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学作为一种表达媒介,具有表征人与自然之间多种互动关系的效用,它在描绘自然之美的同时,亦能激发人们的自然意识,提供反思与改变现状的精神动力。而伴随自然意识的兴起,人们对于环境问题的关注日益加深,生态批评作为一种新兴文学批评方法应运而生,它通过分析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元素,揭示和批判人类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剥削行为,给出一个考察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新视角。通过综合自然意识与生态批评的研究成果,有望进一步推进对于文学与自然之间联结机制的把握,深化关于人与自然之间联系的理解。
【关键词】文学与环境;自然意识;生态批评
【中图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7-0020-04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我们对自然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也不断增强。文学作为一种反映和探索人与环境关系的艺术形式,成为思考和呼唤环境意识的重要媒介。自然意识和生态批评作为文学研究领域的新兴概念,为我们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环境维度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将探讨文学与环境之间的交汇,特别聚焦于自然意识和生态批评的交叉点,并探索其对于个体身份认同和环境正义的意义。
一、自然景观的象征主义
自然景观的象征主义是文学中经常出现的一种表达方式,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运用,传递出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1]。这种象征主义的应用不仅涉及自然景观的表面特征,更多的是将自然视为一种具有象征力的存在,反映出作品中深层次的意义和隐含的思想。在文学与环境之间的联结中,自然景观的象征主义起到了承载意义、传递情感和传达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景观象征
中国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景观象征着诗人内心的情感和思想。李白的《静夜思》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诗篇。在诗中,明月、庭院和林中成为象征性的景观,通过它们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在离乡思念中的孤寂和无奈之情。明月象征着遥远的故乡,庭院代表着寂寞的心灵,林中则是无穷的想象空间。这些自然景观不仅展示了李白个人的感受,也通过意象和意境让读者产生共鸣。读者可以借助这些描写,共同感受到李白的思乡之情、孤独和不安。古代诗歌中的自然景观象征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奇观的赞美,同时也成为表达情感和思绪的重要媒介。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鹳雀楼所俯瞰的高山和江水,代表着诗人对壮丽自然景观的钦佩,也反映了他的志向和追求。《观沧海》一诗中写道“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以水的动荡不安比喻当时魏蜀吴三国鼎立、连年征战、社会动荡不安的现实,以耸立在海中的山坚定不可动摇比喻自己的理想,借此抒发自己豪迈激越的情怀。
(二)西方浪漫主义文学中的自然景观象征
在西方文学中,亨利·戴维·梭罗的《瓦尔登湖》展现了深刻的自然景观象征。作品中,瓦尔登湖、树木、动物和季节等元素成为梭罗思想的象征,承载了他对独立、自由和简单生活的理念。湖泊宛如一面镜子,映照出主人公内心的宁静和自省;树木则代表生命的延续和坚韧;动物象征着自然界的和谐与平衡;而季节的更替则象征着生命的起伏和变化。这些自然景观并非仅仅是作品的背景,而是作品中复杂哲学思考的象征性体现。
威廉·华兹华斯的抒情诗集中充满了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象征。例如,在他的《横渡乌尔斯河》中,乌尔斯河象征着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渴望。艾米莉·勃朗特的《呼啸山庄》中的荒凉山庄和周围的自然景观象征着人类的野蛮和情感的深度,勃朗特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来表达人类内心的痛苦和欲望。
(三)自然景观象征的实现方式
自然景观的象征主义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其中包括景观的选择、描写的手法和象征的意义塑造。作者可以选择特定的自然景观来传递情感或表达主题,例如使用山脉象征坚定和坚韧,海洋象征无穷和未知,大树象征力量和稳定等。同时,通过描写手法如比喻、拟人化和意象的运用,作者可以更加生动地展现出自然景观的象征意义。
(四)意义和影响
自然景观的象征主义不仅仅是一种文学修辞手法,它还可以深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通过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景观描写,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存。自然景观的象征主义帮助我们意识到人类与自然的共通性和共生关系,呼唤我们对自然环境的尊重和保护。
自然景观的象征主义在文学作品中扮演重要角色,它通过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运用,传递出人类内心的情感和思想。它在文学与环境之间的联结中起到了承载意义、传递情感和传达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重要作用。通过深入研究和欣赏自然景观的象征主义,我们可以开阔视野,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力量,进一步弘揚生态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批评的文学解读
生态批评是一种文学解读方法,它关注文学作品中的环境和生态议题,并探讨作品对于环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通过生态批评的文学解读,我们可以深入探讨作品中表达的生态价值观、环境意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一)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和生态议题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自然意象和生态议题是生态批评关注的重点。作家通过描绘自然景观、动植物、生态系统等元素,传达其对自然环境的观察和思考[2]。这些自然意象可以展现出自然的美丽、多样性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同时,一些作品也经常涉及环境破坏、物种灭绝、气候变化等现实生态问题,引发读者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通过生态批评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和生态议题,可以揭示出作者对环境问题的关切和思考。作家可以通过作品来反映和呼唤对环境的保护,唤起读者的环境意识。生态批评不仅关注作品中的美丽自然描写,还着重关注作品中涉及的生态问题,通过透视和评价作品中的生态议题,推动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行动。因此,生态批评通过分析作品中的自然意象和生态议题,揭示出了作家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和呼唤,激发读者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关注与行动。
(二)环境意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态批评强调文学作品对环境意识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呈现。作品中的人物、情节和对话可以展示出作者对于人类与自然相互关联的认识和思考。文学作品可以反映人类在与自然互动中的责任、依存和影响。通过生态批评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中人物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反思人类对自然的影响和对环境的负责。这种文学解读方法能够提醒我们重视生态平衡、保护自然资源和追求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三)环境正义和社会批评
生态批评还关注环境正义和社会批评[3]。作品中的生态问题通常与社会不平等和社会正义紧密相连。通过文学作品的分析,我们可以探讨作品是否揭示了环境正义的问题,包括物质资源分配不平等、社会群体的环境权益受损等。生态批评提醒我们关注社会不平等背后的环境问题,并呼吁应对环境挑战的社会行动。
例如,阿米塔夫·高帕尔(Amitav Ghosh)的小说《海之心》(The Hungry Tide)。这本小说围绕着孟加拉湾的环境问题和社会不平等展开,以丰富的故事情节揭示了人类与自然的相互关系。小说中描述了一个孤立的沿海社群,他们生活在一个面临气候变化和海平面上升威胁的岛屿上。这本书通过描绘这些社群的生活困境和奋斗,提出了环境正义和社会批评的问题,呼吁对弱势群体的环境权益进行更公正的考虑。
三、人类与自然的互动
文学作品能够展示人类与自然之间复杂而紧密的互动关系。通过描绘人与自然的互动,作家探索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并引发读者对于这种联系的思考。生态批评从人类与自然的互动角度解读文学作品,揭示其中蕴含的环境意识和生态议题。
(一)人类对自然的依存和关注
文学作品可以呈现人类对自然的依存和关注。作品中的人物与自然环境紧密相连,依靠自然资源维持生计,或是将自然作为精神寄托和灵感源泉。这种依存关系体现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和尊重,以及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生态批评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与自然的互动,探讨人类如何与自然相互关联,并对读者提出保护自然、珍视自然资源的呼唤。例如,在杰克·伦敦的小说《野性的呼唤》中,主人公白牙是一只狼狗,生活在荒凉而残酷的北方野外。小说通过白牙与自然环境以及其他野生动物的互动,展现了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对抗与依存关系。白牙在与猛犬斗争、追捕猎物等过程中逐渐适应了恶劣的野外环境,并体验到了狩猎、探险等活动带来的刺激和满足感。然而,随着人类的介入和对白牙的控制,它的生活逐渐失去了野性的自由,丧失了原始环境的完整性。
(二)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改造
文学作品也可以揭示人类对自然的探索和改造。人类通过科技进步和工程活动改变了自然环境,有时候也对自然资源过度开发和破坏。作品中常常出现对工业化、城市化和环境破坏的批判,引起人们对人类行为对自然造成的后果的反思。生态批评通过对这种探索和改造的描写分析,探讨人类行为对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提醒人们重视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例如,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中描述了农药使用的影响,呼吁人们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恢复。这本书通过关注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揭示了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和生物多样性的消失。通过描写人类与自然的互动,引发了读者对于环境问题的深思和行动的呼唤。
四、生态危机的文学反映
生态危机是当今全球最紧迫的问题之一,威胁着地球上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性[4]。文学作品在探讨和反映生态危机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通过文学,人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生态危机的本质、原因和后果,以及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探索和改造如何导致了这一危机。
(一)生态危机的背景
生态危机指的是一系列严重的环境问题,这些问题对地球的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人类社会造成了威胁。这些问题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危机的根本原因可以追溯到工业化时代的兴起,尤其是19世纪末以来的工业革命。这个时期的大规模工业化和城市化导致了大量的化石燃料燃烧,释放了大量温室气体,加速了气候变化的过程。此外,工业活动和城市化也导致了环境污染、水质恶化和土地退化。
工业革命以及后来的经济增长使生产和消费大规模增加,但也导致了能源和资源的过度开采,进一步加剧了生态问题。政治决策也在生态危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国家的环境法规和政策不足以应对生态挑战,或者在利益冲突下难以实施。另外,全球人口的急剧增加也增加了资源需求,加剧了资源枯竭和环境压力。
(二)文学作品中的生态危机反映
许多文学作品深刻地反映了生态危机的不同方面,从而引发了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反思。气候变化是生态危机的核心问题之一,文学作品经常通过对气候变化的描写来展示其影响。例如,弗雷德·辛格的小說《全球变暖》通过情节和角色来描述气候变化对全球的威胁。小说中的角色必须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和环境灾难,这引发了读者对气候变化的关注。
文学作品经常描写环境破坏的情景,包括森林砍伐、河流污染和土地开发。例如,巴巴拉·金斯洛弗的小说《污染》(The Poisonwood Bible)描写了非洲热带雨林的破坏,以及对当地生态系统的破坏。这种描写不仅呈现了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还促使读者反思人类行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一些文学作品关注了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枯竭。例如,丹·布朗的小说《失落的象形文字》(The Lost Symbol)描写了对石油资源的争夺和过度开采,以及由此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社会冲突。这种描写提醒人们资源的有限性以及需要寻找可持续的资源管理方法。
文学作品在揭示生态危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们通过故事情节、角色和场景向读者展示了生态问题的复杂性和紧迫性。这些作品不仅提醒人们关注生态危机,还启发了人们采取行动来保护环境和寻找可持续的解决方案。此外,文学作品还引发了许多关于人类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哲学思考。它们激发了对可持续发展、资源管理、生态平衡和环境伦理的讨论。通过文学,人们可以思考人类行为如何影响地球,以及如何更好地与自然界相互作用。
五、自然与身份认同
文学与环境之间的联结不仅体现在对自然的描述和反思上,还涉及个体的身份认同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文学作品,人们可以探索自然与人类身份认同之间复杂的互动关系,并思考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角色和责任。
(一)自然与文化身份的交织
文学作品经常将自然描绘为塑造个体身份认同的重要因素。自然环境可以为人们提供身份的根源和归属感。例如,农村地区的文学作品通常展现了人们与土地、农田和家族庄园的紧密联系,强调了自然环境对于个体身份认同的塑造。这些作品呈现了自然作为个体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及个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文学作品还经常探讨自然与文化身份之间的交织关系。每个文化群体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这些环境和资源对于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身份认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文学描绘,可以深入探索不同文化群体对自然的理解和利用方式,以及这种认同如何与他们的身份和历史联系在一起。
(二)自然对个体的启示
文学作品通过描绘自然的美景、奇观和力量,唤起了读者对自然的情感共鸣。这种情感共鸣使个体更加关注和珍惜自然,并与自然环境建立起一种深厚的情感纽带[5]。文学作品可以引导人们重新思考自己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从而培养出一种情感上的身份认同。自然环境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被描绘为对个体成长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力量。自然的奇观、生命的循环以及自然界中的互动过程可以启发个体的内省和成长。通过与自然的接触和理解,个体可以加深对自身的认知,并激发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感。
文学作品展现了自然与身份认同之间的复杂互动关系。自然环境可以塑造个体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历史和情感共鸣相互关联。通过文学作品,个体可以重新思考自己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并接纳自然对于身份认同和成长的启示。此外,文学还揭示了身份认同与环境正义之间的交叉点,帮助人们更深入地思考社会身份与环境可持续性之间的相互作用。通过文学的触发和启示,个体可以更加关注自然,并担负起为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负责的角色。
六、结论
通过文学与环境之间的联结,即自然意识与生态批评的交汇,可以看到文学作品对于塑造个体的自然认知和环境保护意识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文学作品将自然描绘为个体身份认同的一部分,探讨自然与文化身份的交织关系,唤起个体对自然的情感共鸣,并通过自然的启示和塑造促使个体的成长与发展。此外,文学作品也揭示了身份认同与环境正义的关系,引发对环境不平等和压迫的思考。通过文学的力量,个体可以重新思考自己与自然世界的关系,接纳自然对身份认同和成长的影响,并担起保护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的责任。文学与环境之间的联结为我们提供了思考和行动的桥梁,促使个体更加关注自然、珍惜环境,并推动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参考文献:
[1]王斑.当代中国科幻小说中的生态批评[J].中国比较文学,2022(03):2-14.
[2]张振.西方生态批评的第三波浪潮——人类世话语及局限[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22(03):147-156+160.
[3]林钰婷.生态批评的全球视野与生态世界主义[J].东南学术,2022(02):197-207.
[4]刘娜.环境公正生态批评[J].外国文学,2022(01):147-158.
[5]胡燕春.比较生态批评的兴起及其中国启示[J].中国文学研究,2021(04):195-204.
作者簡介:
魏文绫,汉族,江西南昌人,硕士学历,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