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语言学视角下新词语“××人”的 流行与传播

2023-12-29 19:58李金静吴乐雅
新楚文化 2023年27期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流行传播

李金静 吴乐雅

【摘要】语言多样性是语言生态的一部分,既包括语言种类的多样性,也包括语言内部各要素的多样性。新词语的形成是语言内部要素多样性的体现,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结合流行语“打工人”,主要从语言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分析“××人”结构流行与传播的原因,以探求“××人”所蕴含的社会生态状况。

【关键词】生态语言学;新词语;××人;流行;传播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7-0082-03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生态语言学视域下新词语的产生、规范与预测研究”(项目编号:2020SJA2303)的阶段性成果。

生态语言学研究源于对语言的生态化分析,即运用生态学的原理、方法,研究语言本体,阐释语言与环境之间的关系[1]。一般认为,美国语言学家豪根是生态语言学的创始人。他最初使用的是“语言生态”这一术语,他强调环境在语言中的重要性,认为语言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产生并只能在一定的语境中被理解。因此,语言生态学重在研究对任何给定语言与其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在此之前,19世纪德国语言学家洪堡特重在研究语言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认为环境不仅影响语言,而且语言也影响环境;韩礼德分析语言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重在探究语言和语言学研究在环境加剧或改善方面所起的作用。

因此,语言是一个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对任一语言现象的研究都离不开对其生存环境的探讨。汉语新词语是语言生态系统通过对内在构成要素的选择而产生的,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新词语能够反映出当下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存状态以及文化倾向,是社会生态在语言中的体现。对“××人”流行与传播的分析,能够反映社会生态状况和大众文化。

一、“××人”结构流行的来源

“××人”的流行最初源于“打工人”,而“打工人”一词出自网络,最初“打工人”只是用来指代打工人的身份,在广泛传播后又创作出“加油,打工人”“早安,打工人”等语句表达自己的心情。接着,该词被广泛运用于各个领域,其内涵与外延也不断扩大。随着“打工人”使用环境的不断丰富,又逐渐衍生出“干饭人”“工具人”“尾款人”“定金人”等网络流行语。近几年,“××人”持续流行。继“打工人”入选《咬文嚼字》2020年度十大流行语之后,汉语盘点2022年度十大新词语中又出现了“数字人”。本文将以生态语言学理论为基础,来分析“××人”结构流行的原因,并对此结构的发展进行预测。

二、“××人”产生流行的因素

(一)“××人”结构的产生

“人”作为自由语素,具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因此在基本词汇中有大量的以“人”为词尾的词语,如男人、女人、好人、坏人、中国人、中年人等。这类词从结构上看,属于偏正结构;从音节上看,有双音节和多音节;从语义范围看,一般表示人所具备的属性特征、国籍、地域、民族、身份、年龄等方面,表义明确,对人群的划分有固定的标准。

本文所分析的“××人”亦属于名词性偏正结构,大部分是三音节词,个别属于三音节以上的词,指代具有某一特征的群体,如表示某一特定职业的“话剧人”,表示某一特定地域的“北大人”,具有某种心理状态的“抑郁人”,跟某一动作有关的“打工人”。“××人”结构的重心由“人”转向了“××”,语义更有聚合性,群体特征更加突出。通过检索BCC语料库发现,以“人”为关键词搜索,前500条中有16条出现了“××人”,其中9条是属于2000年以前的。

(1)“算细人”是善于从小事情中悟出大道理的人。(人民日报,1960-9-16)

(2)韓阿不都就是一个“赶羊人”。(人民日报,1962-2-27)

(3)“根本问题是在作者可是一个‘革命人”。(人民日报,1976-3-6)

(4)三个“公家人”当中要有两个军事人员……(人民日报,1979-6-9)

(5)“立法人”“执法人”都是本乡本土的群众。(人民日报,1982-2-11)

(6)“共青人”说,没有这些扎扎实实的工作……(人民日报,1983-12-20)

(7)中国“话剧人”一定能够开拓出“不可替代”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话剧之路。(人民日报,1998-1-17)

(8)“绿谷人”决定免费为殷玉杰提供药品……(人民日报,1998-7-1)

(9)实现了水文人“顶得住、测得到、报得出、报得准”的铮铮誓言。(人民日报,1998-9-10)

其中,“算细人、赶羊人、立法人、执法人”指代跟某一动作相关的群体;“革命人、公家人、共青人”具有某一特征;“绿谷人”指绿谷集团的人,表示特定的地域;“话剧人、水文人”指代特定的职业。可见,在“打工人”出现之前,已经出现了“××人”这样结构的词语。只是由于网络不发达、人们关注度不高等,并没有流行起来。这类表达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在句中基本用双引号强调,说明“××人”只有在特定语境下才会出现并使用。

(二)“××人”流行的因素

任何语言系统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存在的自然、社会、文化环境关系密切,而自然、社会和文化和语言的多样性构成了复杂、多元的生态环境。新词语的产生与其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有很大的关系。21世纪以来,语言的发展尤其是词汇的发展变化引起越来越多的人关注,伴随着网络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心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打工人”为契机,“××人”突然爆红网络,并渗透在生活中各个领域,原因是多方面的。

1.语言内部因素

(1)内部规则的制约

新词语的产生往往受到语言系统内部规律的制约。语言环境包括内生态环境系统和外生态环境系统。内生态环境系统指任何特定的语言单位与其他单位的关系,外生态环境系统包含自然系统、社会系统、文化系统以及人群系统[2]。“××人”要满足特定的语言内部条件,就要受到其他语言要素的制约。“打工人”选择了现代汉语中已存在的词语“打工”和“人”,以现代汉语中固有的结构——定中式构成新词语,同时,语言内部的材料和规则为其产生提供了条件,结合既有语言材料和固有结构组成定中式结构,进一步促使“××人”的流行,如工具人、减肥人等,“工具”“减肥”属于已有词语,跟“人”组合,构成新的词语。其中“××”部分的构成,可以是名词、形容词,也可以是偏正结构、动宾结构。

(2)语义内涵明确

“××人”结构语义内涵明确,具有高度概括性。“××人”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出相应人群的主要特征,快速地表述不同群体。打工人指所有从事体力劳动或者技术劳动的人,区别于“打工仔、农民工”等具有色彩意义的词语,不同年龄、采取不同劳动形式的人都可以归为“打工人”的范畴,而在具体语境中,既可以指称自己,表示一种自嘲调侃,如“没有困难的工作,只有勇敢的打工人”;也可以指称他人,表示个体或群体的某种社会现状,如“48岁打工人老廖成网红”。“打工人”一词的内涵与当下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除了调侃和自嘲之外,还彰显出他们努力生活的积极态度,引起无数“打工人”强烈的共鸣。

“打工人”语义内涵明确,为“××人”的流行提供了语义基础,“打工人”的流行又促进大量概括具有某一群体特征的“××人”结构的流行。因此,大部分“××人”结构语义明确,指代的人群特征鲜明,让人容易理解。

(10)从明天开始,做个快乐的早八人。

(11)给自己做了晚餐,开始看黑寡妇电影,本漫威人的漫威魂又燃起来了!

(12)致敬高温下坚守一线的石油人。

“早八人”指早上八点上课或上班的群体,是自称;“漫威人”指喜欢漫威漫画公司系列电影的人,也是自称;“石油人”指从事石油及相关行业的人。

2.语言外部因素

(1)社会发展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一功能决定了语言的发展状态。在语言三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最敏感的部分,与社会联系最为密切,能第一时间反映社会的发展变化。同时,社会的发展也会推动词汇的变化,是新词语产生的重要基础。

进入21世纪,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变,产生了许多新事物、新观念。这种变化打破了原有词汇与社会结构之间的相对平衡,引发了词汇与社会结构的矛盾,促使新词语大量产生。语言和社会之间的矛盾,主要是“名”和“实”之间的矛盾,包括四种情况:有名无实、有实无名、名实不符、名实不合。当语言符号和所指称的事物相符合的时候,词语不变,就是名实相符,大量基本词汇属于这种情况;有名无实,指某些词语指称的对象已经消失,而词语依然存在;有实无名,指存在这种现象,或者出现了新事物、新概念、新现象,而没有相应的名称来指称它们,大量的新词语就是这样产生的。

“××人”的产生属于有实无名的情况。从生物学上,人可归为人科、人属、人种,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在于其具有社会属性,所处的社会地位不同、阶层不同,体现出人与人之间的不同,这种现象一直存在,却没有相应的词语区分不同身份、不同特征、不同爱好的人。虽然有“打工人”“农民工”等词语表示在城市劳动的工作人员,而“打工人”更侧重指通过自己的劳动自力更生的人,包含了具有共同处境的群体。如果表达参加公务员考试的身份,可能会用一句话“我考公务员”,但在“打工人”之后出现的更简洁的表达“考公人”,既概括了考公务员这一共同特征,也表达出为了共同目标——考公务员而奋斗的心声。“数字人”代表了计算机模拟的,具有人的形态的虚拟人,是一个全新的概念。“××人”结构的快速流行,跟当下多元文化的发展、网络技术的提高、网络信息的快速传播关系密切。

(2)语言使用者心理

求新求异心理。大部分人喜欢新鲜的事物,同样也喜欢新奇的表达。新词语的产生和流行与那些求新求异的大众分不开。他们认为运用新词语就是有个性,一旦出现新鲜、奇特的语言形式就大胆在网络或日常生活中使用。长期使用基本词汇或固有词语,会让使人产生“审美疲劳”。面对网络中海量的信息和复杂的社会现象,他们千方百计地创造一些新奇的、陌生的言语形式,以满足好奇心理。“打工人”一经出现,首先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引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在网络平台开始大量转发,而且他们不满足既有的表达方式,在疯狂购物过程中创造出“定金人”“尾款人”“凑单人”等“××人”类词语。“××人”的流行反映出大众求新求异的心理。

相似类推的心理。从认知角度看,隐喻能够让人们根据已知事物认识另一事物,而且两个事物之间具有某些共同的属性。人们在言语活动中,针对一些言语现象总结一定的语言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类推产生新词语。通过类推方式创造出的新词语往往含有相同的成分[3]。通过隐喻的方式类推产生的新词语,在词义上也是有关联的。“××人”在语义方面一般表示具有某一特征的群体,在结构上属于定中结构,“××人”的流行是人们相似类推心理的体现。

三、“××人”的传播

新词语的流行与传播受网络环境的影响。首先,新媒体环境下,新词语的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除了媒体组织,个人也参与其中。新词语的传播者也是接受者,受众也可以作为同一循环传播活动的发起者。如此循环往复,加快了新词语的传播。“××人”流行于网络,正是因为大众具有传播者和受众双重身份,而且他们也是“打工人”的一员,更能引起情感的共鸣。

其次,传播范围广泛。新词语不仅仅在网络平台上传播,更是渗入到现实生活中,各种自媒体、纸媒、电视媒体及普通大众也会使用。社会环境与网络环境的融合加快了新词语的传播速度。“打工人”源于短视频,短期内在自媒体平台流行,进行裂变式传播。同时,“××人”结构跟大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也快速流行于网络环境之外。

最后,传播途径多种多样。受自媒体发展的影响,新词语的传播途径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可以借助各种自媒体平台渠道,加快新词语的流行与传播。

四、结语

“××人”结构反映了当下社会的生态状况,比如“打工人”就是一种在激烈竞争和沉重负担下对生活无奈的表达。“××人”的流行与传播是网络新词语的典型代表,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人”的產生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反映了当下部分群体的生活状态及心态,而“××人”的流行与传播,是语言内部生态环境系统和外部生态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是社会生态环境的产物,是社会发展的结果。不过在文化传播的同时,更要注意分辨,对于语义不明确的“××人”要舍弃,以适应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常友,刘承宇.语言生态化研究及生态语言学的两个转向[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03):114.

[2]李国正.生态汉语学[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1991:48.

[3]李金静.“尬×”式词语的三个平面及其产生发展的原因[J].文教资料,2020(04):11.

[4]张先亮,李妙文.从语言生态看新词语的产生和流行——以“颜值”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6(07):124-130.

[5]赵奎英.生态语言学的产生、发源、发展与趋势[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05):41-50.

[6]伏潇涵.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网络流行语的历时研究——以2009-2018年度十大流行语为例[J].文教资料,2020(12):4-6.

[7]陈稳.“×人”结构新词初探——以流行语“打工人”为例[J].汉字文化,2021(23):29-31.

[8]孟凯.新词语的语义压制类型及其交叠与类推——兼论新词语造词机制研究的拓展[J].语言文字应用,2022(03):124-132.

[9]刘超然.“打工人”称谓使用与认同研究[J].新楚文化,2023(08):89-92.

作者简介:

李金静(1981-),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传媒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语言学、汉语国际教育。

吴乐雅(1980-),女,汉族,江苏南京人,南京传媒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语言学、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生态语言学流行传播
生态语言学视野下的网络流行语污染分析及治理举措
“流行”的历史衍变
近现代西方音乐在我国流行的因素
网络语言对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
关于生态语言学下高校英美文学教学开展思考
浅谈中学生追求流行音乐的思想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当代传播视野下的昆曲现象
生态学视角下的英语习语研究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