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很多教育工作者已经认识到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对于教育工作开展的重要价值。在生活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由于生活化教学理念主要是强调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二者之间进行紧密联系,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它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长远发展,对于教育领域的发展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本文将基于生活化视域,探究小学数学教学策略,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有效开展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新课标" 小学数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23.5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2-0193-03
一、前言
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需要与生活之间紧密串联,使得学生可以站在教学的角度上来分析生活,从而可以将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达到教学应用的目的。小学数学教师在开展教学时需要更多地了解学生日常的生活,并对此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方便教师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存在的密切联系,并将其更好地应用到数学问题中,进行相应的情景设计,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达到数学教学的目的,基于生活化视域开展小学数学教学,进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的重要价值。
二、基于生活化视域下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新课程改革下开展的教学模式将会更加关注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的小学数学教学更是从生活化角度出发。知识来源于生活,由于生活中存在着各种各样与数学有关知识的运用,所以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需要让学生从生活中的相关情境出发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和分析。对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具体思考,从而使得数学知识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数学知识进行分析串联,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让学生有种熟悉的感觉,对数学知识充满兴趣,当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会极大地培养自身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也会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
(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知识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数学技能,并将其应用到生活实践当中。而生活化教学就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不断地对数学知识进行认识并运用,将理论与实践将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能力。所以,教师需要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在教学时不断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使得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深入的挖掘思考,感受到数学知识生活化,在学习中充满自身的想法,使得自身的实践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
(三)丰富教学内容
教育来源于生活,但是一些生活中的事情并不一定会被相应的数学理论所验证,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找到符合教学内容的生活实际,使得学生可以在学习中发现生活,与时俱进,并且随着教学情况的不断改变,学生的思维能力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进行自我更新和发展,不断地改变自身的教学方式,丰富小学教学的内容,使得学生在教学中可以获得全新的体验,对数学知识始终保持着新鲜感。在每次课堂结束后,学生都会有所收获。生活教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丰富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在课堂中引用生活化的例子,为学生印证相应的理论,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并在此基础之上进行拓展延伸,不断地开发学生的智力和思维能力。
三、基于生活化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探究
(一)教学内容生活化
由于数学这门课程具有一定的逻辑性和抽象性,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充分地考虑到这一点。学生所处的年龄层段相对较小,思维能力和逻辑能力的发展并不完全,这就导致他们对数学知识的学习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一些学生会对数学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如果教师并不能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就会大大地削弱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积极性,所以,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教师要将生活化的教学内容引入到教学中。例如,教师可以将相对复杂的数学知识和一些难理解的数学公式应用生活化的内容展现出来,从而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例如,教师在开展“圆”的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对其进行思考,思考生活中哪些物品应用了圆形的原理,这样学生就可以通过联想自身的生活对圆形进行思考,如足球、五环等。学生会想到生活中的很多物品都是由圆形构成,从而方便学生更好地对圆形的概念进行理解,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生活化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小数学知识的难度,更好地迎合了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让学生将数学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在学习中能够融入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看法和见解,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思维能力[1]。
(二)教学形式生活化
教师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教学形式生活化,由于传统的教学方式只是让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就会导致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并没有对知识有深刻的理解,只是一味地听取教师的讲解。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会让学生感到头痛,无法使自身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需要考虑这一特点,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来创新教学方式。这样不但可以为数学课堂增加一定的趣味性,也能锻炼教师自身的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还可以为学生创造相应的生活体验。在开展数学教学时,教师可以为学生引入生活中已经经历的例子,选择相应的教学材料,为学生模拟教学情景,使学生沉浸式体验。当教师在讲解到“百分数”这一课程时,就要让学生进行自学,这种教学方式为学生打造相应的情景,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教室可以充当一个商店,而学生可以扮演商店老板和购买的学生,商店中的各种物品正在打折促销,有的八折,有的七折,学生们可以在商店中自由地进行购买。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对百分数有更加深刻的理解,使得学生处于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中,将会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对人民币有自己的理解,学生在购买过程中可以准确地计算百分数,使得课堂效果事半功倍[2]。
在教学语言上需要采用生活化的语言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在传授知识的前提下,对数学语言进行有效转化,使数学语言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顺口溜的学习,教师可以通过自身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为学生编写相应的顺口溜,从而更好地方便学生进行记忆。例如,教师在讲解到大于号小于号时就可以编写顺口溜:“大于号、小于号,两个兄弟一起倒,尖角在前是小于,开口在前是大于。”这就很好地对大于号、小于号之间的比较和运算进行了区分。在一开始学习时学生对于符号的区分有着一定的困难,但富有趣味性的顺口溜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教学语言生活化,可以大大地提高教学效果,方便学生进行理解和记忆。另外,教师可以采用游戏教学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由于学生天性爱玩,游戏设置可以符合他们活泼好动的天性,也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打造一个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使得教学效果事半功倍。教师需要将数学知识放在生活中常见的游戏当中,让学生在游戏时掌握数学知识。例如,教师在讲解“20以内加减法”时,可以让学生进行扑克牌的组合,让学生分别抽取1~10的扑克牌。每个学生需要根据教师所提出的数字进行组团,组团的数字要满足教师所给的数字,这样在游戏过程中学生会对数字进行相加减,而没有进行组团的同学则被淘汰,在游戏过程中锻炼了学生对数学加减法的掌握,从而使得学生可以充分地参与其中,达到了寓教于乐的教学效果[3]。
(三)教学考核生活化
在开展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对数学知识有自己的见解,教师不但要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生活化,更需要重视考核的生活化,通过教学考核生活化学生可以更加明晰自身存在的问题,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改正。教师在教学“观察物体”时,需要对平常的练习进行检验和考核,教师需要创设相应的情景,为学生设置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让学生进行观察,进而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起到了复习的效果,也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使得学生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不断地增强自身学习数学知识的信心。师生之间共同配合,达到提高学生数学素养的目的,也能使教师的教学能力得到充分提高[4]。
(四)教学过程生活化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生活中的经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对生活中的相关事物充满好奇,所以教师就要抓住学生这一身心发展特点,在教学中为学生打造熟悉的生活情景,让学生结合以往的生活经验有效地开展教学。当教师在讲解到“比的认识”这一课程时,可以导入卖鸡蛋的生活场景,而鸡蛋的价格会随着市场的波动而产生一定的变化。有时0.5元一个鸡蛋,而有时会0.6元一个,而有时3元能买4个,教师可以进行提问,让学生首先对分数有一个基本的认识,进而导入分数与比的关系,方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通过将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紧密联系,可以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也能让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3]。
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不断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来进行新课的导入,例如,在讲解“百分数应用题”这一课程时,可以充分地借助生活中的元素,对班级中的男女生人数进行设计。例如,五年级学生有52人,其中男生有30人,女生有22人,男生人数占全班人数的多少?女生人数占多少?老师由此提问,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相应的拓展,让学生进行自主命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会体验到一定的成就感,也会对数学知识充满兴趣。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开展教学任务,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从生活经验出发,将生活与教学融合,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当教师在讲解“三角形周长”这一概念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触摸和测量三角形纸板,来理解周长的定义,并且不断地锻炼学生的思维。由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并不全面,而学习数学的过程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逻辑能力。教师在讲解数学知识时要为学生打造充满智力活动的课堂氛围,使得学生的思维可以得到充分的训练。例如,当教师在讲解“整数加减法运算”时,可以出这样一道题:160-97=160-100+3,学生会对后面的加3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需要应用情景模拟,用生活化的例子展示数学问题,教师通过让学生进行表演的形式将数学知识展现,例如,学生分别扮演爸爸和卖货员,爸爸带了160元钱去买衣服,在商场挑中了一件97元的卫衣,他付给卖货员100元,再找回3元钱。通过这样的生活例子,抽象的运算变得简单清晰,便于学生理解,学生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可以更加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5]。
(五)教学运用生活化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中的实际例子,将其融入数学教学中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6]。首先,教师需要应用数学的眼光看待生活中的问题,在生活中找到数学知识的原型,培养学生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和求知欲望。在学习图形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进行摆列,也可以进行描绘,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物体的形状,这样可以方便学生记忆图形的特征,拉近学生与数学知识之间的距离[7]。
四、结语
综上所述,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可以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它可以将复杂的知识简单化,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将其融入数学课堂中可以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教师要充分地重视生活化教学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的应用,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内容、方式、考核等多方面融入生活化,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的价值充分地发挥出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于兴华.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J].教育:文摘版,2017(9):72.
[2]吴翠霞,李保全.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研究,2022(6):1-2.
[3]卜芳. 生活化理念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创新[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8):134-136.
[4]罗玉武.生活化视域下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创新与实践[J].今天,2023(12):101-103.
[5]高敏.新课程视域下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实践分析[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2(7):127-128.
[6]马中辉.扎根生活的土壤——小学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应用[J].辽宁青年,2023(10):157-159.
[7]左敬亮,张亚鲜.基于新版课标视域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探究[J].山西青年,2016(12):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