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萨都剌与杜甫诗歌渊源

2023-12-29 09:51陈盟盟
新楚文化 2023年27期
关键词:诗歌创作杜甫

【摘要】萨都剌是元代著名蒙古族汉文创作诗人,诗歌内容主要以描写自然景物为主,他的诗中还有一些咏史、吊古、题画题图之作。萨都剌的诗歌气势雄浑,情景交融,作品中反映的思想,与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诗歌作品思想有很多的共通点。那么,处在截然不同时代的两位诗人在诗歌创作上有什么样的联系与渊源是本文讨论要点。通过对萨都剌诗歌的进一步剖析,更深入了解元代蒙古族诗人诗歌创作风貌,揭示萨都剌对元代诗歌影响和在蒙古族汉文创作发展中的价值。

【关键词】萨都剌;杜甫;诗歌创作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7-0023-04

一、萨都剌生平

萨都剌(12843-1348年),字天锡,号直斋。生活在元代中后期,是元代杰出的蒙古族汉文创作诗人、画家、书法家。因生于山西雁门,被后人称为“雁门才子”。对于萨都剌的族属,学界一直存在分歧,主要集中在是蒙古族还是回族问题上。根据史料记载和萨都剌后人所述,可以肯定萨都剌是蒙古族人。在云峰《蒙古族汉文化交流侧面观》、白·特木尔巴根《古代蒙古族作家汉文考》等著作中对萨都剌族属问题进行了详细论述。萨都剌有诗歌七百余首[1],现有《萨天锡诗集》和《雁门集》两部诗集传世。

元代是多元文化融合统一时代,从蒙古立国到建元入驻中原,蒙古族民族历史地位发生了巨大改变。北方游牧文化系统的蒙古族迁入中原地区,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习俗、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与中原文化进行碰撞、交流和融合。元世祖忽必烈本身就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和提倡的一位帝王,一个朝代的统治者率先开始对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加以重视,会使得臣民们跟随效仿。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族人民逐渐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吸收、借鉴、融合。在元代多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涌现出不少蒙古族汉文创作的诗人,包括帝王元世祖忽必烈、出身贵胄世家的伯颜丞相、科第出身的作家萨都剌等,均对蒙古族汉文创作发展有着很深的影响。蒙古族是多民族的融合体,元代时定都中原,之后从北方和西方迁入更多的蒙古族人,在中原大地落地生根。这样多民族融合的客观历史条件,给蒙古族人民学习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提供了有利条件。

萨都剌自幼熟读经书,在中原地区长大,长期受中国传统文化和儒家思想的熏陶,自然有着积极入仕的精神,儒家“济世”“救民”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他。“衮衮诸公立要津,一波才动总精神。满江风浪晚来急,谁似中流砥柱人。”从萨都剌的诗句中能感受到他积极入仕、一展报国之志。虽然萨都剌自幼家境十分贫苦,但是他从小努力学习、熟读经书,博学广识,在泰定四年(1327年)入仕及第。及第时他已是中年,一生官品不高,历任京口录事司达鲁花赤、南御史台椽、燕南宪司照磨、闽海肃正廉访司经历等职[2]。萨都剌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历任官职的体验,让他拥有了丰富的经历,所作诗歌作品内容丰富、风格多样。当时的社会家庭环境、本民族的文化传承,让萨都剌养成了淳朴、直率的性格。在个人品性和儒家思想的碰撞之下,萨都剌形成了具有元代时代特性的诗歌创作风格。

萨都剌绝句《上京即事》: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此七言绝句是萨都剌《上京即事》其三,他用白描的写作手法描绘出草原上夕阳西下的景色。用远景向近景渐进的表现方法展现不同距离的景色,通过人体视觉、嗅觉、触觉的感觉器官描写,让景物显得更加清晰,景物具体、生动地展现在面前。其诗歌创作风格表现出自然、清丽又有着蒙古族本民族的特点。他直抒胸臆、描绘出草原上夕阳西下时的景色,将草原上发生的画面栩栩如生地展现在眼前,使读到此诗句的人能直接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画面。这种诗歌创作风格,很显然是受到元代初期中期时的诗歌创作影响,并且蕴含着蒙古族人特有的性情,显得质朴、纯真、直白。

二、薩都剌与杜甫诗歌联系

萨都剌生活在元代中后期,蒙古族人民已经在中原定居生活数十年。各民族文化交融、融合的环境,让蒙古族人民加速对中原古代传统文化的接受。在中国历史上处于主导地位而且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儒家思想,对蒙古族人民的影响最深。元代中后期时,蒙古族人民已经在中原生活了几十年,经过几代人的更迭与发展,蒙古族人汉文创作已经比元代初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汉文创作的水平已与当时汉族文人的创作水平相当。在当时,与萨都剌同时及第的虞集对萨都剌诗歌评价颇高。虞集评价萨都剌诗歌:“进士萨天锡最长于情,流丽清婉,作者皆爱之。”干文传也评价其诗:“其豪放若天风海涛;鱼龙出没;险劲如泰华云开,苍翠孤耸;其刚健清丽;则如淮阴出师,百战不折,二洛神凌波,春花霁月之?婵也。”通过这两则评价可知,萨都剌当时诗歌创作颇受同僚赞赏,其诗既有清丽之气,又有雄浑之风。自幼熟读经书,学识渊博的萨都剌流传至今的诗歌作品达八百余首,可以被称为元代最多产的诗人。萨都剌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为蒙汉文化的交流做出杰出贡献,享有“元一代诗人之冠”的美称[3]。萨都剌诗歌创作数量多,诗歌内容方面描写自然景物的诗歌较多,还有一部分诗歌是反映当时社会政治、民生疾苦、对统治者的讽判等内容,这些诗歌作品对后世蒙古族汉文创作方面产生了很大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位诗人的诗被称为“诗史”,他就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杜甫生活在唐朝中后期,目睹了唐朝由盛转衰,由于战乱引起的民生疾苦。臣民流离失所,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在当时忧患百出的时代,他的诗歌中蕴含了很多关于人民疾苦的内容。杜甫创作诗风的转变,通过其诗歌创作内容可以了解到其诗风转变的原因。在中国诗歌历史上,创作的诗歌作品能被称之为“诗史”的诗人,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多见。唐代杜甫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元代萨都剌的诗作也被称作“诗史”,“诗史”作为萨都剌与杜甫之间联系由此可以进行初步探析。

“诗史”可以指反映一个时代诗歌发展的历史,也可以指一个时代具有历史意义的诗歌。当然我们文中讨论的是后者,即极具有时代历史意义的诗歌。通过杜诗与萨诗,我们能窥见唐晚期和元中后期的社会面貌、政治时局、当时发生的重要历史事件以及黎民百姓的真实情况。当然,我们并不能用文学作品去判断历史的真伪,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文学作品从侧面了解当时的社会状态、政治时局以及历史发展的真实情况。“诗史”将萨都剌与杜甫两个生活在完全不同时代的人联系在一起,但这只是联系两位诗人的一个线索,要真正谈到萨都剌与杜甫诗歌渊源,还是需要从两人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诗歌创作内容、诗歌创作题材方面探析两位诗人之间是否存在共通点。

萨都剌生活在元代中后期,即元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而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唐晚期,两人所处时代背景相似,均处在社会动荡,战乱四起,朝廷政治时局不稳定的时期。他们用诗人最敏感的嗅觉、最敏锐的眼睛观察到所处王朝的衰败与没落。无论是唐朝也好,元朝也罢,朝廷由盛转向衰败必然会导致社会动荡,这种社会环境会对诗人创作思想予以巨大冲击。萨都剌和杜甫作为所处时代中最敏锐的观察者,他们用自己的诗歌创作体现了王朝的衰败、时局的混乱、百姓遭受的天灾人祸。他们的作品都采用现实主义手法,真实、朴实、真真切切地记录了所处年代的实际情况。他们的诗歌创作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广度,也反映了社会生活的深度,从他们的诗歌作品中可以看到时代的变化、内心的变化,他们用自己创作的诗歌映射出时代变迁、百姓疾苦、统治阶级的权力斗争和内心的挣扎。

三、萨都剌与杜甫诗歌

诗人通过诗歌创作表达出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萨都剌与杜甫通过自己诗歌创作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相对朝廷史官记录,诗歌创作是更加自由的。有些历史事件、史实是史官不能描述也不敢描述记录的。杜甫与萨都剌流传至今的诗作颇多,根据两人作品,能窥见当时史官无法记录的史实。杜诗与萨诗之所以能称之为“诗史”,是因为两位诗人的诗中都蕴含着不少当时时政、历史事件、社会现实等史料未能记载的内容。萨诗与杜诗在这一方面弥补了部分未能记录的史实,从侧面真实反映出时代风貌,这就是“诗史”存在的价值。

萨都剌创作的《过居庸关》:

居庸关,山苍苍,关南暑多关北凉。

天门晓开虎豹卧,石鼓昼击云雷张。

关门铸铁半空倚,古来几多壮士死。

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阴风泣山鬼。

道旁老翁八十余,短衣白发扶犁锄。

路人立马问前事,犹能历历言丘墟。

夜来芟豆得戈铁,雨蚀风吹半棱折。

铁腥惟带土花青,犹是将军战时血。

前年又复铁作门,貔貅万灶如云屯。

生者有功挂玉印,死者谁复招孤魂。

居庸关,何峥嵘。

上天胡不呼六丁,驱之海外消甲兵。

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

这是一首七言诗,诗中描写致和元年“两都之战”的惨烈。居庸关是兵家必争的要塞,也是南北都的重要战场。虽然萨都剌在写这首诗的时候战争已经平息,但联想到古往今来发生在居庸关的战争,有感而发所作之作。此诗通过描写景物、抒发情感、叙述等表达方式描写了居庸关的险峻、战争的残酷和由战争带给百姓带来的疾苦。在诗中,萨都剌抒发了对皇权争斗的批判,表现出期盼和平,向往安宁生活的深切愿望。

读到诗中“草根白骨弃不收,冷雨阴风泣山鬼”“路人立马问前事,犹能历历言丘墟”这两句时,不由得联想到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所描写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荣枯咫尺异,惆怅难再述”。萨都剌与杜甫虽然处在完全不同的两个时代,但是其感触,表达的思想情感是那么相似。萨都剌的《过居庸关》是他途经居庸关之后有感而发。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在唐天宝十四年杜甫赴奉先县,看望寄居在那里的妻子时路上见闻和见到妻儿场景后有感而作。《过居庸关》与《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这两首诗均是诗人触景而作,均采用了写实、抒情、叙事的方式描绘出当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两首诗,真实形象地揭示出社会现实,反映了人民的疾苦,揭露了执政者的荒淫腐败,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社會现实的痛恨和悲愤、关心国家危亡的情感。他们用自己敏锐的眼光,抒写出对统治者的讽判和对现实的不满心情。

萨都剌的“男耕女织天下平,千古万古无战争”,是《过居庸关》这首诗最后的大声疾呼。杜甫的“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是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最后的慨叹。两位诗人在诗作的最后一句表现出对天下百姓疾苦的关心和感叹。他们的内心深处是极度反对战争的,他们深知所有的战争、斗争的最终受害者终究是黎民百姓。民间疾苦和百姓安乐是中国古代传统儒家学派最关注重视的问题,两位诗人深受古代儒家思想的影响,在这两首诗鲜明地体现出诗人对百姓的“仁爱之心”,这正是中国古代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核心。

四、萨都剌诗歌特点

蒙古族汉文创作最早可以追溯到至元代初期。在元世祖忽必烈、伯颜丞相以及科第出身的代表们的带领下,蒙古族人民开启了蒙古族汉文创作。萨都剌作为元代诗歌作品最多的蒙古族汉文创作诗人,从诗歌创作内容和思想中能窥见其诗歌创作的风格特点以及当时蒙古族汉文创作水平。

萨都剌一生的生活经历比较丰富,游历过祖国的名山大川,所以其诗歌创作的内容较为丰富。其作品中描写自然景物、山水风光的诗作颇多,且颇具民族特色。其中也不乏描写民生疾苦、反映社会现实的作品。元代初期,蒙古族汉文创作作品不是很成熟,到了元代中后期,蒙古族汉文创作作品逐渐增多,受中原文化的熏陶与交融,蒙古族汉文诗歌创作逐渐得到了发展。在当时诗歌创作主要以写实为主,以抒情、叙述手法进行创作。当时诗歌创作手法主要跟蒙古自身民族气节、洒脱的性格和传统文化有关。萨都剌诗歌创作中主要以山水风光、自然景物的诗歌为主。他的诗歌创作内容与特点与汉族文人有一些差别,诗歌中表现出粗犷、豪迈、雄浑、豪放的特点。这也许就是游牧民族骨子里带的民族气质和特点。

萨都剌的诗歌语言、民族文化、民族气质上有很浓的民族特点,在《上京即事五首》中有不俗的体现。

《上京即事五首》:

其一

大野连山沙作堆,白沙平处见楼台。

行人禁地避芳草,尽向曲阑斜路来。

其二

祭天马酒洒平野,沙际风来草亦香。

白马如云向西北,紫驼银瓮赐诸王。

其三

牛羊散漫落日下,野草生香乳酪甜。

卷地朔风沙似雪,家家行帐下毡帘。

其四

紫塞风高弓力强,王孙走马猎沙场。

呼鹰腰箭归来晚,马上倒悬双白狼。

其五

五更寒袭紫毛衫,睡起东窗酒尚酣。

门外日高晴不得,满城湿露似江南。

萨都剌沿用中国古代七言绝句形式创作了这组诗,第一首由远到近的描写上都外景,第二首描写祭祀后的场景,第三首描写暮色草原气候多变的情景,第四首描写狩猎捕获的热闹景象,第五首描写上都清晨美景。全诗通过“沙、草、祭天、牛羊、乳酪、毡帘、弓、马、箭、毛衫”等颇具民族特色的词来描写蒙古草原瑰丽景色、民俗风情,通过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使得描寫更加具体,将诗情融于景,以景抒情,表现出诗中景色的雄健壮美,体现出诗人的文笔清丽之风。

从萨都剌诗歌创作特点来看,萨诗有较强的民族特色,通过对实物的生动描写,将实景衬托出来,映入眼帘,将思想融入诗中,使情景交融,是能表现出意义的“诗画”作品。其诗有“五言”和“七言”,多以“七言”句为主。通过视觉、听觉、嗅觉等“感官”让读者有身临其境、切身体会的深切感受。萨都剌流传至今的诗歌种类颇多,其中包括怀古诗、山水诗、词、乐府诗、离别诗、诗画诗等,从诗歌的种类上来说不亚于同时代的汉族诗人。

萨都剌的诗充分继承了蒙古族自身的民族气质、民族特色、民族风貌,同时也汲取了中原传统文化的精华。萨诗与杜诗都被称为“诗史”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他们的诗歌作品对本民族诗歌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和历史价值。萨诗继承和发扬了民族诗歌特点,并拥有自己的诗歌创作特点。萨都剌的诗歌,对于了解元朝社会、促进多民族文化交融、记录历史发展等具有重要价值。随着对萨都剌诗歌研究的深入,可进一步挖掘萨诗对元代诗歌的影响、萨诗在元代有着怎样的诗坛地位以及元代蒙古族汉文创作有着怎样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白·特木尔巴根.古代蒙古作家汉文创作考[M].呼和浩特: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2:97.

[2]赵相壁.历代蒙古族著作家略[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0:23.

[3]云峰.蒙汉文化交流侧面观[M].河北: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38.

[4]荣苏赫,赵永铣,梁一儒,等.蒙古族文学史:第2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

[5]铁柱.新编蒙古族简史(四卷)[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

[6]康梅兰.时代背景下杜甫诗歌的风格特色分析[J].青年文学家,2021(11):80-81.

[7]查洪德.元代中后期诗风转变中的萨都剌[J].民族文学研究,2022,40(02):5-19.

作者简介:

陈盟盟,内蒙古大学蒙古学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猜你喜欢
诗歌创作杜甫
绝 句
杜甫的一生
杜甫改诗
杜甫与五柳鱼
戴望舒诗歌创作的独特性略析
苏轼诗歌创作对陶渊明理念的渗透
偏爱这不息的变幻
浅论龚自珍诗歌中的爱国主义
卞之琳和穆旦受T.S.艾略特影响的比较分析
杜甫的维稳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