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刚
摘 要:本研究旨在探索高中地理教育中一种有效的授课路径,以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并为高考提供有力支持。通過采用探究式教学方法,结合地理学科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指向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教学路径。研究结果表明,该路径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地理学科知识水平,促进其对区域地理问题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思维能力。这一研究对于改进地理教育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高考成绩和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育;区域认知素养;探究式教学;教学路径;高考成绩
在当今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已成为地理教育的重要任务,对于高考考生来说尤为关键。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学生需要具备深入理解和分析地理区域的能力,以应对日益复杂的全球问题。然而,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往往强调记忆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深层次思维的培养[1]。因此,本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有效的高中地理教学路径,通过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为高考提供有力支持。这种教学路径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跨学科能力[2]。
一、相关理论与研究
(一)区域认知素养的概念与重要性
地理学科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涉及地球上不同区域的地理特征、环境和人文因素等,而培养学生对这些地理区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即区域认知素养,具有重要意义[3]。区域认知素养是学生在地理学科学习中获取的一种综合素养,涵盖了对地理区域的空间结构、地理环境、人文特征以及区域间相互联系和影响的认知。它不仅是对地理事实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跨学科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有助于学生形成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通过对地理区域的深入了解和分析,学生能够形成对地理空间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增强地理意识和地理思维能力。他们能够运用地理概念、原理和方法,综合分析和综合判断地理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进行跨学科的综合学习和研究。地理学科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通过研究地理区域,学生需要掌握和运用相关的跨学科知识,提高综合学科素养,培养跨学科能力。这种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能力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全面地理解地理问题,还能够促进他们在解决问题时更加全面和综合地考虑各种因素。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能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通过了解不同区域的地理环境、文化特点和发展现状,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上的多样性和资源的分布差异。他们能够意识到地球上不同区域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形成关爱地球、参与全球事务的意识。这种社会责任感和全球视野将使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更具有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方法在地理教育中的应用是为了促进学生对地理知识和概念的深入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方法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独立思考,通过实践、探究和合作,使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地理情境中进行学习和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地理学科本身具有丰富的实践性和实地观察的特点,通过引入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将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地理环境中,让他们亲自观察、实地调查和收集数据,从而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情。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在探究式教学中,学生需要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和分析数据,并对所获得的结果进行思考和评估。这个过程要求学生主动思考和质疑,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从多个角度思考和分析地理问题。探究式教学方法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与交流能力。在地理学科中,很多地理问题需要通过团队合作来解决,而探究式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了合作学习的机会。学生可以在小组中共同研究和解决问题,相互交流和合作,分享彼此的观点和经验。通过这种合作与交流,学生不仅能够学会团队合作和协作,还能够从彼此互动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和见解。探究式教学方法可以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实践和探究,学生能够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际问题相结合,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地理难题。这种将地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培养他们将地理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和实践能力[4]。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素养应遵循的原则
(一)整体性教学
当前教育正面临着一场重大改革,这场改革旨在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在地理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学生之间的个性化差异,并将这一认识与整体性教学原则相结合,以提高高中地理教学的质量。
在培养区域认知素养的教学中,地理教师需要明确每个学生的差异性和个性化特征[5]。这意味着教师应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兴趣爱好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以便根据每个学生的需求进行个性化的教学安排。例如:对于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更深入的区域认知素养教学内容,引导他们深入挖掘地理区域的特点和相关概念。而对于学习能力较弱或具有特殊学习需求的学生,教师可以采用更具体、图像化的教学方法,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之后,根据学生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水平,制订个性化的教学计划,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能够得到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支持。教师可以采用多样化的教学策略和方法,例如案例分析、小组合作学习、角色扮演等,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同时,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例如地理考察、地图制作、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等,从而加深学生对地理区域的认知和理解。另外,教师应注重个性化的评价和反馈机制,以确保学生在整体性教学中得到有效的指导和评价。通过综合评价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等方面,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展,并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二)注重问题解决
注重问题解决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原则之一。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通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设计研究方案、搜集和分析数据,并对结果进行思考和评估,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这种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理区域,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和主动性。教学应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地理区域中的问题进行思考和提问。例如:学生可以提出关于地理区域的环境问题、资源利用问题、人口迁移问题等[6]。通过提出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地理现象和问题的兴趣,培养他们主动学习和探究的意愿。教师应帮助学生设计研究方案。学生在提出问题后,需要学会制订研究方案,明确研究的目标、方法和步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选择合适的调查和研究方法,如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数据分析等。通过设计研究方案,学生能够培养系统思维和策划能力,为解决问题提供有效的方法和途径。教学应引导学生搜集和分析数据。学生在实施研究方案时,需要搜集相关数据并进行分析。他们可以利用图表、统计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工具,对所搜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和解读。通过搜集和分析数据,学生能够加深对地理问题的理解,并从中发现问题的本质和规律。教师应鼓励学生对研究结果进行思考和评估。学生需要对研究结果进行反思,思考所得到的结论是否符合预期,是否有其他解释和可能性。他们还应对研究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估,发现其中的优点和不足,并提出改进和进一步研究的建议。通过思考和评估,能够培养学生批判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地理区域。
三、高中地理课程中指向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探究式教学路径设计
(一)课程设计的核心目标
课程的首要目标在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这涵盖了对不同地理区域的空间感知,包括地球上的地理位置、地形特征以及相对位置关系的理解。课程也注重培养学生对各个地理区域的自然和人文特征的认知,包括气候、生态、文化和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旨在使学生形成全面而深刻的区域认知。强调通过探究式学习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设计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和寻找解决方案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小组或个体研究项目,培养他们在信息获取、分析和综合运用方面的独立能力。实地调查与实践也是重要组成部分,以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亲身感受所学地理知识。
课程设计的另一关键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跨学科认知,意味着要促使学生将地理知识与其他学科(如历史、社会学、环境科学等)相结合,形成全面的认知。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地区的案例,课程还旨在培养学生跨文化的认知能力,增进对多元文化的理解。注重提升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包括引导学生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工具,分析地理信息数据,提升他们的空间分析和地理推理能力。数字化表达也是一项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运用数字化工具进行地理数据的可视化和有效传达的能力。关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可持续发展观念。通过案例教学和实地考察,学生将认识到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激发他们对环境问题的关切。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策略,培养他们在未来成为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的意识。这一系列目标的综合设计旨在打破学科边界,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使其在未来面对复杂的地理问题时能够更全面、深刻地思考与解决。
(二)教学活动的设定和安排
课程设计的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达到这一目标,教学活动的设定和安排需要具有以下特点:活动应当强调实践性和体验性。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和实验,学生将有机会亲身感受不同地理区域的特征,增强他们的感知能力,包括组织地理实习、户外考察,以及模拟实验,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应用理论知识,进一步巩固他们对地理概念的理解。
在教学活动的安排上,需要确保活动的有机衔接,形成系统性的学习路径。活动之间应该有明确的逻辑关系,以帮助学生逐步建构地理知识体系。例如,可以通过先进行基础概念的教学,再进行实地考察,最后进行综合性的跨学科探究活动,构建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教学活动的设定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通过引入富有启发性的案例、问题或者多媒体资料,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活动的开展也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例如组织小组合作、讨论和展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和表达能力。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和促进至关重要。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和激励者,及时提供反馈,帮助学生理清思路。为了确保教学活动的成功实施,教师还应该具备足够的课前准备和资源支持。通过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地实现核心目标,即培养学生对不同地理区域的认知能力,并使其通过实践性、跨学科的学习路径获得综合素养的提升。
在设计高中地理课程时,教材和资源的选择与开发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有效性。在选择教材方面,应确保教材来源多元,既包括教科书、学术期刊、地理学专业著作,也涵盖实地考察资料和数字化资源等。这样的多元来源有助于学生获取不同维度的信息,帮助他们形成更全面的地理认知。同时,时效性和实用性也是教材选择的关键因素,以反映最新的地理发展和研究成果,并确保教材内容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相关。
(三)教材和资源的选择与开发
在资源的开发方面,案例研究是一种深入学习的有效手段,通过具体案例深入探讨各种地理问题和挑战,帮助学生理解地理问题的复杂性。数字化资源的利用,如GIS、卫星影像等,能够使学生更直观地掌握地理概念,提高他们的科技素养。交互式学习工具的运用,例如在线模拟器、虚拟地图等,可以激发学生的参与度,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和问题解决能力。实地考察资源的充分利用,通过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活动,让他们近距离感受地理现象,加深对地理概念的认知。
个性化学习资源的开发也是重要的一环,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开发定制化的教材或教辅材料,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科需求。鼓励学生参与到资源的开发中,例如合作设计地理问题的解决方案、制作地理案例介绍视频等,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和创造力。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学生的反馈和评价不断改进和完善教材和资源,有助于确保教学内容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结束语
实践活动可以有效强化学生高考做题时的发散性思维。通过融入实践活动,学生能够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地理知识,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解决问題的能力和创新思维。这种实践性学习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为高考及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周蓉蓉.高中地理区域认知核心素养的落实路径探讨[J].新智慧,2021(30):3.
[2]李积鑫.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实践研究: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教学为例[J].青海教育,2021(9):87-87.
[3]冯淑晴.基于区域认知素养培养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J].风景名胜,2021(4):108.
[4]刘孝东.信息化教学与高中地理深度结合探究[J].电脑校园,2021(1):213.
[5]李偏,佟柠.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促进高中生区域认知发展[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24):81-83.
[6]晏祥选,潘玉君,杨倩.区域认知视角下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模式探究[J].地理教学,2021(1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