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芳芳
文化是人类的根和魂。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要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已成为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经典文本是中华优秀文化的具体体现,而根据不同类型的经典文本对学生进行阅读指导、做好情感渗透,能够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培养他们的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具体到实践层面,指向文化自信的经典文本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
诵读是中国传统的读书方式。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包含古诗词、古文等经典文本,而通过诵读经典能够让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让他们在声韵中感受文本之美,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经典的兴趣,并深入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例如,《山行》一诗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与热爱。在阅读指导中,教师立足诗词文化,帮助学生疏通生字生词,鼓励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具体来看,教师设计了如下任务:(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在这一环节,教师鼓励学生根据之前古诗学习经验自由朗读,保证读准字音,同时教师进行配乐范读,帮助学生疏通生字和节奏,让学生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味。(2)品读欣赏,深入研究。教师借助多媒体图画为学生展示诗词所描绘的秋景,并点拨学生在诵读中着重突出“远”“斜”“雙叶”“二月花”等内容,以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为他们的有感情诵读做好铺垫。(3)趣味赛读,强化感受。在学生理解了诗词含义后,教师又设计了赛读活动,让学生分组诵读,看一看哪一组能够读出古诗的音律美。这样的活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诵读热情,让他们体会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感知诗词文化的魅力,进而提升文化自信。
例如,在《杨氏之子》这篇文言文的阅读指导中,教师设计了多元化的诵读任务,引导学生理解文中人物的智慧,体会传统文化的趣味。在课堂上,教师设计如下活动:(1)自读尝试,读准读通。教师鼓励学生大声朗读,并进行点评、鼓励,让学生逐渐将绕口的古文读正确、读流畅。(2)师生共读,读准节奏,读出韵味。在这一环节,教师重点向学生讲解文言文的停顿:文言文的停顿很重要,停顿好了、断句好了,节奏感就出来了,要声断气连,如果很生硬地断开就失去了小古文的韵味。同时,教师带领学生诵读并画出节奏线,强化对古文节奏的感知。(3)多种方法,读懂文义。教师以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汇报展示等方式让学生循序渐进地理解人物对话的含义,理解整篇古文内容。(4)对比阅读,读出精妙。教师设计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中设计的“杨”“孔”的双关含义,并对比人物语言,在诵读中渗透情感,体现“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这一核心内容的同时,感受汉字运用的巧妙。
通过对经典文本的诵读,学生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在文化的熏陶中提高思想认识,潜移默化地形成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
所谓精读就是深入细致地研读。在小学语文经典文本的阅读中,许多学生都存在浅表性阅读的问题。这样的阅读无法让学生深入感受经典文本中的思想情感以及文化内涵。针对此,教师应根据经典文本的特点设计精读任务,并通过文化情境进行引导和熏陶,让学生从文本逐渐走向文化,发展文化素养。
例如,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阅读指导中,教师通过设置“少年讲诗”班级选拔赛情境,将选拔过程贯穿课堂始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创设时空背景,利用多媒体图片和视频并结合学生生活经历,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和艺术审美。然后,紧扣“无穷碧”和“别样红”这两个关键词,在意境和联想中引导学生精读古诗,感悟红碧交错、精彩艳绝的画面。最后,在“诗词讲解大比拼”的展示环节中,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运用诗句为大家讲解别样的画面。这样的阅读指导,能够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和情感美,在语言表达和思维碰撞中获得成就感,同时也在启发中感受到了诗词文化的博大精深。
再如,在《墨梅》一课的阅读指导中,教师全程以故宫博物院体验活动为大情境,创设了“故宫博物院免费体验券”“我为墨梅代言”“创作我的墨梅作品”等学习任务,并结合多项学习活动,关联大单元主题,在任务群教学中促使学生由浅入深完成阅读,并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提升文化自信。在精读环节,教师抓住一“淡”一“清”两词,引导学生不断感受墨梅的丰姿与诗人傲岸的形象。其中,“我为墨梅代言”环节对学生最具吸引力。在教师的讲解和启发下,学生获得了表达的机会,同时也掌握了讲好题画诗背后故事的方法,更是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文化自豪感,生成了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人的意识。整堂课呈现了多则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支架,向学生传授学习的方法,如赏析艺术作品的方法、讲解古诗词的方法等,将“画格”“诗格”“人格”“国格”巧妙融合在一起,形成熏陶感染的教学效果。
在精读经典文本的过程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了多种支架,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创设包含文化元素的情境、设计指向文化自信的任务。这样学生在与经典文本的互动中逐渐融入情境,接受文化的熏陶和指引,并逐渐形成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经典文本阅读教学不应局限于课内,还应拓展到课外。在小学语文课程指导中,教师应根据“整本书阅读”等任务群引导学生阅读传统文化经典,让他们在丰富的文化体验中增强文化自信。
例如,《猴王出世》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作为略读课文的古代白话文小说,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采用跳读法和猜读法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课堂上,教师围绕“石猴是怎样出世的?”和“石猴是怎样成为猴王的?”两个问题展开指导,引导学生抓住起因、经过和结果概括地叙说故事情节。最后,师生合作朗读品味石猴语言之美,学生模仿石猴惟妙惟肖的语调,感受古典文学的趣味性。最后,教师顺势又引出了多个猴王在原著中的精彩情节,组织学生进行《西游记》的整本书阅读。
《西游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它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教师在整本书阅读中,重点引导学生回顾阅读“真经”的技巧和方法,检查评析学生的阅读计划单完成情况。接着,通过有趣的游戏闯关环节,和学生一同重温书中的精彩片段。第一关:有条有理猜回目,让学生紧扣故事情节信息;第二关:有理有据猜人物,引导学生关注人物细节描写;第三关:有条有理说人物,聚焦孙悟空称呼,多角度感悟孙悟空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回顾孙悟空的精彩故事情节;第四关:有滋有味品语言,围绕三借芭蕉扇的故事,通过分角色朗读、师生互读等形式,引导学生品味名著中经典人物的语言韵味。最后,通过制作西游人物名片和绘制西游路线图等环节,充分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名著的兴趣。
在课内外衔接的阅读指导中,学生在更广阔的范围内理解了经典文本,同时也深刻感悟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之,不同类型的经典文本均展现了重要的文化内涵。在小学语文课程教学中,基于文化自信的培养展开经典文本阅读指导,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文化,思考文化的内涵,进而在解读、探究、交流等活动中形成文化认知和文化认同,进而提升文化自信。
(作者单位:江苏省高邮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