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赛目标下的初中体育教学模式研究

2024-02-13 00:00:00曾明海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2期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模式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已成为教育的核心目标,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培养体育核心素养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应充分发挥学练赛教学模式的作用,以赛促学,有效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提高学习效果。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系统探讨学练赛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初中体育" 学练赛"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96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2-0151-03

一、学练赛教学模式概述

(一)学练赛教学模式的内涵解读

学练赛教学模式是在素质教育理念指引下,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提升学生运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提出的一种新型体育教学范式,其内涵可以概括为“两个结合”:一是学与练的结合,强调学生在掌握运动知识、技术的基础上,通过大量有效练习来巩固强化,实现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二是练与赛的结合,强调学生在熟练掌握技能动作后,通过多种形式的竞赛活动来检验运用,从而增强综合运用能力。从更宏观的视角看,学练赛教学模式还体现了体育与育人、健身与健心的有机统一,即通过知识学习培养学生的运动智慧,通过技能练习增强学生的身体素质,通过竞赛对抗砥砺学生的意志品质,最终实现体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的综合育人价值。

(二)学练赛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学练赛教学模式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建立在诸多理论基础之上的。首先,学练赛教学模式深受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影响。建构主义强调学习的能动建构性,主张学生并非通过被动接受知识获得认知,而是基于原有经验,通过主动参与和实践体验去建构新的意义,学练赛教学模式所倡导的“练”和“赛”,正是为学生提供运用知识、发展技能、生成新经验的实践平台。其次,学练赛教学模式吸收了发现学习理论的合理内核,发现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的认知发展源于主动探究,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实现对知识的发现和意义建构,学练赛教学模式注重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其探究欲望,引导其在动手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探究过程中实现知行转化[1]。最后,学练赛教学模式彰显了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主张教学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营造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学练赛教学模式秉持以生为本理念,在“学”“练”“赛”不同环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

(三)学练赛教学模式的优势特征

学练赛教学模式是在总结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顺应新课标改革要求而提出的一种创新模式,与单纯注重“教”的传统模式相比,学练赛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优势特征:一是促进知行合一。传统教学重“教”轻“学”,容易造成学生“学”与“用”脱节,学练赛教学模式通过学练结合,使学生在学习领会知识技能后能及时运用巩固,在实践应用中加深对所学的理解和掌握,从而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二是强化主体意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学练赛教学模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性特点,教师通过设计富有挑战性的练习、趣味性的竞赛,调动学生参与热情,激发其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向“我要学”转变。三是关注全面发展。传统教学偏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美育相融合,学练赛教学模式通过知识学习、技能练习、竞赛对抗等环节,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更能培养其意志品质、道德品质、审美情趣,实现体育内容与思想品德、健康行为、心理健康等内容的有机融合,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四是丰富综合素养。传统教学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对能力素养重视不够,学练赛教学模式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探究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等关键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其终身发展奠基。

二、学练赛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现状

(一)学:基本技能学习环节的现状与问题

当前,多数学校能够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利用多媒体、示范等手段,为学生讲解和演示各项运动技能的要领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重“述”轻“练”。不少教师过于注重口头讲解和动作示范,而忽视了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练习,导致学生“学”的环节流于形式。二是内容单一。部分教师未能根据学情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和重组,过于依赖教材,缺乏针对性和吸引力,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2]。三是程序混乱。少数教师在教学时未能遵循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影响了学生技能的形成与发展。四是认知脱节。有的教师未能将技能学习与体育知识、体育精神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囿于“术”的层面,对运动的内在意义认识不足,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在“学”的环节的收获,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予以重视和改进。

(二)练:运动技能巩固环节的现状与问题

现阶段,大部分学校能够遵循教学规律,在技能教学后布置一定的练习任务,让学生通过反复训练来巩固所学。但具体实施中,练习环节还不同程度地存在薄弱环节:一是时间不足。受场地器材、课时安排等因素限制,学生实际参与练习的时间明显不足,与每周一次的体育课频率不相匹配,难以保证练习密度和效果。二是方式单一。不少教师在组织练习时缺乏创新意识,过于依赖一些机械重复的练习方式,未能根据学生特点和项目需求进行针对性设计,导致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三是强度不科学。部分教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把握不够,练习任务安排时缺乏对体能负荷的测算,出现强度偏低或过大的现象,既影响了练习效果,也易产生运动损伤。四是反馈缺失。有的教师在练习过程中疏于指导,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未能及时诊断、纠正,缺乏对练习状态的监控和调控,没有形成良性的循环反馈,使学生巩固技能的过程流于表面。

(三)赛:综合运用检验环节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大多数学校都能开展一些常规性的体育竞赛活动,为学生提供展示运用所学技能的平台,但受诸多主客观因素影响,综合运用检验环节的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成果导向突出。不少教师在组织竞赛时过于强调胜负和名次,忽视了对学生参与过程、进步幅度的关注,导致竞赛成为少数尖子学生的“独角戏”,大多数学生难以从中获得良好体验。二是参与度不高。部分教师未能根据学生年龄、性别、兴趣等特点去设计竞赛内容和规则,导致竞赛项目单调、吸引力不强,学生尤其是女生和体弱者的参与热情不高,“赛”的功能发挥不充分。三是赛后缺乏反思。少数教师在竞赛后疏于对学生的点评指导,未能引导其及时总结得失,反思提升,使其停留在单纯的竞技比拼层面,缺乏对竞赛所蕴含的道德品质、意志品质的领悟,赛后效果打了折扣。四是与课程脱节。个别教师将竞赛活动视为单纯的娱乐和调剂,未能将其与技能学习、体能提高紧密结合,赛中出现的问题未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予以强化和改进,“以赛促教”的良性循环尚未形成。

三、学练赛教学模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优化学习内容,注重思政融合

在学练赛教学模式中,教师应立足学情,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对教材内容进行二次开发,增强其时代性和吸引力,教师也要重视思政教育与体育教学的融合,挖掘体育学科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观念等融入教学全过程,实现体育与德育的同频共振。教师还要关注热点话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将全民健身、冬奥精神等时代主题适时纳入教学,引导学生用体育的方式践行社会责任,展现时代风采。

以教学“足球”为例,教师可以在备课时,深入挖掘足球运动中的育人元素,并有机融入教学设计中。在课堂导入环节,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中国足球发展的历程,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在基本功教学环节,教师需要强调足球运动的规则意识和团队精神,引导学生树立“世界因我不同”的远大理想,培养吃苦耐劳、不畏强敌的意志品质;在分组对抗环节,教师可以设置“红旗飘飘”的比赛情境,要求学生在比赛中展现中华体育精神,用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风貌;在课后作业中,教师还可以布置一些研究性任务,如考察中国足球职业联赛的发展历程,采访优秀校友中的足球健将等,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深刻领悟足球运动的文化内涵,厚植家国情怀。通过一系列思政融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学好足球技战术的同时,提高综合素养,成为新时代的追梦人。

(二)创新练习方式,提高针对性

传统的练习模式大多采用单一、机械的反复训练,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和运动需求,难以调动其积极性,影响练习效果,教师应立足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设计丰富多样、科学合理的练习方案,在强度、密度、量等方面进行针对性调整,确保练习过程的连贯性,教师可以采用分组练习、情境练习、游戏练习等形式,在寓教于乐中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还需要合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建立学生运动负荷监测系统,动态调控练习方案,使得训练过程更加精准,从而为学生的运动技能发展提供坚实保障[3]。

以“足球”教学为例,在练习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多种创新策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训练效果。首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将其分为不同的小组,并设置相应的练习任务,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可布置一些简单的控球、传球练习,并给予及时的指导和鼓励;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设计一些攻防结合、跑位配合的复杂练习,以提高其战术应用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将练习与游戏相结合,设计一些趣味性强、竞争性高的小比赛,如“夹球接力”“定点射门”等,在学生愉悦身心的过程中强化技战术运用。再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练习中的状态,根据其体能消耗和技能掌握情况,及时调整练习强度和密度,避免发生运动损伤的情况。最后,教师还可以借助体育运动App等信息化手段,记录学生的练习数据,对学生的训练进行科学分析,以便于为后续训练提供依据。

(三)丰富竞赛形式,营造良性氛围

在学练赛教学模式中,竞赛是检验学习成果、强化技能运用的重要手段,然而传统的竞赛形式较为单一,往往以单一的技术考核或对抗比赛为主,难以全面评价学生的运动能力,也缺乏趣味性和吸引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促进其在竞争中快乐成长,教师应积极创新竞赛内容,丰富竞赛形式,营造良性的竞技氛围。一方面,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竞赛项目,既有单项技能竞赛,又有综合运用比拼;既有个人单打比赛,又有集体配合对抗;既有常规项目,又有自主创编的趣味项目。另一方面,教师要调整竞赛规则,强化过程性评价,注重学生在比赛中的努力程度、进步幅度和精神风貌,避免将胜负作为唯一标准。教师还要做好赛前指导、赛中裁判、赛后点评等工作,确保竞赛过程安全有序,赛后总结及时到位。

以“足球”教学为例,在竞赛环节,教师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提高其竞技水平。首先,教师需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特点,精心设计竞赛方案,在前期以夯实基础为主的阶段,可开展一些单项技能竞赛,如定点颠球、射门比赛等,让学生在竞争中强化技术动作;在后期综合运用为主的阶段,可组织分组对抗赛,采取循环赛或淘汰赛的形式,考察学生的战术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其次,教师可以创设一些趣味性强、可参与度高的特色项目,如“父子同台”“男女混合”“师生联赛”等,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提升学生的竞技体验。在竞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严格执裁、公平判罚,强调竞赛过程中的规则意识和道德品质,引导学生正确对待胜负、尊重对手。最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参加校际联赛,为优秀苗子搭建展示平台,在丰富多彩的足球竞赛活动中,学生的运动热情必将被充分点燃,足球水平也必将得到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练赛教学模式是适应新时代学校体育发展需求的创新之举,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深入把握该模式的内涵要义,立足学情,优化学习内容,创新练习方式,丰富竞赛形式,充分发挥其在增强学生体质、培养运动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等方面的积极作用。未来,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进程中,学练赛教学模式还需要教师在理论和实践上进行进一步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改进方法,为实现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校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小梅.体育课堂中自主学练教学模式的实施策略[J].小学教学参考,2022(6):29-31.

[2]王韬.“学练赛评”一体化教学模式培养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探索[J].健与美,2023(3):132-134.

[3]胡鹏.具象思维在初中体育教学“学练赛”中的应用[J].新体育,2023(6):89-91.

猜你喜欢
初中体育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体育教学(2022年4期)2022-05-05 21:26:58
“以读带写,以写促读”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 06:25:48
体育游戏在初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初中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措施
考试周刊(2016年86期)2016-11-11 08:46:16
初中体育学习方法指导
考试周刊(2016年85期)2016-11-11 01:52:42
如何在初中体育中有效开展健美操教学
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 20:59:32
中学体育先学后教模式探讨
篮球教学中三步上篮教学方法研究
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11:48:33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