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小虎
摘要 美育是五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在美育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关注课程特点、学生认知心理,借助实践活动凸显美育的实践性、人文性、育人性。义务教育阶段需要观照小初衔接的问题,充分借助单元教学的活动设计,强化学生艺术体验与审美感知的提升,实现全面的美育认知培育。发挥不同课程引导发展学生人文素养的不同价值,帮助学生在美育活动中以积极的心理状态参与学习和实践,实现以美育人的育人目标。
关键词 小初衔接 五育并举以美育人 核心素养
一、研究缘起:五育并举背景下小初衔接学校美育的思考
自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之后,美育越来越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在实施美育时要落实核心素养目标,以学生观作为教学研究的基础,改变以学科知识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超越学科中心来思考美育课程设计,帮助学生通过美育活动构建起自己独特的思维方法,形成基本的艺术思维。《意见》指出要“构建大中小幼相衔接的美育课程体系,明确各级各类学校美育课程目标”,有效地帮助教师理解小初衔接教学的要求,有策略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有效推进义务教育阶段“以美育人”理念的落实。义务教育階段,学校在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背景下,结合新颁布的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厘清美育的育人价值,探寻学校美育实施的有效途径,构建符合学生认知的美育培育范式,形成有效的关注小初衔接的学校美育实施策略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二、研究过程:“加法+减法”,学校美育的实施途径与策略
(一)减法:去伪存真,达成美育实施的价值目标
美育教学活动的“伪”主要体现在课程的功利化,即通过一课一练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少数学生的优秀教学成果呈现美育成果,在学校美育实施过程中需要去伪存真,用核心素养引领“真”美育教学,让全体学生在大单元学习中参与艺术体验。
1.减学科中心:从一课一练到单元教学的转变
(1)一课一练的美育模式与问题
一课一练是目前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式。在一课一练的美育模式中,学生可以通过教学活动习得知识点,形成完整的知识链,以“过程”为途径,以“方法”为策略,实现预期的“知识与技能”,提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以此完成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美育目标。但这种美育模式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教师对美术课培养目标的价值认同缺失就很难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很难形成系统性,知识的架构缺少体系性;老师在这样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很难实现美育活动的育人价值,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较差,缺乏对知识整体架构和学习目标的探寻。
(2)单元教学的美育样态与愿景
美育活动需要体系化。美术教育是美育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实施途径,在美育活动中要用大观念统领课程,用大单元整合资源,用基本问题支撑课程架构,用问题串进行知识迁移,将分散的知识点构建为整体性的课程资源,结合学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开展美育探究活动。
基于小初衔接的大单元美育教学,鼓励师生在主题中平等对话、共同参与,实现师生共同进步。不同学科美育活动都应该遵循“浸润性”特点,将美育活动润物无声地体现在单元活动设计中、浸润在师生心中。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单元美育课程,在关注美育如何育人的价值追求的基础上,以问题牵引为途径,弱化学生对基本知识填鸭式的学习。核心素养的培养立足事实或概念性知识,旨在转化为价值性知识和方法性知识,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体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
2.减成果意识:从成果至上到艺术体验的蜕变
(1)成果至上的美育模式与问题
美育教育目前还存在成果至上的问题。区域教育质量检测、学校办学成果考核、教师职称的晋升与荣誉评选都要求美育成果的实现。成果至上的美育培育模式会承袭一课一练的教学模式,注重课程知识点的练习,通过重复练习使学生获得知识与技能,靠着外部动机促进学习,学生自身难以形成洞察力和领悟力。此外,成果至上的美育培育模式用物化形态的成果记录学习状态,以终结性评价代替过程性评价。学习活动中的过程检测与引导只是围绕成果服务,偏离了评价的价值性。教师往往更关注学生的学业成果而非活动设置、学习体验等。加之校外教育中艺术教育的考级活动,使得成果至上、成果教条化的现象越来越成为义务教育阶段美育学习活动的通病。
(2)艺术体验的美育样态与愿景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育活动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学生的艺术体验,强化内心体验、强化价值认同、强化育人价值。艺术体验重在让学生全面体验艺术的内在美感和价值。艺术体验借助学生学习内化的体验,用美育的活动帮助学生由内而外地得到美的浸润。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美育活动的第一层次的体验是“悦耳悦目”,即让学生在愉悦的状态下借助身体多项感官感知艺术,为深度参与艺术体验奠定身体基础。第二层次的体验是“悦心悦意”,让学生在感知系统投入学习的基础上,获得审美认知和审美情感,实现全身心的愉悦的审美享受。第三层次体验是“悦志悦神”,这也是美育培育的最高境界,强化学生对生活的体验和领悟,帮助学生在审美享受的基础上产生审美情感的升华。如果美育体验能够达成这三个层次的目标,活动的过程就是有效的,美育的育人目标也能顺利达成,学生的核心素养提升也就能得到保证。
3.减精英式培育:从精英培育到全员的全面提升
(1)精英式培育的美育模式与问题
精英培育的美育模式是指美育培育面向少数精英,经过精心培育美育特长,用他们的美育成果代表全体同学的学习情况,使大多数学生游离在美育培育之外,例如学校的社团活动、艺术工作坊等。精英式培育造成大多数学生对美育活动形成认知断层、感知断层,也造成美育活动效果欠佳,更造成美育育人价值难以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美育活动不是选拔教育或应试教育。精英式培育的美育模式最大的问题是将美育应该有的“浸润性”转化为“成果性”,美育教育者在组织活动时缩小施教范围,难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无法开展良性互动的创新性学习。
(2)全员全面的美育样态与愿景
全员全面的美育样态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基础上立足学生的全面发展,挖掘教学内容多方面的育人价值,充分发挥美育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功能。美育关注的不是“教什么、怎么教”,而是要在美育全过程中关注学生“为什么学、怎么学、学到了什么、对素养提升和文化理解有什么价值”等问题。
全员全面的美育愿景使美育活动具有生长性,能让全体同学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获得对知识的理解,深度沉浸于学习的过程中并唤醒问题意识。美育全过程中,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其内在精神世界的变化与成长。全员全面的美育注重学习场域建设,为课程学习提供审美文化场、学习活动场,在浑然一体的交互中完成美育活动。全美育的课程建设以美育精神培育为纲,统筹课程的审美价值,注重对学科美育精神特质的挖掘,用生活情境、现实场景、学科融合促进美育活动深入发展。
(二)加法:固本强基,实现学生素养提升愿景
要固本强基,强化核心素养,提升关键能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就要围绕审美发现、美感体验、文化感悟开展美育教学。强化课程资源整合,强化以美育人的根本任务,实化、细化学情分析,推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与反思总结。
1.增审美发现:从知识理解到核心素养的转变
(1)知识理解的美育模式与问题
在以知识理解为主的培育模式中,学生被动地进行知识点的表象记忆,仅停留在识别对象、理解浅层次知识等简单的层面。主要表现为能够理解基本原理和法則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理解简单概念等孤立的知识点。
知识理解的培育模式易造成学生认知水平低。在认知思维发展中属于直接理解和表象理解,很难对学生的间接理解和深层理解起到引导作用,不能在对基本知识理解的基础上,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利用迁移促进知识达到系统化和体系化,不能体现义务教育的阶段性和衔接性,难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能力和方法。
(2)核心素养的美育样态与愿景
核心素养的美育样态追求综合探究学习,培育学生综合探究能力,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形成主动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综合探究能力有助于促进美育思维养成,以及提升用美育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生活化情境中的美育实践获得大量感性认识,然后通过思考上升为理性认知。
基于小初衔接问题的核心素养美育样态紧跟美育课程的育人目标,结合教学实际指导美育实践,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单元教学从大观念、基本问题到小问题,将知识单元转变为学习单元,从知识理解、知识迁移和知识创新三个层面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特别是要在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2.增美感体验:从技能掌握到实践体悟的转化
(1)技能掌握的美育模式与问题
技能掌握的美育模式以专业技能教学为主线,以技术的难易度为顺序完成课程设置。采用进阶式教学模式,注重单一知识的学习和技能技巧的训练,追求知识与技能的提升,以全面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为教学目标。技能掌握的美育模式注重对技能的评价,弱化对基本知识的重视,有悖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标。长期接受以技能掌握为目标的美育教育,会使学生学习视角单一、思维狭窄,无法实现美育应承载的育人价值。
(2)实践体悟的美育样态与愿景
实践体悟的美育样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美育知识和实践经验对美育内容进行感知、体验,从而加深对美的理解,培养审美情感。实践体悟的教学价值要立足于美育实践全过程、学生的全员参与。基于小初衔接问题的实践体悟美育样态弥补了过度强化基础知识传授和基本技能训练为主的教学缺陷,突出学生在场实践活动,用真实的生活情境带动学生学习知识与技能,用真实的体验性成果带动学生的文化理解和创意思维。实践体悟活动在实施上注重美育的多元性,在策略上注重自发性,在路径上注重体验性,在方法上注重活动性,最终实现基于实践、探究与创新的多维学习模式。实践体悟结合课程建设,创造适合学生成长的美育活动与浸润场域,有助于帮助学生全员全面全过程地参与到美育活动中。
3.增文化理解:从学科融合到以美育人的提升
(1)学科融合的美育模式与问题
学科融合的美育模式遵循美育是对一切旨在培养学生认识美的教育的总称,需要借助学科融合构建美育培育体系。融合旨在超越零散的学科知识和技能堆积,打破单一的学科思维壁垒,变单线学习为网状的学科交织融合模式,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整体联系和建构,提升其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小初衔接背景下的学科融合美育模式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对学科融合的认知水平存在差异,小学高阶段学生思维开始集中化,能够进行一定的逻辑思考,关注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但是不同学科间的思维融合意识还存在不足。初中生在认知活动中自觉性虽然明显增强,结构性知识体系初步建立,但是对深度的学科融合还不太适应。另一方面是学科融合深度与广度的差异。小学阶段学科相对较少,学科融合的拓展度相对狭窄,融合的深度较浅。教师应该更加注重美育与自然、生活、社会、科技的关联,汲取丰富的美育教育元素,加强教学内容的有机整合、实现审美的融合、共识与分享。
(2)以美育人的美育样态与愿景
以美育人的美育模式以美为基点,借助美的现象、美的问题和美的特征,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提升审美意识,达到一种审美化的理想境界。创设适合学生认知的情境,开展综合化的美育学习活动,彰显审美意蕴,符合人类审美活动内生契合、会通相生的特点。
小初衔接背景下的以美育人的美育模式首先关注衔接的问题,具体包括不同认识层次之间的美育内容的相互衔接、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的相互衔接、学校美育和社会家庭美育的相互衔接。其次关注学生的能力提升,从对学生美术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中找到切入点,促进学生综合能力提升。最后,还重视美育与文化、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美育的浸润进入学生的精神世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着眼于实现人的精神自由。
三、结语:核心素养助力小初衔接中的美育向好发展
核心素养视阈下小初衔接中的美育旨在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自发地感知、体悟、评析美育对象,引导学生在多元互动下交流学习成果,在掌握与运用有关美的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对美的观察能力、创造美的表现能力,促进个体的审美能力和思维能力的提升。教师要关注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的融合培育,注重感知体验,在美育培育过程中以学生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为重点,坚持美育以活动引领、以真实情境支撑,紧扣学生认知,开展各类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立德树人的目标。
[本文系苏州市“十四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小初衔接背景下的美术教学实践研究”(2021/ LX/02/303/02)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
[2]杨柳.浅谈新时代美育工作的核心要义与价值意蕴[J].甘肃教育研究,2022(09):115-118.
[3]王宏燕.新美育时代下小学美育工作的转型途径[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2(10):60-62.
[4]胡欣红.美育[J].中学语文,2022(26):61.
[5]张云鹰.学校课程美育的多维路径[J].小学教学研究,2022(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