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国发展史上形成了内涵丰富的集团幕僚道德品质,探究历史上典型集团幕僚人物的道德品质,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炼展示中华文化精髓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秦汉时期刘邦集团的幕僚人物张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相关事件的梳理,集中归纳并阐释了张良所具备的主要道德品质,即以选择英主忠于职守为基础,以勇于担责甘于奉献为核心,以廉洁内持公正自律为护栏,以三缄其口谨言慎行为门面,并分析了这些道德品质对当今一些相同性质工作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张良;幕僚生涯;历史呈现
【中图分类号】K2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7-0011-03
各行各业都有其行业的道德品质规范,幕僚人物作为在中国有悠久发展史的行业人员,由于其工作特点的内在规定和一代代从业者的不懈探索实践,形成了此类从业人员必须遵守的道德品质规范。探究并揭示中国历史上幕僚人物的优良道德品质,对当今增强文化自信、做好本职工作有重要的意义。
历史上有很多著名的幕僚人物,以自己的道德品质垂范,使幕僚行业的道德品质得到了生动地呈现。西汉留侯张良作为帝王师,一生深得《太公兵法》的思想精髓,于人前人后营造出一个舒适的社交平衡场,做到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不伐其功,不矜其能”[1]。他所恪守和运用的宝贵道行业德品质,体现出身为人臣的自觉与自重,恰到好处地发挥自己独特的幕僚智慧,几次挽狂澜之既倒,于汉家天下的建立功不可没。在中国幕僚从业历史上,张良的幕僚道德品质的呈现,颇具启发和指导意义。
一、幕僚道德品质之发轫:
选择英主,忠于职守
鸿门宴是楚汉之争的转折点,前中后末都笼罩在紧张危急的气氛里。宴飨的前一天,项伯前来告危。“项伯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2]危急时刻,张良面临着幕僚生涯的抉择关口:若去楚营,一是有得力干将的推荐,必得重用;二是对方强大且稳固,基业雄厚;第三,楚营都是训练有素的人,上下齐心,而自己所在的汉营,樊哙是屠夫,周勃是殡葬吹鼓手,其他人也大多是流民布衣。处于此种关键决断时刻,张良首先是一个自我定位非常清晰的人,他把自己和上级刘邦看成一个整体,即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明白自己想干什么、想要什么。他对项伯说:“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义”字当先,失义则轻。张良直奔项伯的软肋,明为维护仁义,实则委婉护主。而且这一句话里也充分体现着他的说话艺术。张良与项伯都是各自军营的谋士,在地位上本是平等的,但他面对项伯自称为“臣”,尽管“臣”字在秦汉以前是表示谦卑的自称,但张良的自谦姿态也体现了足够的智慧。因为在项伯眼中,张良当时就是刘邦集团的门面,张良能够谦虚恭敬、临危不乱,为刘邦集团争取了很高的印象分。“谦”甚至可以说张良的从业态度的底色,城府和智慧都凝聚在这一个字中。张良的忠诚护主得到了刘邦的尊重,二人接下来才能顺利谋划,在战术方面达成一致。我们可以看到幕僚道德品质的起始要求:忠于职守。当自己的上司面临困难时,能够和他始终保持统一战线,不半路抛弃更换战营,而是一直坚定自己的立场。进而冷静客观分析局势,评估各方面的财力物力,尽最大努力堵塞己方的纰漏,弥补不足。当然,张良的忠诚绝不是愚忠,而是自己深思熟虑之后慎重选择了自己愿为之服务的有发展前途的主公,并决心对其竭忠尽智。张良跟从刘邦的那一刻,君臣已经达成了相互信任,这种信任不同于现今社会的合同关系,而需要幕僚人员坚定自己的初衷。“患难见真情”,关键时刻幕僚们不能只顾自身利益,应该与其主上同频共振,攻克难关。一个团队的幕僚人员如果时刻想着换主,工作态度不坚定,就违反了其道德品质的基础要求,也不可能全心全意投入工作。
二、幕僚道德品质之核心:
勇于担责,甘于奉献
鸿门宴之后,楚汉双方逐渐形成“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此时,张良作为刘邦集团幕僚的核心道德素质得到极大发挥,即“勇于担责”和“甘于奉献”,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身居属位,善为帅谋
张良作为幕僚的勇于担责,表现为在其位则谋其政,即善于为主帅谋划,以自己的业绩牢固确立自己的“军师”的地位。比如第一计:兵占宛城;第二计:智取武关;第三计:约法三章……前后十计助刘邦得天下。张良的作為,可以从幕僚从业角度去理解,自从幕僚与集团领导建立劳工关系后,经历了正式入职、初露锋芒、路遇对手、正面交锋、多足并立、同舟共济、甲冠天下等风风雨雨的阶段,当然在各个阶段幕僚们任事的态度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这些阶段中任何一阶段如果幕僚们自己松懈、怠责,“谋事”工作将会停滞,进而可能造成整个集团事业的“中道崩殂”。而在幕僚的整个谋划过程中,“善”是很核心的要求,即幕僚人员要善于站在主上角度想问题、出方案,既在全局部署,也在小事上留意;既虑长远,也谋当前,这样方可善作善成。
(二)甘居幕后,乐做嫁衣
张良作为刘邦集团的幕僚,深谙幕僚这一职业的又一核心要求:功成弗居,善守谦道,即今天所说的甘居幕后,乐作嫁衣。西汉建朝之初,高祖宴请功臣,曾称赞张良的才学:“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这犹如是一位老板在公开场合表示自己的能力方面不如下属。张良之所以在谋略出众的同时又能赢得刘邦的欣赏与放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高调做事,低调做人”的职业理念,也是其生存理念。不难想象张良的“办公室”也许只是一张案几、一杯茶水,外加文房四宝。至于兴师动众的土木工程、粮食调度、发展路线,任务下发之后由各部门分头执行,他自己则退居幕后,不上台面。正是低调的作风,让刘邦充分信任而不猜疑他,凡事都与他商议,而不用担心被篡权的风险,上下级的交流空间非常舒适和谐。刘邦为报答张良的“头脑功”,意欲“(子房)自择齐三万户”。这样的赏赐,在当时的封赏簿中是绝无仅有的。对于即将到手的富贵,张良没有动心,他以谦恭之词婉拒了主上的恩赐:“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原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况且张良常说:“智不备于一人,谋必参诸群士。”这句话也让刘邦深有同感,当初自己只是沛县的泗水亭长,如今成为万人之上、万民仰望的皇帝,能有今天全靠手下一批忠心忠勇的谋臣武将。
张良拒绝显名而谦虚恭谨,自愿与萧何等人看齐,从他当时的立场看也许是怕招来麻烦,自己不愿意成为众矢之的。而在今天,却可以被看成一个很巧妙的“以退为进”的升职办法。有句话叫“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从做好幕僚工作的角度看,以退为进、甘居幕后才能避免被眼前实利和胜利冲昏头脑,而可以从立场、观点、方法、程序、标准、总体方案等方面更深入地检查过往工作成败,反思总结,把今后工作干得更好。“只有退居幕后,才会在不引人注意的情况下,准确观察世事的发展方向;只有退居幕后,才会在非常冷静的情况下,正确做出严谨的决策;只有退居幕后,才会在他人自以为是的刹那,迅速让世事朝着自己选定的方向发展;只有退居幕后,才会让所有在台前的他人敬畏自己的高深莫测。”幕僚的从属地位约束着他们不宜在聚光灯下展现出亮丽的自我,但是另一方面,幕僚的低调与稳重正是其集团领导心里的加分项。幕僚们表面上拒绝了光鲜华丽,却也成功获得了集团领导的好感,以后的大事、要事,集团领导便会放心地交予幕僚,久而久之的默契合作,让幕僚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获得自我实现。不出头不是忍让或怯懦,而是幕僚道德品质的体现,居于幕后只是表象,厚积薄发才是本质[3]。
三、幕僚道德品质之护栏:
廉洁内持,公正自律
廉洁公正是对幕僚们的永恒的刚性的要求。《太公兵法》中提到过:“内贪外廉,诈誉取名,窃公为恩,令上下昏……是谓盗端。”意思是:内贪外廉,是一种沽名钓誉的行为,用公务的权力而结私恩,对上卑躬屈膝,对下权势熏天……这种人是官员中的盗贼,是国家的盗贼。所以幕僚人员时常面对多样的导致自我腐化堕落的权、利、名等诱惑。为了自己工作的顺利进行,作为一个集团的幕僚有必要时刻反省、瞻望大局,把好廉洁的关口,守住公正的防线。在这方面,作为幕僚的张良,他的坚守是值得认真学习的。
(一)廉洁自养浩然之气
汉家天下既成,有人受到挑唆,内心的忠诚动摇,纷纷起兵谋反,比如卢绾、英布。如果站在维护幕僚和集团领导关系的角度考虑问题,幕僚应该意识到,他与集团领导之间有意见、有分歧很正常,可以通过与领导的妥善沟通维持健康向上的上下级关系,从而继续为事业的发展而共同努力,但决不能被外来的诱惑否定自己跟领导共同奋斗的初心。在这方面张良有非常清醒的认识,他在“廉政”上严格要求,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不理挑唆,不改初衷。
对自己的身份、地位、作为非常清楚的下属才是称职的下属,做到不越位、不缺位、善守位。卢绾和英布站在“廉洁”的对立面,自我定位不清,失信于上下,很容易被人利用。而张良内心坦坦荡荡,行端表正,令他人无机可乘。这样上司的威信能得到保证,团体才有战斗力[4]。
(二)公正利于全局建设
王朝初建,接下来便是要定都。当时刘邦与群臣已经心照不宣,想要定都洛阳。一方面是洛阳具备优越的地理条件:周围山河拱卫,地形险要。其次在于臣属的家乡情怀:老家都在沛丰邑中阳里,距离洛阳较近。拟旨在即,但此时站出来一个叫“娄敬”的人持反对意见,这名小吏不看好建都洛阳而支持关中,他对比了洛阳和关中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诸方面,分析出建都关中的优势条件。但群臣不作退让,他们的理由是:自从周代定都洛阳以来,至今已延续数百年;其次很多功臣的家族都在洛阳周边,乡情牵绊,所以一致反对。张良思索一番后,支持了娄敬的建议。刘邦也惊讶于张良的决策,因为张良是颍川人,颍川就在洛阳南部。张良当即表示洛阳地势容易四面受敌,但关中地势无论是受敌还是进攻都有缓冲的机会,粮草和物资也可以畅通无阻。历史证明,娄敬、张良的主张是对的。张良建都思想,表现出一个政治家的宽广胸怀和深谋远虑。他缩小了自身的利益和感情,立于天下百姓的角度,为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太平安宁着想,这种无私与大爱在古代是难能可贵的[5]。
“公正”意为公平正直,没有偏私。当团队中的所有人在某件事上很容易达成一致时,作为一个团队的幕僚就要有所警惕和评估:思想观念上的一致或决策上的一致是否有很大的主观情感因素在里面。一个融合的、统一的、协调的整体,需要在关键时刻有一个角色站在局外,冷静旁观,抛弃个人感情和私利,客观、公正地对待事件本身。必要时甚至要说服领导,改弦易辙、适时应变。这就需要幕僚时刻关注社会、生活各方面的最新动态、最新特点,做出正确的、具有说服力的判断,这样才能够有最精准的方向定位,引领团队走向成功。很显然,公正既是幕僚的道德内涵,也是幕僚善谋的一个基础性要求。
不难理解,因为廉洁内持、公正自律的内在要求是杜绝私利和个人情感对工作大局的干扰,防止领导决策和行为出现偏差,所以既是作为幕僚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他们防止自己思想道德滑坡乃至崩溃的护栏。
四、幕僚道德品质之门面:
三缄其口,谨言慎行
“谨慎”应该贯穿幕僚生涯始终,其外在表现是“谨言慎行”,它需要幕僚在知晓机密文件或内部秘事后,做到守口如瓶、波澜不惊。“慎言”就是对幕僚语言表达的基础要求。韩信曾经当着众人的面说刘邦的兵不过十万,攻守天下得靠自己,且自己的兵“多多益善”。韩信触犯了刘邦的大忌,刘邦说:“多多益善,何为为我擒?”韩信发动十面埋伏灭楚,在军中威望很高。“权臣称王”是历代皇帝都厌恶的一件事,这样意味着把皇权架空,有欺君的嫌疑。而张良始终不显功、不扬言。《太公兵法》中认为,“为下唯沉”“为下唯定”,即作为臣子,应当顺服虔敬,要安分行事,以此來建立君臣之间的礼节。这就要求幕僚人员从业谨慎,因为幕僚们作为上司与下属的联络人,如果快人快语很容易导致嫌隙猜忌,打破上行下效的平衡链。并且还需要在知晓机密文件或内部秘事时能做到守口如瓶、波澜不惊、严格遵守一些保密法规[6]。
五、总结
张良一生恪守的职业道德是一枚“定海神针”,不彰显才能,不炫耀成就,没人记恨他。张良的一生深谙《太公兵法》的精髓,掌握了诸多王朝更替之道,活用诸多君臣相处之道。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刘邦与张良就像乾卦与坤卦的关系,一个引领、一个顺从,分工不同而已,没有高下。张良的幕僚角色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对外维持团体形象,对内协调统筹运行事务,在与领导的关系工作中处于从属地位,在工作过程中处于辅助上司的地位。张良得以善终,流芳千古,是因为他把幕僚应有的道德品质运用得得心应手,是幕僚队伍中的楷模。张良的智慧与道德修养,对于当今时代仍然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章林.张良“不伐其功,不矜其能”[J].前线,2020(04):85-87.
[2]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2019:970.
[3]纪连海.刘邦与张良的君臣相处之道[J].当代电力文化,2021(01):11.
[4]纪连海.再说刘邦与张良[J].当代电力文化,2021(02):11.
[5]王守福.《秘书工作》成就我的秘书人生[J].秘书工作,2020(10):66.
[6]赵中利.秘书心理学初探[J].秘书之友,1988(11):17-18.
[7]张文江.论张良的知识结构,兼述《太公兵法》要义 读《史记·留侯世家》[J].上海文化,2022(09):104-110.
[8]汤敏敏.言以成事 亦以显人——《鸿门宴》中张良说话的艺术及性格[J].读写月报,2021(34):23-26.
[9]郭硕.“帝师”与“佐命”:张良形象与南北朝初期的政治实践[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52(07):149-160.
作者简介:
魏艺铭(2003.3-),女,汉族,山东济南人,本科,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