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梦梦 胡燕飞
(合肥市马岗幼儿园 安徽合肥 230000)
在本研究中,研究者认为角色游戏是幼儿通过模仿和想象,以扮演角色的方式对周围现实生活进行再现和学习的一种创造性游戏。
根据行为背后的动机和行为本身这两种标准,行为一词有不同的定义。皮特森和吉尔福特在1984年就儿童和成人对利他行为的看法差异做了一项研究,研究表明:儿童更倾向于运用行为定义来判断亲社会行为,成人则倾向于使用动机定义。因此在本研究中,研究者忽略幼儿的动机,认为亲社会行为是指所有与攻击、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应的行为,如分享、助人、合作、安慰、谦让等利他行为。
本次研究的对象是研究者所在园的两个中班的幼儿,设定其中一个班级的幼儿为实验组,另一个班级的幼儿为控制组。控制组不实施有目的的角色游戏活动,按班级一贯的日程安排进行游戏。
(1)文献法。充分了解角色游戏与幼儿亲社会行为在国内外研究的现状,并借鉴其科学的理论视角和方法开展本研究。
(2)访谈法。首先,查阅资料,了解访谈所需相关信息;其次,列出访谈提纲;最后,利用手机录音并结合笔记,对该园中班幼儿角色游戏的游戏环境、开展情况以及教师指导等现状进行整体的了解。
(3)实验法。研究者所在的公立幼儿园共有四个中班,研究者首先通过问卷调查对四个班级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进行测定,根据得分情况选择两个差异最小的班级的幼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两个班级的幼儿分别被确定为实验组和控制组。在研究期间,实验组进行有目的的角色游戏活动,而控制组按班级一贯的日程安排进行游戏。实验结束后请两班老师再次填写调查问卷,比较两个班前后两次调查问卷得分的变化情况。
被试为研究者所在幼儿园的两个中班幼儿,分别记为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幼儿均体质良好,智力相当。被试的基本信息如表1所示。
表1 被试基本情况
本实验的自变量是包含亲社会行为情节的角色游戏活动,因变量是幼儿问卷调查的亲社会行为得分。
本研究以“娃娃家”“小餐厅”和“医院”为主题进行方案设计。第一,研究者所在幼儿园中班普遍创设了这三个主题的区角,便于研究的开展;第二,幼儿对这三种角色游戏较为熟悉,有一定的经验基础;第三,这三种角色游戏涵盖了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较为全面。
根据中班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实验组的客观条件,本研究以“娃娃家”“小餐厅”“医院”为主题,参考相关资料制订出包含亲社会行为内容的角色游戏方案。
研究者设计了“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调查问卷”,在张秋菊“幼儿亲社会行为问卷”原有题目的基础上,增加包含谦让行为的题目。问卷共30项客观单选题,其中“完全符合”得分为3分,“基本符合”得分为2分,“不太符合”得分为1分,得分越高则表示该幼儿的亲社会行为水平越高。
1.实验实施过程
测试前,研究者和中班老师进行了沟通,要求老师对被试的行为进行一周的有目的观察,然后请老师在观察的基础上,联系幼儿近月来的游戏行为和日常表现,填写“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调查问卷”。之后根据问卷得分,选择两个分数差异最小的班级的幼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并将其记为实验组和控制组。
按计划方案组织实验组开展为期八周的角色游戏,控制组按原有班级计划开展游戏。游戏活动结束后,请两班教师根据幼儿近期的行为表现再次填写“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调查问卷”。
2.实验阶段
实验期间对实验组进行为期八周的角色游戏干预,每周三次游戏,共包括五种亲社会行为类型。角色游戏活动的具体安排如表2所示。
表2 角色游戏活动安排
每次游戏分为三个环节:①游戏准备。包括经验准备和物质准备,即幼儿的经验准备、环境创设以及游戏材料的准备。②游戏过程。游戏时间为30~40分钟,首先介绍游戏规则、情节设定和注意事项等,然后分配角色,教师作为游戏旁观者,适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③游戏延伸。游戏结束后,鼓励幼儿回忆自己的游戏行为并尝试自评,教师对其亲社会行为表现进行赞许和奖励,对幼儿不当的行为加以引导。
1.幼儿各行为得分情况
由表3可知,两组幼儿在合作行为、分享行为方面的得分均较高,安慰行为和谦让行为得分均较低,总分相当。
表3 幼儿各行为得分情况
2.不同性别、年龄幼儿得分情况
由表4可知,中班幼儿中,女童在合作行为上的得分低于男童,其他合作、助人等亲社会行为的得分以及亲社会行为总分都略高于男孩。四岁幼儿在分享行为上的得分略高于五岁幼儿,但在合作、助人等其他亲社会行为上的得分以及亲社会行为总分都略低于五岁幼儿。
表4 不同性别、年龄幼儿得分情况
1.实验组实验前后得分情况
由表5可知,实验组在实验后的亲社会行为总分以及各项行为得分均高于实验前的得分。
表5 实验组实验前后得分情况
2.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后得分情况
由表6可知,实验后实验组的总分以及各项行为得分均较控制组高,说明角色游戏实验后实验组亲社会行为水平高于控制组亲社会行为水平。
表6 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后得分情况
3.实验组与控制组整体得分情况
由表7可知,相较于实验组,控制组前后两次的得分变化不大;而实验组前后两次的得分变化较大;且实验组后测分数明显优于控制组的后测分数。这说明角色游戏对中班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表7 实验组与控制组整体得分情况
(1)在几种亲社会行为中,中班幼儿的合作、分享行为水平较高,助人行为水平次之,安慰和谦让行为水平较低;
(2)中班男童的亲社会行为水平略低于女童,四岁幼儿亲社会行为水平略低于五岁幼儿;
(3)角色游戏对中班幼儿合作、谦让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1)注重游戏情节和内容的选择,引导幼儿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
教师应创设幼儿熟悉的游戏情节,在此情节基础上,嵌入亲社会行为的主题。通过设置带有亲社会行为性质的游戏内容,让幼儿表现出游戏所需的合作、安慰等行为,引导幼儿养成亲社会行为习惯。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为幼儿在日常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培养打下基础,积累经验。
(2)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进行积极的反馈,延续幼儿的亲社会行为习惯
对幼儿积极、良好的行为给予言语或物质上的表扬、奖赏,能够有效强化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尤其要注意言语赞扬,不应模糊地用“很棒哟”“做得真好”等话语来评价,对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具体表现以“你在招呼客人时非常有礼貌”“你能主动分享自己喜欢的东西”等语言进行赞扬,更能使幼儿清晰地知道怎样实施亲社会行为。同时,让幼儿了解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意义,如“你把玩具让给了好朋友,他非常高兴”,幼儿会更乐意做出亲社会行为。
(3)家园协同合作,共同致力于推动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
家庭对幼儿的影响是无时无刻且深远长久的,幼儿园应与家长相互支持配合,共同努力发展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幼儿园应组织丰富的活动,发动家长积极参与,帮助家长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对幼儿情况的了解。同时家长应更新育儿观念,不能一味重视孩子知识技能的学习而忽略其道德品质的培养。生活中家长应善于以自身为榜样,对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加以引导,坚持正面教育,及时纠正孩子的谩骂、攻击等不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