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桂茗
摘 要:文章针对农村小学在德育课程开展中出现的重智育轻德育、家校共育缺失、德育课程活动单一等问题,结合“三全育人”理念,提出解决方法:家校合作,全员育人;重视德育,全过程育人;创新德育活动形式,全方位育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关键词:“三全育人”;农村小学德育;德育课程
农村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具有基础性、主导性、全局性的重要地位。农村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状况,与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有直接的联系,更与国家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而德育作为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立足农村发展实际,对农村小学德育课程进行创新优化,从而提高农村学校德育工作的效率,是极为迫切的时代需求。“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为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的发展方向。
一、农村小学德育课程开展现状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农村小学教学条件有所改善,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教学质量也不断提升。但在德育课程教学方面,仍存在以下不足。
(一)重智育轻德育,未能重视德育地位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农村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把提高教学质量作为学校工作的中心,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轻社会实践的现象依然存在,教师过分看重学生的学科考试成绩。对于不需要考试的德育课程处于长期忽视状态。德育课程往往被语数英等主科挤占,班会课、升旗仪式流于形式。教师对德育的理解浮于表面,认为德育工作主要是班主任和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的责任,对德育工作缺乏热情。学校未能按《中小学德育纲要》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一刀切”的现象比较突出。农村学校忽视德育的首要地位,对德育课程的开展不够重视,德育课程流于表面,徒有形式,未能落到实处。
(二)家庭教育缺失,未能形成家校共育
家庭教育,是德育中不可缺失的一环,只有当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齐头并进,形成教育合力,方能有效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但由于大部分农村家长受教育程度较低,整体文化素养和道德素养与城镇居民相比较为落后,对子女的教育比较简单粗暴,未能给学生营造积极的家庭教育环境。部分农村家长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由家中长辈或亲友照顾,造成家庭教育的缺失。部分农村家长意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只在意孩子的成绩,却忽略了孩子的身心健康和道德素养的培育,对于学校的德育课程、德育活动也不够重视,无法做到家校协同育人,形成教育合力。
(三)活动形式单一,未能激发学生兴趣
与城镇学校相比,农村学校教学条件较为落后,师资力量相对薄弱,严重限制了德育活动的开展。在部分农村学校,德育课程的活动形式为道法课、班会课以及每周的升旗仪式,以枯燥的教师说教为主,千篇一律,毫无新意,导致学生对德育课程缺乏兴趣,教师对德育课程也缺乏教学热情。
二、“三全育人”理念在农村小学德育课程中的积极意义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設者和接班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要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从“三全育人”入手。“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的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要求。
“三全育人”理念对于小学德育工作的展开具有指导性的意义。“三全育人”的理念,是基于目前教育问题、中国教育的特色以及学生的实际成长规律所提出的,既有现实意义,又有指导价值。对于农村学校德育课程所存在的问题,“三全育人”理念能给出相应的指导。农村小学的教育工作者,应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立足于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方案,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解决学生的根本问题,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为培养出全面发展的社会好青年而奋斗。
三、德育课程中有效落实“三全育人”的策略
(一)加强家校社合作,全员育人
要做到全员育人,需要教育相关工作者、家庭、社会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德育课程的开展,不仅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学校是德育的主阵地,承担着主导学生价值取向、内化素质的任务。但是,学生从学校中所习得的内容必须在家庭中进行强化培养,并在社会中实践、印证和再现。德育应当将家校协同教育纳入学校的德育课程范畴,通过“亲子课堂”“家长学校”等途径,将家庭教育知识与方法普及给每一位家长。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不再“唯分数论”,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参与学习的管理和评价活动,做到家校协同育人。同时,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营造清风气正的社会氛围,打击不良网站、“黄赌毒”等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参与社会活动,培育学生“社会主人翁”意识。真正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氛围,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到德育课程中,做到全员育人。
(二)重视德育地位,全过程育人
育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学校应学习贯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使全体教职员工树立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的思想意识。其次,学校要从少年儿童的实际出发制定实施计划,保证德育工作落到实处,不可“一刀切”,将不同身心发展阶段的学生一概论之。进一步增强教师的道德修养,提高德育工作能力,更新德育工作方法,发挥学校在学生思想道德发展中的“主渠道”作用。
在各学科课程的教学中,都应渗透德育课程的教学。德育课程不应局限于道德与法治课和班会课,应当润物无声地存在于各学科的教学之中。各任课教师要立足教材,开拓思想,将德育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如在语文教学《朱德的扁担》中穿插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数学教学“我们分一分”中渗透垃圾分类知识,加强环境保护教育……潜移默化地进行德育教育,做到全过程育人。
(三)创新活动形式,全方位育人
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德育资源极其丰富。学校应当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研究本土德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探索开发符合农村未成年人实际,体现农村中小学特点的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农民、热爱农村、热爱农业劳动,即“爱三农”的高尚品质。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德育活动,如可借助清明节的契机,开展扫墓、缅怀革命先烈活动,组织少先队员参观革命先烈陵园,感受革命先烈为了新中国而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事迹,进行生命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借助“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一契机,开展“劳动最光荣”的劳动节主题教育活动,有计划、有组织、有目的的让学生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农业劳动和家务劳动;开展走访老农民,为“五保老人”做家务、干农活等活动。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卫生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扬团队协作精神。形式多样,异彩纷呈的德育活动,让德育课程走下讲台,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做到全方位育人。
百年大计,教育为先。农村教育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具有重大意义。“三全育人”理念,为农村小学德育课程的开展指导了方向。农村小学应秉承“三全育人”理念,做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不断创新德育课程,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参考文献:
[1]房程.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策略初探[J].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2017(08).
[2]梁园园.浅谈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对策[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1(32).
[3]吴霞.基于“三全育人”背景的工程造价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2(01).
[4]陈萍,张朋,陈金蕾.高校家校协同育人的必要性,原则及内容探究[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2(05).
[5]袁敏,王启斌.探索农村中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径[J].吉林教育,201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