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课程观”视域下党史教育融入德育的实践研究*

2024-02-27 01:11
安徽教育科研 2024年1期
关键词:党史红色德育

陈 枫

(淮北市刘楼小学 安徽淮北 235000)

引言

为了学习和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探索小学思政课堂方式的变革,推进学校德育工作的发展,淮北市刘楼小学以“从小学党史,永远跟党走”活动为抓手,持续开展党史教育进校园活动。在活动中我们发现,单一的道德与法治课程和学校碎片化的德育工作很难形成合力,常常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学生得不到整体性、系统化的思想教育,“大思政课”理念也难以得到落实。因此,亟须探索出一种整合德育资源、统筹德育工作,可实施可持续的新方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是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发展,更好地铸魂育人的重要理念和要求,也是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创新。“大思政课”理念的提出,为学校的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

德育不是无根之萍、无源之水,脱离素材,空泛地灌输理论往往收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党史里有丰富的德育元素,蕴含了丰富的思想作风、精神品质、价值追求、政治立场、理想信念等精神内涵,具有爱国教育、道德教育、劳动教育、生命教育等诸多教育价值,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力量根基。

在“大思政课”理念的启发下,我们立足“大课程观”视域,以思想教育为目标,以党史教育为主线,统筹整合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融合学校、老师、家长、活动、实践、资源等六要素,构建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德育新模式(见图1),做到“一事一物皆教育,时时处处有课程”。

图1 “1+3+6”德育模式

为此,我们开展了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通过学生的“所读、所听、所说、所行、所思、所写”,探索开发以“学科学习+学生活动”为主的校本课程,建立教师、学生、学校三方联动的党史教育机制,开设党史教育线上课程,探索“互联网+党史教育”,逐步构建“学科性课程、专题性课程、活动性课程”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大课程框架(见图2)。

图2 三位一体的学校德育大课程框架

一、开展课程思政,丰富学科性课程

(一)打造党史教育课堂,充分发挥其育人作用

小学思政(道德与法治)课作为党史教育主阵地,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宗旨,将教书和育人融为一体,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可结合伟人事迹、英雄人物、红色故事、发展成就等开展专题活动。

道德与法治老师在执教《中国有了共产党》这一时,重点揭示中国共产党诞生的伟大意义,引导学生领悟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是时代和人民的选择,感受革命青年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烈士不屈的斗争精神。

将党史教育融入思政课堂,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资源,还可以加强学生对“四史”的认知,使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时刻把党、祖国、人民装在心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二)多学科联动,探索融合课堂,拓宽党史教育渠道

挖掘教材中蕴含的党史教育素材,结合学科特点,创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将党史教育活动和语文、美术、音乐、科学等学科学习相整合,拓宽党史教育渠道。

语文老师在《八角楼上》这一课中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还原了毛主席挑灯夜读、伏案工作的场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体会一代伟人不畏艰苦、忘我工作、为国为民的革命情怀,自觉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科学老师以展现“党的二十大成就”为主线,让学生了解科技的高速发展和生活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学生感受到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我国才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才能实现科学强国梦。美术老师开展以“红色记忆”为主题的版画实践活动,在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之上,引导学生以“红色故事”为主题,进行吹塑纸版画创作,传承红色精神。音乐老师则带领学生们学唱《今天是你的生日》这首歌,让学生从歌词的变化和曲调的递进中感受歌曲情绪,体会歌中蕴含的对祖国深情的祝福,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拓展活动性课程

(一)阅读党史经典读本,开展党史宣讲活动

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要让青少年学生成为党史教育的传播者和参与者,调动他们自主学习党史、宣传党史的积极性。

过去的一年,在老师们的帮助下,刘楼小学的学生成立了“红色故事宣讲团”。成员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读书活动,分享读书心得。在书中,他们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懂得了和平的不易;看到了鲜活的英雄人物,体会到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艰苦付出;了解了祖国由贫到富、由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明白了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除了日常的阅读活动,宣讲团还定期开展“优秀党史宣传员”演讲比赛,鼓励大家用自己的话讲述红色故事;开展党史知识竞赛,评出优秀团体,激发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等。一年多以来,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这个团体,成为宣讲团的一员。他们在班会上、队会上、家长会上讲述一个个革命人物的故事,用自己的语言描绘着祖国的蒸蒸日上、欣欣向荣。

在今年清明节前夕,学校组织宣讲团全体成员去淮北市双堆集烈士陵园扫墓,缅怀先烈,寄托哀思。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内心受到极大触动,活动后纷纷写下自己的感受,写出了《淮北,一座英雄的城市》《永远的丰碑》《将军的淮北情》《人民的胜利》等好文。这些文章情真意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革命先烈无上的崇敬,也表达了好好学习建设祖国,当好祖国未来接班人的宏愿。

(二)国旗下讲话,每周一次精神洗礼

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及国旗下的讲话能起到良好的引领与育人作用,是开展党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刘楼小学坚持开展“红色故事周周讲”活动,学生是主讲人,全校师生是听众。从王二小到小英雄雨来,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每一次讲演,学生们都要经历长时间的准备过程。虽然辛苦,但是学生们都争先恐后地来当这个“主讲人”,将自己的所读所思所感分享给大家,共同接受思想上的熏陶。

(三)兴趣小组结硕果,课后服务展风采

随着“双减”政策的实施,我校组建了丰富多彩的课后服务兴趣小组。老师们抓住时机,尝试将党史教育融入课后服务中,先后组建了美术和音乐兴趣小组,成果斐然。美术小组开展了“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绘画展”活动,学生们在创作作品的同时,也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音乐小组成功举办了淮北市刘楼小学“喜迎二十大 欢度国庆节”红歌大赛。学生们用歌声传达对祖国、对党、对人民无限的爱,红歌的旋律回荡在校园中,传遍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

三、线上线下相融合,开发专题性课程

(一)“走出去请进来”,推动党史教育走深走实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开展红色教育主题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历史遗址、战斗遗址等,能够让学生面对面地感受红色精神。我校组织学生参观蔡洼等革命旧址,聆听战斗故事,感受榜样力量,通过本土党史对红色文化进行传承和弘扬。具有鲜明安徽特色的大别山精神、新四军精神、渡江精神和小岗精神等等,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红色文化,当代青少年学生通过对这些红色文化的学习,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

著名雕塑大师刘开渠先生是刘楼小学的杰出校友,其作品充分刻画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的历史人物和光荣事迹。我校和淮北市刘开渠纪念馆建立德育共建机制,邀请相关人员来校开展藏品巡展、作品交流、事迹报告等活动,为师生带来德育和美育的双重熏陶。

(二)探索“互联网+党史教育”模式,开设线上课程

探索“互联网+党史教育”模式,开设线上课程,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

我校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和其他网络平台,鼓励教师开展线上德育课程。如在钉钉平台开展“云端升国旗”“铭记国家公祭日”等网课,主题新颖、形式多样,学生参与度高,获得家长们的广泛认可。

受到“全国少工委”公众号的启发,我们创建了面向全校师生的公众号“校园红色小喇叭”,力求打造随时、随地学习的移动平台。公众号一经推出,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的欢迎。现有363人关注,占全校学生总数的80%,最大单日阅读量315人次。发布内容主要分为“红色淮北”“伟大的战役”“历史上的今天”“我们的榜样”“学生作品”等五大部分,内容均由学生供稿或摘选自史料,尽量贴近小学生思维,“学生作品”专栏包括微视频、绘画、作文、读后感等,充分展示了我校学生的才艺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后期,我们将发布更多原创内容和学生作品,尝试提供更多的服务,打造优质的线上德育课堂。

结语

党史具有美学教育、生命教育、道德教育、政治教育等诸多教育价值,是德育的重要力量来源。中国共产党历史包括中国共产党奋进的历史经验、中国共产党的先进理论、中国共产党人所具备的优秀品质,可以给小学生提供道德、思想方面的给养。新的历史时期,将党史教育融入小学德育实践中,可以切实提升德育实效,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助力,为培育建设社会主义的新人奠定基础。

在“大课程观”视域下,学校要从理论的高度改进德育工作,将学科课程、教育活动、校园生活乃至线上学习平台建设统筹考虑,以党史教育为抓手,构建全方位、整体性的德育大课程框架,覆盖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正收到“润物细无声,育人于无形”的德育效果。

猜你喜欢
党史红色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第一次学党史
红色是什么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红色在哪里?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