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史”教育与历史学科育人的融合及实践路径

2024-01-01 21:28:00严骏
中小学班主任 2023年24期
关键词:爱国教育学科育人红色资源

严骏

[摘要] “四史”教育是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担当、国家意识和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而高中历史教学是面对中学生群体开展“四史”教育的前沿阵地,因此需要在理念层面和实践层面注意将“四史”教育和历史学科育人两者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红色资源,强化认同,以史铸魂,充分发挥历史学科育人的深刻性、引导性和长效性。

[关键词] “四史”教育;学科育人;红色资源;爱国教育

历史学科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当代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具备家国情怀和民族担当的现代公民,而这些都离不开中学生对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深入了解。因此,“四史”教育是培养中学生的民族担当、国家意识和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径,高中历史教学正是面对中学生开展“四史”教育的前沿阵地。基于此,在学科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将“四史”融入高中历史课堂教学实践,成为当前历史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史料探究,夯实主题,增强育人的深刻性

指向学科育人的高中历史“四史”教育应当与该学段学生的认识水平相符,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关联,与学生的切身感受相协调,与学生逐步加深史料探究并获得历史发现的过程相得益彰。实践表明,坐而论道般的历史灌输无法引起学生兴趣,更无从让学生引发历史深思和情感共鸣。所以,为了避免历史教学的僵化和浮于表面,教师不妨用丰富的史料创设历史情境,引导学生带着问题从史料探析中获取信息、获得发现。

“四史”教育与历史学科育人两者融合的基础和关键在于利用好红色资源,发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的相关史料,引导学生走入历史情境,深入史料探究。“四史”相关的内容在高中历史课程学习中分布比较零散,时间跨度大,跳跃性强,广大教师需要突破教科书的局限,强化专题意识,加强纵横联系,搜集和开发红色历史资源,设计党史、国史的主题教学。例如,在学习“抗美援朝”专题内容时,可以向学生呈现1950年10月8日党中央毛主席给部队发出的向朝鲜出动的电报。

材料1:为了援助朝鲜人民……反对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们的进攻,借以保卫朝鲜人民、中国人民及东方各国人民的利益……中国人民志愿军,迅即向朝鲜境内出动,协同朝鲜同志向侵略者作战并争取光荣的胜利。

——摘编自《组成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命令》(1950年10月8日)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抗美援朝战争打响之际,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局势是怎样的,感受当时的严峻形势,帮助学生进行历史知识扩展,以深化对抗美援朝战争的认识。

从国际视角来说,为了让学生了解抗美援朝战争的复杂国际背景,教师可以摘选时任中国政府派往联合国大会代表伍修权和朝鲜停战谈判中中方代表解方的回忆文章,让学生跟随着这两位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官的步伐,走入震撼人心的国际外交场景,从宏观视野和外交立场审视这场一边打一边谈的重要战争。

材料2:美国侵略朝鲜和占领台湾这两个严重事件侵犯了我国的主权,直接关系到新中国的安全,也引起了国际上的严重关注。那时以苏联为首的“和平民主阵营”为了抵制美国势力侵入东方各国,对我国表示全力支持;印度等友好邻邦对我国的处境也十分关注和同情,力图缓冲和调停这一紧张局势。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则竭力为其侵略行径辩护,企图扩大侵略成果,这样官司就打到了联合国论坛上。

——伍修权《官司打到联合国》,摘自《红色记忆》第八卷,第1296页

教師结合上述材料让学生感悟到,伍大使虽然在联合国安理会用强硬的态度公开指责美国对朝鲜的侵略行径,但是中朝军队在战场上打得好,中国大使在联合国的话语态度才能硬得起来。1951年6月,中国人民志愿军与朝鲜人民军已经将美国侵略者赶到了三八线,双方试图进行停战谈判,但是朝鲜战争一边打一边谈的状态持续了两年零七个月。接着教师继续使用大屏幕呈现朝鲜停战谈判中,中国首席代表解方的历史观察。

材料3:争取早日结束朝鲜战争于朝中两国人民是有利的。有礼有节有利,但和谈并不一定是顺利的,可能遇到很多困难甚至曲折过程,可能还需要严重的军事斗争,再有两三次较大的军事胜利,才能使敌人知难而退。

——解方《开城停战谈判》,摘自《红色记忆》第八卷,第1342页

历史教育旨在培养担当国家建设和民族复兴重任的社会主义公民,对学生来说,抗美援朝战争的主题教学是一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学生通过上述史料明白了“战场”与“会场”是相互配合的,中朝军队在准备持久战的基础上争取达成和谈,以争取对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的利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是充满艰辛坎坷的,但面对列强的侵略和威胁,中国人民用高度的勇敢、热情、坚毅克服了这些困难。

二、史实烘托,强化认同,增强育人的引导性

“四史”教育与历史教育学科育人两者融合的切入点是提升学生的情感认同,从情感角度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从历史中汲取前行的动力。在学科育人理念的指导下,历史教师需要在教学方式和角色定位上进行更新和调整,避免照本宣科和夸夸其谈。换言之,师生应建构学习共同体,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下共同走进历史情景,感受历史当中令人深思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观点,了解那些革命者、英雄劳模、先进典范的人生故事,用史实烘托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在理性认知的基础上树立科学的历史观和崇高的价值观。

例如,根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相关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七单元“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中的“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教学重点之一。那么,教师可以搜集《共产党史口述实录》《上海党史资料汇编》《太行山党史资料汇编》等一手史料,并结合电影、油画、回忆录等多种多样的历史素材,进行党史党建的史料延展,强化学生的历史认同。

纪录片、历史电影等影视化素材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迅速走入历史场景。如建党100周年主题电影《1921》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解剖了时代的“横截面”,影片围绕“中共一大”的会场布置和人员安排,重点从李达、李达妻子王会悟等人的角度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曲折过程。

首先在导入环节,教师不妨展现《1921》中的电影片段,引导学生借助震撼人心的影视素材迅速走入峥嵘岁月,从李达夫妻的历史视角回顾共产党初期的历程。20年代的上海局势动荡,为了防范列强的严密监视和军阀的暗中破坏,会议筹备和进展颇为波折。最初,会议在位于上海法租界的李汉俊住处举行,30日晚当代表们正在开会时一名男子突然闯入,环视一周后随即借口离去,为了保密会议中止。之后,会议转移到王会悟的家乡嘉兴,在一艘游船上举行。在呈现电影片段之前,教师可以设置相关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搜集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带着问题进行相关思考:“1921年夏天,一群平均年龄不到28岁的年轻人艰难地突破国际国内反动势力的打压、封锁和监控,在上海汇合召开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会议。同学们,请你们一边观看影片一边思考,这13个人里都有谁?他们为什么来到上海开会?在上海召开的这次会议有什么内容?这批人身上你看到了共产党人的哪些闪光点?”

师生共同赏析影片,在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基本史实的同时,感受到共产党人不屈不挠的顽强意志和敢為天下先的英雄气魄。观影结束后,一位学生说:“这些人的名字我虽然叫不全,但是我知道他们是马克思主义最早在中国的传播者和接受者,是革命的火种。”另一位学生说:“没有这批人到上海碰头就没有中共一大,没有这次会议就没有共产党的成立,而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从中不难看出,学生对中共一大基本史实有了初步的把握。随着影片推进,镜头出现了一些中学生比较喜欢的影视明星,孩子们学习劲头高涨,自然而然地对中共一大结束后这批人的后续处境产生了好奇。这时,教师可呈现李达晚年回忆录中的文字史料,让学生明白当时处境的险恶和后来形势的严峻。

材料4:一九二二年一月下旬,法租界巡捕房到老渔阳里二号把陈独秀捕去了……我们曾电请广州的孙中山设法营救,后来孙中山打了电报给上海法租界的领事,将陈独秀释放了。

——李达《回忆党的早期活动》

学生从上述史料中可以得知,中共一大召开后不久,上海的党组织就遭到法国巡捕房搜捕和破坏。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陈独秀等中共早期人物大都为此进过牢房。通过上述环节的铺垫,教师趁热打铁让学生思考:“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应运而生的?”

材料5: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当然不是偶然的,它是俄国十月革命后中国工人运动的革命产儿。它产生的时期,在国际上,有资本制度崩溃过程中的世界革命;在国内,有资本主义工业相当发展中的原始自发的罢工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确已开始趋向于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级,中国共产党就在这个阶级的基础上生长起来。中国共产党一成立,便能表现它在工人运动中伟大的作用。

——邓中夏《回忆共产主义小组成立前后》

通过大屏幕所呈现的邓中夏对中共一大的评论,学生能够联系世情、国情,认识到在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走向结合,共产党代表工人阶级利益,中国人民相信和选择了共产党。学生在本专题的历史学习中,强化了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的认同,坚定了政治信念。可见,中学历史课堂是党史教育重要渠道,在“四史”史实讲解和史料辨析中,历史教育需要润物无声地强化学生的情感认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取向,并在历史文化涵养和情感浸润中,以学生喜爱的方式对他们进行价值引领和道德引导。

三、史论结合,以史铸魂,增强育人的长效性

历史是一门有着深刻思想性的人文学科,学生在历史教育中不仅仅是得到知识延展和情感浸润,也应该在历史探究中获得人生启迪和价值升华,从而领悟历史智慧、启迪人生,树立远大的人生理想,落实历史学科育人的长远目标。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读史、鉴史、悟史、明史是一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四史”教育应以史铸魂,提升学生的历史责任感、使命感和信念感。但“四史”教育不能浮于表面,而应深入学生的思想内核,内化为行动指南和人生信念。历史学科叙事性和思辨性强,这也决定了学生需要善于在史料探究和历史思辨的基础上针对某些问题,运用高阶历史思维自主地进行历史思考、历史理解和历史阐释。学生需要在史论结合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并进行价值判断,从而使深刻的历史智慧和高尚的道德体验内化为自身精神内核和理想信念。

例如,在学习《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一课时,教师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新中国取得的历史成就,展现中国人民在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科技等领域的变化。通过引入共和国功勋奖章获得者、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两个“梦”,对学生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树立自尊自信。

小时候的袁隆平,希望以后的水稻像树一样高大,这样就可以结出更多的稻谷让中国百姓不愁吃;长大后的袁隆平,梦想就是让杂交水稻覆盖全球,解决全世界人的粮食问题。

历史学习是一个从未知向了解、理解、见解步步深入发展的认同、认知与认识的历程,也是师生共同成长的情感历程和生命历程。将“四史”教育渗透历史课堂是塑造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历史观的重要途径,也是历史学科育人功能的重要体现。总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教师需要关注学生在精神和信念层面的提升,引导学生自觉完善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编.上海党史资料汇编:第1编 建党和大革命时期[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8.

[2]刘朋主编.中共党史口述实录:第1卷[M].北京:中国古籍出版社,2010.

猜你喜欢
爱国教育学科育人红色资源
关于协同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学科育人的思考
魅力中国(2017年24期)2017-09-15 20:34:39
以审美的方式教学历史
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青年时代(2016年28期)2016-12-08 15:17:23
思想政治教育中红色资源的有效应用
青年时代(2016年20期)2016-12-08 13:50:45
大学军事教育中的理性爱国教育
智富时代(2016年12期)2016-12-01 17:15:31
面古怀今 展望未来
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 19:18:39
近代上海的“红色资源”为何丰富
人民周刊(2016年19期)2016-11-10 17:52:45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文教资料(2016年20期)2016-11-07 11:55:55
小学数学学科育人探微
今日教育(2016年6期)2016-07-18 16:00:10
论小学语文结构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