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育人路径研究

2024-01-22 20:20李亚李海龙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12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工匠精神

李亚 李海龙

摘 要:本研究从高职院校现阶段较为普遍的育人模式入手,分析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培养现状,在与传统职业教育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探索出多元办学格局背景下优化高职院校职业精神培养环境的方法,构建出职业技能传授与职业技能培养相匹配的课程体系,详细探究将两者全方位融合的新型育人路径。

关键词:工匠精神;家国情怀;育人路径;职业责任

职业精神是指劳动者从事职业活动所具备的精神与操守,也是劳动者职业发展的动力。党的二十大提出加快建设国家战略人才力量,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大国工匠、高技能人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适应新技术和新产业的高素质劳动者,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各高职院校不仅关注学生的专业技术技能,也开始重视对学生综合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培育现状

职业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主阵地,在培养技能人才中发挥基础性作用。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高职院校既要着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硬功夫”,也要努力提升学生职业认同感等“软实力”。高职院校需要在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同时,积极推动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相互渗透与融通发展。通过调研分析,高职院校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培养舛误主要涉及教育教学理念、职业精神培育方式及工作责任感引导几个方面。

(一)教育教学理念存在偏差

职业技能的提升与职业技能的培养本就相辅相成,学生在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可以感知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等职业精神。目前,各高职院校十分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努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实习实训条件,有较多提升学生职业技能的举措。然而,“重技能、轻职业素养”的情况却普遍存在,高职院校对端正职业态度、强化职业责任、强调职业纪律等职业精神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不够。通过查阅文献得知,可能的主要原因包括:

1.缺乏规章制度。学校与社会对职业技能的考核较为容易,而对职业精神与素养的培养标准没有统一规定。目前,大多数高职院校普遍缺乏对职业精神的宣传和考核制度。

2.教师的职责不明确。学生职业精神的培育不仅是辅导员、班主任、思政教師等的责任,更需要专任教师的辛苦付出。只有全员育人、人人参与,才可能取得好的成果。

值得欣慰的是,全国职业教育大会的召开,为职业教育指明了方向,夯实了基础。国家大力支持职业教育,通过明确目标、建设资源、完善课程体系,尤其是课程思政的开展,使其教育理念更加科学系统,教育方式进一步完善。

(二)职业精神培育方式单一

通过日常教学研究发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来完成的,多是以讲授法为主、实践课为辅的方式进行。很多高职院校的理论课比例过高,导致学生容易出现学习兴趣不高,上课睡觉、玩手机的现象,从而造成学习效果不佳。同时,不少学校虽然设置了专业实习实践课,但是由于学校师资力量和实训条件不足,实践课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锻炼学生的职业技能。当然,我国政府大力提倡将课程思政贯穿授课环节,引导学生践行各行业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学生的职业责任感。

(三)工作责任感引导不足

相较于本科院校学生,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生源较差(大部分学生在高考成绩不理想时才报考高职院校),部分学生存在学习能力较弱,自律能力较差,学习态度敷衍等问题。在完成日常作业时,学生不能认真对待,作业质量不高,抄袭现象也比较常见,这显然不利于职业精神的培育。因此,高职院校应倡导学生树立奋发向上的学习风气,引导学生积极学习。同时,社会应提升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从而引导学生树立职业自豪感与认同感。

二、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路径分析

在传统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往往较注重职业知识的传授,忽略了职业精神的培养。通过德技并修、产教融合等理念,实现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有机融合,深化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培养出更多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以某高职院校为例,该校的现代物流专业在详细探究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的融合路径过程中,构建了基于职业技能传授与职业精神培养相融合的教学模式。

(一)构建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相匹配的课程体系

1.职业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育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阵地,教师在课堂上对政治纪律的遵守,直接关系到人才规格问题,关系到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在职业精神培养时,也要坚持人才的培养规格符合要求,培养方向不能产生偏差。然而,在教学过程中,部分高职院校教师依然存在只教书不育人的情况,不重视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塑造。因此,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时,应以课程思政和职业精神为抓手,有针对性地培养高职院校学生的职业精神素养。在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时,融入职业精神、劳模精神、劳动精神等。

比如,在进行现代物流管理专业课堂教学时,通过《交通中国》《大数据下的物流》《辉煌中国》等经典作品,将职业精神的培育融入物流管理专业课的日常教学中,全面全方位地提高学生对职业精神的认知水平,并通过快递员、货运司机、仓库管理员、物流服务师等真实岗位和真实案例进行项目化教学,大力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信念和职业认同感。

2.职业精神融入专业理论课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的认知特点,公共基础课程一般会被安排在第1~2学期,而专业课大部分会集中在第3~6学期间。在专业理论课中逐步融入职业精神,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职业素养的培养,是实现思政育人的典型方式。一般应遵循以下几点。

(1)在拟定人才培养方案时,注重产业链、教育链的有效衔接与贯通。高职院校要认真调研行业与企业的人才需求,根据行业特性设置与之相适应的课程,结合学生认知特性制订教学计划与教学任务,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专业理论课中,推动职业精神的培养。

(2)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职业情感的培养。首先,让高职院校学生了解专业的发展历程,树立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其次,引导学生学习行业领军人物的先进事迹和理念,让学生理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的职业自豪感。最后,通过真实岗位,让学生理解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纪律、职业信誉等,培养学生敬业、勤业、创业和立业的职业精神。

(3)创设具体的职业问题情境,以高品质的课程设计培育学生的高阶思维。目前,高职院校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过多过快”的倾向,教学任务过多,教学目标不明确。高职院校教学也应该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设置明确的教学目标,使学生聚焦核心问题进行探讨,通过演练、实操,引导学生真切体会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从而不断调整与他人合作的方式,达到领悟职业精神内涵,成长成才的目的。

(二)优化高职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环境

1.校园文化融入职业元素,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机融合

校园文化是高校育人理念、学风建设的群体性文化,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积极向上、奋发图强的校园文化,推进校企文化融合,是提升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素养,促进学生就业,构建高职特色校园文化,提升办学竞争力的必然需要。同时,高职院校在建设教学楼、实验室等硬件設施方面,也不能忽略学生精神层面的需求,在校园文化中突出职业精神引领。一方面,因地制宜,建设具有本校特色的基础设施。比如,在2022年,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与“宇鑫物流”组建订单班,提升学生对物流企业的熟悉度与好感度,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奋勇拼搏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养成。另一方面,对标企业。高职院校学生在校年龄一般在18~21岁,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专业方向开展各种职业活动,对标企业用人需求。比如,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举办的“激扬青春,争做新时代物流人”等演讲比赛、“扬帆远航,汇通四海”等专题讲座,将职业精神的培养融入多彩的校园活动中。

2.工匠精神融入时代价值,实现工匠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有机统一

工匠精神是新时代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主要体现了劳动者精益求精、吃苦耐劳、脚踏实地、坚韧不拔等劳动品质。在对高职院校学生进行职业精神培养时,学校应积极引入优秀企业的文化资源,大力弘扬劳模精神,让职业素养的内容与企业特色、民族大义等深度融合,使学生深刻领悟职业精神的内涵。例如,2022年某高职院校大量签约技能大赛工作站、大师工坊,同时聘请劳模和企业家来校宣讲,在校园内掀起一股精益求精学劳模的学习热潮。

(三)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培育职业精神

学习是成长进步的阶梯,而实践是提高本领的途径,高职院校学生必须坚持学以致用,在知行合一上下功夫,职业精神才能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高职院校要通过校企合作搭建实践平台,使学生做到学做结合、知行合一。

1.协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

当前,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的模式主要是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在校内实训环节中,模拟工厂具体的实践操作环境,引导学生进入职业角色,设置贴合实际工作的任务训练,使学生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对所学专业产生更多的责任意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职业精神的目的。

而通过企业开展的校外实习实践教学,可以使学生尽早融入企业生产活动,缩短学生与岗位之间的距离,以此达到职业能力的锻炼和职业精神的提升,再加上对所在企业的经营理念以及运作方式有所熟悉,这些都为高职院校学生今后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奠定了基础。

2.依托社会实践丰富职业精神培养内容

职业精神的培养不能局限于高职院校,更应该走出校园,走入社会,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社会实践活动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知识和社会服务融合统一,提升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过程。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不断培养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道德和职业能力。

比如,现代物流管理专业在大一至大三期间组织了丰富的实践活动,以“京东实训基地”和“物流综合实训基地”为载体,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促进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并通过公益劳动、参观学习,让学生形成集体荣誉感和使命感,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依托技能竞赛培育职业精神

技能竞赛作为重要的教学辅助手段,是甄别学生能力,实现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提升的有效方式。高职院校应大胆尝试将技能竞赛项目与课程教学相融合,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培养学生崇技尚能的工匠精神。职业技能竞赛具有竞争性、技能性、协作性等特性,竞争性等特性赋予职业技能竞赛以精彩性、生命力、创新力,有利于在校园中形成种子效应。因此,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技能竞赛,探究“以赛促教、以赛促学”的育人模式,实现技能型人才职业精神的培育。

比如,在2021—2022年,现代物流管理专业举办知识竞赛和职业技能竞赛,设置竞争性较强的竞赛项目,锻炼学生的抗压能力和竞争能力,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让学生在竞技中取长补短,查漏补缺。高职院校学生参赛项目较多,选择较多,既可以参加智慧物流方案设计与实施大赛、供应链设计大赛、报关报检竞赛、国际货代竞赛、供应链管理师竞赛、物流服务师竞赛等专业技能竞赛,也可以参加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挑战杯、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等综合性创新竞赛,在竞赛中培养职业精神。

三、结语

基于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可以将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有机融合,完善职业教育的体制机制。同时,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在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的基础上,提高其创新创业能力,增强其职业责任感与认同感,从而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将家国情怀刻在心底、将工匠精神融入日常的新时代能工巧匠。

参考文献:

[1]陶新,李海洋.我国职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N].中国商报,2022-03-15.

[2]张学彩,王晅.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融合视域下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N].科学导报,2022-11-18.

[3]李亚.过程导向在课程思政中的运用研究[J].河南牧业经济学院学报,2022(5).

[4]郑晋鸣,段晨澄.为校园文化建设对症开处方[N].光明日报,2011-04-12.

[5]李亚,孔芹.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模式分析[J].河南教育(高等教育),2023(1).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工匠精神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抗战叙述和家国情怀
王文杰的家国正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