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科学教育融合教学策略研究

2024-02-13 00:00:00林新霞
课程教育研究 2024年12期
关键词:融合教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

【摘要】文章旨在探讨小学道德与法治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教学策略,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通过采用情境教学法、项目化学习、跨学科教学设计和课外拓展活动等策略,将道德与法治和科学教育有机结合,提高学生道德水平、法治观念,强化科学知识应用。同时,通过制定评价标准、定期反馈与改进以及融入教育技术等手段,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估和改进。研究结果表明,融合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为未来公民的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小学教育" 道德与法治" 科学教育" 融合教学"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 "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4)12-0037-03

随着社会科技的不断进步,传统教学方式逐渐显得单一而滞后。小学阶段又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教育需要更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科学素养。文章旨在通过研究小学道德与法治与科学教育的融合教学策略,为教育实践提供参考,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和科学教育融合的意义

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而科学教育则能锻炼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二者融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小学生对道德法治的认识通常较为模糊,通过将道德与法治要素融入科学教育,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道德品质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道德与法治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可以通过实际案例、问题解决等方式,使学生在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能够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增强学科之间的联系性。而从教师角度来看,小学道德与法治和科学教育的融合意义还在于可以促进教师教学理念的更新。近些年来,虽然小学道德教育受到了普遍关注,然而在小学道德教育期间教师却遇到了较大困难,主要原因在于:很多教师教育观念滞后,并没有意识到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单一化问题,还在坚持以一种宣教式的高强度教学方式带动学生发展,这难免导致小学生出现叛逆心理。若使科学与德育教育相融合,则能够让教师取得教育理念的全面进步,使之以更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体系,承载科学的教育思路与教学方式,这既是学生优秀品德培养的难得机会,也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难得机会。

二、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科学教育融合教学的主题提炼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和科学教育融合教学前,教师所应做的重要准备工作是进行主题提炼。具体言之,融合教学涉及道德与法治、科学,甚至其他学科的内容,跨学科的色彩非常突出,若无明确主题相牵引,则势必出现教学内容混乱的问题。为此,教师应首先合理确认本次学习主题,且保证主题选取控制于合理范畴之内。在主题选取时,教师应保证学科逻辑和生活逻辑之间的统一性,也就是通过主题选取,使融合性内容具有在生活场景下共同体现的可能性。以自然环境中的科学知识为例,教师可把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涉及的,原本较为抽象的“人与自然”关系,进行更为直观化的呈现,使之置于小学生可以顺利理解的“我”和生活世界间的关系,接下来在此关系视域下找出每次教学主题。举例而言,教师可基于此关系,以热爱自然和践行绿色出行方式为主题,让学生一边培养道德与法治中的使命担当精神,一边接受自然环境、出行方式方面的科学教育。再如,教师可基于此关系,对接科学等其他教材中的关联度较高内容,确认更高层次的人与自然关系这一主题,使学生以本主题为研究对象,参与接下来的具体教学策略安排。

三、小学道德与法治和科学教育融合教学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以情境作为基础,通过构建真实场景进行实际体验,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促进学习的一种方法[1]。情境教学法既能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又能促使他们在情境中体现出正确的道德与法治观念。以四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第8课“这些东西哪里来”的第三课时“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为例,由“搬家”这一情境导入,让学生帮忙推荐家电品牌,告诉学生在中国生产的产品,我们就叫它“中国制造”,通过这样的情境自然导入主题,充满体验感的开课瞬间将学生带入现实生活中,成功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科应用能力。

(二)项目化学习

项目化学习将道德与法治和科学教育内容融入项目化学习中,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全面发展,通过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培养其实际应用能力[2]。我们以学校每年一次的环保科技节为契机,开展“环保与科学实验”项目,组织学生参与设计环保实验,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过程中的伦理问题,如材料选择的环保性,避免对环境的不良影响,制作可降解材料等。再通过社区环境改善项目,将学生分成小组,设计社区环境改善项目。在项目中考虑道德规范,制定合理法治措施,同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环境问题。在项目化学习时,教师所应着重开展的工作是对教材及周边内容进行深度挖掘,挖掘时应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核心,以科学乃至其他学科教材为辅助。小学各学科课程教材并非随意编写,它们均能结合学生学习需求与学习特点,依实际情况做出设计,其中既包括实用类知识,又包括与德育思想息息相关的内容。对于课程学习主导者而言,教师需要深入探索各教材中的道德与法治和科学相融内容,并借此内容开展项目式教学。举例而言,科学课程中包括“纸”这个章节的内容,道德与法治教师便可将其引入课堂,引入到项目式学习中,由此将使学生动手参与实践,对“纸”形成初步了解,对我国伟大的造纸术发明有一个更为全面的认识,接下来发挥其自身想象力,进行剪纸和折纸船等,借助纸张制作东西的项目活动,则会促进其充分领会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使其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意识得到激发。

(三)跨学科教学设计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可以有意识地将道德与法治和科学教育相结合,创设跨学科的学习环境,促进知识之间的交叉融合,提升学科整体水平[3]。我们以“科学探索与法治实践”为主题,教师设计案例,学生通过科学实验了解生态系统。在实验中引入法治要素,如保护动植物的法规,培养学生对道德法治的认识。而在跨学科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留意的问题是,学科融合应当足够紧密,即在学科之间具有关联性的情况下,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二者的相互沟通,以便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跨学科学习环境,让其有机会突破单一学科知识所限,充分激发自身创新精神,完成学科交融下的各项活动。如在教学“美好生活哪里来”内容时,教师便可以使学生留意观察现实生活,主动了解生活中的一些物品是如何制作出来的。教师可以支持学生结合科学学科所学开展调查活动,分析吃、穿、用、住、行等方面物品的生产过程,引导大家思考这些物品与现实生活的关联。这种用生活沟通科学、道德与法治的做法,使得跨学科教学设计指向性更强,更易于增强学生创新意识,使之拥有了解制作工业发展历程的科学精神。而调查活动完成之后,学生在教师的提示下绘制生活百景图的做法,则是其感受社会生活之美好,培养感恩情怀的难得机会。

(四)融入教育技术

教师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虚拟实验、在线互动等,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实效性,提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和科学教育的学习兴趣。利用技术手段包括以下几项要点。其一是虚拟实验与在线互动。引入虚拟实验,提高科学实践的趣味性。利用在线互动平台,激发学生参与热情,促进科学与法治观念的深度交流。其二是数据分析与个性化教育软件。利用数据分析工具,了解学生在科学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学习情况。探索使用个性化教育软件,根据学生学科兴趣和水平提供个性化资源。其三是实时使用互动课堂工具。使用实时互动工具,收集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和科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在课堂中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满足学生学习需求。通过以上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措施,可以更全面、精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提高小学道德与法治和科学教育融合教学的实效性和吸引力[4]。

(五)课外拓展活动

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之中融合科学教育,相对比较高效的教学策略在于增加丰富多彩的课外拓展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完成两方面的共同锤炼。可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研学实践活动,参观法庭、科学博物馆等课外活动,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强他们对道德与法治和科学的同步理解。然而问题在于,受学校教学条件诸多方面客观因素所影响,学生在校期间是难以接触并接受双重拓展活动教育机会的。在这种情况下,以同步培养道德与法治、科学素养为重要目标的课外拓展活动,便应当进行时空与平台的革新变化,从而让学生能够以既有教学资源与教育条件为基础,参与到更为多样化的活动场景之中。例如,教师可展现出学校教育主体功能,构建融学校、家庭和社会为一体的综合化育人机制,在此机制下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以及教育保障管理系统。又如,教师可以在劳动节期间,要求学生以“热爱劳动,共创美好生活”作为主题,基于“链接”了学生、学校、家庭的拓展性活动平台,完成生活中的小发明实践探索任务。再如,在教学“信息万花筒”一课时,教师可以要求学生以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拓展性活动平台为依托,进行信息检索能力和信息分辨能力等方面的实践训练,这将使学生在更广阔空间内意识到互联网信息给社会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使其得到抵御不良信息科学精神的训练,形成隐私信息保护的观念,等等。

通过以上策略,我们可以看到小学道德与法治和科学教育融合教学策略的实际应用,能有效地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培养道德观念、法治意识,并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全面推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

四、优化教学效果评估方法

(一)制定评价标准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发展特点,制定科学、道德与法治融合教学的评价标准,量化评估学生的综合素养水平。科学与道德综合评价标准:设计定量评估指标,包括学科知识掌握、道德观念表达等。根据小学生认知水平,制定具体可衡量的评价标准。

(二)定期反馈与改进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定期收集学生的学习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动态,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不断优化教学效果。

1.学生学习反馈机制:定期收集学生反馈,通过问卷调查、小组讨论等形式获取信息。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态,发现问题并及时做出调整。

2.教学过程改进策略:分析学生反馈数据,识别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根据反馈结果,调整教学策略,注重学生需求和理解。

3.个性化辅导与反馈:针对个别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辅导,关注其道德观念与科学知识应用水平。及时回应学生提出的疑问,解决个体差异带来的教学难题。

(三)用展示项目成果的方式进行综合评价

前述小学道德与法治和科学教育融合教学策略中,有项目化学习与课外拓展活动方面内容,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此为载体,进行综合程度更深的学生发展评价[5]。具体言之,融合科学教育的道德与法治课应力求做到学生学习过程可视化与学习成果产品化,用这种方式清晰了解学生当前道德素养与科学素养表现。实际教学时,学生所体现出的项目成果需要具备多元化特点,既可以以项目报告、活动方案、调查报告等文本形式展示出来,又可以以汇报、演示、演讲等非文本形式展示出来,同时也可利用难度更高的模型、设计图或者项目规划等产品类成果展示出来。总的说来,项目成果应当目标清晰、意义明显,既能够表现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知识应用能力,又能够在科学知识相关动手操作能力、思考及表现能力方面有所侧重。对于教师而言,则需要从前述制定评价标准并定期反馈与改进工作中,添加专门以项目成果为指向的内容,以此保证这部分评价的系统性与及时性。

五、结语

通过小学道德与法治和科学教育融合教学策略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这种融合教学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法治观念,同时也能够加强科学知识的应用能力,为培养具有创新力和责任感的公民奠定基础。在实施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及时调整策略,以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明.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融合科学教育的研究[J].教育研究,2018,39(5):72-79.

[2]张磊.科学教育与道德教育的融合实践[J].教育科学研究,2020,42(3):56-63.

[3]李红.小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培养策略[J].小学教育研究,2019,28(2):45-52.

[4]刘芳.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小学科学教育改革研究[J].科教导刊,2021,35(6):82-89.

[5]陈思.项目化学习在小学融合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实践与研究,2017,29(4):60-67.

作者简介:

林新霞(1981年8月—),女,汉族,福建省福安市人,本科学历,一级教师,长期从事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工作。

猜你喜欢
融合教学科学教育小学教育
新时代背景下如何有效开展幼儿科学教育
在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中克服小学化倾向
STEM对我国科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大学教育(2016年11期)2016-11-16 19:50:00
探究“学讲计划”背景下的语文教学
研读教材,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效
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 22:25:12
提高小学德育工作实效性与有效性的方法研究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2:22:34
略谈小学语文课堂的生活教学
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10:50:38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10:35:49
浅谈体育教学中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不同计算机语言融合教学方法的探索与体会
考试周刊(2016年47期)2016-06-29 09:2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