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解读课文的有效策略

2024-01-25 17:41戴中新
高考·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引导策略

戴中新

摘 要:阅读是学生积累知识、获取语言文字应用经验与学习应用技巧、增长见识、认识世界与社会、发展思维、提高语文能力与素养的主要途径。因此,语文教学必须强化学生阅读能力,使其有效阅读与解读文本。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忽视学生主体性、未能做好课文解读引导的状况,这不但不利于学生理解课文,还会导致阅读总体成效低,而且学生语文能力无法从中得到提升,进而影响其终身阅读与学习。文章从课文解读出发,分析了存在的问题,然后围绕引导学生有效与深入解读课文探讨了策略,旨在助力语文教学提质增效。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解读课文;引导;策略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解读极为重要,能够使其深度理解课文,形成自己的观点,以及促进学生语文思维发展,使其体验与感悟其中包含的思想情感,获取丰富情感体验。这样不仅能落实培养语文核心素养要求,还能使学生课文解读能力不断增强,无论是课内阅读还是课外阅读,都能依靠教师的深入解读,使学生终身受益。当前语文课文解读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教师代替学生思考与解读现象突出,并且未能进行有效引导,致使学生课文解读成效不够好,不利于语文教学目标达成。面对这种状况,语文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采取各种方法引导学生自主解读,最终使其与课文直接对话,在过程中深入思考与感悟,在透彻理解与更好认知的基础上,明确作者用意与所要抒发的情感,形成共鸣,从而陶冶情操与形成人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在课文解读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中语文教学中在课文解读方面有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1.课文解读时,教师会直接将自身解读告诉学生,致使学生依赖性强,缺乏解读自主性,解读能力难以提升,严重影响其自主阅读与课文剖析;2.课堂教学中安排学生进行课文解读时间太短,学生还未真正深入到课文内容中,教师就叫停,导致其无法透彻理解,也会影响情感感悟;3.教师没有做好课文解读引导,学生解读能力有限,未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解读方法,导致虽然花费一定时间,但是课文解读成效不够好;4.课文解读表面化,这点在教师与学生身上均有体现,未能反复阅读课文与认真揣摩,甚至出现通过参考书解读,解读缺乏深度;5.课文解读概念化,常会围绕一篇课文归纳主题与人物形象,最终得出结论。当前已经成为一种思维定式,课文解读存在单一与刻板的情况,往往会对学生欣赏课文产生不良影响。

二、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文解读的有效策略

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课文解读需要注意:必须以学生为主体,给予足够时间与空间,使学生深度思考、分析、揣摩、探究[1]。教师完全放手,学生受各个方面限制与影响,课文解读往往达不到理想效果,故而必须对学生课文解读采取多样化方式进行引导。教师让学生深度解读,使其从不同角度与层面解读,改变解读表面化与概念化状况,促进学生课文解读成效与能力提升。

(一)促使学生多思解疑,在过程中实现深度剖析

高中課本中所选取的文章理解难度更高,内涵也更加深刻,想要让学生真正掌握,必须有效引导,使其多思,在过程中解疑,实现对课文内容的深度剖析,更加透彻理解,准确把握深刻内涵,明确所要抒发情感,并在深度思考中形成自己的看法与见解,促使其对课文有不同或者全新认知,如是,课文解读会更加具有意义和价值。教学中针对具体的文章,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此进行驱动,引导学生全方位解读,还要使其从不同层面进行思考、分析、辩证、探究,使其深度感悟,在过程中产生思维灵感,促使不同思维交织与碰撞,擦出火花,带给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感悟。这里需要问题设计紧密联系课文内容,还要层层递进,将思维从浅层引入到深层,最终在问题驱动下促使学生深入分析与探究,最终使其在多思解疑中准确把握课文内容与思想情感,助力阅读与解读课文能力提升。

例如,在《祝福》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将解读权力交给学生,通过合理设置问题引导其多思解疑。教师在备课阶段要研读课文,从让学生深度解读出发,有针对性地设计思考问题。文章主要人物是祥林嫂,通过其悲剧命运抨击封建社会陈旧思想,表达了对受封建思想荼毒的妇女的同情。教学中从主题出发设计问题,使学生产生疑惑,促使其深入思考,在解读课文中释疑,最终加深对小说主题与思想的理解。比如可设计以下问题:祝福是什么?为谁祝福?祝福有怎样的意义?问题为学生思考指明了方向,使其结合课文内容积极思考与揣摩,了解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本质。在问题引导下,学生能够通过镇上举行祝福仪式,体会与感受到人们向往美好生活。课文中出现祝福仪式另外一个场景是鲁四老爷家,代表了地主阶级,在祝福方面十分讲究。祝福中包含了细节性内容,从中可以发现人们对于祥林嫂不待见、排斥、歧视,最终祥林嫂在祝福鞭炮声中离开人世。从人们希望过上美好生活,所以祝福,对比人们如何对待祥林嫂,体现了世态炎凉,也让读者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作者作为知识分子,对于祥林嫂的祝福是真实的,希望其生活如以前一样,摆脱不幸。问题引领下有助于学生从不同层次思考与解读课文,释疑同时生成自己的理解与感悟。教学中将对学生分组,安排交流与讨论,组员提出自己的疑惑,然后进行探究与辩论,在集思广益中激活思维,使学生形成新的认知与见解。

(二)从历史背景入手,通过还原深化认知

文学作品的产生,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与创作历史背景和作者生平以及经历等有密切关联性。语文教学想要让学生深度理解课文,与作者共鸣,必须从历史背景入手,还原当时的境况,促进学生了解文章的深刻内涵,更好地进行认知。语文教学中针对每一篇课文,均要让学生了解历史背景,可在课前布置任务,要求学生通过不同渠道搜集与历史背景相关资料,然后进行整理,在课堂中可让学生轮流扮演教师的角色,介绍历史背景。这样不但能拓展历史与文学知识,而且能够为深度解读课文奠定基础[2]。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了解文学作品创作时间,由此确定时代背景,一般要从四个主要方面明确基本情况,分别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从整体上把握更有利于理解创作内容。作者生平与经历与文学作品创作有着极大联系性,故而要明确作者是在人生哪个阶段创作的文学作品,因为成长阶段与经历不同,人对于生活的感受与认知不一样。只有充分掌握了这些,学生在课文解读时就能还原与代入,自然就能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与深刻内涵,从而体会到作者所要抒发的情感与对事物抱持的态度。

例如,在学习《沁园春·长沙》这首词时,教学中要让学生体会词中所包含的美好思想情感,感受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以及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必须还原作品创作历史背景。这首词创作时间是1925年,创作地在长沙,属于农村革命发源地。毛泽东在重游橘子洲时,看着美丽的自然景色,不自觉地联想到当时的革命情况,然后有感而发。作者处于青壮年时期,怀抱壮志,这点在词中充分得到了体现,另外,作者在橘子洲时刚摆脱敌人的追捕,看着长沙美丽的秋景,回忆青年时代的革命斗争生活,由此发出“谁主沉浮”问题,表现了对于民族前途的乐观精神,也从中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3]。还原历史背景有助于学生抓住关键词与句子,更好地分析意象,以此促进学生把握诗词内容与思想情感,并且把握景中寓情与情中显志的特点。作品中的意象与所要抒发的情感,均与历史背景有密切关联,故而在诗词解读之前需要让学生充分了解历史背景,以深化认知。

(三)创设情境,帮助学生加深理解

高中语文教学要加强引导,让学生发挥主体作用,深度与全面进行课文解读,在体验与感悟中透彻理解。多媒体技术功能强大,在语文教学中应将课文内容直观呈现,助力学生认识与理解课文,还能激活情感,进一步促进课文感悟与认知。基于此,教学中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通过激发学生阅读、分析、思考的兴趣,引导与帮助学生解读课文。需要注意的是,仅仅创设生动与具体的情境还不够,还要将学生带入到具体场景中,使学生在亲身经历中体验和感悟,并设计相关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

例如,在学习《故都的秋》这篇课文时,教学中可利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通过视频或图片,将故都秋天的场景直观呈现到学生眼前,吸引其注意力,使其犹如置身于美景中,激发情感,促使其结合课文中文字描述进行更好的理解。另外,可将课文中所描述的清晨景观、秋槐落蕊图、秋蝉图、秋雨图、秋日丰收图,运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事物,同时要有目的性地提出问题:五幅图中用哪些景物表现北国秋天?通过这些景物表达了怎样情感?学生会认真阅读,了解北国秋天景物的情况,从不同景物与事物之中,体会和感受到清、静、悲凉。在此基础之上,学生在课文解读中就能更好地把握悲秋这个整体基调,为更加深入的解读奠定基础,最终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4]。

(四)引导真实感悟,促进情感共鸣

文学作品创作来自作者自身所见、所闻、所感,或者以抒发某种思想与情感而进行创作。作者常会在文章中采用各种写作技巧,如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寓情于景、动静结合等,也会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比如夸张、想象、比喻、排比、拟人等,还会进行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情描写等。上述所提到的内容,与课文解读具有关联性,只有认真揣摩与分析,掌握意图与用意,才能深度感悟,形成情感共鸣,在把握课文的同时陶冶情操。教师要让学生反复阅读,引导其想象与联想,体会构思与意境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进行深度挖掘,形成真实感悟与共鸣,如是,既能充分理解课文,还能丰富情感,对学生进行影响与感染。例如,在学习《声声慢》时,在对这首词解读过程中,应当先让学生了解“词”,对词的结构进行分析,并揣摩用字,从中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这首词有一个突出特点,那就是运用了大量叠字,教师要让学生分析叠字的用法与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李清照词的词风,反复朗读,真实感悟,明确作者愁绪,同时在感悟中准确把握凄凉、愁苦、哀婉的情感基调。为了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可选择与词意境与情感相配的音乐,在课上播放,由此将学生带入作者的情感世界中,唤醒学生情感,使其在感受作者情感的同时通过解读,对于词的内容产生自主情感。教师可设计问题,引导学生对词进行分析,使其在深入思考与感悟中加深理解。比如,可设计问题:作者为什么伤心?“怎一个愁字了得”体现了怎样的情感?通过问题让学生反复揣摩与深入探究,最终了解作者内心,体会表达的情感。

(五)重视人文关怀,加深学生对课文价值的认识

语文教学需要统一工具性与人文性,确保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当前课文解读存在侧重知识与技能、忽视人文关怀的情况,不利于学生发展与育人目标落实。对这种情况必须进行调整,更加重视人文关怀。通过培养人文素养,加深学生对课文价值的认识与感悟,使其形成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语文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均蕴含人文性,课文解读中要对学生进行引导,使其从人文角度上展开分析与探究[5]。一般情况下要依据文学作品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展开,通过对行为、性格、心理、动作、神态等的解析,使学生认识到人性中的真善美。这样学生将会受到熏陶与影响,追求真善美,同时会在对美好情感、高尚品质、正确价值观的认识与感悟中不自觉趋同,以助力完善其人格,并树立正确“三观”。

例如,学习《雷雨》一文时,教学中既要让学生了解作者与戏剧常识,明确与《雷雨》相关的知识,还要引导学生从人文方面对戏剧展开解析。在这个过程中,要抓住戏剧冲突,以此让学生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把握人物性格特点,理解戏剧主题,以及所蕴含的人文价值。戏剧中一个主要人物是周朴园,属于悲剧制造者,在戏剧解读中要让学生以其为核心,分析他个性化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变化,还要引导分析矛盾冲突,由此把握人物心理与性格。通过这样的方式,周朴园自私、虚伪、残忍、冷酷的形象会立体化。最终使学生在戏剧鉴赏之中认识旧家庭的悲剧与罪恶,以及官僚资产阶级剥削的本质,使其体会到现在生活的美好,更加珍惜幸福生活,也更加重视亲情。通过戏剧解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极为关键和重要的,故而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在解读的基础上说出自己的观点与感悟,在相互交流中统一认识,以此培养人文情怀。

结束语

綜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之中,引导学生进行课文解读至关重要,当前这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使课文解读成效不够好,学生自主课文解读能力低下,不利于教学质量提升与学生语文素养发展。基于此,教师要优化教学模式,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多思解疑、从历史背景入手、创设情境、引导真实感悟、重视人文关怀等策略,使学生深度理解课文,明确其中所包含的深刻内涵与抒发的情感,实现情感共鸣,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张利影.文本解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教师,2023(9):27-29.

[2]曹建平.从不同视角深度解读课文谈略:以荆轲刺秦王教学为例[J].中学语文,2022(29):63-64.

[3]李卫华.课文解读中的语感积累与思想重建:以统编高中语文教材部分课文为例[J].学语文,2022(5):40-43.

[4]李皖.虚处见实,微处见大:以高中人教版静女一文解读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1(14):6-7.

[5]代峰.高中语文课文需这般“真读”[J].文理导航(上旬),2021(4):7,9.

猜你喜欢
高中语文教学引导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网络时代大学生非理性爱国现象的引导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细细品味课堂语言 轻松享受教学过程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互动式教学法在大学散打教学中的应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