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同义对立构式的话语实现

2023-12-29 19:58刘晓云彭馨锐
新楚文化 2023年27期
关键词:话语分析构式

刘晓云 彭馨锐

【摘要】现代汉语中某些具有对立关系的语法结构在特定语境下语义相同,例如:形容词性的结构“了得”和 “了不得”,动词性的结构“有病”和“没病”;“气死他”和“气不死他”;“完胜”和“完败”,副词性的结构“好容易”和“好不容易”;“差点儿”和“差点儿没”等。这一现象通常被视为约定俗成的特殊用法,而没有被系统性地加以展开分析。文章计划对此进行归纳分类,并从系统运筹理论入手,从共时与历时角度进行探究,解释形成同义对立构式这一特殊现象的话语实现机制。

【关键词】构式;同义式;话语分析;系统运筹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7-0079-03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湖南省教育厅课题“汉语非现实复句构式的话语实现研究”(项目编号:21C082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同义对立构式的类型

对立关系所形成的同义现象,具体表现为以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来表示相同或相近的语义。从单独的语词形式来看,其语义是相对或相反的,但语法意义一致,即语义同指。通过观察这类语言现象可以发现,从表层语法形式来看,对立构造形成的同义式都具有字面构造、逻辑或观念上的反义关系,又可细分为肯定-否定形式对立、反义语素对立两类;从语法—语义界面来看,又可分为约定俗成同义和语境依赖同义两类:

(一)肯定—否定形式对立

(1) a.孙悟空功夫十分了得。(早期白话)

b.孙悟空功夫十分了不得。

(2) a.跑遍了全城,好容易才买到书。

b.跑遍了全城,好不容易才买到书。

(3) a.昨天的比赛差点儿输了。

b.昨天的比赛差点儿没输了。

(4) a.你再淘气,看我揍你!

b.你再淘气,看我不揍你!

(5) a.我就是不告诉你,气死你。

b.我就是不告诉你,气不死你。

(6) a.小心滑倒!

b.小心别滑倒!

(7) a.你病了吧!(你有病吧!)

b.你没病吧!

上述例子中都是肯定形式与否定形式表示相同语义,但是这些对立构造同义式只在某些情境语境下经过系统运筹才成立,并不能完全看作同义语法结构。例(1)a中的“了得”和(1)b中的“了不得”都表示超乎寻常,突出义,但二者并不完全等同,比如“了得”表示突出义只能放在谓语位置,而“了不得”还可以做补语如“高兴得了不得”,做定语如“改革开放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此外,它们也可以表示情况严重,但用法不同。例如“如果一跤跌下去,那还了得!”“了得”有表示惊讶反诘或责备语气,多用在句尾表语气;再如“可了不得了,他昏过去了”,“了不得”表情况严重没法收拾的语义,一般用在前一分句的末尾。例(2)a和(2)b都表示否定义,即“买到书不容易”,这里的“好”和“好不”与“容易”结合在句法结构中作状语,此时一般表否定或消极义的程度深,而且“好不”通常出现在双音形容词前。具体的语义要根据语境和说话人意图来判断,比如“人来人往,好/好不热闹”在独立的感叹语中就可以表示肯定或积极的“热闹”义。同理,例(3)到(7)中说话人本身带有一种积极或消极倾向,希望或不希望某事发生或某种情况出现,要通过揣摩说话者意图来确认,是一种语言以外的东西。站在说话人胜者立场,(3)a和(3)b都表示比赛没输,“差点儿”和“差点儿没”都表示接近实现,虽然赢了但是接近输的状态。但是如果从另一种立场来看,如果比赛的是说话者不喜欢的队或者人,期望的结果是输,那么(3)a的语义仍为赢了,但遗憾的语气,而b的语义就变为输了,虚惊一场的语气,肯定和否定形式表义有所区别。

正常情况下,动词前面的否定词“没”和句末的“了”不能共现,然而在(3)b中却可以表述为“差点儿没输了”(没输),说明这里的“没”的否定功能被削弱,强调语气增强,是可有可无的。例(4)a与(4)b都表示说话人警告但未必真的想揍人的意思,二者都是由“看我揍不揍你?”的正反问形式分化而来,都表示“要揍你”的意思,此时“看我揍不揍你”的字面义为正反关系“揍不揍”,但言外义为正,即“揍”的意思;而在“看我帮不帮你”中其字面义为正反关系“帮不帮”,言外义为反,即“不帮”,此时就不能分化为“看我帮你!”和“看我不帮你!”两种表示“不帮”义的语法形式。(5)a和(5)b都表示想氣人但并不是真正想气死的意思,(6)a和(6)b都表示提示不要滑倒的意思。(6)b最初形式应该是“小心,别滑倒!”由逻辑并列的关系经过紧缩成为“小心别滑倒!”的句法并列,经过进一步的句法删略形成“小心滑倒!”式的动宾语法关系。(7)a和(7)b在特定语境下都只是一种夸张的语气,比如“大冬天的穿短裤,你有/没病吧?”并不是表示真的有病。(7)a和(7)b都是建立在“你生病”的预设之下,(7)a的预设义与字面意义是一致的,而(7)b的预设义成为言外之意,言外之意成为实际意义,从而造成字面义与实际意义的分离。当然,肯定和否定形式也都可以表示对听者的关心和询问,例如(7)a可以表示“(我看你精神不太好),你(生)病了吧?”或者(7)b“(我看你精神不太好),你没(生)病吧?”但是我们一般这时候不说“(我看你精神不太好),你有病吧?”,因为“有病”在人们认知习惯上一般为消极的、避讳的,或者心理不正常的,需要采用婉曲的表述。因此,当说话人所预期的与实际情况一致时,通常是带有积极倾向的,对立关系并不能构成同义;当说话人所预期的与实际情况不一致时,通常是带有消极倾向的,对立关系才构成同义构式。

(二)反义语素对立

(8)a.(照片挂反了)把照片正过来!

b.(照片挂反了)把照片反过来!

(9)a.有了钱我们先上馆子吃一顿。

b.有了钱我们先下馆子吃一顿。

(10)a.钱掉地上了。

b.钱掉地下了。

(11)a.跳舞只有巴掌大的一块地方。

b.跳舞只有巴掌小的一块地方。

(12)a.刘邦大胜楚军。

b.刘邦大败楚军。

(13)a.消防队员正在救火。

b.消防队员正在灭火。

(14)a.这个古董很有价值。

b.这个古董是无价的。

(15)a.你们真是一对欢喜冤家。

b.你们真是一对欢喜情人。

(16)a.你懂得真多,北京在哪儿都不知道。

b.你懂得真少,北京在哪儿都不知道。

(17)a.(男生送了女生一束花)女生说:“你真讨厌!”

b.(男生送了女生一束花)女生说:“你真好!”

这一组对立关系同义式都是带有反义标记的,但大多是相对的极性反义词,也称为“假性反义关系”。例(8)a和(8)b,一个是把照片修正过来表示最后的状态,一个是动作的翻转,从不同的着眼点出发表达相同的语义。例(9)a和(9)b的不同表述与说话人指称对象的物理高度或心理地位有关,会因地点、时代变化而变化,在一定范围内约定俗成。当时的人把去饭店餐馆吃饭当作一件享受和奢侈的事情,是上流社会的一种休闲方式,例如“[清]这里的饭菜恶劣非常,我们还是上馆子去吧。(《九尾龟》)”;而“下馆子”是一种比较随意的口气,在古代汉语中应用较少,例如“[清]因何同上几十个流氓下馆子吃酒?(《续济公传》)”带有一种轻蔑的口气。随着人们去餐馆吃饭越来越频繁,已经不再是什么稀罕事了。(10)a和(10)b一个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表示地面以上,一个是以说话人为参照物,地面在视线以下,参照物不同表义相同。例(11)是汉语反义词使用不平衡的一种体现,这里的“大”不是绝对意义的大,而是带有积极义的大义词,是表示面积的大小的“大”,因此(11)a既可以说“巴掌大”也可以说“巴掌大小”,与(11)b中表示面积小的状态的“巴掌小”同义。例(12)都是站在说话人立场上的,而且都表示主语取胜的结果,区别在于(12)a“大胜+NP”是主动语态,(12)b“大败+NP”是致使义,而且必须后加名词或NP才表示同义,否则表义相反。例(13)都表示把火扑灭的行为,(13)a以动作行为为立足点,表示消防队员在失火现场进行救护工作,(13)b表示消防队员救助的结果和目的是把火灭掉,同理“救命和救难” “逃生和逃亡” “养病和养身体”意义相近。(14)a与(14)b的表述虽略有不同,但是“有价”与“无价”却都表示有价值的意思,甚至“无价”的价值似乎更高,这也是建立在人们物极必反的认知基础上,因此也是有迹可循的。例(15)a中的冤家本来指仇人,后被转作“似恨实爱,给自己带来苦恼又舍不得的人”的引申义,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就有“对情人的昵称”这一义项。因此与现代汉语中(15)b的表达构成同义。例(16)a运用了反话正说的修辞手法,与(16)b同义。例(17)a是近年来才出现的用法,必须出现在特定的语境中,结合语境来揣度说话人的意思,其中的“讨厌”其实就是(17)b中“好”即“喜爱”之意。这一现象与词义的发展有关,在特定语境下通过正话反说或反话正说的反语修辞来表达幽默、喜爱或讽刺等效果。

二、同义对立构式的话语实现

(一)表义与形式需要

词语是一种概念,而概念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射。由于客观世界的多维性以及人们言语表达的主观性,言语生成的参照点不同可能会形成不同的表义方式,而事物又往往具有相对性和两面性,进而使具有对立关系的语法结构形成相同的语义指向。汉语中此类例子不胜枚举,都是为了满足视角分化的表义需要。

相同的语义表达效果可能是不同描写的结果。从理性角度对语言进行物理描写,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真实性陈述。然而人们的言语表达往往带有主观性,从感性角度对语言进行心理描写,常带有一定的趋利避害心态,如“小心滑倒!”都是对积极效果的期待。此外有些形式的表达又体现了说话人复杂的心态,建立在一定倾向性基础上的生成,心理上虽做了肯定预期,又有一定排斥和抵触心理的曲折复杂的反映。因此侧重客观的物理描写和带有主观性的心理描写会呈现不同的表述,有时会形成对立构造的同义式,体现更多的心理蕴涵,让表义更准确。

(二)策略

在人们对事物普遍认知的基础上,语言表达也会呈现一定的多样性,这就要用到一些认知策略和技巧:

1.省略与补偿

根据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言语表达要遵从方式准则和量的准则。因此为了语言精练,建立在常识基础上的表述往往省略,蕴含在说话人的言语的深层语义中,这一语用原则我们归纳为省略式经验补足。

在对立关系表达相同语义的语法结构中,有些在表层语义层面是违背常规和事实的,但是通过结合语境和揣摩说话人意图进行重新分析,可以对这些非常规的变则进行补偿,挖掘其蕴涵义和浮现义,使其被接受,并逐渐熟语化,如(3)a的表层语义可以分解为“差点(接近实现)+没输(赢)”,也就是“接近赢”,本来可以做两种解读,“赢”或者“输”,但是人们在言语表述中往往带有积极向上的倾向,本着主语取胜的心态,当后面的结果不是说话人期望出现的,前面无论是肯定还是否定形式,都表示否定,即“没输”,也就是积极的一面,而这些都是通过听者的补偿和加工使语义分化到正常的可理解的、说者听者达成一致的层面,否则就会出现理解的偏差錯误。

2.规避与强调

人们言语表述时会带有主观性,往往表现为趋利避害,有时也体现为一种言语技巧。例(12)中的“刘邦大胜楚军”和“刘邦大败楚军”,都是在主语取胜心态上带有喜悦心情的一种表述,即“楚军大败”之义,因此我们在理解语义时要考虑说者规避消极结果的心态。同理,例(13)也体现了语义上的积极性原则。

本着物极必反的认知,有时我们在强调程度深时,也会出现如例(14)中“有价”和“无价”都表示“有价值”的意思,而且往往“无价”的价值更高,同理还有“尽”和“无尽”、“穷”和“无穷”等。

3.语用委婉策略

Leech(2014)的礼貌原则主张言语交际要符合谦逊和同情准则。例(3)中“差点儿没输”比“差点儿输了”和“差点儿没赢”更加委婉,三者都表示赢了比赛,但如果表现再差一点儿,也许就输了,后两种表述在其他语言中也有类似用法。例(3)b的用法源于中国文化历来注重的谦敬和委婉,其中所蕴含的是“本来不应该赢却侥幸赢了”之义,带有谦虚委婉的语气,后者表示“本来就应该赢,结果只是以微弱优势赢了”的意思。虽然表层语义相同,都表示“赢”的结果,但深层语义是有所差别的。形式是为语义服务的,通过各种策略达成一种语言的共时动态机制,使语义更加丰富和准确是最终的目的。

三、结语

汉语中的同义对立构式,从语法关系来看他们是相同的结构,从表层语义来看,他们之间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但是通过系统的运筹,在表义和形式需要的基础上,运用省略、补偿、规避、强调、委婉等策略使对立关系在具备特殊的语法、语义条件下,并在特定的语境中具备相同的语义指向。由于言语表述的主观性与复杂性,很多对立构造同义式是共时和历时,多种策略和手段综合作用的结果。这类特殊现象并不是偶然的和任意的,而是遵循语言发展规律的,而且既符合语言的普遍性,又带有各自语言的民族性。形式和意义之间的扭曲对应是语言演变的结果,它们的关系不是完全任意的,也不是完全可以预测的,而是一种有理据的约定俗成,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但不能进行过度的类推。

参考文献:

[1]郭攀.试论具有反义要素的同义现象[J].语言研究,1995(01):28-36.

[2]蒋平.汉语“差一点+(没)DJ”句式的再讨论[J].南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02).

[3]芦晓莉.汉英反义共现构式语义结构的认知语用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20.

[4]吕叔湘.说“胜”与“败[J].中国语文,1987(01).

[5]马清华.语义的多维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

[6]马清华.系统原理下的语言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7]石毓智.对“差点儿”类羡余否定句式的分化汉语学习[J].

1993(04):12-16.

[8]王丽玲.论元结构变化与词汇化的发生——以“了得”、“了不得”的词汇化为例[J],2011(00):280-295.

[9]王楠楠.论语言表达的同义性与视角反转的关系(下)——视角反转在语言中的表现形式[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2(22):67+71.

[10]朱德熙.汉语句法中的歧义现象[J].中国语文,1980(02):21-27.

[11]Leech G N.The Pragmatics of Politenes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4.

作者簡介:

刘晓云,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讲师,语言文字学博士。

彭馨锐,湖南第一师范学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

猜你喜欢
话语分析构式
多模态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
科技新闻报道中的共识制造:转基因议题的框架与话语分析
从话语分析理论看《暮色》中男主角参与的对话
新闻话语分析与意识形态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宣传网页的多模态解读
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再到语法构式
“XV的(不)是Y”构式探微
“有一种X叫Y”构式的语义认知考察*——从语法构式到修辞构式的接口探索
认知构式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