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五育融合”在教学设计中的应用

2024-02-21 19:45张三妹
文理导航 2024年5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教学设计

张三妹

【摘  要】以初中生物“被子植物的一生”一章为例,探索如何通过教学设计中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过程中融合五育。践行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理念,提高育人质量。

【关键词】五育融合;教学设计;被子植物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出教育要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和“五育融合”育人模式。新时代教师不能局限于单个学科,应该主动学习“五育融合”理念,打破学科壁垒,积极探索、践行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的理念。本文从人教版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为例,探索“五育融合”在本章教学设计中的实践与创新。

一、以“五育融合”的理念设计教学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整个教学的起点,如何在教学目标的设计中融通五育至关重要。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结合学科课程特点,在“被子植物的一生”这一章中,融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其中核心素养下的生命观念着重培养智育目标,既要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也要提高学生的心智技能,达到智育的目的。科学思维和探究实践可以着重培养体育目标和劳育目标,从发现问题到解决真实情境中的问题,从老师讲授到学生动手实践,既能锻炼身体,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又能实现劳动教育。态度责任则重点关注如何让学生发现生物与自然的美等美育的目标。

(一)基于核心素养的智育培养

在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中,教学依托生命观念建构知识框架,从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到开花和结果,学习被子植物的生命周期。比如,在種子的萌发中,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实验结果,建构“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这一重要概念。引出质疑:“给了这些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种子就一定能萌发吗?”激发学生思考,列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建构“完整的活的胚、有充足的营养物质、度过了休眠期的种子是种子萌发的自身条件”这一重要概念。在此基础上,总结种子萌发的条件包括环境条件和自身条件。在课上还可适当拓展,其实种子萌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此外还与种植的深浅等因素有关。总之,在生物教学中,通过生命观念渗透智育,可以让学生增长见识,同时增强综合素质。

(二)基于核心素养的体育与劳育培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对于七年级的学生来说,参与设计完成生物实验,既是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又是提高学生动手能力、渗透劳动教育思想的有效途径。在学习“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中,引导学生通过探究获得直接经验。在此基础上形成“适宜的温度、一定的水分和充足的空气都是种子萌发所需要的环境条件”这一结论,从而更好地理解有关知识,还能给学生以科学方法的启迪,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科学实验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课后组织学生播种一些种子,一是可以研究哪些种子可以萌发,二是观察能萌发的种子的萌发过程。这些活动与生产和生活联系密切,因此还能提高学生应用本章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既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动手能力,这些劳动实践又促进了体育锻炼潜移默化地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美育与德育培养

被子植物生长发育到一定阶段就会开花、结果。在学习第三节“开花和结果”这一课中,虽然学生对花的形态有一定的了解,但是他们未必清楚花的结构。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照课本图3-21桃花的基本结构,直接观察和解剖新鲜的花,如百合、红花羊蹄甲等,能找到各个结构都比较清楚的花,认识花的基本结构,指导学生从外向内,认识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的结构,用镊子摘下粘贴到纸上并标注名称。再指导学生从宏观到微观,用放大镜观察花药中的花粉;指导学生把子房纵切,再放到放大镜下观察子房里面的胚珠。通过直接观察和解剖花的过程,以及图片、视频的展示,让学生在这个活动中感受花的美,了解花的各个组成部分,建构花的主要结构是雄蕊和雌蕊这一重要概念,在智育中融入美育,又为后面学习传粉、受精、果实和种子的形成内容打下基础。

从开花、传粉、受精和果实的形成,被子植物要产生后代非常不易,让学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应该怎么做;在讲花、果实的结构时,让学生思考它们有这样的结构对绿色开花植物有什么意义。通过设置一个个的小问题,让学生思考、交流、感悟,使他们自己认同这些结构对于被子植物传宗接代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护护花的好习惯,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中渗透了德育。

二、突破学科壁垒,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五育因素

突破学科壁垒,挖掘教学内容中的五育因素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有创新的思维方式,将不同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通过多种教育手段和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能力。五育融合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要有五育,只有适合的融合,才是最好的。教师应该充分地理解教材内容,在学科核心素养本位的基础上,去挖掘教学内容的五育因素,提升育人质量。这就要求教师要有突破学科壁垒的思维,摒弃“体育就是体育课的事”“劳育就是劳动课的事”等思想,例如生物“种子的萌发”“植株的生长需要营养物质”的教学上可以融合劳动教育,尤其是联系农业生产实际,关注有关知识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融入到学生课后播种一些植物种子的实践中。这种融合的思考方式,意味着让劳动教育的思想和目标渗透到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只有与其他各育融通,实现了日常化的劳动教育,才最有生命力和持久力。

三、创新教学方法,更好地实践五育融合

创新教学方法是实践五育融合的关键。五育融合如何实践、如何落实是难点,也是重点,因此,教学方法就需要根据五育融合的目标进行不断探索和创新。通过开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的分组实验,运用实验法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重视多因素探究实验设计原理的分析,学会设置对照实验,懂得区分对照组和实验组。运用抽样检测法“测定种子的发芽率”,这是一个实验结合数据分析,且渗透科学方法的探究活动。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生产生活,在现实生活中,每年播种前农民都要对发芽率进行测试。如果发芽率太低就会影响亩产量,让学生理解测定发芽率的重要性。总之,教学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育人的质量,既不能过于重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而忽视了五育,也不能为了五育而五育,忽视了生物学科的培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基本任务。通过创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可以更好地实践五育融合,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并为他们未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建立“融合评价机制”的新型教学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依据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及结果进行价值判断并为教学决策服务的活动,是对教学活动现实的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的过程。“五育融合”理念的价值如果不通过一定的评价手段加以彰显,就可能被人忽略。在核心素养本位的教学评价基础上研制与“五育”融合课程目标和课堂目标一致的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和评价工具。不再单独评估道德、智力、体育、艺术和劳动教育的效果,而是将这五个方面合为一体,以“五育融合”为评价标准,进行全面的评估。

以“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等情境”作为考查的载体,即运用充分体现五育成效的日常生活、课内外活动实践、学习探索作为评价考查的内容。这种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真实性评价紧密相关,又有所区别,强调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在形成性评价中的课堂提问可作为判断学生学习进度和学习效果的标准,比如,在考查受精的过程,用“能不能”“是不是”“會不会”开始提问,不利于发现学生思维中的亮点和困难;可以先介绍受精的概念,即精子与卵细胞结合形成受精卵的过程,然后提问:“当传粉后,精子在哪里,卵细胞在哪里,它们如何相遇呢?”通过基于学习目标设置核心问题来激发学生的主动思考和深入思考。通过建立“融合评价机制”,能够更全面地评估学生在五育融合中的表现和发展。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培养出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

建立“融合评价机制”的新型教学评价机制,主要是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评价融合在一起,形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评价体系。在评价结果上不再单一看重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而是将德智体美劳五育的发展程度都纳入考量,形成更为全面的评价结果。在评价过程方面,注意观察和记录学生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各方面的表现和进步,强调过程性评价,使评价更加公正、客观。在评价方法上,除了传统的笔试、口试等评价方式外,还可以通过观察、访谈、作品评析等多种方式,全方位地了解和评价学生的五育发展情况。在评价主体方面,不仅包括教师,还应该包括学生自我评价、同伴评价以及家长、社区等多元化评价主体,使评价更加公正、完整。将评价结果反馈给学生,既有关于知识技能的反馈,也有关于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反馈,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并指导其持续改进。

五、结束语

五育融合的主要目标是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潜能,让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都得到均衡发展。在设计教学目标时,除了传统的知识技能掌握外,还应包括发展学生的道德品质(德育)、智力发展(智育)、身体素质(体育)、审美情趣(美育)以及实践操作技能(劳动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实地考察等,使学生在各种活动中培养各项素养。整合跨学科资源:比如在教学内容中加入艺术、科学、历史等元素,打破学科界限,开阔学生视野,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重视实践环节:结合实际,让学生参与到实际应用和实践中来,以增强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进行全面评价:评价的范围不仅限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更包括他们的道德品质、思维能力、生活习惯、工作态度等方面的表现。总之,在教学设计中践行“五育融合”就是要在教学目标、教学实施、教学评价等多个方面进行创新与实践,围绕着生物核心素养渗透德智体美劳五育,使各育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提升育人质量。

【参考文献】

[1]邹礼枞.高中生物教学创新路径探索[J].教书育人,2015(31):45.

[2]王树强.探究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2(25):88.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教学设计
面向教育信息化2.0的区域线上教育实践研究
五育融合视野下西藏高中学生劳动素养提升探究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高中数学一元二次含参不等式的解法探讨
“仿真物理实验室” 在微课制作中的应用
翻转课堂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及改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