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微专题教学的策略探究

2024-01-25 18:02张慧华
高考·下 2023年11期
关键词:微专题新高考阅读

张慧华

摘 要:新高考制度的实施,不仅对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应试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对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作为高考的重要考查内容,一直是学生和教师关注的重点。在新高考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微专题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素养,已成为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任务。基于此,文章首先阐述了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微专题的教学理念,然后对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微专题教学的策略进行了探究,旨在为高中语文教师提供有益的教学参考,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和文学素养的发展。

关键词:新高考;语文;文学;阅读;微专题

自2014年起,我国教育界迎来了一场革命性的改革,即新高考制度的实施。至2019年我国各个省份已经全部实行新高考改革,彻底颠覆了原有的高考模式,改为按照能力层次来进行考试,强调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发展,这一改革旨在提高高中教育的质量,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使其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需求。其中,语文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扮演着培养学生综合素养、提升文化修养的重要角色,特别是在文学类文本的阅读和理解方面。学生需要具备更强的文学鉴赏能力、文化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在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教育仍然是教育教学的核心内容。

一、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微专题教学理念概述

以群文阅读的形式开展微专題教学是落实“2017年版课标”理念、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基于单元,依文开发,还是突破教材壁垒,实现课程重组,都是对语文教师专题开发能力的巨大挑战。“微专题”又称“小专题”,指针对某一个相关联的、可以单独研究的知识体系,作为一个研究主题,对知识点进行单元整合并运用基本概念和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小切口”教学方法。“微专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活化知识的运用,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来说,使用微专题教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文本所处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意图,提高文学鉴赏能力;教师可以将文本的主题作为一个微专题,让学生集中精力分析文本的核心思想和主题,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文学手法表达这一主题,培养学生的文学分析能力和批判性思维[1]。

将文本的结构作为微专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文本的组织结构,包括情节安排、人物关系、时间线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文本的内在逻辑和结构特点;微专题教学还可以用于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色,如修辞手法,比喻、象征等,方便学生可以深入研究这些语言元素如何增强文本的表现力和艺术性;教师也可以将文本与当前社会话题或伦理道德议题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思考文本与现实世界的关系,激发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思考和反思[2]。

二、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微专题教学的策略

(一)明晰单元主题,搭建专题教学框架

在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微专题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需要明晰单元主题,并搭建专题教学框架,以确保教学目标的明确性和教学过程的系统性。以便更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学类文本,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3]。

教师需要深入分析教材中的文学作品,厘清单元主题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将单元内的文学作品进行整合,构建一个具有明确主题和知识结构的专题教学框架,为后续的教学活动提供有力的支撑。例如,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第12课鲁迅的《拿来主义》,这篇文学作品的主题可以明晰为“现代文学与文化自觉”。这一主题与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涉及文学与社会、文学与文化的关系。这个主题明晰而富有深度,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探讨鲁迅的文学观和文化态度。专题教学框架则包括知识导入与问题提出、文本分析与解读,拓展与延伸和学生参与表现。

在教学开始阶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鲁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包括他生活的历史时期、社会状况以及文学运动的背景。同时,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如“鲁迅为什么被认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文学在鲁迅看来应该具备哪些社会责任?”等,这些问题有助于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前建立问题意识。在专题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可以选择《拿来主义》中的关键段落,逐句逐段地进行解读。教师可以选取鲁迅对“拿来主义”的反思部分,分析他对文学的态度和文学的社会责任。通过解读文本中的语言特点、修辞手法以及作者的观点,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鲁迅的文学思想,以及他对中国文化的贡献。专题教学还可以引入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历史背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可以介绍鲁迅的其他重要文学作品,如《野草》《阿Q正传》等,以及这些作品与《拿来主义》之间的联系。此外,可以探讨鲁迅的文学影响,以及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价值。专题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表现。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他们分享对《拿来主义》的理解和看法,还可以要求学生撰写文章或演讲,表达他们对鲁迅文学思想的认识和看法。这样的任务能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二)筛选教学内容,实现专题教学分层

筛选教学内容,是为了确保教学过程更加深入且有针对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在进行微专题教学时,教师需要精心筛选教学内容,以确保专题的深度和专注

度[4]。文学作品通常包含丰富多样的元素,包括情节、人物、语言特点、主题等,而微专题教学要求将焦点集中在一个相关联的知识体系上,使学生能够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一特定主题。通过筛选教学内容,可以避免信息过载,使教学更加精练和有针对性。在筛选教学内容之前,教师首先需要明确专题教学的核心内容。这一内容应该与单元主题紧密相关,并能够深刻地反映文学作品的主题或主要观点,如果单元主题是“古典文学中的人物性格刻画”,那么核心内容可以选择该小说中某个或某些关键人物的性格塑造。例如,在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七单元整本书阅读的《红楼梦》时,以《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为例,教师可以筛选教学内容,专注于以下核心内容: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小说情节的影响。教师可以选择小说中有关林黛玉性格描写的相关段落,如她的感性、多愁善感、文学才情等方面的描写。这些段落可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林黛玉的性格,以及她在小说中的重要作用。

一旦确定了核心内容,教师可以筛选与之相关的材料和文本片段。这些材料应该能够支持学生对核心内容的深入理解和分析。在《红楼梦》的例子中,教师可以选取与贾宝玉或林黛玉性格有关的具体段落,如描述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或与其他角色的互动等。筛选教学内容还需要考虑教学目标和任务。教师应该明确希望学生在专题教学中达到哪些目标,以及需要完成哪些任务。教学目标可以包括让学生深入理解贾宝玉或林黛玉的性格特点,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点和描述手法,以及能够撰写一篇分析文章,探讨他们的性格对小说情节和主题的影响。任务可以包括阅读文本、参与讨论、撰写分析文章等。

(三)创设教学情境,加强专题教学渗透

情境教学是一种通过创造具体的环境或情景来促进学习和理解的方法,让情境成为阅读教学活动的一部分,它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将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融入现实生活中,更好地实现对文学的欣赏和理解。通过创设适当的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他们的情感投入,使文学教育更加生动有趣。

例如,学习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选取的五篇散文时,五篇散文都是写景抒情的名篇,有对故都“秋味”的吟唱,对荷塘月色的描写,有北京地坛牵出的人生故事,有夜游赤壁的吊古伤今,登临东岳的畅想[5]。因此,在进行这一单元的阅读教学时,教师应该积极创设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的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位,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第一,基于文学作品的场景重现。以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为例,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或互动性工具呈现一个小型的地坛场景,包括模拟的古亭、青石板路和参拜的学生。通过音响系统播放着淡雅的古风音乐,将学生带入了文学作品中的场景,仿佛他们置身于地坛之中。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可以邀请学生用所有感官来体验,让他们聆听鸟鸣、闻香草的香气、触摸青石板的凉意,甚至品味地坛的神秘氛围。学生可以漫步在这个场景中,仿佛亲自走进了史铁生所描写的地坛,与他一同感受自然的美妙和文化的底蕴。在这个情境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探讨自然景物如何影响人的情感和思考,以及文学作品如何通过描写景物来传达情感和思想。学生可以自由交流他们在场景中的感受和体验,深入思考史铁生的写作意图和情感表达。

第二,角色扮演与情感体验的深化。在角色扮演活动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角色的情感和思考,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文时,学生可以扮演文章中的主人公,但不仅限于表面情感,还可以深入探讨角色内心的感受和矛盾。通过角色扮演的深化,学生将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和情感表达,进一步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文学作品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的细节展开。在将文学作品与历史课程相结合时,教师可以引入赤壁之战的历史细节,如战略布局、参与将领和战斗过程等。学生可以通过分组讨论或模拟战局的方式,更加全面地理解苏轼在《赤壁赋》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考。教师还可以与地理课程结合,让学生了解赤壁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点,进一步帮助他们理解文学作品中的景物描写。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情境将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培养民族审美心理。

(四)设计驱动任务,落实专题教学目标

通过教师设计驱动任务,能够将学习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文学作品,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6]。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第三单元的四篇文本主要反映了人类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多个领域中的探索及其发现,反映了学者们的创新意识、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本单元专题教学目标为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进行这一单元教学时,教师可设计驱动任务之一为探究关键概念和术语,以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例如,在学习屠呦呦的《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一文时,任务可以包括以下要点:展开对青蒿素的研究,了解其分子结构、药理作用和临床应用,并使用图表、实验数据和医学文献来深入分析這一关键概念;展开小组探究,讨论青蒿素的历史背景,包括其发现的过程和科学家屠呦呦的贡献,然后进行分享、展示给全班同学。通过这些深化任务,学生将不仅仅是阅读文学作品,还会成为科学家、医学研究者和问题解决者,将文学与实际科学知识相结合,进一步提高科学思维和分析能力。

驱动任务之二为探究实际问题并形成见解。在任务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深入探究与文学作品相关的实际问题,并鼓励他们形成独立的见解。例如,在学习梁思成的《中国建筑的特征》一文时,任务可以包括以下要点: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演变,了解其与中国文化、宗教和哲学的关系,学生可以通过讨论问题,如“中国建筑的特征是如何反映中国文化的?”或“传统建筑如何影响了现代建筑?”来深入探讨这一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中国传统建筑,亲身体验其美学和文化价值并记录下自己的观察和感受,与同学分享,然后展开讨论,探究中国建筑在当代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如何传承和创新传统建筑特征。通过这些深化任务,学生将更深入地理解文学作品与实际问题的关系,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将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和理解。

结束语

综上所述,文章探讨了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微专题教学的策略,深入剖析了明晰单元主题、筛选教学内容、设置教学情境以及设计驱动任务等四个方面,通过具体的理论探讨和丰富的例子阐释,文章强调了微专题教学的重要性。新高考背景下的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微专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文学作品,还有助于他们在学术和思维方面的全面发展。作为教师,应该紧跟时代发展,及时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不断进行探索实践,获得更丰富的教学工具和方法,以更好地培养出具备扎实知识和综合素养的新一代学生。

参考文献

[1]张德平.文学类文本阅读训练的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2(3):33-36.

[2]吴云菊,代顺丽.新高考背景下阅读分析题的测评障碍及改进建议[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21(10):8-11.

[3]李荔萍.精准落实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全面实现学科育人功能:2020年全国新高考语文试题评析及日常教学建议[J].教学考试,2020(46):4-9.

[4]蔡晓露.浅论文学类文本阅读中关键能力的培养[J].高考,2020(33):39,41.

[5]陈雅琼,陈淮高.微专题教学实施路径:“柳宗元传记文学”教学思考[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3(1):29-32.

[6]华青.新高考背景下的高中阅读教学“对标”研究[J].中学语文,2022(23):90-91.

猜你喜欢
微专题新高考阅读
化学“微专题”复习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如何打造新高考下的高中物理高效课堂
高考语文复习微专题设计的原则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新高考来了,家长该做些什么?
高中思想政治主观题解题技巧指导
浙江新高考化学《有机推断与合成综合题》的特点分析与复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