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革命文化题材课文教学策略刍议

2024-03-21 07:52黄晓静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1期
关键词:学段新课标革命

袁 振 黄晓静

(1.肥东县实验小学 安徽合肥 231600) (2.合肥市幸福路小学 安徽合肥 230000)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继承了语文课程“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传统,将“弘扬革命文化”确立为语文学习总目标之一,在“课程内容”章节中更是明确提出了“革命文化”概念。在语文课程中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是语文教学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赓续红色血脉”的内在需求,有助于学生感受革命领袖、革命先烈的精神世界,感受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深化文化认同,坚定理想信念,形塑正确的“三观”。在教学有关革命文化主题的课文时,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心理世界,感受他们的精神品质,发挥革命文化主题内容“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新课标”指出,在各个学段学习革命文化题材课文内容时,须以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进行组织与呈现,这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实践提供了依据。

一、整合媒介资源,搭建情感支架

“新课标”中提到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革命英雄人物的代表性作品,反映革命家和革命英雄生平事迹的传记、故事、文学作品,反映党领导人民革命的伟大历程和重要事件的作品以及阐发革命精神的作品等都是语文课程教材中革命传统教育的主要载体。这些作品历史感厚重、时代性强,而小学生年龄小、知识水平低、认知结构低,很难对革命时期历史背景有深刻的认知,加之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篇幅短,学生很难从字面上获得时代背景资料。这些都导致革命文化主题课文跟学生有一定的距离,学生“难进入、难理解、难深入、难迁移”。“新课标”在课程“总目标”中倡导“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能借助多种媒介表达自己的见闻与感受”,对每个学段也相应提出了具体要求。在教学革命传统题材课文时,教师应注重搜集整理相关的音视频等背景资料,借助音视频媒介,搭建情感支架,缩小学生与文本世界的距离,帮助学生深入文本,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情感。

例如,教学统编版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学生理解周恩来立下志向的原因有点困难。教师一方面可以组织学生在课前查阅相关资料,课下分享交流,用自己的话说说诸如“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这样的社会大事,了解清朝末年政府的腐败无能,与西方列强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也可以让学生说说当时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生活。通过查阅资料、分享交流,学生能更全面地了解处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饱受欺凌、积贫积弱、多灾多难,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结合周恩来1917年9月东渡日本留学时所作的诗《大江歌罢掉头东》,通过阅读古诗、了解诗作背景、领悟诗意,深刻体会周恩来的伟大抱负,明白只有学习更多知识才能找到拯救多灾多难的旧中国的出路。

运用媒介资源是发展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师根据需要收集相关媒介资源,准确、合理地进行筛选、整理、再利用,帮助学生建构清晰的脉络。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黄继光》是一篇精读课文,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梳理故事内容,讲好英雄故事,体会抗美援朝特级英雄黄继光忠于祖国、英勇顽强、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借助动作描写,想象特殊年代特殊环境下黄继光的内心,体会其异常英勇的外在表现缘于赤胆忠心、舍身忘我的内在品格。链接阅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拓展阅读有关其他英雄的文章,发挥革命文化在学生知识建构、情感熏陶、价值引领、文化传承等方面的独特育人价值。教师可以在第一课时根据影片《长津湖》补充“抗美援朝”事件的历史背景,拉近事件与学生的距离。在第二课时教师可以利用事先剪辑的电视剧《跨过鸭绿江》中黄继光的镜头,再现抗美援朝战场炮火纷飞的环境下黄继光的一言一行,“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来感受人物形象”,落实语文要素,从中感受黄继光的英雄气概。链接阅读《祖国,我终于回来了》,学生们体会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时期钱学森放弃美国的一切,克服重重阻挠毅然回国的优秀品质,感受这些人物相同的爱国主义精神,厚植爱国情怀,提升文化自信。

二、融合统整单元,深化文化认同

纵观“新课标”发展型学习任务群的“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内容,我们会发现四个学段都把革命领袖、革命英雄、革命故事、爱国故事等学习内容放在第一条。我们可以根据学段学习要求,创设阅读情境:第一学段针对“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爱国志士的童年故事”的学习内容,创设“英雄的童年”阅读情境开展任务型学习,讲述故事,认识革命英雄人物;第二学段针对“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爱国故事、历史人物故事,感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的学习内容,创设“饮水思源”阅读情境开展任务型学习,讲好故事、表达自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三学段针对“阅读、欣赏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表现他们事迹的诗歌、小说、影视作品等”,开展“英雄赞歌”“爱与责任”等专题性阅读,“运用讲述、评析等方式”,让学生们在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的同时致敬英雄;第四学段以“光辉历程”为阅读情境开展项目化学习,感受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重大事件、取得的伟大成就。每一个学段,教师都需要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感受文学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促进学生的精神成长。教师要有“大单元”统整意识,针对统编版教材“双线组元”的特点,根据不同年级、不同学生的认知结构水平,根据教材不同单元的知识能力训练层次,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的谋篇布局,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螺旋式稳扎稳妥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训练梯度呈螺旋式上升。同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经验、联系上下文,拓展阅读思路,延展思维广度,使其在感受革命人物伟大形象的同时,心灵受到爱国主义的精神洗礼。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除编排了《从军行》等三首洋溢着浓浓爱国情怀的古诗,还编排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课文。这一单元让我们认识了在痛失爱子后展现出“常人的情感、伟人的胸怀”的人民领袖毛主席,具有钢铁般意志、堪称“军神”的刘伯承,拥有“矜持不苟,舍己为公”崇高美德的方志敏。究其内核,每一篇文章都诠释了“责任”这一主题,凝聚着革命先辈强烈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围绕这一革命题材单元,我们整合课文、插图、网络资料等学习资源,开展“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任务群学习,构建真实情境,开展“专题故事会:永生的革命前辈”,从单元整体入手,准备单篇表现革命前辈的动人故事;开展“阅读课文和革命前辈的故事”实践活动;收集整理表现革命前辈的动人故事;练习讲(演)前辈故事,并召开专题故事会。

开展任务群学习,不仅要有立足大单元的整体意识,还要处理好“单元教学”“项目化学习”与“单篇教学”的关系。对于单篇课文阅读,我们要根据知识能力的进阶特点,向各学段语文要素训练的侧重点倾斜,合理选择策略。结合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体会人物心情”和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从人物语言、动作等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我们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时,可以抓住单元的语文要素“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教师需要利用知识结构的前后勾连,唤起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引导学生采用做批注、预测等阅读方法,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多角度的体会,关注人物的心理活动变化历程,进而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学生在自主阅读中能深入文本,走进人物内心,获得更加丰富、细腻的阅读体验。围绕这个要素,我们在准备“专题故事会——方志敏”时,就要结合《清贫》文本,要求学生深入阅读方志敏的自述以及他同两个国民党兵士的对话,用更丰富、更细腻的“分角色演一演”方式深入体会人物的内心。这样围绕每一篇课文设计多种多样的“阅读课文和革命前辈的故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抓住单元语文要素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给学生阅读搭建交流支架的做法,能够使学生在交流与分享的实践活动中,感受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革命英雄崇高的爱国情怀,从而增强自身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重视整本书阅读,形塑价值观取向

整本书阅读和其他学习任务群一样,都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来组织学习内容,同时也涉及外国优秀文化、日常语文生活等内容。其中,革命文学作品研读在小学二、三学段均占有较大比重。第二学段要求学生阅读表现英雄模范事迹的动人故事,如《小英雄雨来》《雷锋的故事》等。第三学段要求学生阅读反映革命传统的作品,如《可爱的中国》《闪闪的红星》《小兵张嘎》等,讲述自己感受到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新课标”突出革命文学作品的地位,意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故事和作品,感受革命文化的精神内核,从中汲取艰苦奋斗、奋勇拼搏的力量,获得家国情怀、爱国精神的熏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健全的人格,引导学生成长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梦人。

五年级开展革命题材的儿童小说《小兵张嘎》整本书阅读,可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小兵张嘎》是一部革命题材的儿童小说,离学生的真实生活比较远。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先勾连学生已有的阅读经历,引导其回忆曾经看过的、听过的描写战争年代儿童生活经历的故事、影视作品,简单讲讲故事情节以及对主要人物的印象,激发学生阅读《小兵张嘎》的兴趣。再指导学生制订具有可操作性的阅读计划,自主阅读《小兵张嘎》,走进发生在战争年代的儿童故事,了解张嘎从“野孩子”到“小八路”的成长经历,并为他画张像,制作“人物卡片”,感受他独特而丰满的形象;举办“最打动我的那一幕”故事会,让学生和小伙伴一起说说小兵张嘎的精彩故事;观赏同名电影或电视剧,让学生比比哪个更有意思,再把喜欢的故事章节改编成课本剧演一演,分享阅读体验,表达对小兵张嘎的崇敬之情。

四、发掘身边红色资源,开展跨学科学习

在跨学科学习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重要的学习主题必须始终贯穿所有学段,综合运用语文、道德与法治、科学、劳动等多方面的知识与技能,通过小组研讨,集体策划、设计活动方案,运用跨媒介形式分享研学成果。

我们在开展跨学科学习时,可以与学校开展的德育活动或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相融合,就语文书中出现的有名有姓的革命人物,适时组织“红领巾宣讲员”、课本剧表演等语文实践活动,多学科参与、多角度展示,让革命精神滋养学生心田。例如在教学《刘胡兰》时,让学生“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胡兰在敌人面前毫不屈服”,学生需要阅读文本、提取信息、整合信息,进而叙述事件。开展课本剧表演活动,参与表演的学生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走进刘胡兰的内心世界,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观看演出的学生则能通过刘胡兰毫不屈服的舞台形象,加深对刘胡兰文本形象的认识和理解。学生把课本剧演完整、演生动,展现出印象中最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观众自然会受到精神的感染。

我们还可以利用周边的红色资源进行主题教育,安徽合肥地区丰富的红色资源,就是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素材。我们可以组织学生到安徽合肥“网红”打卡地——“延乔路”打卡,感受电视剧《觉醒年代》中陈延年、陈乔年两位革命烈士的坚定信仰、崇高气节;赴渡江战役纪念馆、蜀山烈士陵园、褚老圩新四军东进抗日纪念馆、李克农故居、张治中将军纪念馆等场馆陵园参观研学,走进场馆陵园,在记录、参观、阅读、观看视频的过程中,提取关键信息,了解老一辈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的峥嵘岁月;设计调查问卷、制定任务单,采取书面和口头表达相结合的方式分享自己的参观学习收获,感受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策划“小小讲解员”活动,引导学生做热爱祖国、不忘初心使命的“中国少年”。

综上所述,革命文化是中华民族革命斗争历史的高度凝聚,承担着“以文化人、培根铸魂”的重要使命,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课标”三个层面的学习任务群为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革命文化题材课文的教学实践提供了指导,教师要整合各种革命文化的媒介资源,挖掘身边的红色资源,搭建学生的认知支架与情感支架,自觉增强“单元一体化”的统整意识,重视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跨学科学习、整本书阅读,引导学生讲述革命英雄人物故事,深化文化认同,形塑正确的价值观。

猜你喜欢
学段新课标革命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欢迎订阅4-6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第二学段数学新授课“学导课堂”的教学范式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如何设计小学语文第一学段的家庭作业
粉红革命
高中各学段史料教学与历史思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