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婧
浅层学习侧重于理解积累,其知识呈现碎片化;而深度学习侧重于知识建构重组,让学生在激发学习内动力的同时,也能站在逻辑角度,对新旧知识进行系统梳理,继而从中获得深刻理解,融会贯通。因此,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教师应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建构,对其潜在的知识能力进行挖掘整合,继而引导学生对文本语言表达、篇章结构、主题情感进行分析归纳。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规律,结合课程改革与课堂学习内容,积极创设情境、搭建平台,推进学生深度学习的开展,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研读统编教材发现,教材内容是按照“讲读—自读—课外阅读”体系进行编排的,这种编排首先需要区分讲读与自读课文。讲读课文侧重于教师“教”,重点帮助学生理解单元要素,可以讲解得精细点,为学生深度学习创造条件;而自读课文侧重于学生“学”,其目的是巩固理解单元要素,通过快速浏览、范读等方式进行,只需要落实单元要素,而不需要面面俱到。
针对初中语文阅读文本,从字词语句到篇章结构,可着力的地方有很多,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内容也很多。因此,要推进深度学习,前提是要精简学习内容,将学生的学习探索目标与课堂目标相结合,做到有的放矢。要做到这一点,还需要教师认真研读文本,综合课程改革精神与文本内容,科学制定学习目标、编排教材体系,同时引导学生结合实际,通过层层深入的方式,推进教学目标达成。
统编版教材改变了传统的编排模式,分别围绕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进行编排。如针对讲读课文,不仅在导读中安排预习要求,还在课后习题中增加“思考探究”“积累拓展”训练。自读课文则是取消课后练习,通过“阅读提示”与“批注”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推进深度学习持续开展。
同时,统编版教材最大的特色就是将课外阅读纳入课程教学,为深度学习有效拓展内容。
如“1+x”形式,即在讲读课文之后安排“积累拓展”或者是在自读课文“阅读提示”中推荐相应阅读篇目,设计学习任务群,搭建课内外桥梁,丰富深度学习内容。
例如,教学《纪念白求恩》一课时,教材在“积累拓展”中围绕白求恩还相应拓展了朱德的《纪念白求恩同志》和宋庆龄的《我们时代的英雄》等。其目的是拓展课外阅读数量,加深学生对白求恩的认识,从而比较不同革命家写作的风格。又如,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课时,“积累拓展”中有效拓展了《朝花夕拾》这本书。在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名著导读栏目或者相应篇目,组织学生谈谈小时候的鲁迅与长大后鲁迅的不同之处。
此外,还有一些比较阅读或者总结性阅读,如《散文诗二首》的“阅读提示”以及《寓言四则》的“预习”第一题。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材编排体系,推进深度学习,提高阅读质量。
朗读是学生走进教材、了解教材,推进深度学习的最佳途径。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学生能力培养,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跟读、集体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进行文字声化、进行角色扮演、拓展对比朗读,继而推进深度学习有序延伸,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朗读重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情感。由此可知,朗读也需要一定的技巧。在具体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尝试借助朗读知识建构其他知识,如古诗词基础知识,象征、托物言志等表达手法等,以便帮助学生形成良性知识循环。
例如,教学《春》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深度学习,围绕重音朗读技巧,帮助学生形成知识建构循环。还可以组织学生从“钻”“偷偷”等字词入手,探究“哪些字词需要重读”“重读效果”“重读几种技巧”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除了注重重读之外,教师还需要围绕朗读的语调、语速等技巧,进行朗读知识体系的建构。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推促学生把握文本情感,尝试运用朗读技巧,赋予情感声化。如在《春》这篇课文中就可将春的意境进行声化,在《社戏》中可以将其人物情感声化。
此外,推进角色扮演,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而且能帮助学生揣摩朗读情感,达到深度学习目的。具体的角色扮演朗读形式有很多,包括分角色朗读、课本剧等。
例如,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教师可以借助分角色朗读,引导学生揣摩孔乙己的语言、动作乃至心理,最终实现多角度把握小说特征。如有可能,教师还可以适时引入对比朗读,通过前后文对比、同类对比,以及换词对比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思辨中朗读、在朗读中思辨,继而有效提升深度学习质量。
课后习题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课后习题,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单元要素,把握学习重点,而且能巩固落实单元要素,发展语文核心素养。深度学习是“学习者能动地参与教学”的总称,其核心特征就是自主、能动。而单一的、简单的学习方式,容易遏制深度学习的延伸,只有多种形式的习题、多样化的学习模式,才能有效推促深度学习生长。
统编版教材课后习题的主要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思考探究”和“积累拓展”两类,但在其题型设计上却是灵活多样,有调研、访谈、辩论、探究和读写结合等。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立足题型设计,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训练,以便能够让学生从中投入高强度情感。如在八年级课后习题中,在其题干设计上就注重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与阅读形式的多样性,这样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为其深度学习创造条件。
同时,深度学习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方式,教师需要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创造条件、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借助小组合作形式,通过观看视频、进行访谈,以及资料整理等形式,让学生始终保持深度学习的状态。
例如,教学《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课时,在其“积累拓展”栏目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围绕“逆境是否有利于人成长”进行分组辩论,通过思维碰撞、情景交融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投入深度学习。
此外,课后习题复杂多样,还需要教师能够充分发挥主导性,给学生搭建不同情境平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其中,继而实现自身素养的发展。毕竟对于深度学习而言,本质上就是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因而,加强对课后习题的深入解讀,利用课后习题设计课堂教学,可以不断推进课堂中学生的深度学习,让学生在真实的体验中有感而发,逐渐形成积极主动、乐于表达、爱学好学的品格能力,从而有效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真正发生,推促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发展。
总之,深度学习,是针对当下浅层阅读教学而言的,重点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遵循知识讲解、能力传授的同时,注重学生自身思考,同时引导学生积极融入课堂学习,通过知识积累转化,继而形成自己的理解。深度学习不仅能推促课堂生成精彩,而且能有效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东县实验中学)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