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演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4-03-09 02:09:44张怡忱
山西教育·教学 2024年2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语文教师

张怡忱

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安排了课前演讲,虽然只有短短五分钟,仅占一节课的八分之一,然而,经过两个学年的充分实践证明,这八分之一的时间对整节课的开展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甚至在一些特定的情境下,这八分之一的成功与否直接决定着整节课的氛围和效果是否完美。

笔者认为,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需要解决三个问题:目标在哪里,我如何去那里,我怎样判断达到了目标。一节课是否成功,绝不是根据教师讲授的精彩程度来判断,而是看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收获。如果不能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再多的讲解也是徒勞的。因此,笔者设计了课前演讲这个教学环节,并经过教育教学实践,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下面,从两个方面论述,“课前演讲主题的构想和确定原则”以及“课前演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一、课前演讲主题的构想和确定原则

为了密切配合部编版高中语文教材的学习内容,笔者设计了以下四个主题板块。

1.配合必修上册第四单元“家乡文化生活”的单元核心,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费孝通所著的《乡土中国》一书,另一方面,设计“课前演讲——介绍我的家乡”主题演讲

《乡土中国》是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律、血缘地缘等各方面。作者费孝通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基层社会的面貌,是学界公认的中国乡土社会传统文化和社会结构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这本书理论性强,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十五岁左右的少年来说,阅读起来较有难度,所以教师同时设计了学生熟悉的以“介绍我的家乡”为主题的演讲。这个演讲得以顺利开展的原因之一在于,班内学生来自全国十几个省份,天南海北、五湖四海,聚在一起之后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乡土中国”。即使来自同一个地方,但是关注点的不同也会让演讲内容具有个性特色。

由于时间的限制,本主题将侧重于美食、自然、民俗和历史中的一个角度,进行具体而生动的介绍。

2.配合五本教材的古诗学习,开展“诗歌分享”主题演讲活动

课程标准规定高中阶段必背古诗文是60+12篇,其中诗歌占据了很大比重。为了让学生在诗歌阅读中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并且在阅读中发现自己,与古人产生共鸣,教师特别开展了这个主题活动。学生在分享时,要求他们尽量选择中国古代诗歌,也可以选择一些现代诗。在分享时,教师要求学生不能泛泛而谈,而是要抓住一个角度进行分享,可以是对用词的鉴赏,可以是诗歌内容的串讲,可以是诗人的介绍,可以是诗歌中蕴含思想的分析,可以是语言风格的探讨,也可以是艺术手法的品鉴。这样的做法不仅可以与高考相配合,还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3.配合名著导读,设计“好书分享”演讲主题

教师鼓励学生多读书,但是读什么必须有所选择和取舍。因此建议学生读经过时间洗涤而流传至今的名著。与此同时,会发现学生对读书是非常渴望的,他们逐渐认识到,读好书对于人生的重大意义,也意识到读书的过程就是认识自我的过程。因此,这个主题在演讲实践中,学生可以选择的名著非常丰富,古今中外,“琳琅满目”,而且演讲内容更多的是结合作品谈自己对自身、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这样也间接培养了学生理性思考的意识。

4.配合作文写作,设计“一事一评”演讲主题,引导学生多了解现实,同时积累作文素材

考察近三年的高考作文题目,它们有如下特征:基于特定情境和任务驱动的表达与交流,立足社会生活、传播时代精神,在具体场景中表达真情实感,从而进行具有文学性、思辨性、实用性特征的写作。在所给材料中,有谈体育之效、强弱之辨的,有通过传统书法运笔特征谈如何做人的,有谈铭记历史迎接挑战的,也有谈带你走进________(横线上是一个地名)的,有探讨“手机该不该进校园”的,有谈“如何为自己画好像”的,有谈当代青年的使命的,有谈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探讨微信朋友圈的,有谈美学的,等等。仅就以上的列举就可以看出,现在的作文导向,就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弘扬民族精神。所以,没有一定的素材积累,则无法满足写作要求。但是仅仅有素材是不够的,素材该怎样为学生所用,学生该如何站在自身角度去谈,学生受到的启发是什么,又悟出了什么,这些都是学生本人该自主思考的问题。所以,设计“事例+点评”的模式,能够引导学生在具体场景中有条理地、明确地表达真情实感。

此外,还有必须要完成的环节:学生演讲之后,教师必须即时加以点评,这样这个过程才是完整的。

二、课前演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1.迅速集中学生注意力

预备铃到正式铃之间的两分钟非常关键,利用的好坏与否关系着学生是否能够迅速集中注意力、迅速进入课堂状态。学生毕竟是未成年人,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尤其是面对自己同学的演讲话题这个未知内容时,会显得非常期待。因此,课前演讲反而能够让学生主动积极地进入状态。这也是课前演讲最直接的效果。

2.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

在迅速进入课堂状态之后,学生就可以进行精彩的演讲了。这两年的课前演讲中,学生都能认真准备:定话题,查资料,理思路,写演讲稿,找影像资料,设计提问小环节,等等,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大大提升。

3.提升学生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把握重点的能力

为了尽可能向同伴展现自身完美的一面,学生几乎都是脱稿演讲,即使不能脱稿,对演讲内容也是非常熟悉,而做到脱稿演讲的学生,在口语表达上克服了紧张羞怯的心理,将自己最完美、最生动、最感性的一面展示出来。另外,作为听众,学生自然可以通过不同的演讲感受到不同的效果,有的演讲稿写得逻辑思维非常清晰,对听众来说是一种享受,而即将演讲的学生,则会取长补短,尽量做到力所能及的完美。

因为教师要求演讲的时长不能超过五分钟,所以对学生来说,如何取舍就是大问题。遇到自己喜欢的,就想面面俱到,想要“戴着镣铐翩翩起舞”,学生就必须学会取舍,将最值得讲给大家的内容展现出来,这样反而促使学生学会了抓重点,对于作文写作来说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4.丰富作文素材

课前演讲形式多样,无论是家国情怀、时事分析,还是好书分享,都无疑使学生的作文素材库越来越丰富。仅凭教师一人,又能给学生带来多少新鲜的素材呢?而众人的努力和积累,能够积少成多,一轮演讲下来,就是40个鲜活的素材。但是有一点需要说明,这不是为了素材而演讲。

任何学科的教学都应抓住时代脉搏、体现时代特征,将社会与人生紧密联系。课前演讲中,教师恰当地引导学生关注具有时代特征的新闻类话題,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民生、关心科技、关心考古……鼓励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培养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和批判精神,让五分钟的一方小天地,成为学生的大舞台。如“课前演讲—一事一评”主题,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媒介,搜集有价值的新闻信息,有针对性地进行演讲,让学生从各类新闻中了解人生百态、世间万象、冷暖人生。

关注“新闻”的同时,还可以回顾“旧闻”。“旧闻”即过去的“新闻”,虽然少了时效性,却多了岁月的积淀,它的精神价值已经得到了较为精准的定位。如吴孟超爷爷的故事,虽然已成“旧闻”,但老先生身上心系祖国、敢于探索,坚守职业准则与操守、不忘初心的人格魅力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愈发绵长,同样可以成为学生人生的导航标,这样的内容演讲,何乐而不为?

5.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人生、时事,使学生充满“人情味”

语文和生活密不可分,学生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的孩子,他们总要面对大千世界,接触形形色色的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事。与其等以后再了解社会,不如现阶段,在教师的引导下,合情合理地认识现实和人生,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人情味。

例如,部编版高中语文第四单元以“家乡文化生活”为单元核心,这个模块笔者将它设计为“课前演讲——介绍我的家乡”。这五分钟的演讲介绍,学生准备得充分,听众听得投入,现代教育技术也让学生介绍得有滋有味、有情有义。这样既落实了模块要求,也锻炼了学生的信息检索整合能力,又使学生练习了表达能力,同时还具有鲜活的人情味,他们关注到了以往被忽视的家乡,看到了家乡的过去,了解了家乡的现在,展望着家乡的未来,具有浓浓的自豪感。可见,这个单元核心教学的完成,演讲这一形式功不可没。

6.及时引导学生的思想,鼓励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感

学生在选择演讲话题的时候,大部分选的是真善美的那一面,但是必须客观承认,社会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学生关注到也很正常,讲出来也在情理之中。这个时候,教师该如何引导、如何解答学生的疑惑、如何在学生失落的时候加以鼓励,就显得非常关键了。在消极中反思,也就是古人所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及时为学生拨开云雾、解答疑惑,学生心里会更加敞亮。

如今,人类的生存环境、理想信念、价值观念等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许多学生却缺少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患上了“精神软骨病”。语文教育应启发学生修身养性、勇于承担的意识。语文承载着古往今来的人文精神,它是人类精神的家园,文字是人类精神的栖息地。正因如此,课前演讲应时刻贯穿人文关怀,达到立德树人、启智铸魂的目的。语文课堂蕴含的人文精神包括但不限于“天生我材必有用”的自信,“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骨气,“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情,“咬定青山不放松,任尔东西南北风”的信念,“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觉悟,“吾不能变心以从俗兮,固愁苦而终穷”的高尚,“乘物以游心”的逍遥,并向着“愿得此身长报国”的目标奋进。在课前演讲和点评环节融入“人文味”,也是在贯彻落实语文核心素养中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要求。

7.培养学生自信心,充分展示自我

有些腼腆羞涩的学生,第一次站上讲台,会非常害羞,演讲的时候不敢走出讲桌遮挡的地方,不敢看听众的眼睛,更不敢和听众言语交流,因为担心出现意料之外的对话,自己无法应答。这个时候教师会适当跟他交流,一般是开一个无伤大雅的玩笑,学生可以放松精神,后面的演讲就顺利多了。一般一个半月就会轮到一次,明显发现一次比一次效果好,一开始是完成任务多一些,后来就是展示自我多一些,这样学生的信心也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8.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这个效果明显体现在“诗歌分享”和“好书分享”主题。当学生对演讲内容产生了共鸣,课后自然会和演讲者交流,或者自己查阅资料,或者寻求教师的帮助和支持。无形中学生也积累了很多经验,提升了语文素养。

9.教学相长

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促进的,通过一次次的演讲,教师会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这一点。学生的演讲内容,教师往往是在演讲之时才知道的,所以根本没有备课时间。学生演讲之后,教师一定要进行点评,这个环节不可或缺,否则就成了独角戏。遇到自己知道的,教师的点评要深入一些;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内容,教师更多地要点评话题的选择、演讲稿的撰写、演讲时的仪态,以及所听所看所谈所得。课后教师可第一时间查阅资料,所以通过多年的教学,教师自己也学到很多。这正是课前演讲这个鲜活的形式带给笔者的鲜活的体验。

课前演讲如活水,带来了天光云影共徘徊的精彩课堂。在这一汪活水中,师生一同享受,一同在语文世界中畅游。经过实践检验的课前演讲是值得继续在教学活动中坚持下去的,在发展过程中,这个形式将更加完善,不断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

(作者单位:西藏民族大学附属中学)

(责任编辑刘源)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语文教师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快乐语文(2021年35期)2022-01-18 06:05:52
最美教师
快乐语文(2021年27期)2021-11-24 01:29:04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 07:42:24
教师如何说课
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 08:11:16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中学语文(2015年18期)2015-03-01 03:51:00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
圆我教师梦
吐鲁番(2014年2期)2014-02-28 16:54:42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