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为“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内容,大学生德育是高校发挥育人功能的有力抓手,同时也是提升高校人才培育质量的重要工作。德、智、体、美、劳,以“德”为先,“行德则兴,倍德则崩”,大学生德育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优秀传统文化内含丰富的育人资源和精神食粮,与大学生德育具有较强的内在契合性,新媒体的发展与应用为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全面融合创造了有利条件:创新了教育载体、丰富了育人资源、革新了施教模式、强化了引导效果,进而全面提升了大学生德育的先进性和个性化。对此,高校与德育工作者需要重视新媒体的应用,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在兼顾“线上引导”与“线下施教”、整合“传统内容”与“改良素材”、协同“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统筹“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原则下,依托新媒体创设综合施教平台、整合育人素材资源、创新德育施教方式、深化教育整体效能,全面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融入与渗透,全方位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文章立足于新媒体视角,以递进式分析法逐步深入地分析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融合的价值逻辑、原则遵循及实践路径,旨在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以及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提供思路借鉴,助力高校更好地践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文化;大学生德育;价值逻辑;原则;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3-0191-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2年度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教育研究一般课题“以‘五育并举实践活动为载体推动育人工作创新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2JYB018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基”与“精神命脉”,将优秀传统文化全面融入大学生德育工作,是高校培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与优秀接班人的有效路径。新媒体時代,大学生的思想诉求与发展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和育人功能,并依托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将其融入大学生德育工作,已经成为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抓手。对此,德育工作者应深刻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意义和价值,利用新媒体手段构建具有特色的德育育人体系,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教育全过程,增强高校“五育并举”中德育工作的科学性与实效性。
(一)创新了大学生德育的教育载体
新媒体的应用为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融合提供了信息化、智能化的线上平台,实现了信息的“无限量供给”、素材的“多模态转换”和资源的“无差别共享”。其在提升大学生德育科学化和先进性的同时,为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入与渗透提供了更加充分的发挥空间,使优秀传统文化能以创造性的方式推动大学生德育的创新发展,进而助力大学生德育工作更加符合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与内在诉求。
(二)丰富了大学生德育的育人资源
在新媒体的赋能下,德育工作者可以围绕工作的具体内容与目标在虚拟场域搜索、整合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素材,拓展大学生德育的内容范围和素材信息量,充实大学生德育的内涵[1]。同时,可以依据当代大学生群体的兴趣方向和话语方式,利用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优化,在保留传统优秀文化思想精髓和精神内涵的前提下,以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甚至是诙谐幽默的方式将传统文化素材融入德育内容之中,从而有效提升大学生德育的感染力和吸引力,激发大学生的受教育积极性和能动性。
(三)革新了大学生德育的施教模式
传统的大学生德育工作以当面宣讲和大面积灌输为主要模式,而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德育工作者可以“理论结合实践”的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内容的融合[2]。依托在线直播、微课、短视频讲解等新媒体方式开设线上教育渠道,以优秀传统文化为素材创新大学生德育的理论教育方式,同时借助全景漫游、虚拟现实等新媒体技术组织大学生在虚拟场域感受、体验并运用优秀传统文化资源,进而在理论层面和实践维度同时发力,双管齐下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全面融合。
(四)强化了大学生德育的引导效果
新媒体打破了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固有时空壁垒,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接受德育教育,并通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熏陶,不断提升自身的个人品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及家庭美德[3]。同时,依托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可以将优秀传统文化以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模态综合呈现的方式融入大学生德育教育,使学生在综合调动多种感官的状态下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并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提升大学生德育的引导效果。
(一)兼顾“线上引导”与“线下施教”
依托新媒体推进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全面融合,需要从“线上”和“线下”两个渠道同时发力[4]。要依托新媒体平台,使学生在虚拟空间中通过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魅力,提升自身的思想道德素养。同时,也必须重视传统课堂、当面施教等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明确优秀传统文化对思想道德建设的引领作用,进而全方位提升大学生德育的实效性和立体性。
(二)整合“传统内容”与“改良素材”
在新媒体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优势的赋能下,大学生德育工作者需要从“传统”与“改良”两个视角同时入手[5]。一方面,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经典内容的运用;另一方面,依托新媒体,以创造性的手段对优秀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进行改良,使其更加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审美取向和话语方式,以此强化大学生德育工作的灵活性和吸引力。
(三)协同“理论教育”与“实践育人”
大学生德育是一项兼具综合性与系统性的育人工程,应以新媒体为支撑,同时从“理论”和“实践”两个维度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充分应用[6]。首先,借助新媒体整合传统文化的经典文献、名家典籍等内容开展大学生德育理论性教育,使大学生从思想和意识方面提升自身的道德标准与人格素养。其次,依托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诗歌鉴赏、古迹游览等线上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文化运用和亲身体验中提升自身的道德层次和人格修养。
(四)统筹“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
大学生德育是一项长期性的育人任务,在新媒体的支持下,需要同时从“显性”和“隐性”两个层面发力[7]。德育工作者可以借助短视频、微课等新媒体形式直观明了、直截了当地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引出德育教育内容,使大学生构建起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底蕴的道德框架;还需要依托新媒体的数据分析功能,全过程、全方位地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于大学生的学习和日常生活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使大学生形成较高的道德修养。
(一)利用新媒体创设综合施教平台,打造传统文化育人的有力载体
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依托新媒体创设“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德育施教平台,依托“校际联合”机制构建传统文化资源共享数据库,以优秀传统文化的数字化推动大学生德育素材的数字化,将中华五千年的灿烂文化全面融入大学生德育工作中,并利用新媒体的数据分析功能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筛选与整合,依据大学生德育目标实施合理配置与异质同构[8]。依托线上德育施教平台,德育工作者可创设线上师生实时互动渠道,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对大学生开展思想引导与心理疏导,帮助大学生解决道德层面的问题,做到“传道授业解惑”[9]。同时,德育工作者需要将新媒体的信息资源和技术手段引入课堂教学,丰富教学内容与施教形式,借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义利观、“天下为公”的爱国主义、“德建名立,形端表正”的价值取向等传统文化内容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二)依托新媒体整合育人素材资源,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赓续传承
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依托新媒体将优秀传统文化以“传统+创新”的形式融入德育工作[10]。对此,德育工作者需要在新媒体传播场域充分整合优秀传统文化中与“德”相关的名人典故、诗词歌赋、经典名言等兼顾传统性和权威性的育人素材,并从思想、行为、言论等多个维度分析优秀传统文化对个人道德观建设的引领作用和指导效能,使大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浸润中自觉提升思想道德素养[11]。与此同时,德育工作者需要重視对新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以创新性的视角应用文本资料、图案图片、音频影像等形式剖析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德”的论述和赞扬,并利用短视频制作、小短剧播放等新媒体形式,以互联网思维和新媒体话语方式对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德”的素材进行改良设计,以此强化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先进性和吸引力,助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三)借助新媒体创新德育施教方式,唤醒大学生的文化自觉与自信
在新媒体的支持下,高校德育工作者需要以“理论+实践”的模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融合[12]。德育工作者需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技术手段强化与大学生的交流与互动,在新媒体数据分析与后台管理功能的赋能下,围绕大学生德育的育人目标和施教任务,引导大学生开展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讨论和践行,不断完善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助力大学生认知境界和思想层次的升华,为其道德框架的构建奠定文化基础,扎根于优秀传统文化的肥沃土壤[13]。与此同时,德育工作者需要利用新媒体技术组织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知识问答、诗歌创作、“与古人对话”等线上实践活动,并鼓励大学生在校园新媒体平台上以短视频制作、在线直播等方式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耳濡目染中不断强化自身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为道德观的正确塑造和道德水准的切实提升注入不竭动力。
(四)运用新媒体深化教育整体效能,发挥传统文化的隐性育人功能
新媒体为高校德育工作者实施“显性+隐性”的施教模式创造了有利条件,实现了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多维度、立体式的发挥[14]。在新媒体的支持下,德育工作者可以在课堂中播放以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短剧、电影、综艺节目,并以“道德”为主题,向大学生剖析传统文化中关于道德建设的内涵和精神,通过传统文化引出道德教育,使大学生清晰、深刻地认识到道德塑造的重要性和价值。同时,德育工作者要借助新媒体的数据分析功能进行学生画像,从入学到毕业,对学生在整合求学过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和道德观塑造进行评价,以线上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的方式滋润大学生的心灵,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大学生提升自身的道德素养[15]。
“士有百行,以德为先”。新媒体时代,大学生德育工作必须坚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弘扬与创新,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丰富思想、陶冶情操、塑造品格、汲取力量,也是引领大学生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由之路。而依托新媒体平台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全面融合,不仅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内在要求。大学生德育工作不仅关系着高校人才培育的质量,更关乎着国家的前途与民族的未来。以新媒体为抓手研究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生德育的融合,将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能创造性地融入大学生德育工作中,以青年大学生的实际行动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将能够发挥德育工作实效,助力培育时代新人,也必将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借鉴。
参考文献:
[1] 梁健惠.新时代背景下高校德育的时代性创新:党的二十大报告所蕴含的德育内容论析[J].高教探索,2023(5):108-116.
[2] 孙菲.高校德育的弘道与明理[J].江苏高教,2023(9):121-124.
[3] 纳丽娜.高校德育生态课堂中信息化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J].环境工程,2023,41(8):397.
[4] 曾舒珩.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德育环境面临的挑战及其应对措施[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2):40-43.
[5] 王伟骅,田晨.新媒体时代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高校德育的问题与对策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3,22(12):106-107.
[6] 赵五一.大数据赋能高校德育的机制、困难与进路[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0):40-43.
[7] 郭卫云.新媒体短视频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与对策[J].新西部,2023(4):177-178,182.
[8] 马光焱,李其源.新媒体语境下开展高校思政德育工作的路径探析[J].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5(2):69-72.
[9] 熊云云.高校德育中的文化传承与发展:评《高校德育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探索》[J].中国教育学刊,2023(3):140.
[10] 谢丹.高校德育中核心价值观融入路径分析:评《大学生德育教育与创新创业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23(3):147.
[11] 孙靖道.新媒体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评《全媒体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新探索》[J].传媒,2023(2):98.
[12] 张磊.新媒体语境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新闻爱好者,2022(12):110-111.
[13] 魏丹丹.大学生德育工作渗透传统文化的路径[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37):86-87.
[14] 杨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生德育中的作用[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25):95-96.
[15] 刘瑞雪,周尚涛,李冬.时势下的大学生德育工作难题与突破:评《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36(2):2.
作者简介 潘以婧,研究实习员,研究方向:新媒体、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新闻研究导刊2023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