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光绪二十年至二十四年,胡薇元在凉山西昌任知县,《清代诗文集汇编》七七三卷收录的《导古堂文集》收录了其在西昌创作的十篇散文,主要包括志序文、游记、碑铭文等,其散文风格沉稳庄重。对胡薇元的西昌散文进行梳理探析,可以了解胡薇元在西昌的政绩和行迹,也可以了解当时西昌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对地域文化的研究也能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胡薇元;导古堂文集;西昌行迹;地域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261(2023)27-0027-03
【基金项目】四川省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区域文化研究中心2022年“区域文化视野下胡薇元创作研究”(项目编号:QYYJC2211);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课题“明清凉山地区诗文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22XZW020)阶段性成果。
胡薇元是晚清著名的文学家,诗文词曲皆有造诣,有《湖上草堂诗》《天云楼诗》《伊川草堂诗》《研经馆诗》《玉津阁文略》《天云楼词》《夭倪阁词》《铁笛词》《壶庵五种曲》等二十余种作品存世。光绪二十年(1894年)至二十四年(1898年),胡薇元调任凉山西昌知县[1],在任期间,他治理刑事、整治民风、打击土匪、重修沟渠祀坛、兴修学堂,对当地社会环境的治理、民风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胡薇元的留存作品中,有不少吟咏西昌的诗文作品,对这部分作品进行解读,有利于了解凉山西昌独特的自然人文风貌,也有利于了解胡薇元在西昌任期內的经历及生活,对凉山区域文化的研究能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一、胡薇元西昌散文概述
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辑的文献丛刊《清代诗文集汇编》七七三卷中收录了胡薇元的《天云楼诗四卷天云楼词》两卷、《访乐堂诗》一卷、《伊川草堂诗》一卷、《研经馆诗》两卷、《湖上草堂诗》一卷、《船司空斋诗录》四卷、《玉津阁文略》九卷、《导古堂文集》两卷,其中西昌的散文主要集中在《导古堂文集》。《导古堂文集》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十一月刊刻于成都,该集书名“导古堂文集”为吴光耀题写。吴光耀,字华峰,晚号三味老人,江夏人。历任四川秀山、永川知县,著有《古文尚书正辞》《华峰文集》等。《导古堂文集》共收录胡薇元各类散文47篇,包括志序文、碑铭文、政论文、游记文、书信等,其中关于西昌的散文共10篇,包括:《西昌县志序》《游泸山记》《研经书院记》《勘镇南寺古沟记》《勘窑沟至大麻柳记》《柘叶西斋记》《与清秋浦学士书》《马烈女墓碣》《书沈子文事》《峦儿圹铭》等。
从篇目上可以看出,胡薇元在西昌的散文创作主要是志序文、游记、碑铭文,通过这些散文,可以了解胡薇元在西昌的政绩、行迹和思想,也可以了解当时西昌的政治经济文化情况。
二、胡薇元西昌散文思想内容
(一)西昌志序文
西昌地处川西偏远山区,民风落后剽悍,难以治理。胡薇元到任后,并没有闲暇游山玩水,而是当即就投入到当地的管理工作。顾复初《研经馆诗序》记载胡薇元初到西昌“日坐堂皇三阅月,决积牍至三千余起,剖判息当”[2]155,并高度评价胡薇元为“良吏”。胡薇元在书信《与清秋浦学士书》中也记载了他初到西昌后所为之事:“三年乃行其四:捕盗治夷治邛湖水利与修研经书院是也,然此皆牧令应为之事为之。”[3]301胡薇元的《玉津阁日记》中记录了其捕盗治夷的有关事迹,《导古堂文集》中则有其治理邛湖水利与修研经书院的文章。
西昌境内河流资源丰富,贯城而过的河流就有海河、东河与西河。海河是邛海湖水流入安宁河的出水河,东河与西河水汇入海河。东河即怀远河,民国《西昌县志》载,怀远河“在东郭外。源出木托山土番,绕城东南,资屯田灌溉,西合邛水达安宁河”。东河即宁远河,民国《西昌县志》载,宁远河“治西郭外。源出凉山土番界,绕城西北,资屯田灌溉,东合邛水达安宁河”。海河与东河、西河本为西昌城民屯田灌溉、生活饮水提供便利,但历史上这三条河流常因疏通不及时造成严重水患,给西昌城民带来不少灾患。《西昌县志》中记载“怀远河(即东河)自东北来注之……此河全长百余里……平时质清味甘,供街民饮料,夏秋小涨,不过冲毁桥梁而已,若累日多雨,连山濯濯土石崩溃,横流四溢,挟污泥大石滚滚而下,则涛头所至,城垣为之倾陷,街市为之破坏,凡人力所经营建置之物,一扫而空……”[4]胡薇元上任不久,便开始在西昌周边勘察地形水势,筹谋治理水患之策,《勘镇南寺古沟记》《勘窑沟至大麻柳记》两篇文章便记录了其勘察地理、筹谋开渠以疏通水患的经历。光绪二十二年九月初三,胡薇元先后偕同僚和乡绅勘察东河海河地势,《勘镇南寺古沟记》对此有详细记载。《勘镇南寺古沟记》云:“宁远郡城外,东河高于海河,海河因东河挟沙石淤高于海,水至四五尺则海水无由疏导,而外来客水反因地势倒灌入海河,沿海田庐浸淫冲塌者不知凡几。今年秋大雨经月,薇元春夏间从郡尊公勘之,旱道亦汪洋成泽国矣。哀哉吾民何其惨罹酷罚之甚矣!”[2]299为解决这一隐患,胡薇元曾多次与当地官员实地考察,提出在镇南寺古沟开凿水渠引水的方案,认为其既可以消除海河水患,保全民命,又可以浇灌渠道两岸的庄稼,可谓一举两得。勘察镇南寺古沟后,胡薇元“研思錬精,彻夜不寐”,多方思考,又提出在大湾窖沟开道。《勘窑沟至大麻柳记》记载了胡薇元与邑绅徐兴元、兴运李尚春勘察了窖沟至大麻柳的地势,沿途经过桂花桥、泸山、刘将军祠到大湾,在考察地势后,胡薇元谋划在大湾窖沟至大麻柳开凿沟渠,并筹算人工物力及所需资金。此项工程所费虽多,但胡薇元认为“此水南行灌田不止千顷”。从这两篇勘察杂记中,可以见出胡薇元在西昌任上关注民情,积极有为,凡事亲力亲为。
胡薇元不仅注重民生,还关注教育,《西昌县志·政制志》在“政绩”中称赞胡薇元“以儒术治民,文学教士,所至建设学校,循循善诱”[3]。西昌研经书院是在胡薇元的努力下创建的,其《研经书院志》记录了创建研经书院的起始经过:“县中泸峰书院,狭隘不容多士,旦他州县来者,不得入止息。请以筹修余资,别建书院,俾学者得治经所,相与讲明,以崇圣教者崇圣耶。”泸峰书院是西昌最早的官学书院,创建于清代乾隆十八年,但胡薇元认为泸峰书院狭小,州县学子来昌求学不能得以止息,因此提出筹资另修书院,以使学子能够安心崇礼治经。在两任太守唐承烈与赵鹿门的鼎力支持下,终于“辟地于郡东北,高其闬闳,大其庭庑,崇其垣墉,为购书百卷实其中,颜之曰研经书院。”[2]295研经书院的修建,缓解了泸峰书院狭小拥挤的窘况,满足了学子在西昌求学的渴望,为西昌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
(二)西昌游记
西昌是中国古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自然风光旖旎。胡薇元在西昌任上,除潜心吏治、关注教育、维护社会环境外,也在空闲之余游览西昌山水,并用诗文记录下西昌的奇山异水,对后世了解百年前西昌的山水名胜有着积极的作用。
西昌邛海泸山是最富名胜的胜境,举凡到西昌来的外地人,都必定游览一番,历来吟咏泸山邛海的诗文也不可胜数。胡薇元在《导古堂文集》卷一《游沪山记》云:“薇元来令是邑,其始至为甲午。夏,出城缘阡陌,行积潦中十里南行,绕邛池五里。”[2]294可见胡薇元甲午三月到西昌后,忙于政务,并没有当即游览泸山邛海,而是在几个月后才有此行。在这边游记散文中,胡薇元对泸山的美景极尽夸赞,文章开篇即写道:“泸山嵺然起于邛池之上,掩峄葳嵬为郡治屏障。在宁远城南,林木聪蔚,岗阜绵络,四时葐蒕,作雾兴云。朝暮易视,变态不穷。”作为西昌城的天然屏障,泸山挺拔高峻,草木葱茏,山岗连绵,四时景色变幻无穷。该散文按照游踪,移步换景,记述了泸山上光福寺、蒙段祠、三教庵、沈家祠、祖师殿、观音阁、财神殿、青羊寺、玉皇殿、五祖庵、孤云楼等景点的独特风光,并认为“山中凡十五祠皆有楼阁可以观海,而要以孤云为最佳。沈祠以深幽胜,孤云以轩朗胜”[2]295。该篇游记在自然风光的描绘中,时而夹杂人文历史的追述,如记述蒙段祠时,追述了蒙段祠的来历,并怀想起明代大诗人杨慎曾经过泸山,写道:“昔杨用修以礼议谪滇南,尝经过此山,烂漫留字墨,非其人,文章节慨致足以动后人,又孰能与之为流连叹赏于深山穷壁下乎?”[2]295胡薇元此处提到的杨慎在泸山留字墨,当指杨慎贬谪云南途径西昌,在西昌泸山留下的《夜宿泸山》诗:“老夫今夜宿泸山,惊破天门夜未关。谁把太空敲粉粹,满天星斗落人间。”在描述“亭台槛榭,水木明瑟”的沈家祠时,胡薇元又引用了当时四川学政何绍基到西昌泸山游玩,在沈家祠留下的楹联“快饮山中索郎酒,同人齐上沈家楼”,以说明沈家祠景色优美,深得“一郡雅观名流,至者咸集于斯”。这篇游记既展现了西昌泸山邛海的绝美山水,又充满了浓厚的历史氛围与人文韵味。
(三)西昌碑铭文
在西昌任期内,胡薇元所作散文中,最能反映作者深情,也最让读者为之感慨的《导古堂文集》卷二之中的碑铭文《峦儿圹铭》。峦儿,字毓峦,光绪十三年(1887年)生,是胡薇元的第三子,胡薇元到西昌任知县时,毓峦随行,丙申年(1896年)正月十六日在西昌去世,年仅十岁。
《峦儿圹铭》是胡薇元在儿子毓峦去世后的二月将毓峦尸骨迁回成都时所作。人生聚散离合,往事如烟。生者对逝者的追思怀想,其情感往往倾注于悼文墓志中,而胡薇元的《峦儿圹铭》不仅仅是对毓峦的追思,还饱含着胡薇元深切的世事无常之悲。从这篇墓志铭中可知胡薇元共四子,但前三子均早殁。长子毓峻“英挺好学,没年七岁”,次子毓崧“沈毅有至性,没年十八”,而三子毓峦“嗣父之孝,嗣母之贞”,但年仅十岁去世,这让胡薇元深感“其可痛何如也”!胡薇元之所以深恸如此,不仅在于毓峦的早逝,还在于毓峦曾陪伴在其身边,虽年幼却懂事孝顺。胡薇元在这篇墓志中回忆其次子毓崧去世时,“峦时才四岁,曰二兄死,儿在,父勿悲。余曰:汝兄能读书胜汝。曰:儿从此读书弗懈”。为了宽慰悲痛的父亲,年幼的毓巒刻苦读书,“日夕不稍惰,辄自恨质鲁不如诸叔”。看到毓峦的刻苦孝顺,胡薇元一方面感到宽慰,但一方面也有着隐隐的忧虑,“余恒嘱师缓之,盖有鉴于崧,不愿其过苦也”。毓峦不仅刻苦读书,还关心孝顺父亲,胡薇元在西昌任上赈灾时,“尝劝余节劳”,父亲夜里祷雨时,“儿起窥,请代”,这让胡薇元深感欣慰。后来,为了照顾生病的父亲,毓峦“感风寒,遂中肝胆,手指尽蜷局然,犹入塾读尚书,计日恐后”,“儿病由是渐甚矣,终不肯废读”,最终早逝。毓峦生病期间,胡薇元第四子毓巘才出生,兄长去世时,毓巘还不满月。丧子之悲让胡薇元丝毫感受不到得子之喜,而是悲叹道:“呜呼!冠者少者不可保,是呱呱者而能望其有成耶!”[2]317这是对毓峦早亡的无限伤感,也是对自己过去将期望寄托在儿子身上致其苦读伤身的无限悔恨和绝望之情。全篇悼文,质朴平实但情真意切,从字里行间,我们仿佛听到胡薇元的凄咽之声,见到其涕泪纵横之容!
(四)西昌杂记
胡薇元到西昌,其弟胡仲炜随行。己未(1895年)夏,胡仲炜回成都,胡薇元不舍兄弟分离,回想兄弟情深,写有《柘叶西斋记》。
柘叶西斋,是胡仲炜在西昌的读书室。从该篇杂记文中可知,胡薇元初到西昌时,住宿条件甚为简陋,没有专门的住宿屋子,只有衙门内的三间破败朽枯的小屋,扫除尘垢后才勉强作为读书室和卧室。读书室“纷披叶落,研地池清,风拂帘旌”,别有一番风致,故取名为“柘叶西斋”。胡薇元与弟弟仲炜在此斋中和当地俊彦讲论学问,筹划救荒、保甲、兴教、弭盗等诸多政事,“冬夜尝深谈至漏尽无倦容。邑事渐以就理”。既而胡薇元更回想起与弟弟仲炜去京师应考,寄居在昆芦禅院时,与弟弟通宵达旦课书,而考榜揭晓,两人均落第。此事虽已是陈年旧事,但想到人事挫折颠倒、弟弟即将离开自己回到家乡,胡薇元不禁感伤不已,故而写下了这篇书斋记。从这篇杂记文中,既可以见出胡薇元与弟弟的深厚感情,又可以反映出其在西昌任期内的政务业绩和生活状况。
三、胡薇元西昌散文艺术特点
胡薇元在西昌的散文,从题材上包括志序文、游记、碑铭文、杂记等,而从内容上说,既有记录其在担任西昌县令任上勘察地理、兴修水利、兴办学校、祈雨赈灾等政治事务,也有反映其游览山水、家庭亲情等日常琐事。从写作手法上看,胡薇元的西昌散文叙事性强,往往对所叙事件的前因后果有较为详细的记载,如《研经书院记》叙述了修建研经书院的起因、筹资经过、书院规模等;又如《书沈子文事》记述了一场因私人恩怨而几乎引发政治争斗的公案始末;再如《马烈女墓碣》记载了因祈雨得知马烈女事,进而具体追述马烈女被强暴、被污蔑终至自尽的经过,刻画出一位无辜而刚烈的悲剧女性,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敬佩与同情之情。这些散文都有着较强的叙事性,透过这些文章,可以让读者了解到胡薇元在西昌时的政治活动、生活行迹。
从文体上说,志序文、碑铭文带有较强的功利性,一般的写作易于陷入公式化写作,缺少真情实感。但纵观胡薇元西昌散文,虽志序文、碑铭文较多,但都情感真挚,语言质朴。如《马烈女墓碣》中,记叙完马烈女的冤情之后,作者感叹道:“尝读归熙甫《贞女辨》以谓,精母日月,诚感动天地。故天地鬼神亦有以相之,不可以常理论者。今观烈女事,至上渎雨泽,其言尤足信焉。”虽鬼神之事与天降甘霖本无直接关系,但作者在此借用归有光文章话语,认为马烈女之事感天动地,实是表达对马烈女的深切同情。胡薇元在西昌散文中,情感最为真挚沉痛的,当数《峦儿圹铭》,文中作者一再发出“其可痛何如也”“呜呼”的慨叹,甚至进而否定自己作为父亲的资格,所谓“冠者少者不可保,是呱呱者而能望其有成耶!儿嗣父之孝、嗣母之贞,而不能庇儿,余又安能畜儿耶”,失子之痛何其深刻感人。
四、结语
胡薇元在西昌创作的散文除《导古堂文集》中收录的十篇作品外,在地方志《西昌县志》中还保存有《重修西昌县南坛记》《西昌街衢记》《西昌县厅壁题名记》等。透过这些散文,可以见出胡薇元的西昌行迹,也对了解近百年前西昌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状况有着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刘于锋.胡薇元年谱简编[C]//杜桂萍,陈才训.明清文学与文献第九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0:384.
[2]胡薇元.研经馆诗[C]//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七七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155.
[3]胡薇元.导古堂文集[C]//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编.清代诗文集汇编(七七三卷).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301.
[4]傅光逊,杨肇基,等纂.西昌县志[M].宁远印刷公司,民国三十一年(1942).
[5]蒋邦泽.凉山州古诗文选释[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26.
作者简介:
彭敏(1979-),四川仁寿人,硕士研究生,西昌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