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新课程教师的角色解读

2016-12-23 19:15卢志向李妮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6年29期
关键词:德育课程角色冲突角色转换

卢志向++李妮

摘 要 小学德育新课程具有综合性、生活性、实践性以及实施复杂性特点。在德育新课程中,教师要从传统的道德权威者转变为道德成长者的角色;由德育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德育课程的开发者;由德育过程中的发号施令者转变为德育活动中的合作者。小学低年级,教师在德育课程中的角色应以主导型为主;小学中年级,教师的角色应以教师主导与学生自主相结合型为主;小学高年级,以学生自主学习活动为主,教师则应充当一个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 在小学德育课程实施中存在着教师角色冲突,如不同社会期望与教师主观愿望之间的角色冲突;教师作为管理者与成为学生朋友和知己之间的冲突;教师在学生不同年龄阶段的角色扮演之间的冲突等。针对德育新课程对教师角色提出的要求,解决角色冲突的有效办法是实现角色转换,可以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素质,改变学校品德评价机制来实现角色转换。

关键词 德育课程 教师角色 角色冲突 角色转换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在新课程改革中,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在新课程中教师应该行使什么样的教学行为,拥有什么样的角色表现?现结合品德与生活《他们需要关爱》这一教学案例来解读教师的角色。

1教师是道德情感的体验者

情感是促进儿童道德成长的纽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去爱人,去关心人的积极情感,那么教师的情感无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具有六大功能,其中包括迁移功能。教师在教学中期望产生“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那么他自身首先必须通过体验、移情,以自己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点燃学生爱的火花,并 “神入”品德教育之中。

有位教师在执教《她们需要关爱》一课时,作为教师和学生都是正常人,他们难以体会这一特殊群体的艰难。执教者为了经营好这一课,亲历亲为,去体验残疾人的生活,与残疾儿童进行零距离接触。教师首先走进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去市残联了解我国残疾人现状,了解到残疾人的困苦与他们身上的一种坚强的毅力。又去儿童福利院、聋哑学校。她说:“当我走进福利院,看到一个个身体残疾,但仍然十分可爱的孩子,泪水充满了我的眼眶!无辜的孩子遭受亲生父母的遗弃,为什么?不就因为他们有残疾?我的心情十分沉重”。执教者通过这样的体验历程,将以这样真实的情感来感染学生,呼唤学生爱的心灵,实现情感与情感交融,融入这种真实情感的教育叫感动、叫信服、叫震撼。

2教师是道德情景的设置者

教师的智慧表现在设置道德情景,让学生成为价值判断和建构的主体,这好比在风景区游客之间的关系一样,他们共同的面对风景欣赏和交流。但与纯粹的游客不同的是,教师的角色还是道德情景的设置者和导游人。只是当教师完成了设置、导游的任务后,教师就“退居二线”,以一种道德人格的力量或普通游客的身份出现。

教学中,教师选取的道德情景大意为:一个残疾青年,用膝盖走路,只有两个指头,但他和大家一样,酷爱学习,他三次考大学,每次都考了高分,只有第三次才有学校录取他,他以坚忍不拔的意志顽强的生活着,生活中他还有更多的无奈……录像中,残疾青年在风雨中摇着轮椅前行,用膝盖艰难地“走”进图书馆、“走”进教室、“走”进宿舍……,用那似乎不太协调的两个手指写字、翻书……这些情景,让人永生难忘。教师在设置了这些真实的道德情景之后,以学习者的身份,和学生一起交流,一起讨论残疾人身残志坚这一永恒的人生命题。

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

建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是此次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教师是参与者,是平等中的首席,他应成为学生中的一员。教师是合作者,师生的合作过程应是愉快的,应是对学生一种启发,一种生活智慧的顿悟过程。

教学中,教师问:假如你遇到一个盲人过马路,你会怎么做,怎么说?这里要求师生合作表演一个小故事,故事内容为:有一位阿姨,她以前有着一双明亮的眼睛,和别人一样快乐地生活着,可是有一天,一次意外的事故使她的双眼不再明亮,她再也看不见那火红的太阳,那美丽的蓝天、白云,她成了盲人,有一天,她在路上艰难地走着,一不小心摔倒在地,然后由学生去扶起。表演的背景音乐为《爱在人间》。

她先让各个小组商量一下,然后再推选一个小朋友和教师一起合作表演。在教学现场我们看到,当由教师饰演的“盲人”摔倒一刹那,孩子们动作迅速的将她扶起。这是人间的真情在课堂上传真,是人间的真情在课堂上的演绎。试想,在以前的品德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遇到残疾人时应怎么办这一问题时?可能谁都会说应该怎么做,但他们真的会做吗?课堂上师生合作表演,从表面上看,教师摔倒了,两位同学去扶起,其实,受教育的又何止是这两位孩子,其他学生在这短短的教育细节中,也定能领悟到爱的真谛,教育学生要关爱残疾人就在师生合作表演这一活动中完成。

4教师是学生做人的引领者

引导学生学会做人是本课程的核心,学生作为成长中的人、发展中的人,他们需要引导,作为社会人更需要引导。如何引导?是说教,是灌输,还是进行巧妙的引领……,正如爱尔兰著名作家肖伯纳所说:“我是你的一个旅(下转第67页)(上接第61页)伴,你向我问路,我指向我俩的前方。

教学的最后一个活动,有两个环节,一是:执教者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内容为:有个小女孩,她一生下来就和别人不一样,她的嘴巴比别人少了一块,嘴唇上裂开了一道长长的缝,她成了残疾人。生下来没几天爸爸、妈妈觉得她太难看,就不要他了,将她丢在了马路边。警察叔叔看见了,就把她送到了福利院,并起名叫福伟仙。这件事被学校的学生知道了,他们想让这个小女孩把嘴巴治疗好,同学们纷纷捐出自己的零花钱。给她做手术。经过两次手术,终于把小女孩嘴巴治好了。二是:请孤儿福伟仙和福利院的职业妈妈走进课堂。职业妈妈介绍说:在假日有许多爱心爸爸、妈妈到福利院来和小朋友一起玩,还介绍了残疾小朋友在生活上和学习上的有关情况。她告诉孩子们今天到课堂上来的福伟仙,是在福利院老师的教导下,学会了弹钢琴,在课堂上福伟先弹奏了一曲《世上只有妈妈好》,让所有的孩子和听课者为之感动。在活动结束时,学生将准备好的爱心小礼物主动地送给了福伟仙以及福利院的的孩子们。

执教者让职业妈妈走进课堂,一方面实现了教学文本的超越,体现了教学资源的开放性;另一方面也让孩子们从职业的介绍中感到了全社会都在关爱残疾儿童。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是一个高明的引领者,她力求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来观察,用自己的心灵来感受,用自己的方式来表达。她始终没有提到残疾人需要关爱这一道德概念,可是从孩子们表情以及行动中,我们感到了孩子们炽热的心,这就够了。真正地实现了有教无痕,润物无声的理想品德教育境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教育的过程中,儿童越是觉察不到教师的教育意图,教育的效果就越好。”

总之,作为小学德育课程的教师,应努力实现角色的转变,顺应德育课改的要求,以真情为叶,智慧为花,生活为根,努力做一个孩子们心灵的美容师!

参考文献

[1] 钟铧.信息时代教师角色的定位[J].德州学院学报,2001(01).

[2] 张淑瑛,王琪恒.创新教育与教师角色[J].哈尔滨学院学报,2001(03).

猜你喜欢
德育课程角色冲突角色转换
声音
从社会学角度辨析史量才的角色扮演及冲突
简谈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
中职学校德育课程教学探讨
体验式学习模式在中职学生德育课程管理工作中的应用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初探
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师的角色转变
浅论中职学校的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