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郭舒野,锦州市实验学校高级教师。
摘要:“五育融合”背景下,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具有重要地位,小学阶段,学校应该打好劳动基础,利用好劳动课堂、活动,培养学生爱劳动、会劳动、勤于劳动,从小做生活的小主人。锦州市实验学校从学生身边入手、从生活中的细节出发,深入探究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策略,进而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具备必备的劳动能力、培养积极的劳动精神、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
关键词:小学;劳动教育;实践策略
劳动教育是对学生进行劳动、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劳动精神方面的教育,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劳动品质、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劳动精神,使学生获得劳动基本知识和技能。学校要想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遵循规律,建立劳动体系
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在新时代下越来越需要劳动技术型人才以及具有劳动创新精神的人才,明确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
锦州市实验学校(以下通称“学校”)结合自身具体情况及不同阶段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建立了劳动教育体系。其中一二年级重在能自理,三四年级重在学技能,五六年级重在会劳动。同时,分年级确定劳动习惯目标,如一二年级要学会倒餐盘、整理书包书桌、系鞋带等劳动技能;三四年级要学会打结、洗碗、辨别果蔬五谷、独立购物等劳动技能;五六年级要学会使用简单家用电器、照顾病人、饲养小动物、包饺子等劳动技能。具体技能内容见下页表1。
二、创设情境,激发劳动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创设适合课程的教学情境,可以帮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实践,对劳动教学情境进行精心设计,激发学生的内驱力,让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劳动实践活动中。小学劳动教学内容大多源于生活,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使劳动教学情境生动、丰富,进而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劳动项目活动的教学效果。
如在“整理书包”一课教学中,笔者出示谜语“四四方方一口箱,书本文具里面藏,别看它的个头小,每天上学离不了”,并分享了一些常见的书包图片。这种基于真实生活的情境创设,能够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整理书包的重要性。
三、动作示范,明确技能要领
要想高效开展劳动教育,学校需要充分挖掘国家课程中的劳动教育元素,引导学生形成优秀的劳动能力。因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特别重视教师的示范环节。低年级学生的直观思维更加突出。因此,笔者在劳动课堂上以动作示范这样的动态方式,借助视觉、听觉等多感官助力小学低年级学生更好地记忆劳动的步骤及要求。同时,教师的示范也为学生树立起榜样的作用,使学生可以更快、更好地明确技能要领。
四、实践操作,夯实劳动技能
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教师可以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自主开展实践,同时,在实践过程中遇到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探讨。在坚持学生主体的同时,落实教师指导作用。笔者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对学生劳动情况进行观察,在必要时开展简单而关键的指导,促进学生有效开展劳动实践活动。
如在“整理书包”一课教学中,除了常规以个体为单位的实践操作活动外,笔者还设计了“小组PK赛”这一劳动实践活动形式。以小组为单位开展劳动活动,帮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赛出风采、赛出友谊。劳动实践小组PK赛的设计,出于两方面考量:一方面,小组成员一起进行劳动,可以互相激励、互相监督,增加比赛的趣味性;另一方面,一些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基础上,还可以帮助技能掌握得不太扎实的学生。学生既能感受到劳动的快乐,还能感受到互相帮助、关爱他人的浓厚情感。同时,这种活动形式还可以使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实践,激发出自身更多的劳动思维,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协作能力的发展,这也是小学劳动教学开展项目活动的重要意义。
五、“三位一体”,拓展劳动成果
父母是学生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应该在思想上重视劳动教育,充分认识到劳动对学生成长的重要作用,保障学生的劳动时间,鼓励、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学校也应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劳动教育体系的建立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发展放在同一高度,使其紧密贴合社会发展以及现实需要,更好地联结社会和家庭。
社会即学校,学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提升自己、了解社会,增强其社会责任感,这也是劳动教育理念的体现,同时可以为社区、社会注入新鲜的血脉与活力。为此,学校和社会应发挥教育合力,创新劳动教育的模式,促进社会公共教育资源向小学生劳动教育流入。
笔者在劳动课堂上积极构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共同体”,将劳动课堂由教室拓宽到校园,由校园推进到家庭和社会,使家校联系更加紧密,实现劳动课堂上的协同育人。此举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家长和教师的共同成长,更有利于推动学校劳动教育的创新发展,使学生明确以自立为荣的劳动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劳动观。
六、多元评价,实现劳动育人
勞动实践活动的开展,既是对学生行为习惯体系的创新性落实,也是贯彻落实劳动教育方针的重要体现。笔者认为,系统、全面的评价能推动劳动教育课程走向完善,促使学生形成劳动素养,最终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一)评价内容的多样化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劳动技能习得的结果评价,而忽略其情感体验、内在价值的情感评价。劳动体系以及各学段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为了将学生的劳动素养完全量化,走向单一、刻板的终结性评价,而是让教师始终关注学生在劳动教育过程中的体验。笔者认为,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创设和谐的氛围,使学生在丰富多样的活动情境中认识、了解、习得劳动技能,获得生动活泼的情感体验。教师还应关注学生劳动意识的培养,使其明白劳动的重要性,促进其思想观念的发展。
(二)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传统的劳动教育往往只停留在口头的评价,笔者认为,成长档案袋、劳动记录本等可以更好地记录学生的劳动表现,促进其劳动技能的习得和劳动素养的形成。劳动成果展示本、小型劳动作品展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劳动成果的机会,同样可以使学生的劳动成果得到更客观、真实、全面的评价。
(三)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课堂上的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可以直观地检验学生的劳动成果,及时给予学生实际的反馈,评价、指导学生进一步地劳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该以正面评价为主,使学生在评价中获得较高的效能感,从而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保持良好的习惯。学生是自评、互评相结合的主体,作为劳动的亲历者,每个个体都具备一定的反思能力,学生需要在评价自己和其他学生的过程中明确改进方向,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劳动能力,改进自己在劳动过程中的不足。
离开了学校,劳动行为的主要场所就是家庭,家长作为学生生活中的劳动榜样,也是评价主体之一。学校要想取得良好的劳动教育效果,就需要家庭的协作,让家长参与劳动教育评价,保持家庭和学校对劳动教育的评价一致性,才能引导家长感知劳动教育的育人目标,正视学生在评价考核中的不足并给予合理引导。
参考文献:
[1]郑伟.“以劳育德”视域下小学劳动教育策略研究[J].教师,2022(12).
[2]胡岩.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小学劳动教育探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3(1).
(责任编辑:赵静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