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松
德国著名音乐教育理论家奥尔夫的“原本性音乐”教育理论认为,音乐教学应当将学生的语言、律动、节奏、游戏等相关要素结合,从而让学生学“感性的音乐”“形象的音乐”。“原本性”是奥尔夫音乐教学体系的核心词,它包括节奏、节拍、力度等核心音乐要素。奥尔夫认为,音乐教学只有围绕音乐核心要素展开,才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性教学,就是引导学生通过聆听、歌唱、律动、图谱等各种方式,将音乐的核心要素呈现出来。实践证明,体验性教学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发掘学生的音乐学习创造性,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
聆听是一种全身心地融入音乐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充满体验性的音乐学习过程。在小学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聆听,并融入音乐思维、音乐想象,而不是让声音简单地流过耳朵。聆听是一种积极主动的音乐学习行为,作为教师,要打开学生的耳朵,但聆听,不仅仅是用耳朵聆听,更要用大脑聆听、用心灵聆听。
在学生的音乐聆听过程中,教师要唤醒学生的音乐学习经验。不仅要引导学生展开认知性的聆听,更要引导学生展开情感性的聆听、行动性的聆听。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聆听,如可以让学生先整体性聆听再局部深入性地聆听;还可以让学生先局部性聆听再进行组合性的聆听;还可以让学生进行反复性、回放性的聆听等。通過聆听,能让学生的感性经验丰富化、多元化。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森林狂想曲》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聆听方式,有效把握音乐的主题,揣摩音乐中相关的内容,如捕捉音乐中的小动物、演奏乐器等。有学生先分段仔细地聆听,再完整地聆听,进而去完成教师设置的聆听任务;有学生先重点聆听,对同一个乐段的声音进行对比,从而提炼出不同的表现主题;有学生一边聆听一边想象一边描述场景;等等。这样的聆听方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带着任务、带着问题去聆听,能促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全方位、多角度的聆听,为学生的音乐理解、分析和鉴赏等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培养了学生的音乐欣赏素养。
聆听不是被动的学习,而是主动的建构。在聆听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把握音乐的表现主题,更能洞察音乐的内在情感。如在上述《森林狂想曲》的聆听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和体验到热带雨林的神奇与乐曲所描绘的景象和情感。作为教师,要鼓励学生反复聆听、融合聆听,让聆听与其他的体验方式结合起来。如此,学生的音乐聆听就是一种综合性、立体性的聆听。
所谓体验,简单地说,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身体的律动。所谓律动,是指“学生依据音乐的原本性要素,如音乐本体的力度、节奏、速度等,有规律地展开一组动作”。实践证明,身体律动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发展学生的音乐感知和反应能力。作为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模仿中律动,在合作中律动,在创新中律动。
音准、节奏、强弱等是音乐学科的灵魂。而律动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节奏的感受与体验。节奏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基础,是学生需具备的一种基本音乐素养。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的身体作为载体,让学生根据音乐的速度、节奏等的快慢变化设计研发出有针对性、目的性的动作,从而更好地去感受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节奏。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上册莫扎特《小步舞曲》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体验小步舞曲“四三拍”的节奏特点,教师先让学生用自己的范式来体验“小步舞曲”速度缓慢、风格典雅的特点。在学生简单的身体律动之后,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地学习宫廷舞蹈,通过宫廷舞蹈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小步舞曲的节奏特点。为了增强学生音乐学习的趣味性,教师可引导学生变换队形、变换姿态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并且鼓励用手势、动作等进行交流。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的动作创新,让学生的动作成为学生对音乐理解的表征。在音乐体验性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身体律动搭建平台,让学生创造出更多的惊喜。
律动是推开学生音乐体验性教学的“大门”。音乐律动让学生的音乐学习体验更丰富,让学生的音乐感受更多元。律动性的音乐教学从音乐本体的节奏、力度、速度等要素入手,用合理、适合的方法帮助学生欣赏音乐。律动性的音乐教学,能提升学生音乐学习的整体性效能,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美妙的音乐世界。
体验性的音乐教学,要化抽象为形象、化抽象为具体。为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可以借助形象化的图谱,增强学生对音乐基本元素的感性认识。图谱仿佛是学生体验性音乐学习的“眼睛”。在音乐学科中,音的高低、强弱等都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如何让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音被学生感受到?一个重要的方法就是将这些元素感性化、直观化、形象化、可视化。
音乐教学中,教师还可以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内容等创设相应的画面,从而彰显音乐学科本身的美。图谱,能滋养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让学生的音乐学习形成美好的共振。同时,我们知道,音乐是流动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借助图谱能让动态的音乐静态化、能让时间的艺术空间化。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单簧管波尔卡、拨弦波尔卡》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结合图谱认识、了解波尔卡的风格以及回旋曲的曲式特点等。不仅如此,教师还引导学生画出形象化的图谱,用图谱来辅助学生的音乐学习。在画图的过程中,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音乐的旋律走向与图形的匹配上。此时,学生的音乐欣赏、学习将更加积极,学生的音乐聆听将更为敏锐,学生在画图谱的过程中,不仅能感知到音乐的音高走向、旋律走向,更能把握音乐乐句的内在性结构。同时,通过画图谱,学生对音乐的主题认知更为深刻。有了图谱的支撑、支持,学生的音乐学习不再是枯燥的、盲目的,学生的音乐欣赏、音乐表现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图谱是学生音乐学习的重要载体和媒介。研究表明,在人的全部感觉信息中,视觉与听觉占据了绝大部分,而其中尤以视觉为主。将图谱引入学生的音乐学习中,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视觉学习功能和作用,让学生在音乐学习中形成一种视听融合的学习样态。借助图谱,能彰显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彰显学生的音乐素养。在解读图谱、绘制图谱的过程中,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创造能力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总之,音乐体验性学习是一种“以生为本”的学习范式。在音乐学习中,教师要从学生的需要和具体学情出发,引导学生在感受、体验中去捕捉音乐学科的原本性要素;要积极探寻音乐学科教学的切入点,从音乐学科的节奏、节拍以及乐句、结构等出发,层层深入地促进学生关注音乐学科的本体,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音乐乐感,提升学生的音乐学习力,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风化街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赵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