得知,这些是官绅搜刮老百姓得来的不义之财。老师继续发问:如果没有吴用他们,杨志就不会失纲了吗?可能还是会。因为这样搜刮民脂民膏,早已激发了民愤民怨,即使没有吴用等人来劫,也会有其他“官逼民反”的人来劫。学生自然解读出杨志落草为寇的根本原因,也读懂了《水浒传》的主题——“官逼民反”。这样依据文本层层拓展,步步深入,激起了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和意识,加深了他们对书本主题的理解,并有意识地带着这样的认知去读整本书。从语文课程论和教学论的角度来审视一篇课文和整本书,我们要明白选文既可以欣赏一方风景,也可以开发一座宝山,还可以鸟瞰全貌。借助一篇带动整本书的阅读,既能以点带面,也可面中取点,教师需要有足够的教育智慧,促成语文教学资源的整合,实现课堂教学效率的最大化。
在《智取生辰纲》一文中,从黄泥冈章节中的杨志、老都管、军健等人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因身份不同、心思不一,说话口气也就各异。课文将杨志一路上小心谨慎,时时事事防范,却又处处使性的神态刻画得逼真如画;将老都管的倚老卖老、托大放肆的架势刻画得淋漓尽致。人物之间的矛盾与人物的性格,基本通过语言描写等细致描绘展现出来,我们从中也窥见《水浒传》优秀的文学语言特色:虽从话本发展而来,先天就有口语化特點,但施耐庵在人物口语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写人叙事多做白描,能够抓住特征和细节,语言洗练而传神。
教师要勇于拓展语文课程资源,利用教学智慧,以一篇课文带动一本书甚至一类书的阅读,让学生每学完这样一篇课文,感受不再是一个文本阅读的终结,而是捧读一本书的开始。※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钟英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