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丁梅娟,沈阳市教育研究院义务教育研究部教研员。
课题项目: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课题“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策略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JG21CB023。
摘要:劳动教育具有明确的课程思政属性。在课程思政视域下探索中小学劳动教育实施路径,推进以“劳”育人、以“劳”树德,是劳动课程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本课题组以“品悟针尖国粹”课程为例,分析中小学劳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依据劳动素养培养目标,组建课程思政研究团队,从“文化自信,知行合一,守正创新,共同富裕”四个维度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并从“联动开展课程思政,形成思政育人合力;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价值引领教育;拓展课程思政范围,探索网络课程思政”三个角度提炼课程思政教学的实践路径,构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案例+互动”“线上+线下”的课程思政模式。
关键词:劳动课程;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实践
课程思政是当前思政教育的研究热点与重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022年11月,教育部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意见》提出:“强化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准确把握各门学科育人目标,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深入实施跨学科综合育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导向,加强思想性。”由此可见,课程思政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应有之义,是党和国家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提出的新方法和新要求。课程思政是当前思政教育的研究热点和重点,但课程思政不是一门单独的课程,而是强调以课堂教学为载体,以学科育人为目的,在授课全过程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教育教学理念。在课程思政视域下,基于文化自信培养,积极探索将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等“中国元素”有机融入劳动教育中,既是对构建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的积极回应,也是完善思政育人体系、提升育人质量的现实需求。
一、中小学劳动课程实施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课程思政是劳动课程落实育人目标的必然要求
文化认同是一个人对于民族文化价值的认同,强大的文化认同可以更好地促进文化的对外传播,形成文化自信的合力。探索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小学劳动课程的途径与方式,有利于在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同时,加强对学生的思想价值引领,使其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树立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认同感,在劳动实践中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热爱家乡的淳朴情感,引导学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追求,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劳”育人、以“劳”树德是中小学劳动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应有之义,更是中小学劳动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具有天然耦合性
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目标一致,内容可融通实施,教育途径可有效互补。
第一,劳动教育既注重劳动技能、劳动习惯的培养,也注重思想性的引导,即传承中华民族热爱劳动的美德,形成积极的劳动意识和劳动情感。课程思政注重在各类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涵养学生的正确价值观,进而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科实践项目,提升个人学科素养。因此,劳动教育所承担的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思政教育的目标一致。
第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强调劳动是一切财富、价值的源泉”“倡导通过诚实劳动创造美好生活、实现人生梦想”,注重引导学生构建和谐的新型劳动关系。课程思政不仅在学科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想道德和理想信念等思政元素,还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关系、职业生活中的劳动道德等内容。因此,课程思政和劳动教育都蕴含了对劳动的科学认识、对劳动价值的认同以及对劳动精神的弘扬。
第三,劳动教育注重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渠道强化学生的劳动意识,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课程思政强调“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融合,强调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实现价值引领。因此,课程思政与劳动教育在教育途径上均强调全过程育人,都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统一。
二、“品悟针尖国粹”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依据《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基于劳动课程思政团队的循证实践,本课题组将“品悟针尖国粹”课程的思政内涵凝练为“文化自信,知行合一,守正创新,共同富裕”四个方面。这些思政点是由劳动课程立德树人基本要求以及传统手工艺任务群的课程目标共同决定的。
(一)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
“品悟针尖国粹”课程中的思政融合正是坚持把文化自信與传统文化的发扬贯彻落实到对学生劳动素养的培养中去,使学生坚定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其具体的思政点有:一是探索刺绣的起源与发展历程。刺绣被称为藏在针尖里的非遗手艺,是中国最古典、最具有标志性的元素之一。苏绣、蜀绣、满绣、湘绣等均已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课程导入环节,学生汇报刺绣发展史,感受中国刺绣工艺的发展,理解刺绣背后代表的不仅是一件衣服或一门技术,更是一个民族的文化。二是组织学生观看“盛京满绣”非遗宣传片,亲近家乡独有的刺绣技艺符号,体悟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手工技艺以及满族民众对自然万物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是师生共赏《花鸟绣》《鱼虾图》《猫戏图》《松龄鹤寿》等经典刺绣作品,促进学生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感受刺绣艺术作品的魅力,潜移默化地为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打下深厚的根基。
(二)知行合一
知行问题自古以来是哲学、伦理学、教育学等领域涉及人的成长的经典问题。知行合一的教育规律,既是人类思想史的智慧结晶,也是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更是人的身心和谐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在“品悟针尖国粹”课程的实践环节,教师指导学生强化规划设计意识,引导学生对刺绣项目实践进行整体构思和设计。教师结合刺绣图案特点,在课程中综合运用平针绣、缎面绣和回针绣的技术,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不断优化和改进刺绣方案,经历从刺绣作品的鉴赏到亲自实践的过程,将刺绣的文化底蕴与“生活世界”相连,从而感受实践出真知这一道理。
(三)守正创新
守正创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显著标志。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的若干重大关系作出深刻阐释、提出明确要求,其中之一就是要正确处理好守正与创新的关系。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宝库,坚持守正创新是传承发扬好非遗文化的关键。
在“品悟针尖国粹”课程教学中,教师通过分析现代刺绣业的发展现状,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是守旧文化,非遗不是“活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一方面,目前有很多刺绣艺术家将刺绣与时尚设计相融合,将传统刺绣风格特点与现代纺织技术进行融合,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当今的时尚元素相融合,加强刺绣在日常生活应用方面的实用艺术设计和服务支撑。另一方面,刺绣艺术也能与生活中的其他设计相融合,如包装设计、文创艺术设计、书籍装帧设计等。通过不同的形式和载体,甚至跨界的融合與尝试,如今刺绣文化已慢慢地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四)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
在“品悟针尖国粹”课程的榜样激励环节,教师播放“盛京满绣”传承人讲述“盛京满绣‘非遗+扶贫’”项目的视频。“盛京满绣”文化产业扶贫项目是积极响应国家脱贫攻坚的有力举措。“盛京满绣”在辽宁省内多个乡村建立“盛京满绣技艺传承扶贫(孵化)车间”,以非遗项目为引领,通过培训、签约、回收的合作模式,带领村民找到了共同脱贫致富、壮大集体经济的好路子,在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为贫困县实现跨越发展找到内生动力,带领村民共同脱贫致富,实现了精准文化扶贫。
三、“品悟针尖国粹”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
(一)联动开展课程思政,形成思政育人合力,构建“课程思政+思政课程”育人模式
教师是思政教育中最活跃的要素,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和能力决定着课程思政的质量与育人效果。“品悟针尖国粹”课程多举措提升课程思政的内涵与水平。
一是组建“劳动教师+德育副校长+教学主任+市级道德与法治名优教师”课程思政团队。团队成员通过阅读历史经典书籍、参观非遗文化展等形式,增强文化认同,借助学习强国APP、定期参与党支部的主题教育等,增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认识,并努力成为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的实践者与示范者。
二是为深入挖掘劳动课程中的思政教育资源,完善课程内容,每周校本教研时间,劳动课程思政团队共同研讨、深入挖掘刺绣主题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选择课程思政案例。团队确定了从传统文化视角入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情怀,使学生体悟匠人“止于至善”的劳动品质,感受传统文化之美,体认知行合一等思政目标,以学生读得懂、可接受、用得活的方式,将文化自信、守正创新等思政元素编入课程资源包。
三是课程授课结束后,劳动教师以“打造‘劳动+思政’协同育人新样态”为题,将课程思政理念和实践经验在市、区、校三级劳动教研组进行分享,进而带动全市劳动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升对课程思政的理解。
(二)抓住课堂教学主渠道,开展价值引领教育,构建“案例+互动”课程思政模式
为将“品悟针尖国粹”课程思政要求细化到具体教学计划中,切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教育深度融合,教师通过积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创新课堂教学方式、充分挖掘思政元素等形式,把价值观塑造贯穿于课堂教学全过程,保证思政教育真正“进课堂、进头脑”。
在课程导入环节,教师设计“观看盛京满绣非遗宣传片”的思政板块,打破传统课堂模式,结合课程内容引入思政案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引导学生懂得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道理。
在讲解说明环节,由学生分小组汇报刺绣的来源、门类与历史发展,师生共同感受刺绣的文化底蕴与历史传承;而后,教师用幻灯片相机展示《花鸟绣》《鱼虾图》《猫戏图》《松龄鹤寿》等经典刺绣作品,带领学生直接感受刺绣作品的美,品悟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学生心中埋下传承刺绣技艺的种子。
在项目实践环节,学生经历“上稿—上棚—配线—绣图”的完整过程,在劳动实践中增长技能,收获成长,感悟知行合一。
在课程收尾环节,教师向学生讲述非遗传承人传承满绣技艺,以优秀传统技艺培养乡村技能人才,带领一群人脱贫致富的故事。教师通过榜样激励教学手段的应用,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劳动品质。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所思所获,引导学生感受匠人情怀,认识到美好生活要靠劳动来创造。这些设计转变了以往的灌输式、说教式思政教学方法,以学生乐于接受、易于接受的“案例+互动”的形式,帮助学生理解共同富裕的重大意义,使其认同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三)拓展课程思政范围,探索网络课程思政,构建“线上+线下”课程思政模式
为夯实学生的劳动素养,提升思政效能,“品悟针尖国粹”课程打造了“线上+线下”深度融合教学模式。
一是进一步弘扬劳动精神,激发全体师生的劳动热情,展现刺绣作为中国民俗文化重要装饰载体的独特魅力,营造良好的思政氛围。课程结束后,教师及时收集并装裱学生的优秀作品,在学校举办“指尖锦绣——非遗刺绣”作品展,将课程思政的育人领域从课堂拓展到校园。
二是提升思政效能,教师及时搜集各大博物馆的刺绣文化展览信息,定期在学校公众号、年组群、班级群发布,鼓励学生利用节假日走进博物馆实地参观刺绣艺术展或“云游”博物馆,以“线上+线下”的方式解锁刺绣艺术展,使学生真切地感受针线的魅力,从而将课程思政育人领域从课堂拓展到文化场馆以及线上。
三是在“品悟针尖国粹”课程中,学校聘请学生家长中的能工巧匠、刺绣非遗传承人等作为校外第二指导教师,结合课程授课需要适时进校园为学生提供实操培训、技能讲授等,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也将课程思政的理念根植于家长的育人观念中,持续深化学校课程思政小课堂与家庭、社会大课堂的有机联系,将课程思政育人领域从校内拓展到家庭和社会。
参考文献:
[1]唐云红,侯志中.课程统整视域下推进中小学思政一体化的思考[J].中小学教师培训,2023(11).
[2]陈飞.新课标下思政学科有机渗透劳动教育的课程设计及教学转化[J].中国德育,2023(13).
[3]朱布博,刘涛,孙少杰,等.高职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的探索与实践[J].陕西教育(高教),2022(9).
[4]胡成霞,加晓昕.课程思政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的德育意蕴及其实践路径[J].教育评论,2023(3).
[5]郭元祥.知行合一教育规律:本质内涵与时代意蕴[J].人民教育,2022(2).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