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轮驱动下黄河文化外宣与生态保护对策

2023-12-29 19:58林鑫
新楚文化 2023年27期
关键词:黄河文化保护对策生态保护

【摘要】黄河文化元素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新时期黄河文化的对外宣传,与中华文化能否被国际社会充分认识,中华民族的文化软实力能否被其他国家充分认可以及国家形象是否在海外得到正面塑造息息相关。因此,黄河文化作为中华文明的核心部分,其深层价值意蕴急需进一步挖掘提炼,外宣路径的研究急需加强。

【关键词】黄河文化;生态保护;文化外宣;保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7-0091-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22年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批准号:L2022Q06170089)。

一、黄河生态保护与文化外宣的重大意义

(一)黄河生态环境保护的意义

黄河流域实行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有利于国家环境保护策略的推动。在实际发展中,保护生态环境可改善黄河流域水域环境、促进经济发展、带动结构升级,同时加快长江、黄河一带经济增长和城市群的建设。此外,黄河地处国家中部地带,保护黄河生态有利于形成以国家经济地理軸为中心,实现跨区域资源调动和互补,从而构建发达的网络经济体系。除此之外,改善黄河流域环境可实现市场资源串联和区域空间共享,同时依托黄河主线,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文化外宣是当今时代生态和经济发展两大主题的实际要求,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可有效解决生态系统脆弱问题,缓解水资源紧缺,稳定建设生态家园,促进资源持续供应。因此,在发展黄河流域经济时,要重视周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摆脱原有经济依赖路径,探究区域新发展项目,采用新思想、新策略,积极探求新经济框架,实现资源匹配和经营规模重置,促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政策制度的落实,调动该区域经济发展。

(二)黄河文化外宣的意义

文化外宣工作可有效使外国友人用轻松简单的方式了解我国本土文化,用正确的眼光去看待我国发展道路,同时促进国际间的友好往来。文化外宣是基于文化“走出去”背景下实行的具体行动,是以中国共产主义为信仰基托,高度弘扬“不怕艰辛,不畏困难”的优良传统和共产主义革命精神。在这种背景下,文化外宣可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中的形象,增强国民自信心,促进各国之间实行贸易往来和科学技术共同发展、不断进取、积极创新,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和经济繁荣。

二、新媒体下的黄河生态保护与文化外宣

黄河生态保护是黄河文化的根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将山东省内黄河沿线经济带建设成高质发展的黄金区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更是感恩回馈黄河的重要举措。

弘扬黄河文化能够为维护黄河生态增光加彩。现在的中国已经步入新时代,所以不管是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精髓,还是延伸黄河文化的价值,都要结合新时代特征赋予它新的内涵。在发掘黄河文化价值内涵、体现黄河文化时代精神的同时开发黄河文化旅游资源,把黄河文化的IP名牌打得更为响亮,让多样纷呈、和睦共融的黄河文化在齐鲁大地上大放光彩。

(一)基底·聚焦保护重点,创新生态保护方式

1.聚焦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建设环境动态变化监测体系

一是建立全流域生态质量监测体系,整合卫星、地面等监测技术,健全环境质量检测预警技术系统,完善生态地面站设置,增强水生生物监测力量,建立陆海统筹、天地合一的黄河流域环境质量监测网,定期对黄河流域主要生态功能区环境质量进行监测评价,为黄河流域环境薄弱地区和退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恢复提供支撑。二是实施关键区域水质自动监控预警,进一步明确水资源环境监测预警标准规范,完成干流、重点支流水体的自动监控全面覆盖,厘清环境污染防控责任,促进水体的生态环境品质提升。三是建设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平台,实现环境治理决策科学化、精准化以及高效化。

2.携手黄河流域沿线开展产学研合作,探索黄河流域生态保护教融合新范式

一是对接人才需求,打造产教融合育人模式。高校围绕黄河生态保护人才需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应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人才供给与地方产业需求的高度匹配。调整优化学校专业。二是服务科研,培育“高精尖”科研成果。根据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总体目标需要,结合高校自身战略发展布局,从环境治理、绿色生态农业经济、新旧动能改造技术突破、文化保护智库等四个优势研究领域,凝练研究发展方向,围绕关键技术问题和新经济发展理念,积极推进关键领域技术攻坚,加快培养高水平科研成果。三是构建协作平台,形成全方位交流与协作体系。形成多学科交叉、各沿线城市优势互补、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合作局面。

(二)驱动·提炼核心价值,打造特色文化符号

1.提炼黄河文化的核心价值

挖掘整合当前山东省内黄河文化资源,构建黄河文化资源信息库,形成公开共享的黄河文化数据系统,进一步做好儒家传统文化、泰山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等系列研究,努力建设有重大影响力的黄河文化学术高地,做好对红色文化的理论阐发,大力宣传沂蒙精神,保存红色文化遗产,发扬红色基因,打造红色文化IP。同时,实行重点文物保护示范工程,深入开展黄河流域和故道区域的文物资源研究,进一步充实文物名录,形成统一的文物资源信息库。重点推进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等重大史前文化和北辛遗址等重大传统文化遗留考古,以及东平湖等重大水下考古,强化夏津黄河故道古桑树群等农耕文化遗产保护,加快鲁中、滨海等区域红色文物保护应用片区工程建设,完成黄河堌堆等重点文物保护工程,做好社会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重大社会历史文化街区的保存工作,加快鲁国故城、大运河南旺节点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工程建设和开放力度。

2.打造黄河文化旅游长廊

一是继续优化文化旅游发展布局,重点推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古村保护利用工程建设,继续整合曲阜“三孔”、泰山等遗址资源开发利用,构建世界文化遗产旅游线,借助黄河治水、大运河水利工程和南水北调工程等重要资源利用,在东平县规划建立水文化示范体验区。充分发挥泉城历史文化景观等重要资源优势,重点推进济南老城品位升级、黄河流域地区乡村民宿等工程项目,建成水浒故地景区、大禹文化园等文旅综合体。发掘红色的革命历史、革命斗争事件和革命精神,落实沿黄区域革命文物保护利用项目,打造出红色研学、乡村漫游等旅行精品线路。

二是积极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发展战略,通过推动互联、人工智能、虚拟等新技术,赋能黄河文化创作生产等环节,促进发展新型文化产品消费模式。带动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等文化改造提升,大力发展文化创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新型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引导沿黄县城、镇区、村庄进一步发掘优势文化资源,重点开发优势文化创意产业,培养一大批具备较强竞争力的文化品牌,形成一批内容丰富、涵盖范围广阔的黄河文化品牌。

三是积极发展特色生态旅游资源,利用景区、水利景点、湿地主题公园、原始森林主题公园、旅游度假区、生态休闲区等,创办国家生态旅游资源示范区,培养黄河故道文化旅游精品项目,建成黄河三角洲研学文化旅游基地。发掘黄河沿岸餐饮文化,打造中华饮食文化特色小城镇。构筑互联网的游客交通运输集散系统、智慧化有效服务管理体系、游客交通引导标志招牌系统。

(三)赋能·重视语言能力,提升外宣传播效能

1.加强国际交流,搭建国际文化交流平台

共建共享、整体推动尼山儒学服务中心和尼山全球文明讲坛,打造具有全球引导性的儒学高地,建设全球性的中国文化交流与沟通互鉴平台。扩大泰山全球文化论坛、齐文化论坛的知名度,积极申请并举办世界黄河文化论坛,努力办好国际孔子文化节、潍坊全球风筝节、全球牡丹盛会等节会,努力打造黄河文化国际交流服务中心。将黄河文化资源通过英语完成“二次编码”,综合运用图文、动漫、音频等多种手段,建立黄河文化翻译与对外传播资源库。

2.从黄河文化对外宣传的渠道、内容等方面探索媒介融合

(1)对外宣传内容

思想方面以黄河故事与民族精神为主,阐述黄河文化对民族精神的作用,通过作品展现异彩纷呈的黄河文化和丰富多样的黄河生态,达成优秀文化引领树立正确价值观的作用并发挥先进文化对我国国际形象正面塑造的作用。历史方面以黄河故事与文化保护为主,黄河流域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是讲好黄河故事的关键支撑,借助视频、图文等多元化的宣传形式,从政策、规划等方面对新时代黄河文化的保护现状进行展示。生态方面以黄河故事与生态治理为主,把外宣重点放在黄河流域生态治理的议题上,与全球气候变化的议题相吻合,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相契合,与碳中和、碳达峰的目的相同,能够向全世界展现我国生态保护与治理的坚定信念。既能让国际受众充分了解到黄河流域湿地的生态价值,又能向全世界展现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做出的实际行动。

(2)对外宣传渠道

形成政府引领、行业为主、媒介推进的“三位一体”的对外文化宣传推广机制,打响黄河文化旅游品牌,通过组织国际大型会议、会展节庆、国际体育赛事等方式丰富外宣渠道,参加黄河文明和古希腊文明交流活动、黄河流域文明国外大展项目,组织实施“齐鲁文化丝路行”,承办黄河文化遗产全球交流展。通过海外翻译门户网站、图片门户网站、众包译者等开展译介和宣传,除去报刊、广播电台等常规新闻媒体,伴随数据信息时代发展而生的数字媒体、互联网媒体等新媒体,以及微信、抖音等自媒体的发展促使传统文化旅游专业知识等信息能够通过多样形式及时传达给国外受众,充分考虑融媒体时代海外受众的新媒介接触习性,全面整合Twitter、Facebook、Instagram等国外社交媒介以及YouTube、VIKI等外国视频站,运用网络平台的即时性高、互动式强、点击量大、社会影响力大等特性,将山东的黄河文旅资源以更直接高效的形式,对潜在的海外受众加以宣传。

3.汇聚智库力量,构建黄河文化对外翻译话语体系

发挥地方高校资源优势,重视翻译人才的培养。以培养既了解黄河历史文化底蕴,又能够讲好黄河故事的高级翻译人才为目标,同时发挥政府作用,联合山东省内相关高校组建黄河文化翻译研究团队,构建黄河文化翻译语料库。提高译者的语言运用能力,加强对学生文化素养的培养,让学生认识、热爱黄河文化,将黄河厚重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推向世界舞台,为黄河文化外宣打下坚实的基石。

三、总结

黄河文化赋能生态保护的关键途径是通过充分发挥黄河文化的巨大影响力,积极推动黄河下游的生态修复、环境治理和民生改善,将黄河下游建设为我国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增长的重点标杆、中华文化保护与传承发扬的承载区。面对复杂多元的国际社会,黄河文化外宣是展示国家形象和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举措,它能够让彰显中华文明的黄河文化跻身国际舞台,让浓缩民族风情和时代光华的黄河故事融入国际舆论场。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黄河文化具有无法替代的时代价值。不断发掘黄河文明的精神意蕴,在国际社会中讲述好黄河故事,既是新时期中国对外宣传的时代所需,也是增强国际社会认同感、树立大国形象的应有之义。

参考文献:

[1]李若姗.融媒时代讲好黄河故事的外宣策略探究——以大河网英语频道为例[J].新闻爱好者,2023(01):84-86.

[2]李大艳,李冬艳.“一带一路”背景下榆林市旅游文化外宣现状及路径[J].榆林学院学报,2023,33(01):110-113.

[3]张赟.筑牢生态屏障守护黄河安澜[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2(36):66.

[4]王宗涛.黄河流域生态修复:困境与路径[J].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2023,33(02).

[5]高仁杰,范立柱.助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宁市水利专项规划总体布局解读[J].广东水利水电,2022(12):58-61+73.

[6]韩芸.山西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三晋基层治理,2022(06):97-102.

[7]孟祥亮,张雨煊,孟飞,郭霖,付萍杰.山东省黄河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分析与评价[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22,37(06):95-100.

[8]吴双飞.多措并举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N].东营日报,2022-12-10(001).

[9]张璐.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協同发展[N].焦作日报,2022-12-08(A07).

[10]山东省教育厅.烟台大学:积极融入“黄河战略”致力打造黄河流域科教创新高地[J].青春期健康,2022,20(16):88-89.

[11]李庚香.承百代之流、汇古今之变——论“时代精华”重大论断的精神特质与文明形态意蕴[J].河南社会科学,2022,30(07):1-13.

[12]张冬宁.黄河文化的核心特征与时代价值[J].中国民族博览,2022(12):32-34.

[13]刘立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价值和路径选择[J].中国经贸导刊,2022(06):77-79.

[14]石晨.打造黄河文旅产业新格局助力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C]//董力,主编.贯彻新发展理念全面提升水利基础保障作用论文集.武汉:长江出版社,2022:173-179.

[15]刘翠玉.新时代黄河文化传播的时代价值、机遇与路径[J].新闻爱好者,2021(03):70-72.

作者简介:

林鑫(1986.9-),女,汉族,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外宣、中英文翻译。

猜你喜欢
黄河文化保护对策生态保护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兰州黄河文化传承的思考
婺源县古树名木调查和保护对策建议
沈阳卧龙湖区域生态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海南州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保护对策
我国生态文明法制建设问题研究
仡佬族语言濒危程度及其保护对策研究
凤凰古镇旅游开发与生态保护
河北省农村生态环境调查分析
西藏山南地区耕地保护现状及对策探讨
浅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黄河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