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学华 黄 梅
(淮北市烈山区百善学校 安徽淮北 235000)
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是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内容,培养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是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但在实际课程教学环节,道德教育仍然面临诸多困境,如课程落实受阻、教学模式陈旧、教师综合素养有待提升等。因此,需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道德教育,针对现存困境予以改进,提高道德教育水平。
道德教育是人类教育传统形态,人类在接受教育和社会经历中逐渐培养道德观念。青少年尚未形成健全的思想认知,积极开展道德教育,予以正确的引导,能够辅助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才。小学阶段是青少年重要的启蒙阶段,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三观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道德教育将对小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情感和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小学道德教育水平决定着未来国民素质水平。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开展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该课程承担着对小学生开展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务,具有培养小学生良好品德的重要价值。在课程教学中应当重视道德教育,将该课程的德育功能充分展现出来。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教育部审定的课程,为促进小学道德教育,培养小学生道德素养,学校应当严格按照教学要求落实课程。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一些学校不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道德与法治的任课老师是语数老师,不少老师提前完成道德与法治的课程教学,有的甚至不上道德与法治课,而是将时间用于其他学科的教学。还有一些人错误地认为,在应试教育背景下,道德教育对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开发智力并不重要,道德与法治需为其他学科让步。在这些错误思想影响下,道德与法治课程落实受阻,逐渐丧失其道德教育功能,导致道德教育效果不理想。
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是开展道德教育的主要渠道,教学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价等均会对课堂教学质量产生影响。一些教师在教学时只针对书本上的内容进行教学,未能将书本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课程资源开发不足,导致道德教育过程缺少活力。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教学形式不新颖,缺少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主要采取灌输式、说教式教学,教学过程相对枯燥,学生往往难以提起兴趣,影响道德教育价值实现。
对于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中道德教育面临的困境,教师需对道德教育予以重视,优化策略,全面提高道德教育效果。
道德教育是立德树人的根本,也是新时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提出的基本要求。小学阶段是重要的启蒙阶段,需引导小学生形成爱党、爱国、爱人民、爱集体的情感,将其培养成社会主义接班人和建设者。道德与法治课程设计,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为学生奠定人才基础。教师在课程教学时应当基于道德与法治课程要求,每一节课均认真落实,使学生能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解决课程落实受阻、德育效果不理想的困境,使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重归道德教育轨道,展现其育人价值。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是道德教育的核心阵地,为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教师需在课堂上明确学生主人的地位,使教与学的关系得到优化。通过分析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特点,教师应在课堂上将更多的时间及空间留给学生,结合教学课题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引导其发现问题、探索问题,激发学习热情,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例如,在小学《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感受家乡文化 关心家乡发展》一课的教学中,教师结合课题内容,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见闻,畅谈自己居住城市的变化。学生在课堂上激烈讨论,畅谈淮北现在利用坍陷坑水资源,建设南湖、东湖;利用大运河,建设开发柳孜公园、淮北大运河古镇、临涣老街、濉溪老街;利用龙脊山、塔山石榴旅游资源,建设石榴博物馆、龙脊山小川藏线等。学生从中可以感受到家庭、家乡以及国家的发展变化,激发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培养爱家乡、爱祖国的道德品质。
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是小学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提出不同阶段的道德教育目标,其中要求小学低年级学生初步了解社会知识、自然知识和祖国知识,培养文明行为习惯和诚实勇敢、自信向上的良好品质;中高年级小学生了解国家的历史、家乡的变化、优秀传统文化和光荣革命传统的发展历程等,培养自尊自律、诚实守信、友爱宽容、乐观向上的良好品质。
小学生年龄小,判断能力弱,在不良信息的引导下,易形成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教师应当基于小学生认知特点,优化教学课堂形态,实施情感教学、道德实践,从学生生活出发,将思想道德教育融入生活,使学生更易消化教学内容。
1.讲述人物故事,激发学生内在情感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各个年级的教材中均有和历史题材相关的内容,能够使学生感受到丰富的历史文化,使其在了解中国历史的基础上,增强爱国意识。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当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导向价值充分发挥出来,通过介绍历史事件,以讲述故事的形式,使学生逐渐形成爱国精神,在正确价值观的引导下培养爱国品质,培养满足时代发展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例如,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百年追梦复兴中华”这一单元的教学重点在于通过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培养小学生爱国品质。在学习该单元内容时,教师可结合教材内容融入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故事,如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伟大贡献的孙中山,学习其百折不挠的精神。教师在教学时注重引入史实,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历史人物背后强大的人格力量,弘扬爱国精神,彰显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德育价值。
2.以生为本,强化互动
学生和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能够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因此,在课程教学时教师应当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协作配合与互动的机会,使其通过和他人的互动,发现并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小学四年级下册《当冲突发生时》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通过校园里的冲突引出课堂教学主题,使学生认识到在校园或者生活中存在较多的冲突,为了解决冲突,需要正确认识冲突的形成原因,以合理的方式处理矛盾,化解冲突。教师可在课堂上创设同学之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情境:在自习课上学生A不小心触碰到了学生B的胳膊,导致学生B的字写歪了,学生B转向学生A并呵斥:“你干什么?”二人由此产生冲突。教师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这一场景进行模拟,并讨论解决冲突的办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提出“应当保持冷静,控制情绪”“交流意见,讲清道理”“换位思考,理解他人”“协商办法,和谐相处”“找人调解,解决冲突”。通过上述讨论,学生体会到在与同学发生冲突时不应当一味地指责,需冷静分析冲突产生原因,换位思考,建立融洽的同学关系。通过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原本枯燥的课本内容更加生动,有利于道德教育的实施。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会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材内容,合理实施心理健康教育,辅助其形成完善的人格,培养道德品质。
例如,教学小学四年级下册《奇妙的节日风俗》一课时,教师向学生介绍我国一些重要的传统节日的同时,告知学生母亲节和父亲节具体是哪一天,渗透孝敬父母、承担家庭责任教育,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引导学生在特定节日对父母表达情感,践行孝亲敬长的良好品德,使心理健康教育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在四年级下册《我们的好朋友》一课的教学中,老师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每个人都渴望交朋友,但有些人却很难交到朋友,这是为什么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宽容和尊重他人,多为别人着想。再结合实例,让学生通过体验不同的情境,明白道理、获得方法、解决问题,从而理解友谊的真谛。
通过教学实例,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行为与习惯,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现阶段,在评价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过程中,往往有两个误区。第一个误区是教师只是简单地在统考或者期末抽考中列入这一门课程。而且在考试导向下,通常会忽略评价道德教育效果,仅限于关注课本知识传授效果。在此背景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处在被动状态,无法有效转化思政知识,并将其融入自身价值观念中,因此不能进一步对自身行为价值作出思考。第二个误区是教师只是专注于完成自身教学任务,对工作成效、工作价值无视。针对上述问题,教师需要重新设计该门课程的评价结构,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考核中纳入道德与法治课程,同时逐步增加其所占比例。在评价的过程中,以所有学生的德行发展为核心,针对生活情境中学生的关键行为表现进行考核,从而评价道德教育效果。在选择评价方式时,需转变传统思想,运用情景法、观察法,并配合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他评、家庭评价等多元化方式,从而对学生的道德养成情况进行客观评价。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加强道德教育、培养小学生道德素养的关键环节。学校要重视道德与法治的课程价值,回归道德教育轨道。教师要加强教研,优化课堂教学形态,让学生真正喜欢道德与法治这门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小学德育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