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青松
[摘要] 革命文化对于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在教学革命传统故事类课文时,教师应把握语文学习的要义,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可以采取以下策略:借助背景资料,缩短时空距离;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情感体验;实施精准教学,关注语言运用;开展实践活动,注重知行合一。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革命传统故事;教学策略
一、借助背景资料,缩短时空距离
革命传统故事类文本呈现的故事时代较为久远,学生由于对故事的时代背景缺乏足够的了解,在认知上往往会产生陌生感,难以从文本中深刻理解文本表达的革命精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借助背景资料,缩短学生与文本间的时空距离。
背景资料的引用可以灵活地设置在课前、课中、课后。课前引用相关资料,能够引导学生了解故事背景,增强学生的历史感知,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教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教师在课前引入当时中国社会的相关史料,让学生了解中国这段屈辱的历史,从而为学习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大志愿奠定基础。课中引入相关资料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文中难以读懂的句子,加深对革命英雄形象的感知。教学《十六年前的回忆》时,文中有这样的一句话“我看到了他那乱蓬蓬的长头发下面的平静而慈祥的脸”。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李大钊不畏牺牲的英雄气概,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引用李大钊在狱中受到敌人严刑拷打逼问的相关背景资料。课后背景资料的引用则有助于进一步深化革命英雄人物形象,使学生产生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在教学《梅兰芳蓄须》后,教师可以提供梅兰芳的其他事迹,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梅兰芳崇高的爱国情怀。除了文字资料外,还可以借助相关视频资源,利用表格、统计图等多种直观数据,让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促进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二、创设教学情境,增强情感体验
创设教学情境是指,教师依据文本内容,联系学生生活,创造性地设计相关的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完成相关学习任务,使其置身于文本,从文中的“局外人”转换为故事的“参与者”,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增强情感体验。具体而言,创设教学情境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一是走入文本深处,创设代入情境。在创设代入情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走入文本深处,化身为文中人物,以减轻学生对课文内容学习的陌生感。如此,学生得以一步步走入文本深处,在情境中积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深刻地领悟人物形象。
二是步入人物内心,创设对话情境。学生在借助语言文字感悟革命传统故事人物形象时常常会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创设对话情境,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境任务,代入文中的某一角色,与文中人物展开对话。基于对话情境,学生能够借助文本语言,体悟人物内心,品读文中革命英雄的崇高形象。
三是跨入社会生活,创设创生情境。随着时代的发展,革命传统故事类文章中的英雄人物已经成为革命精神的象征,革命英雄所在的故乡也成为红色旅游基地。创生情境指的是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文本内容,设计符合当今社会生活的情境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任务中巩固课堂所学,深化对人物形象的理解。创生情境的设计巩固了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重要知识、方法。
三、实施精准教学,关注语言运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个体语言经验的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在教学革命传统类文章时,教师要避免把语文课上成道德与法治课,不能一味地向学生灌输大道理,而要做到“文道合一”,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感受人物形象,实施精准教学,注重一课一得。
首先,要牢牢把握单元语文要素展开教学。单元语文要素是单元课文学习的“指南针”。《狼牙山五壮士》这篇课文编排于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文章是怎样点面结合写场面的”。因此,教师在教学时要聚焦文中运用点面结合方法的句子,领悟写法的秘妙,感受五壮士的英雄气概。
其次,要充分发挥教材中助学系统的作用,让教学有法可循。助学系统包括预习提示、泡泡语、课后习题等,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起着支架作用。《小英雄雨来(节选)》的第一课时,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两处泡泡语,引导学生运用列小标题的方法,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教师可以围绕课后习题一与习题三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思考交流雨来为什么被称为小英雄和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这样,后续教学本单元另外两篇课文时,学生能将所学的方法迁移运用,真正实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的理想样态。
最后,要精心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智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五年级下册《青山处处埋忠骨》课文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着重品读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感受毛主席既作为国家领导又作为父亲,对毛岸英遗体是否运回国内安葬做出抉择时的艰难与不舍。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从阅读走向习作,还进一步让学生感悟到毛主席伟大的胸怀。
四、开展实践活动,注重知行合一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以学习任务群组织与呈现。其中,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通过整体感知感受语言和形象的独特魅力,获得个性化的审美体验。对于革命传统故事类文章的学习,不仅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学习品悟英雄人物的伟大品格,还要让学生将课内外学习结合起来,积极开展实践活动。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教师可以基于他们的认知发展特点,开展相应的实践活动。低年段教材中革命传统故事类文章有《吃水不忘挖井人》《朱德的扁担》《难忘的泼水节》《邓小平爷爷植树》等,这些文章都与革命领袖密切相關。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并学习讲述革命领袖、革命英雄的童年故事,表达景仰之情。中年段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故事类文章有《手术台就是阵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小英雄雨来(节选)》等,这些大多与革命烽火岁月有关。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并讲述革命故事、爱国故事,感受当今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对革命英雄的崇敬之情。高年段教材中的革命传统故事类文章有《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狼牙山五壮士》《十六年前的回忆》等,这些文章都与革命英雄有关。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补充阅读革命领袖、革命先烈创作的文学作品,感受革命英雄的精神世界和伟大人格,再通过班级主题交流会,分享学习心得与情感体验。通过全周期、多样态的实践活动,学生会进一步对革命领袖、革命英雄产生崇敬之情,树立崇高志向,实现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