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结构化教学情境创设

2024-01-25 18:44陈娟
高考·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教学情境结构化核心素养

陈娟

摘 要:情境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手段和方式,有助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提升。但是,目前教学中存在情境随意化、形式化、碎片化、扁平化等误区,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更好地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教学目标,教师要把握结构化教学情境的含义与特征,注重情境的系统性、连贯性、组织性和开放性,促使学生在结构化情境中形成核心素养。

关键词:教学情境;结构化;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指出,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就是看学生能否运用学科内容应对各种复杂社会生活情境的问题和挑战[1]。课堂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主阵地,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适宜的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把握学科知识本质,致力于解决问题,学会迁移运用知识,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误区

随着对新课标研究的深入,广大教师对情境的意义和作用达成了基本共识,并进行了多维度的积极尝试。但在实际教学中,对情境的理解和教学情境的创设仍存在一些误区,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教学效果。

(一)情境选择随意化

部分教师对情境的涵义和功能理解不全面,只是简单地把情境和材料划等号,随意摘一段与课堂内容相关的材料作为情境。同时,还有部分教师把情境当作吸引学生眼球的工具,对情境本身的思想性和典型性思考不足,忽视了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场域所具有的价值引领作用。

(二)情境使用形式化

有些教师知道创设情境是新课标的教学要求,但在情境创设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或为了“情境”而创设情境,或将情境简化为导入环节,没有充分考虑情境与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导致情境创设与教学内容“两张皮”,难以做到事理交融,课堂教学仍是传统的知识讲授。

(三)情境创设碎片化

有些课堂情境缺乏整体性和连贯性,呈现碎片化的现象,主要表现为一节课中出现多个零散的情境,部分情境只与某个知识点对应,情境之间缺乏逻辑线索与相应的联系。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不断切换,对每一个情境及问题的思考都不够深入,把握不住学习的重点与核心。

(四)情境扁平化

有的教师认为情境是为了让学科知识和理论更加通俗易懂,因此只采用通俗的、浅显的、常见的情境素材,这就造成了教学情境的扁平化,情境的层次性和复杂程度得不到体现。整堂课只有简单的情境,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高阶学习能力得不到发展。

不当的教学情境创设不仅无法实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甚至可能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理解情境创设的初衷,提升情境创设的能力,在教学中创设系统的、结构化的教学情境,为学生的发展助力。

二、结构化教学情境的内涵与特征

《现代汉语词典》对“结构”的解释是:各个组成部分的搭配和排列。依据这一解释,结构化就是指将事物的各个组成部分依据一定的规则联结成整体架构的动态过程。教学情境结构化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实际,全面而系统地设计整个教学进程的情境[2]。结构化的情境,其来源必须是真实可信的现实生活,内容既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认知规律,又要恰当地对应教学内容,具有启发性、思考性和开放性,服务于提高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因此,结构化教学情境应具备以下功能:

一是发挥引领功能。高中的思想政治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的。情境作为学生学习的场域和平台,一方面要具有价值引领功能,体现鲜明的思想教育观点,使学生在阅讀与思考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另一方面,要具有提纲挈领作用,不仅能够引入学科的教学内容,还能够推进教学流程,有效地支持、服务于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

二是具备激发作用。结构化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拉近学生与学科知识之间距离的作用。结构化情境能关联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让学生在相关情境中学习和分析。

三是蕴含逻辑线索。结构化的教学情境是组织教学内容、贯穿逻辑线索的必要环节。因此,选用的情境可以丰富,但不能杂乱。这些丰富的情境可能是在氛围上属于同一类型,或在内容上属于同一主题,或在思维上层层推进,或在情感上渐渐升华。总之,各情境并非杂乱无章的堆砌,而是有一条或明或暗的逻辑线索将它们联系在一起。

四是体现思维层次。情境是知识应用的场所,也是学生展示素养的舞台。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提出了“简单情境问题”“一般情境问题”“复杂情境问题”和“具有挑战性的复杂情境问题”等四种复杂程度不同的情境,对应四个层次的核心素养水平。换言之,只有将教学情境结构化,创设复杂程度不同的教学情境,才能引导学生思维进阶,落实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三、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结构化情境创设要点

(一)系统安排,明确核心情境,锚定大概念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指出,新教材更新了教学内容,进一步精选了学科内容,重视以学科大概念为核心,使课程内容结构化,以主题为引领,使课程内容情境化,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可见,情境创设要依据课程内容,甄选情境素材,并将学科内容与现实生活有机联系,才能实现课程内容的情境化。但现实生活是非结构化的,很难与教学内容完全契合、一一对应,这就需要教师深研教材,锚定学科大概念。学科大概念是课程内容的核心,具有统领性、迁移性、开放性等特征,发挥着建构和优化的作用。围绕学科大概念进行核心情境的创设,才能实现系统性安排。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四第二单元第六课《实现人生价值》第二框题的内容。结合单元整体要求与学生具体学情,第六课的教学需要引导学生在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运用唯物史观看待分析社会和人生,以设计和规划自己的人生。因此,本框题的大概念为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人民的立场上作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能与这一大概念相衔接的现实素材非常丰富,从功勋卓著的开国英雄,到感动中国的杰出代表,以及默默奉献的平凡人,都可以体现这一主题。

核心情境承载着串联系列情境的重要作用,系列情境要围绕核心情境展开,能从核心情境中引申来,又能最终指向核心情境。根据核心情境的这一特征,结合具体教学目标,本课选取了“七一勋章”获得者张桂梅校长的事迹作为核心情境。张桂梅校长的事迹,具有丰富而现实的内涵和感召力,是创设结构化情境的优良素材。

因此,创设指向核心素养培养的结构化情境,需要教师锚定学科大概念,对教学情境进行整体考量与安排,包括明确情境的内在意涵、情境要安排在哪些授课环节、要达成哪些教学目标等,要避免情境出现的随意性和碎片化,以帮助学生进行完整系统的学习。

(二)连贯性设计,创设系列情境,匹配知识要素

确定核心情境,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设计,是结构化情境的第一步,具体的学科知识要素是学生形成大概念的支架,需要在具体情境中落实。因此,结构化情境还要在核心情境的基础上联系其他具体的情境作支撑,同时考虑课程具体实施过程中情境之间的连贯性。在同一节课上所选用的具体情境,或在内容上属于同一类,或在主题上属于同一种,具有相关性,而各个情境又能够准确匹配学科具体内容,在情境过渡时,能够流畅地联结。情境的连贯性有助于保持学生在思维和情感上的连续性,也有利于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理解和迁移运用。

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教学中,教师并未在课的开始就展示张桂梅校长事迹,而是引用一则热点新闻——《清北博士“内卷”的尽头,是去深圳当中学教师?》作为开题情境,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贴近学生生活的社会热点话题,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学生纷纷“入境”表达看法。之后,教师再展示各界人士对“清北博士入职中学”这一现象的不同看法,并追问学生不同看法形成的表层和深层原因,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层层深入地剖析观点,学会科学、辩证地看待问题,理解价值判断、价值选择与时代和环境密切相关,也具有因人而异的特点,为呈现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标准作铺垫。在对“清北博士入职中学”的纷纷议论中,教师展示“张桂梅被写进《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网友3字留言刷屏”的视频和留言,引导学生思考:同样投身于教育事业,同样上了热搜榜首,为何人们对博士从教有弹有赞,对张桂梅校长却是敬意满满?带有冲突的观点和设问,带领学生深入思考问题,在对比情境中理解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最高标准,同时培养了辩证思维能力[3]。

这几个环节的情境素材都属于投身于教育事业的选择,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利用“同样投身于教育事业,同样上了热搜榜首,为何人们对博士从教有贬有赞,对张桂梅校长却是敬意满满?”这一对比性问题的设计,使学生的思维在连贯的基础上层层深入,关键能力得到提升。在这样的结构化情境中,学生对张桂梅校长的钦佩之情油然而生,无形中受到了思想的洗礼,让教学实现了价值性和知识性的统一。

(三)组织性优化,厘清情境关系,指向体系建构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应力求凭借相关情境的创设,提供综合的视点,提升综合能力。“综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跃升,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这就要求注重情境的组织性。组织性是在连贯性基础上的进一步优化情境结构,不仅要求情境之间具有连贯性,而且要求各具体情境之间具有明确的逻辑关系。在学科大概念和核心情境的统领下,各情境要素之间或是并列关系,或是递进关系,或是围绕某一主题的发散或聚拢,或是前后之间的继承或转接等。只有将情境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组织起来并进行优化,才能带领学生构建学科知识体系,深化认识,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结构化知识的实际运用。

面对“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教学内容,教师运用了两个事例进行情境创设,并通过巧妙设问,使两个情境之间呈现出对比和转接关系。从“清北博士入职中学”的褒贬不一,到张桂梅校长的事迹感动中国,引导学生认识到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能仅仅关注“小我”,而是要融入“大我”,考虑国家的需要、人民的需要。学生在具有对比和转接关系的情境中,认识到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并遵循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在此基础上,教师依托情境进行了进一步设问:了解了张桂梅校长的故事,你对“硕博生竞争中小学教师岗位”这一现象有什么新的看法?这个设问侧重引导学生思考“新”的看法,要求学生将“人民立场”这一标准进行具体运用,深入理解职业选择的标准,不是停留在“是否当教师”或“一定要到不发达地区奉献青春”这一表面认识。而是要深刻认识到:无论做出怎样的职业选择,只要符合社会发展趋势、站稳人民立场、做到为人民服务,就是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从而真正把握本课的大概念,达成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的培养目标。

(四)开放性拓展,链接课堂内外,促进知行合一

高中思想政治新课标强调,本课程关注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学生的真实生活和长远发展,使理论观点与生活经验、劳动经历有机结合,让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历练中、在自主辨析的思考中感悟真理的力量,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可见,教学需要衔接课堂内外,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同时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知行合一中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本课例中,教师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与学生的生涯规划相结合,在职业选择这一开放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对照现实、关注实践。在课前,教师布置了前置性实践任务,要求学生了解我国的就业形势和当年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并根据自身实际完成关于职业选择的问卷调查。在本课的最后环节,以图表的形式呈现学生了解到的数据和问卷结果,并启发学生思考,在学习了本课之后,进行职业选择时,还需要考虑哪些因素?教师巧妙地将学生的实践成果作为课堂情境创设的素材,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在本节课最后,回应现实问题,创设开放性情境,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整节课首尾呼应,使学生明白学科理论从实践中来,要回到实践中去,有助于学生内化学习成果,并将其外化为行为表现。

结束语

核心素养培养的“主阵地”在课堂,“用武之地”在学生面对新情境时表现出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教学情境的功能,不只是引出任务,更是学生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只有创设结构化教学情境,厘清学科与情境脉络,才能引导学生正确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现实问题,真正走进现实社会生活,认识和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

[2]崔志钰.教学情境结构化:特征·策略·朝向[J].職业教育,2019(21):16.

[3]黄秀琼.学科素养的落地:课堂教学情境的结构化设计:以“世界是普遍联系的”为例[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8(28):47-48.

[4]陈友芳.情境设计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J].思想政治课教学,2016(9):4-6.

猜你喜欢
教学情境结构化核心素养
促进知识结构化的主题式复习初探
结构化面试方法在研究生复试中的应用
信息技术下的小学语文高效教学探究
新课程理念下的物理课堂情境教学模式刍议
小议初中英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