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教材古典小说类课文教学策略

2024-01-01 21:28叶枚举曾连生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24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叶枚举?曾连生

[摘要] 古典小说是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的一种文类,其故事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深受学生喜爱。但是,因其语言表达形式与学生的认知程度存在比较大的差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可以从“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品味细节,感悟人物形象;聚焦词句,领悟精妙语言;多重串联,提高阅读兴趣”入手,充分挖掘古典小说类课文的教學价值,为小学语文古典小说类课文教学提质增效。

[关键词]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古典小说类;教学策略

古典小说是一种以描写人物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为主的文学作品。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古典小说题材课文并不多,共有6篇。其中,五年级上册编排了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关内容改写的《将相和》;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走近中国古典名著”为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根据《三国演义》相关情节改写的《草船借箭》,节选自《水浒传》的《景阳冈》,节选自《西游记》的《猴王出世》,节选自《红楼梦》的《红楼春趣》;另外,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还选编了节选自《儒林外史》的《两茎灯草》。分析入选的古典小说题材课文,编者在编排这些课文时从根据名著改写的现代文《将相和》《草船借箭》到原著节选的《景阳冈》《猴王出世》《两茎灯草》,体现了由易到难的编排顺序,旨在带领学生走近中国古典名著,让学生产生阅读古典名著的兴趣。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古典小说类课文的教学价值,采取适当的教学策略,让学生从中汲取丰富的养分,提升学生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一、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一般来说,学生读古典小说,最先关注的是故事内容情节: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结果怎么样。那么,教师在教学时应遵循阅读规律,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

1.借助课题,了解故事大意

入选统编教材的古典小说类课文的题目大多短小精悍,却内涵十足。因此,教师可以巧妙地从课题切入,抓住小说的三要素,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

以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篇课文为例,首先,教师可以从课题入手,让学生通过读课题明白这个题目交代了哪些内容,如故事的时间(战国时期)、主要人物(廉颇和蔺相如)、主要事件(廉颇和蔺相如和好)。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理出这篇小说的三要素,即人物(廉颇和蔺相如)、环境(赵国受到秦国的威胁)、情节(和好);情节一般包括开端(蔺相如立功,受到赵王嘉奖)、发展(廉颇与蔺相如不和)、高潮(廉颇负荆请罪)、结局(重新和好)。接着,教师要求学生根据故事的三要素,把课文的主要内容串起来。最后,教师向学生点明,只要抓住小说三要素,就易于把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引导学生了解文章人物、地点、故事情节,渗透小说三要素,是把握小说主要内容的有效方法。

2.借力表格,厘清文章脉络

学生由课题入手,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之后,教师就可以借助表格,“放大”其内涵,厘清文中人物的关系及其表现,以便进一步细化、梳理文章的脉络。

如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这篇课文,在完成课堂导入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借助表格厘清文章脉络(见下表)。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填写完整的表格,简要复述故事情节,初步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构思的巧妙。最后,再引导学生回顾课题,进一步感受课题与文本相映的妙处。

时间 地点 人物 主要表现

严监生临死前 严监生的病榻前 严监生 伸着两根手指头

大侄子 走上前,认为还有两个亲人不曾见面

二侄子 走上前,认为还有两笔银子不曾吩咐

奶妈 抱着哥子,认为两位舅爷不在跟前

赵氏 揩揩眼泪,认为灯盏里点两茎灯草费油

严监生 点一点头,把手垂下

二、品味细节,感悟人物形象

入选统编教材的古典小说类课文,虽然只是片段节选,但其中的细节描写生动传神,人物形象的刻画也非常鲜明。那么,教师可以通过对比、想象,引导学生感悟丰富的人物形象,品味精彩的细节描写。

1.对比品读,丰满人物形象

阅读古典小说其实是一个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的过程。教师可以通过对比品读,使人物形象更丰满、更深刻,从而锻炼学生的阅读眼光。

如五年级下册《景阳冈》这篇课文,在教学“武松打虎”这一部分内容时,教师先以“武松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检查学生的自学情况,学生的初步印象大多是武松非常勇猛、知难而进、勇敢威武。这时,教师让学生再次速读课文,圈画出描写武松打虎的动词,如“翻、拿、闪、劈、踢、打”等,并说一说从这些动词中感受到了什么。接着,让学生找出描写老虎动作的词语,如“扑”“掀”“剪”等,从中又感受到了什么。教学至此,学生对武松的认识仍然比较片面。因此,可以让学生再次速读这一部分内容,从中找出描写“英雄也是凡人”的相关语句,如“武松读了才知道真的有虎……不能回去”这句话,写出了武松其实也曾害怕,但他好面子,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这样对比着读,可以让人物形象更可信、更真实,学生不仅看到了一个“神”人,也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凡人。

2.展开想象,走进人物内心

对比品读是感悟人物形象的基础,展开想象才是走进人物内心的重要保证。对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

如五年级下册《红楼春趣》这篇课文,选自《红楼梦》第七十回,讲述的是贾宝玉、林黛玉等在大观园里放风筝的故事。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然后组织全班同学交流:文中哪个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为深刻?这个人物为什么会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对于贾宝玉这个重要人物,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文中找出能体现他性格特点的语句,如“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了下来……”品读这句话,说一说从中读懂了什么?学生可能从中感受到贾宝玉因为风筝放不起来,心里特别懊丧,但对贾宝玉的性格仍把握不准。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走进贾宝玉的内心。教师点拨:“宝玉看到别人的风筝飞起来了,而自己的风筝却飞不上来,心里会怎么想?”学生进一步想象并交流宝玉此时的所思所想。由此,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便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三、聚焦词句,领悟精妙语言

古典小说的语言经典、隽永,特别是入选统编教材的片段,语言更是凝练。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咀嚼关键词句,从中领悟经典语言的魅力,并迁移运用,提升语用价值。

1.品读文字,发现奇特意味

古典小说的语言凝练含蓄、言简意赅,描写人物笔墨俭省,而内涵丰富。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用心品味语言之妙,鉴赏小说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

如五年级下册《猴王出世》这篇课文,在教学“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这句话时,教师先让学生自读语句,并说说从中读懂了哪些意思,学生可能会说这句话是从行动、饮食、交往、行踪等方面描写石猴的。接着,教师引导学生说说从中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石猴,学生可能会说这是一只活泼、机智、灵巧的石猴。这时,教师出示“那猴在山中,却会行走跳跃,自由饮食,结交朋友,行动自如”这句话,让学生与原句进行对比,他们就会发现这个句子虽然也能把事情说清楚,但文学性大大降低了,读起来也没有经典的味道了。最后,教师让学生再次品读原句,他们就会发现作者运用排比的写法,虽然语言简练,但有节奏感,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石猴的“神”。概言之,在感知人物形象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归语言本身,让他们领悟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进一步感悟古典小说语言的丰厚意蕴。

2.迁移运用,学习表达方法

我们不仅要从关键词句中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还要着眼于语用,用经典的语言记录生活,提升古典名著的教学价值。

如五年级下册《两茎灯草》这篇课文,文中严监生的“两个指头”“三次摇头”可以说是“吝啬”的代名词,也成为古典小说中的经典桥段。在教学这一课时,教师引导学生透过经典动作,感受严监生这一吝啬鬼的人物形象,体会细节描写的绝妙。然后,教师在品味交流语言的基础上,适时总结:作者运用重复动作的方法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样的方法在相声里叫“三番四抖”,在写作中叫“三度重复”。接着,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在你们的身边,有没有也喜欢做一些习惯性动作或标志性动作的人呢?学生举例老师上课时经常竖起大拇指、妈妈批评人时经常插着腰、爷爷抽烟时经常仰起头……这样,他们对“三度重复”的写法就有深刻的理解。随后,教师让学生由说到写,运用“三度重复”的表达方法,尝试写一个片段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这样,学生就会在理解、实践、创造中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提升古典小说的语用价值。

四、多重串联,提高阅读兴趣

古典小说每一回故事都是相对独立的,但前后又相互勾连。入选统编教材的几篇课文,开篇其实并没有交代清楚前因后果。因此,教师要以课文为基点,引导学生阅读原著,链接课外,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引入原著,感受名著魅力

有些入选统编教材的古典小说是经过改编的,读起来感觉没有经典的味道,这就需要教师把原著拿出来,让学生补充阅读。

五年级上册《将相和》这篇课文是根据古典名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编而来的。但由于篇幅的限制,课文中的三个故事都在原文的基础上有部分改写。语文教材编者为了引出蔺相如这个人物,只是简单交代有人向赵王推荐蔺相如是个勇敢机智的人,至于他的生平是怎样机智行事的,课文并没有写。因此,教师可以把原著拿出來,让学生读一读,学生就能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读懂原著,体会到蔺相如是一个勇敢机智、不畏强权,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大局、识大体的人。

2.链接课外,拓宽学习外延

入选统编教材的古典小说都是相对独立的故事,既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这样特殊的结构,学生很难读出事情的来龙去脉,这就需要教师链接经典,激发学生继续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

如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学生学完课文后,都能从文中知道诸葛亮用草船“借”箭的事。但学生并不知道诸葛亮为什么要“借”箭,“借”箭之后有什么用……这些都无法在文本中找到答案。教师要做的就是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引入前后的章节,使故事更加完整。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继续阅读古典名著《三国演义》,并把自己喜欢的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当然,为了让这样的阅读更加有效果,教师还可以跟学生约定一个月后的阅读课上要进行《三国演义》某个选段的“阅读分享会”。这样,学生就会将课内所得的阅读方法运用于课外阅读中,拓宽语文学习的外延,使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同时也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提高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仁增.语用:开启语文教学新门[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范建健.“古典小说”类课文教学纵横谈[J].小学语文教师,2016(Z1).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教学策略小学语文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