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丽
(亳州市谯城区青云中心小学 安徽亳州 236800)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是培育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主要载体,本研究从教材的社会责任意识内容出发,分析其内容分布及编排特点等,尝试提出提高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实效性的方法,以期为教师发掘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内容、设计社会责任意识教学提供一定的理论帮助,为一线教师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小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提升能力的黄金时期,也是培养各种意识的关键时期。发掘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意识资源,有利于帮助小学教师扩充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内容,丰富教学设计,从而更加深入地开展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增强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实效性。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共十二册,其中有关社会责任意识培养的内容主要围绕我、我与他人、我与家庭、我与社会四个方面展开,阐述了作为小学生怎样做是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以及对集体、社会负责,意在提升小学生的道德素养,增强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自我责任是指个体能够对自己负责,是对自身价值的一种肯定。笔者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的翻阅,发现小学生的自我责任主要表现在自爱、自尊、自律、自强四个方面。
小学每个年级都安排了小学生的自我责任教育内容,并且内容的难易程度也与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小学生的他人责任表现为与同伴、朋友、教师和谐地相处。在校园生活中,我们会发现有的小学生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不尊师重教、毫无集体责任,这些都是缺乏他人责任意识的表现。为此教材精心设计了他人责任的相关内容,主要安排在一到四年级,可见低中年级是培养小学生他人责任意识的重要阶段。同时,一到四年级的教材每一册都至少有一个单元安排了他人责任的内容,这也说明了在低中年级培养小学生他人责任意识的重要性。教材主要从与同伴交往、与教师交往、在班级中交往三个方面出发,循序渐进地培养小学生的他人责任意识。在低年级教学中,教材的他人责任内容侧重于让学生学会在校园中交朋友,学会与朋友分享,在游戏与活动中体验友情的可贵与美好,以及感受与人交往的快乐;到了中高年级阶段,教学内容的难度逐渐增加,要求小学生在与他人交往的过程中要学会认识到他人的独特性,学会尊重、欣赏他人,在他人遇到困难时要乐于伸出援助之手,学会互帮互助,共同进步与成长。另外,小学生要认识到自己在班级中的重要性以及需要承担的责任,学会在班集体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让班级变得越来越好。
从小家到大家,每一个和睦的家庭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而一个家庭的温馨和睦需要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付出努力,小学生也不例外。小学生的家庭责任意识培养主要集中在一、三、四、五年级,相对于自我责任内容、他人责任内容和社会责任内容,家庭责任内容的占比是比较小的。
一年级的小学生处于认知世界的初级阶段,还不能准确地理解“家庭责任”这一概念,教师只能通过一系列的活动与案例来直接告知小学生在家庭中什么事情可以做、什么事情不可以做。随着年级的升高,教师对于小学生家庭责任意识的要求也在提高,学生除了知道自己在家庭中该做什么之外,还需要清楚做这件事的意图与意义在哪里,以及能够主动、自觉地去完成这些事。另外,小学生也要学会理解父母的辛苦,并力所能及地给予父母关怀,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让自己的家庭变得越来越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和谐家庭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小学生作为家庭成员的新生力量,对和谐家庭的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责任主要是指在社会建设的过程中促进社会和谐、健康、有序发展的责任,是家庭责任的深化和发展。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通过一系列栏目、文字、图表引导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社会责任认知,通过让小学生体会社会温暖,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推动他们自觉地、持续地做出相应的社会责任行为。
随着小学生年级的升高,教材中的社会责任内容也不断提升,对小学生的要求也不断增加。一年级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内容主要是让小学生体会到社会的温暖,从而激发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而二年级上册安排了两个单元来培养小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三、四年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主要集中在让小学生意识到自己身处社会所获得的便利,教会小学生从小事做起,对社会负责,主动、自觉地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五年级的学生对于“社会责任”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社会责任意识也逐渐形成。在此基础上,教师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有目的、有计划地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把他们培养成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公民。
为了呈现出更加有利于培养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内容,本文对教材中社会责任意识内容的呈现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主要有以下几点: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社会责任意识内容是利用实际案例、图片等呈现的,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而小学生的生活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教材中的内容毫无疑问地会落后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例如,一年级上册教材与三年级上册教材都以生命安全为主题,教育学生要珍爱生命、懂得自爱。一年级是小学生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对学生的安全教育主要是告诉学生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事情会危害到我们的健康与安全而不可以做。而三年级的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逐渐成熟,有了自己的判断标准。这时,教师对他们的安全教育应上升到为什么要珍惜生命、如何更好地保护自己以及遇到危险情况该如何自救等问题上。另外,教材内容的编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频繁更新教材内容也不利于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把握,所以教材内容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是不可避免的。
例如,三年级上册第8课“安全记心上”的知识窗中,呈现了2016年学生交通事故死亡人数统计数据,并且提出“因交通事故造成伤亡的数量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教材并没有更新近年来因交通事故而死亡的儿童人数及进行数据对比,用过时的数据与猜测来警醒学生注意安全,缺乏一定的说服力,也不利于小学生自我责任意识与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
为了克服这一问题,教师需要联系实际情况实时更新教学内容,以确保教学的前沿性与实效性。教师要紧跟时事热点,不断扩充教学内容,与时俱进地对小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意识培育,将他们培养成对自己、他人、家庭、社会负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教育与科技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教师也可以借助现代化科技手段来扩展教学内容。由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社会责任内容主要以大篇幅的图片、对话等呈现,所以,教材所能呈现出来的内容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在很多刊物上,编者为了使内容更加的丰富,常常会在页面上添加网站链接或二维码,让读者自行扩展阅读。在社会责任意识内容呈现上,我们也可以采用同样的方法,添加与社会责任内容相关的链接,以此来丰富教材内容,为教师提供更多的教学资源。同时,它还可以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提升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
例如,“让我们的家更美好”一课中的“相关链接”栏目呈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相关内容。由于教材的版面有限,它所能呈现的只是冰山一角,如果将相关文件及案例进行汇总,用网络链接展示出来,这样既符合栏目的设置,又增添了教材的内容。
由于国家、社会对乡村基础教育的重视,教育脱贫在我国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人人有书读,人人有学上。但尽管如此,乡村与城市之间仍然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学生的生活方式也有明显的不同。教材中的社会责任意识内容虽然已经尽可能地满足城市与乡村小学生的需要,但教师依然需要寻找当地的社会资源作为补充。
例如,在四年级下册“美好生活从哪来”这一课中,教材展示了一株小小的秧苗慢慢变成丰硕的稻谷,再经过加工变成一颗颗晶莹剔透的大米的过程,这个过程对于农村小学生来说再熟悉不过了,而对城市小学生来说却很陌生。他们居住在城市,远离农田,可能从来没有见过稻谷,而其中的辛苦自然也是很难体会到的。
分析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社会责任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现,主副版内容相结合有助于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提升,教材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体现城乡教学内容的差异。由于乡村逐渐往城市化的方向发展,教材可以将更多现代化内容放在主版,副版则设计更贴近乡村小学生生活的内容,这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的不同来选择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去培养小学生的自我、他人、家庭及社会责任意识。例如,火灾防护的案例,对于乡村小学生来说,完全可以放在副版,而城市更容易出现火灾隐患,则相关内容可以放在主版。这样既突出了教学重点,也关注到了城乡小学生的差异性。
丰富多彩的栏目是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社会责任意识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仔细研读之后我们可以发现,虽然栏目的呈现方式多种多样,但是每个栏目的语言表达方式却比较单一。为了更好地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应当创新教材内容的语言表达方式,增强栏目的灵动性,进而提高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培育的实效性。由此可知,创新语言表达方式,对提高教学效果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而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社会责任意识内容主要由多样化的栏目组成,增强栏目的灵动性,对小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与提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历史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我们面临许多困难与挑战,需要一批又一批的华夏儿女为之努力。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是我们民族的希望,其前途命运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培养其社会责任意识势在必行。
通过对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社会责任意识内容的研究发现,教材主要从自我、他人、家庭、社会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其内容知识梯度明显、以学生的生活为中心、注重情境创设启发学生思考,值得教师反复研究探讨,挖掘更深层次的教学内容。其内容的呈现方式丰富多彩,版式设计、色彩搭配、图表栏目以及语言风格都符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