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背景下混合式对分课堂的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改革研究

2024-01-22 20:20:59张红霞董晓宏韩淼
河南教育·高教 2023年12期
关键词:金课

张红霞 董晓宏 韩淼

摘 要:新形势下,高等教育领域要着力打造“金课”,以“两性一度”的标准开展课程改革。人员素质测评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的课程,本研究立足该课程内容和性质,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与对分课堂相结合的模式,对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的课程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进行重新设计。实践证明,该项改革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金课”;混合式对分课堂;人员素质测评

教学活动是教育的核心工作,课程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单元,课程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提出,高校要全面梳理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淘汰“水课”、打造“金课”,合理提升学业挑战度、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切实提高课程教学质量。

人员素质测评是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人员素质测评的理论和技术,即测评者根据科学的测评标准体系,选择合适的测评方法与技术,对人员进行人格、能力、职业兴趣、胜任力、动机等客观科学的测量与评价,并根据测评结果,为组织人员的选拔、培训、人才梯队建设等提供决策依据,是一门兼具理论性、实践性、技术性的课程。在人才致胜的时代,用人单位普遍认识到人员素质测评技术的优越性,纷纷将其广泛用于人才招聘、后备人才选拔、人才职业发展等方面。因此,既具有深厚理论基础,又能正确运用测评技术和方法,且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毕业生广受欢迎,社会需求极大。然而,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现有的教学手段和方式还是以“理论+案例”或者单个测评技术实践为主,缺乏情境性和操作性,对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效果有限,这与企事业单位等用人主体的需求不匹配。虽然一些高校采取综合实践的方式开展课程教学,但由于课时有限,高质量完成所有实践具有一定难度。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尝试以混合式对分课堂为基础,对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改革开展探索实践。

一、理论概念

(一)“金课”

“金课”即要求本科课程应具有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简称“两性一度”。所谓“高阶性”,就是知识能力素质的有机融合,是要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所谓“创新性”,是课程内容反映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形式呈现先进性和互动性,学习结果具有探究性和个性化;所谓“挑战度”,是指课程有一定难度,需要“跳一跳”才能够得着。课程建设应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评价等方面体现“两性一度”的“金课”要求。

(二)对分课堂

对分课堂是复旦大学张学新教授于2014年提出的一种具有原创意义的高校教学模式,其核心理念是把课堂时间对半分,一半由教师讲授,一半由学生讨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交流),且讲授和讨论环节在时间上错开,学生有一定时间进行自主学習和个性化吸收。对分课堂教学法把教与学清晰地分为讲授(Presentation)、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讨论(Discussion)三个阶段,其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在讲授环节,教师教授理论知识的精髓,并留给学生主动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和完成作业;在讨论环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开展充分的互动和交流。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过程性评价。对分课堂的不足之处在于知识引路不足,也就是课堂讲授易出现欠缺,导致学生内化吸收受阻,最终讨论难以开展或讨论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对分课堂与混合式教学相结合可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三)混合式教学

混合式教学指网络线上学习与线下面授学习的混合,该模式让教学各要素、各方法优劣互补,鼓励学习者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获得更佳的学习效果。混合式教学基于网络的课前自主学习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知识,弥补对分课堂的知识引路不足的缺陷,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吸收。而基于网络的课后作业、反馈、难题探究等,也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师生之间的互动。总之,教学时间“课前+课后”共同兼顾,有效提升了课程的高阶性和教学的灵活性。

二、“金课”背景下混合式对分课堂的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改革研究

(一)设计思路

人员素质测评的授课对象为00后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好奇心强,参与感强,善于利用网络进行学习,而该课程又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因此教师可根据学情和课程特点,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基础上,突出发挥引导作用,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依托对分易、MOOC、学习通等教学平台,采用情景模拟法、课堂演讲法、视频观摩法、讨论法、体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构建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该教学模式主要包括课前线上自主学习、线下隔堂对分课堂、课后内化吸收等阶段(如图1所示)。

(二)课程目标

课程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课程评价的归宿,它贯穿整个课程开发过程。课程目标要体现“金课”的高阶性,要使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有机融合。因此,课题组结合人力资源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的特点,将课程目标设为:理解并掌握人员素质测评的基本理论知识及原理,掌握各种测评工具的使用及实施注意事项;能够根据不同的测评目的、不同岗位、不同情境制定相应的测评指标体系,选择并运用科学的方法实施各种测评,分析测评结果,为各种决策提供依据;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和人员素质测评课程的认同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解决复杂问题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这一课程目标,既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还包括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的目标,体现了“金课”的高阶性。

(三)课程内容

人员素质测评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课程,为了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教师在第一次开课时就要将课程的特点、意义、设计思路、教学手段、课程要求、考核方式等详细介绍给学生,以便学生做好学习准备。该课程内容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基础,主要阐述人员素质测评的概念、分类、意义、历史及理论基础,即“为什么测”。第二部分为人员素质测评体系的构建,在明确测评流程的基础上,重点讲述基于职位分析和胜任素质模型的标准体系构建,即“测什么”。第三部分为测评工具的选择和测评方案的制定与实施,即“怎么测”。该部分也是理论和实践结合最紧密的部分,要求学生在学习心理测验、面试、评价中心等测评工具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不同的情景选择不同的测评工具制定测评方案并进行实操。教师讲授该部分内容,可以充分利用对分课堂内化吸收的优势,在课堂中讲解各种测评工具的应用要点,下课后再要求学生通过看视频、小组讨论或者小组任务的方式对上课内容进行内化,培养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真正体现“金课”的创新性。第四部分内容为测评结果的分析与应用,即在分析测评结果的基础上,撰写测评报告并应用于各种人力资源管理决策。

(四)教学过程设计

根据混合式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要求,首先将人员素质测评教学内容模块化,在明确各模块教学目标的基础上,确定各模块教学重难点内容,并设计教学方法、作业内容、讨论问题等,然后将这些内容与辅助学习资源全部上传到对分易平台或其他学习平台。学生在课前学习这些内容,为接下来的课堂线下学习以及知识内容的内化吸收做好准备。其次,在对分课堂的教学环节采取“隔堂对分”的方式进行。具体来说就是每次课时90分钟,分为两节课,每节45分钟。第一节课的主体为学生,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发动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或全班讨论;第二节课教师对新授知识的重难点进行详细讲解。最后,布置不同的作业任务,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互联网资源、课堂知识要点等对讲解内容进行内化吸收。

(五)教学方法

在人员素质测评的四部分内容中,第一部分“为什么测”是理论基础,所以教学方法采用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法为主,辅之以对分课堂的生生讨论和师生讨论。第二部分“测什么”主要在教师讲授的基础上,通过案例分析和自我实践提升学生对测评体系的构建能力。第三部分“怎么测”注重的是测评技术和方法,以培养学生获得人力资源相关技能为目标,体现课程技能性和实践性的特点,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人员测评技术并能够灵活应用。学生想要熟练应用技术,就需要不断地演练和实践,所以教师在第三部分会采取多种方法教学。如心理测验部分,主要让学生自己做心理测验,体验心理测验的流程、试题形式、测验目的以及测评报告的解读。在面试部分,通过小组模拟招聘的形式让学生体验面试官和应聘者角色。模拟时,8名学生为一组,4人扮演面试官,4人扮演应聘者。面试官需要准备招聘简章、面试提纲、面试评价表,应聘者需要准备个人简历和自我推荐信,各小组布置好场地并确定时间后,进行模拟面试并录像。录像发至班级群共享,供各小组相互学习和讨论。在对分课堂的讨论课上,教师会拿出两个小组的录像供学生讨论和点评,总结面试过程中的亮点以及薄弱環节,比如提问是否合理、节奏是否紧凑、回答是否贴切等,最后形成总结材料。通过模拟面试和讨论点评环节,让学生真正掌握和应用面试技巧。第四部分内容为测评结果分析,主要采用讲授和案例分析法。除了以上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利用线上学习模式,让学生查阅测评历史、知名企业测评案例、观看面试视频等,通过自主学习增强对测评的理解,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六)课程评价方法

混合式对分课堂是以互联网技术为依托而构建的线上线下交互式、连贯式教学模式,作业形式也是单独作业与小组作业相结合,所以对学生的评价应该采用多元形式。人员素质测评的学生成绩评价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为个人成绩,占70%,另一部分为小组成绩,占30%。个人成绩包括基于“亮、考、帮”自主学习的自我评价,占10%;课堂出勤和个人心理测验报告成绩由教师评价,各占10%;组内表现由学生互评,占10%;期末成绩占30%。小组成绩为小组任务完成的质量,包括面试环节的录像完整性、流畅性,面试总结的全面性以及课堂小组讨论发言情况等。总之,通过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的有机结合,多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参与度和积极性,有利于教师对学生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三、结语

本文将混合式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教学改革,在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方面以“金课”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要求来进行设计,通过教学改革,提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课堂参与度和自主学习能力,并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学改革也对教师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教学把控能力等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能力等也提出了明确要求。本研究开展的人员素质测评课程改革只是一个探索的开端,未来可将此种教学模式广泛应用于其他人力资源管理类应用性课程,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同时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育,2018(12).

[2]许明月,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综合实践课程开发:以人员素质测评综合实践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0(6).

[3]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4]林海文,丁靖艳.混合式教学背景下对分课堂教学改革问题研究[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8(12).

[5]邓辅玉,杜燕.“三阶+三环”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研究:以管理沟通课程为例[J].重庆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9).

猜你喜欢
金课
“金课”推动地方本科院校卓越经管人才培养的路径研究
科技风(2022年22期)2022-09-06 13:18:38
“金课”建设背景下光传输技术课程的建设实践
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金课”建设的探索与实践
以本为本“金课”打造之精讲精练与发散思维在微积分中的应用举例
医学院校“金课”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
“智慧教学+金课”育人平台的构建实践——以新疆财经纪律大学为例
浅谈大思政视域下有机化学课程“金课”打造
云南化工(2020年11期)2021-01-14 00:51:16
“金课”建设与教学团队建设的协同
教育与考试(2020年3期)2020-12-11 07:34:52
我国高校“金课”研究之回顾与展望
——基于CNKI数据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基于“金课”标准的《管理会计》课程改革思考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