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英哲
摘 要 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质量保证的核心问题。为了能够进一步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高职院校应从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出发,不断地实践探索,充分利用校企合作资源,创新性建构新的人才培养格局。笔者经过近8年的深入研究,创新性的提出了高职旅游教育应该建立技能+管理复合型专业人才培养培育的格局。并通过这种格局的构建全面打造旅游教育的品牌效应,最大程度的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发挥专业服务社会的能力,最终达到学校、企业与学生三方满意。
关键词 高职旅游教育 技能+管理复合型 人才培养格局 创新建构
中图分类号:C931.3 文献标识码:A
笔者通过多年对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厦门、珠海、宁波、武汉等近20个国内大中型城市以及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联酋、马来西亚等10多个海外国家和地区,近100多家酒店企业的跟踪调研得出:目前酒店行业技能+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正在不断增大,尤其是既懂技能又会管理的高级技能管理型人才的需求在快速增长。随着旅游行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人才的不断流失,技能+管理复合型人才的地位也在旅游行业中不断提升。针对以上情况,高职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格局应该立足企业需要,以培养不同类型的高技能型人才为基础,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为目标,全面培养旅游行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1旅游行业人才培养的问题和困境
1.1校企合作层次尚浅,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了校企合作的重要性,并提出要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在目前的高职教育中,校企合作是普遍的一种教育模式,基本上在各高职院校、各院系专业都有不同程度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然而,现行的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多停留在“单向输出”层次,即学生通过高职院校的订单式或工学交替的培养模式,在大二或大三阶段到旅游企业顶岗实习,实现由课堂到企业的转变。旅游企业对学校的硬软件输出,诸如行业专家授课、企业参与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制定等方面则一直较为留于形式,没有形成制度。校企合作模式的单一化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合作层次尚浅,在合作制度的制定、合作机制的创新、合作的保障体系等方面都需进一步探索。
1.2人才培养模式特色尚不突出
目前,旅游专业类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工学交替”、“定单式培养”、“店中校”、“2+1”、“校企合作”等,这些模式虽然各有特点,但是区域特色、院校特色、专业特色等尚不突出。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较为集中体现在:一是人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虽然以市场为导向,但是在深度挖掘市场所需人才以及细分岗位职能方面还不够全面;二是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不够鲜明,较少凸显区域特点、院校优势和专业优势,使得大部分人才培养模式同质性较强。
1.3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和功能定位还不准确,且建设水平不高
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旅游专业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初衷都是为了给学生提供校内实训场所和校外实习基地,仅着眼于它们本身的对学生实践技能培养的功能,对实习实训基地建设的目标和功能定位显得较为狭隘。事实上,旅游专业的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应着眼于行业全局,面向学生、教师及企业,其功能是多向的、开放的。此外,对实习实训基地的建设方向、建设内容、建设布局等缺乏长远规划,且建设的内涵水平满足不了高职院校长远发展的需要。
1.4专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团队结构、评聘、运行、培训和考核机制要进一步完善
双师型教师队伍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一大特色,而且基本上在所有高职院校都实现了教师队伍的双师化。然而,该“双师化”离真正的双师型队伍还相差甚远,比如许多旅游管理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只是具有行业资格证书但是却不具备实践操作技能、无企业工作经历、对旅游行业和岗位缺乏认识等都是其中存在的问题。其实,这也是由双师型教师队伍的评聘、运行、培训和考核机制的不完善造成的。种种机制的功能不全导致运行不畅,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要全盘考虑很多相关方面,形成制度化的长效运行机制。
1.5专业社会服务能力较为薄弱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教育部、财政部启动的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项目对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出了明确要求。然而现实情况是,具备较强社会服务能力的高职院校酒店专业为数甚少,绝大多数的高职院校的旅游专业在社会服务能力方面显得较为薄弱,有的也只是为长期合作的企业提供一些培训资源,社会服务能力在服务区域、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方法等方面均须进一步提升。
旅游专业的职业教育应该为旅游产业行业提供智力保障,为旅游产业行业输送大量的人才,为促进湖北省旅游产业行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然而在湖北建设旅游经济强省的过程中,湖北省旅游专业的职业教育和旅游产业之间的不协调问题日益明显。具体表现为旅游专业的职业教育和旅游产业体制不协调;人才结构欠合理,队伍整体素质偏低;院校与旅游企业缺乏交流,产、学、研结合机制没有形成;酒店培训工作滞后于旅游产业需求等矛盾。
鉴于此,笔者通过8年的研究以及实践探索,创新性的提出了对高职旅游教育建构 “两个体系、三个层次”的技能+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格局。
2“两个体系、三个层次”人才培养格局构建思路
2.1构建出发点
在现有的酒店管理专业的“三明治”式的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基础上,构建酒店管理专业“两个体系、三个层次”人才培养格局,旨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第一,以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统一为突破口,实现教师、学生、企业的“教学相长”,促进学生创业能力的提升和教师社会服务能力的提升;第二,通过校企合作的国际化和本地化,提高人才培养在国际市场以及区域经济社会中的贡献,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减少区位、生源特点等对人才培养的制约,全面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第三,实现酒店行业与职业院校间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酒店专业特色更为鲜明,毕业生的核心竞争力更为突出;第四,降低换岗率高、离职率高和转行率高的“三高”问题带来的影响,提高专业学生对酒店行业的热爱度,提升毕业生从业的持续性。
2.2“两个体系、三个层次”酒店人才培养格局的释义与内涵
依据行业需求和教育部的“教产合作与校企一体合作办学推进计划”,在酒店管理专业教育培养与培训体系中,应该有区别、有层次地推进了人才培养和社会培训。酒店管理专业在人才培养方式方面,应该突破传统的单一培养方式,通过不断的探索、实践和建设,初步形成“两个体系、三个层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格局(如图)。
“两个体系、三个层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格局具体内涵包括两个体系,即学历教育体系和非学历教育体系(社会培训)。在两个体系中又分别包括三个层次,即学历教育体系下包括:订单班为代表的酒店精英班层次,这个层次在体系中比重要占30%;普通酒店管理专业学生层次,这个层次在体系中比重要占60%;小微企业创业及经营管理人才层次,这个层次在体系中比重要占10%。非学历教育体系下包括:非学历教育(社会培训)层次,酒店及行业高端人才培训层次,兄弟院校师资培训及技能高考专项培训层次。此格局融合了在校学生培养和企业员工培训培育中的共性问题,在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多选择的起点,提升学生多方位就业的可能性,这也是“两个体系、三个层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格局最直接的目标,其他所有的内涵都是围绕这一目标而展开的。
2.2.1学历教育培养体系
从这个培养体系来看,主要是对学生进行学历教育。体系包括服务人员培养体系、管理人员培养体系、店长培养体系。在这个体系内,所有的学生培养在这三个层次里进行不同程度的拓展、完善和创新。
(1)服务人员的培养体系。它是以酒店管理专业学生为培养对象,为高星级酒店培养与输送高素质的优秀服务人员。通过长期的校企合作和深度融合,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的酒店管理专业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较成熟的培养模式。因此,培养体系的构建将根据酒店业岗位群的要求,调整课程体系设置、加大岗位职业技能培训。
(2)管理人员的培养体系。它是以“订单班”学生为培养对象,为国际酒店集团培养和输送管理人员。人才培养模式采取订单式,从课程体系的设置到学生的校企合作交叉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得到提升。该模式必须得到了国际酒店集团,例如雅高、万豪、喜来登、香格里拉等的支持与合作,才能达到启动和运作良好。
(3)店长的培养体系。为了服务区域经济,职业院校应该和一些本地微小企业或者经济型酒店合作,如鄂西北旅游生态文化地区的小型茶室、酒吧、餐馆等,培养和输送高素质、高技能、懂经营的创业型旅游企业管理管理人才。比如和一些知名经济型酒店集团合作培养店长以上的高级管理人才。
2.2.2非学历教育培训体系
从培训体系来看,主要是对社会领域各层次相关人员进行非学历教育。体系包括社会人员培训、酒店企业员工与管理人员培训、中职和高职师资培训三个层次。酒店管理专业应该面向市场,积极服务地方经济,开展了旅游产品规划、酒店员工在职培训、社会再就业培训、中高职师资培训、职业鉴定等对外服务项目,培训体系进一步扩大社会服务的辐射范围,持续推进,为社会提供优质培训服务,提高社会、企业、同行专业院校的满意度。
以酒店在职员工为例重点职业鉴定的岗位有:星级酒店前厅服务员、客房服务员、餐厅服务员、中式烹调师、中式面点师、西式烹调师、西式面点师、调酒师。具体可以实施以下培训项目:
(1)面向本土酒店职工,实施岗位适应性培训、转岗培训、师傅带徒培训、技能提高培训等,组织岗位技能竞赛和练兵比武,表彰奖励技术能手。
(2)面向鄂西星级农家乐,开展创业人才委托培训和订单培训。
(3)面向酒店类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校企联合培训,提供兼职教师、实习场所和设备,承担实习或见习任务。
(4)面向社会,继续办好酒店职业教育培训机构。
(5)面向集团旗下传统酒店,优化酒店经营流程,提升酒店核心竞争力,打造旗舰酒店。
“两个体系、三个层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格局立足于以职业教育“够用、适度”的原则,以核心就业竞争力为导向,“两个体系、三个层次”交互存在,形成“六力合一,知行化育”的人才培养格局。“六力合一,知行化育” 是“两个体系、三个层次”酒店人才培养格局的核心体现,其内涵在于通过“知”(学习领域)、“行”(行动领域)的融合化教育,达到教师教研能力、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实践实作能力、校企合作力、社会服务力、品牌竞争力“六力”协调统一。
3“两个体系、三个层次”人才培养格局实施途径
“两个体系、三个层次”酒店专业人才培养格局其根本是以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就业和从业持续力为终点。因而,在实施过程中,需要从下列路径开展。
3.1学历教育体系实施途径
在学历教育体系下,第一要增强学生对行业企业的认知度。学生对行业和企业认知的广度和深度非常重要。目前,学生对行业和企业认知程度过低,学生对企业的认知往往局限于实习前的招聘过程,在实习实训中的交互也非常少。学校应该在学生入校后,通过选拔、分层教学等手段进行提高。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企业的高度参与,直接参与到课程教学或通过参观、讲座实现。企业和学生间的深层交往、互动,将有利于缩短学生对企业的认知、认可时间,也有利于学生尽快融入到企业文化中。
课程设计要以企业实际经营为剧本。即通过在企业的调研中发现在服务、经营、管理中遇到的问题和具体案例,形成主干教学的教学线索和案例来源。在教学过程中,以语言沟通技能为载体,利用信息化和“企业镜面”教学手段,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酒店常见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减少校内教学和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差距。另一方面,以企业剧本为框架的课程设计,其内容也正是企业培训中所需要的,可以做到校企人才培养方案的无缝对接。
增大创业教育的力度。创业教育以“前店后院”的“店”、“专学徒团队”和校外集中实习实训,让学生在不同环境中进行社会磨炼,完成挫折和成功能力训练。使学生从在校期间的“我想做”,转变到“我还缺”,反省自我,重塑自我,提高寻求与把握机会的能力,提升解决问题,承担责任,创新和创造价值的创业能力,最终形成终身学习的动力。
3.2非学历教育体系实施途径
(1)构建酒店专业人才资源云平台。在非学历教育体系中,最重要的是要构建酒店专业人才资源云平台。在这个云平台里,实现企业、学校的信息共享、资源共享,比如学校将学生实训信息上传,企业在这个平台里能够更直接感受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技能水平,以及学生在团队中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可以缩短企业对学生的认可期。在这个平台里,各个院校和各个企业能够互补信息、优化资源,学校能够更好地为社会、为企业提供社会服务,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企业在这个平台里,能够更好地寻求到优质的人力、信息资源和技术支持。最终达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局面。
(2)建立完善教育培训机制。各类职业教育学校的专业及课程设置应注重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保证高职院校直接为酒店产业服务的专业要达到50%以上;推行学历文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加强“双师型”队伍的建设,使职业教育教师在职称上既是讲师又是高级服务师、管理师,在教学上既能讲授理论又能指导学生实践,努力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企业作为培训在职员工的主要载体,应当依托现有的技术力量、齐全的生产组织与设备,以及丰富的职工教育经验,建立技能人才业务进修和培训制度,开展技能提升和管理岗位培训,推行职业技能+管理带头人制度,完善名师带徒的措施,努力造就一支高技能人才生力军。要积极构筑高技能管理人才培养新平台,利用大型酒店企业的优势,推动办学体制多元化。职工要树立终身学习观念,自觉提高职业技能和管理技能,普遍成为学习型员工。
(3)建立完善投入和激励机制。要完善多元化的职业教育投入体系,多渠道筹集资金,建立国家、社会、企业和劳动者个人多方参与的技能+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应把培养高技能+管理复合型人才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逐步确立各级各类技能+管理复合型人才与经济、科技发展同步增长的政府投入机制,并真正落实到位。动员和鼓励企业及社会力量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资金投入。大力引进国外优质职业教育资源,鼓励符合我国法律和办学资格要求的国外组织和个人,与省内职业教育机构合作举办高水平的职业培训机构。积极探索校企联合创办技能+管理复合型人才教育的新模式。建立完善激励机制。形成“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文化留人”的激励体系。改革和完善现行分配制度,逐步建立凭技能和职业资格得到使用和提升,凭业绩贡献确定收入分配的使用待遇机制。积极探索采用年薪制和股权、期权、利润分享等多种分配方式,鼓励知识、技能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建立技术+管理复合型人才与企业利益相一致的激励机制,增强员工与企业同舟共济的责任意识。
高职院校酒店专业技能+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格局的实施。必须按照终身教育的理念,形成服务需求、开放融合、纵向流动、双向沟通的现代职业教育的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两个体系、三个层次”酒店专业技能+管理复合型人才培养格局要适应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要求,围绕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这个“三级跳”形成合理培养结构,打通从基础研究到创新到应用的价值链;要实现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的统一,推动科教融合、产教融合。
参考文献
[1] 狄成杰.建产教结合模式促职业教育发展[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
[2] 李建求.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的探索与实践[J].职业技术教育,2001.
[3] http://www.tech.net.
[4] http://www.tech.net.cn/research/segment/pattern/2054.shtml/
[5] 陈宇晓.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的切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