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媒时代延安精神传播路径研究

2024-01-03 23:47:06张悦
新闻研究导刊 2023年23期
关键词:智媒时代延安精神品牌化

摘要:中国共产党在延安13年的奋斗历程中,逐步孕育、培养和全面形成了以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为主要内容的延安精神。延安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在实践中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在前进道路上重要的精神动力与精神支柱。但进入“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智媒时代,传播主体全民化、传播媒介多样化、传播内容圈层化等变革,给延安精神传播带来如主流主导性消减、传统渠道力量薄弱、价值效果评估碎片化等困境,在此背景下,探索智媒时代延安精神传播的新路径至关重要。文章从传播学视角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分析法、观察法,探究延安精神传播面临的困境与解决办法。文章认为,在智媒体技术影响下,延安精神传播中的主体、客体、媒介、内容等具体元素均发生变化,传播主体全民参与、媒介智能多样、内容圈层封闭成为诱发困境的本因。文章提出加强表达符号创新,推动延安精神传播品牌化;精准绘制受众群体画像,实现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传播个性化;打破“信息茧房”困局,实现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传播立体化等建议,旨在借助智媒体技术,拓展延安精神传播的广度与深度,同时拓展相关理论知识,为包括延安精神在内的红色文化传播提供新的范式。

关键词:延安精神;红色文化;智媒时代;精准传播;品牌化

中图分类号:G206;D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3)23-0059-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21年度陕西省教育厅一般专项科学研究项目“新时代延安精神助推陕西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的价值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1JK0428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精神成果,延安精神赓续了中国共产党的红色血脉,为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延安时期,党通过创办学校、开座谈会、开展文艺活动、制作宣传画报、出版书籍报刊等途径,广泛传播延安精神,使党员干部树立起坚定的政治信念,以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艰苦奋斗的创业热情,与边区群众一起推动各项事业取得巨大成就。

从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看,抗战宣传画是延安精神在艺术宣传领域的一种外在体现形式。它作为延安时期一种主要传播介质,有明确创作主题与独特表现形式,立足于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弘扬革命精神、赢得革命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如1940年,魯艺木刻工作团创作了抗战主题宣传画《十大任务》,多视角传递出抗敌方针与策略[1]。

从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看,中国共产党通过领导《解放日报》改版工作,传播并践行这一思想路线。改版前,《解放日报》未立足客观事实,脱离人民、文风呆板。整风运动期间,《解放日报》进行改版,实现了从“清凉山人办报”到“全党办报”和“群众办报”的转变。这一历程嵌入延安精神形成的历史周期里,也是对延安精神的有效传播[2]。

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延安时期,如何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人考虑的重要课题。1939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致张闻天同志的信中,首次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无产阶级的道德观。1944年9月,在张思德追悼会上,毛泽东同志发表《为人民服务》的演讲。1945年,党的七大首次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党的宗旨写进党章[3],由此,深刻体现出作为无产阶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与其他政党在执政宗旨和价值取向上的根本区别。

从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看,延安时期创造了一系列革命歌曲,如《黄河大合唱》《生产大合唱》《南泥湾》等,汲取厚重文化精华,饱含浓郁革命情怀,传递出深刻思想性、厚重文化性和鲜活现实性,成为宣传政治思想,传播延安精神的有力途径。

综上,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开展的宣传报道、理论研究、音乐影视、实践调研,蕴含着延安精神的灵魂、精髓、特征和宗旨。在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延安精神作为共产党人干事创业的永恒动力,蕴藏着凝聚人心、战胜困难、开拓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延安精神,汲取信仰的力量。这进一步彰显了延安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4]。

随着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更新迭代,社会迎来“万物皆媒、人机合一、自我进化”的智媒时代,包含延安精神在内的红色文化传播技术与路径也随之迎来巨大变革。智媒体,即智能媒体,指具备人工智能参与的媒体活动。智媒时代,新视野、新方法、新工具出现,意味着交叉、跨界、融合和创新成为鲜明特点,而以往的传播理念和手段方式等已难以满足人们全新的精神文化需求。如何结合新的传播特点,提高延安精神传播效度,已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新课题。

二、延安精神传播困境

目前,学界对延安精神传播困境的研究,多集中于国际国内经济社会环境。一是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和跨文化交融越来越普遍,延安精神传播伴随着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二是中国的发展步伐加快,“过时论”与偏差化认知影响延安精神传播的持续性。总之,这些研究多基于宏观角度展开,少有从微观视角进行探析。受智媒体技术影响,延安精神传播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媒介等具体元素均发生变化,成为诱发困境的本因。

(一)传播主体全民参与,主流主导性消减

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互联网引发传播主体变革。传统意义上的主体即职业新闻传播主体,包括报纸、电视、广播等,传播者与受众的关系相对稳定独立。但互联网时代,自媒体快速发展,成为有别于职业新闻传播者的传播主体[5]。在红色文化传播过程中,传统媒体与自媒体各司其职。传统媒体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占据主导地位,通过打造手机客户端、政务微信号、官方强国号、微博等形成智媒矩阵,传播客观权威信息,但部分受众认为传统媒体的传播内容枯燥、传播形式单一,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与传统媒体相比,自媒体信息传播具有个性化、碎片化且传播范围广、交互性强等特点。一方面,自媒体扮演着“关键意见领袖”的角色,具有强交互性与引导性,在红色文化传播中发挥着加速扩散、及时反馈的积极作用[6];另一方面,“人人皆可发声”的自媒体具有信息传播个性化、碎片化的特点,在表达个人意愿、传递思想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真假难辨的信息,带来了较大的消极影响,消减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性。

(二)传播媒介智能多样,传统渠道力量薄弱

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从漫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来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不是各个时代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傳播工具的性质、它们所开创的可能性及其带来的社会变革[7]。梅罗维茨也认为,媒介的变化必然导致社会环境的变化,而社会环境的变化又必然导致人类行为的变化。由此看来,传播媒介在社会发展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且随着社会发展应及时调整创新。早期,延安精神主要通过理论宣讲、学术研究、文艺活动、宣传画报等渠道传播。智媒时代,互联网成为人们获取知识、了解世界的主渠道。相比之下,传统的传播媒介维度单一、受众面窄、自主性弱,难以充分满足受众需求。此外,受众年龄也是需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基于年龄差异,受众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感悟各不相同[8]。调查显示,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60年代、70年代的受众因见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对红色文化理解更加深刻,多对其持严肃敬仰的态度。相比之下,00后因成长过程中受到多元价值观的冲击,红色文化应用场景缺失,要激发他们学习红色文化的热情,需要教育工作者进一步努力。

(三)传播内容圈层封闭,价值效果评估碎片化

信息碎片化指人们通过多种多样的媒介获取丰富的信息,但很难深刻记忆和灵活应用这些信息[9]。智媒时代,信息碎片化主要表现为时间被切割、内容分散琐碎及行动效能碎片化,由此形成的小叙事传播模式对受众产生负面影响。一是受众形成惰性依赖。当前,受众可以通过电子设备、搜索引擎等获取海量的碎片化信息,信息过载给人带来无形的心理压力,使人感到焦虑、疲劳。二是受众认知浅层化。网络传播者将信息切割成碎片状甚至颗粒状,受众在快速接收信息的同时逐步失去了深度思考分析的能力。历史沉淀下,延安精神已成为一种相对完整、成熟的红色文化,通常以宏大叙事方式进行传播[10]。但在智媒时代,基于受众习惯构建的小叙事传播模式无疑是对宏大叙事的解构,碎片化地解读延安精神,破坏了其完整性与系统性,削弱了传播效果。

三、智媒时代延安精神传播路径

(一)加强表达符号创新,推动延安精神传播品牌化

品牌化是增强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之一,其根本是创造差别,使自己与众不同。延安精神是中国革命的历史产物与伟大精神力量,其以鲜明的政治立场、崇高的价值取向、深厚的群众基础、坚强的奋发意志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新的进程中,推动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传播品牌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11]。

智媒时代,三元传播主体亟须挖掘自身优势,传统媒体也要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融合自媒体的个性化、交互性等优势,探索符合时代特征和发展潮流的传播形式;自媒体需要不断提升专业水平,整合延安精神文化资源,提炼红色文化故事[12]。通过内容、技术、平台、管理共融互通,深入挖掘延安精神语言符号、图像符号以及运用技术手段的多样化符号,叠加呈现打造立体化传播空间,进而强化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传播的时效性、感染力和价值感。

(二)精准绘制受众群体画像,实现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传播个性化

个性化推荐概念于1995年首次提出,此后推荐算法愈加成熟,实现从传统媒体到融媒体再到智媒体的深刻变革,为用户提供定制化信息服务[13]。智能算法为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传播带来新机遇。从浏览量、评论量、转载量、点赞量、粉丝数等传播数据入手,精准绘制延安精神的受众群体画像,分析传播效果,进而实现分众引导,个性化定制红色文化主题教育产品,实现红色文化理论精准传播,强化其宣传效果。比如,针对中青年,电影《记忆延安城》运用三维动画复原当年历史场景;针对少儿,动画片《延安童谣》从儿童视角,再现当年延安城的面貌、风土人情[14]。

(三)打破“信息茧房”困局,实现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传播立体化

“信息茧房”由哈佛大学教授凯斯·R·桑斯坦提出。他指出,在信息传播中一个人只关注自己选择的领域,或只关注使自己愉悦舒服的东西,久而久之,便会像蚕一样,将自己封闭在自我编织的茧房之中。智媒体通过算法推荐能够精准定位受众需求,让受众陷入“信息茧房”的困局,变得乐于接收碎片化的零散信息而失去系统整体认识,进一步加大了延安精神宏大叙事方式与智媒体下小叙事方式的隔阂[15]。一定程度上,相对狭窄的受众接受度削弱了红色文化传播效果,因此,迫切需要打破“信息茧房”,消除受众与红色文化二者间的时空隔阂,打通情感通道。为此,通过智能可视化技术,呈现立体化、情境化、可视化的延安精神红色文化,将传播内容的“大而深”与传播方式的“小而精”进行融合,通过个性化推荐将主流意识形态传递至不同群体内部,不断激活延安精神红色文化的生命力、感召力。

四、结语

智媒时代,如何弘扬、传承延安精神,构建红色文化新的传播路径,是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智媒体以其更开放的平台、更具互动性的内容及更高效的信息服务,推动着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传播实现品牌化、个性化、立体化,进而构建起延安精神红色文化传播的当代实践与话语体系。

参考文献:

[1] 胡泽容.延安时期木刻艺术建构与审美价值的人民性[D].重庆:西南大学,2023.

[2] 吕夏汀,郭小良.延安时期的新闻实践与延安精神[EB/OL].中国社会科学网,2023-03-10. https://www.cssn.cn/xwcbx/rdjj/202303/ t20230310_5602501.shtml

[3] 应雄.永远不忘“为人民服务”的初心[EB/OL].新华网-时政,2019-11-13.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9-11/13/ c_1125226433.htm.

[4] 冯枚,常改香.永葆延安精神的历史自觉和历史自信[N].延安日报,2022-11-01(004).

[5] 毕冉.基于媒介逻辑的“红色文化”新媒体传播研究[J].传媒,2023(17):91-93.

[6] 欧阳靖瑶.红色文化网络传播现状研究[J].公共世界,2022(12):15-16.

[7]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9:16-36.

[8] 吴凌燕.红色文化在“Z世代”青年中的认同困境与传播策略[J].闽江学院学报,2022(4):47-53.

[9] 徐强.融媒体时代提升碎片化传播质效探析[J].青年记者,2022(10):70-72.

[10] 加春阳,薛念文.新时代提升延安精神传播效度的路径思考[J].人民论坛,2022(3):107-109.

[11] 高永红,邓娟.延安精神的成因、内涵及当代价值探析[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2(15):94-96.

[12] 陈银花.自媒体信息传播的后真相偏向[J].江西社会科学,2023(6):189-196.

[13] 朱志明,孔庆霞.新时代红色文化大众化传播的机遇、困境与对策[J].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2023(2):94-99.

[14] 张吉祥,宋伟.《记忆延安城》获优秀国产电视动画片奖[EB/OL].澎湃,2020-03-14.政务-延安发布,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 6510689.

[15] 陈红娟.延安精神红色文化的数字动画传承与传播研究[J].今古文创,2022(27):83-85.

作者简介 张悦,讲师,研究方向:文化与传播、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智媒时代延安精神品牌化
延安精神跨越时空
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 06:45:32
延安精神照耀着我们
黄河之声(2021年14期)2021-10-28 03:53:08
山西省功能农产品走向品牌化
今日农业(2020年16期)2020-09-25 03:04:04
延安精神传万代
当延安精神遇见北大荒
当代陕西(2019年20期)2019-11-25 09:24:54
自然灾害危机的舆论引导问题研究
科技传播(2018年3期)2018-02-09 18:58:11
智媒时代机器人新闻对新闻伦理的冲击与重建
新闻世界(2017年11期)2017-11-28 09:26:33
论融媒体形态演进与智媒时代的开启
中州学刊(2017年9期)2017-10-17 12:22:38
未来的“智媒时代”是什么样
决策探索(2017年5期)2017-03-24 21:29:01
体育赛事品牌化发展研究
体育科技(2016年2期)2016-02-28 17: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