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莎
摘 要:阅读能丰富学生的知识,净化学生的心灵。而要使阅读教学更加有效,就要通过品味语言、体验情感、反复诵读等方式来引导学生用心灵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从而发展思维、丰富情感。
关键词:心灵 与文本对话 品味语言 体验情感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则是这多重对话关系中的核心。通过对话让学生学习语文、体验情感、陶冶情操。然而在当今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同时,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这块净土上获得成长,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碰撞出思想、情感的火花呢?下面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做法和感想。[1]
一、创设情境,引发对话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绪,保持对所学内容的浓厚兴趣。阅读兴趣是实现与文本对话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唤起学生对文本的兴趣。而创设情境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产生读文兴趣,把情感投入到对文本的学习中,让情感活动和认知活动结合起来,引发与文本对话的欲望。如《陶罐和铁罐》这篇课文是一个既有趣又有意义的童话故事,在教学这一课时,我提议学生当导演,把课文当作剧本,排演课本剧,学生一时间兴趣高涨。我先引导学生思考这部戏应该排几幕?学生迅速进入读文过程,经过对文本的阅读,了解到文章介绍了“古时候”和“现代”两幕场景,这就理清了课文的脉络。紧接着,我引导学生了解剧中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内心情感。学生迫不及待地捧起书读了起来,同时还不时地勾画圈点。看得出他们已经进入了角色的内心,去品味它们的情感。在充分地学习交流后,我又指导学生当演员来演这部课本剧。当小演员表演结束后,这些小导演们一会儿对演员的表情提出意见,一会儿又对演员的动作做出评价,充分地发挥了主动性。整堂课在导演拍戏的情境中进行,学生们兴趣盎然,为了把戏排好,都努力地进入文本情境,做到了与文本对话。[2]
二、揣摩词句,展开对话
任何优秀作品的词句都是作者情感的浓缩,抑或是反复推敲,抑或是感情所致。品味语言能帮助学生走进文本、感悟文本,对于理解课文、体验情感是十分有效的方法。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表象敲开语言文字的外壳,深入剖析其内涵,领悟文本灵魂。如教学《掌声》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抓住描写英子神态、动作的词句来体会她自卑的内心世界。当学生读到“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这一句时,我追问:“句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英子的内心感受?”学生抓住了“犹豫”这个词。当学生体会到英子痛苦、无奈的心情时,我又进一步引导:“你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学生便展开了与文本的深入对话,抓住了“慢吞吞”、“红红的”等重点词语,并结合生活经验,谈出了自己的理解,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提升了自己的认知水平。
三、巧用留白,深入对话
留白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很多课文就有留白之处,给学生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挖掘课本中这些丰富的矿藏,巧妙地运用这些留白之处,能够开发生成许多更为深刻和精彩的感悟。如《爬天都峰》一课中没有描写老爷爷是怎样攀登的,我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说说老爷爷在登山时会遇到什么困难?又是怎样克服困难的?通过填补空白,学生体会到了主人公登山时的艰难和勇往直前的精神,对于课文所揭示的“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这一主题的理解也便水到渠成了。再如《小摄影师》一课,文章结尾没有说明那个小男孩最终有没有再回来,这给学生留下了悬念和想象空间。我在教学时鼓励学生打开思路、发挥想象,进行续写。这样学生就会深入走进文本,在续写中入情入境地感受高尔基对男孩的关爱,以及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同时,我也深刻地感受到巧用留白会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气息。
四、挖掘背景,构建对话
任何文学作品的产生都有它独特的文化背景,而了解作品的背景对于理解文本,感悟作者情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要善于挖掘各种相关知识,引导学生将文本内容、生活经验和人生意义结合起来,在与文本对话中产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如教学《生命 生命》一课时,开课我先出示了本文作者杏林子的一句名言:“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引导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说生命就是一桩奇迹?”带着这个问题展开了对文章的品读。而在感悟“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这句话时,我引导学生了解杏林子是怎样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的。从欣赏杏林子的照片,到知晓她的身体状况,再到了解她一生的贡献,学生不禁潸然泪下。我知道这是感动的泪水,是崇敬的泪水,是对生命重新思考的泪水。再读课文,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已经不仅限于文字表面了,而是走进了人物内心。挖掘杏林子的背景资料,构建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
五、反复诵读,升华对话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文本对话也要在读中展开,读中进行,最终回归到朗读。语文教师应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根据文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去读,使学生通过朗读达到与文本对话的效果。如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我引导学生读出自己对课题的认识和理解,如:可把重音放在“秋天”一词上,突出季节特点;也可把重音放在“雨”字上,突出秋雨的特点。而在感悟课文的过程中,我始终借助于读这一途径,引导学生从读入手:“自由读课文,说说秋天的雨给我们带来了什么?”读中品味:“自由读课文,划出你喜欢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读中升华:如读出银杏叶“扇哪扇哪”带来的凉爽;读出菊花仙子美丽的色彩;读出果子香甜的气味。与文本的对话依附于对文本的诵读,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升华对文本的感悟。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阅读教学的中心,是所有对话的根本基础。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真正深入文本,实现心灵与文本的悄然对话,在对话中享受语文的乐趣,感受智慧的力量,这才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参考文献:
[1]梁丽丽.与文本对话的有效策略[J]新课程(综合版),2014(9):78
[2]郑波.与文本对话的策略[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2(28):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