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华传统音乐文化源远流长,民族乐器作为其中重要部分,发挥着连接人与音乐的作用。处于后疫情时代的人们已逐渐适应方便、快捷的移动端线上学习,传统单一的线下教学难以满足现状,亟需结合“互联网+”模式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使更多人通过互联网切身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本文试将“互联网+”模式与儿童基础琵琶教学结合,探讨可行性与具体方案。从线上视频课程与教材两方面,更加立体的呈现传统与现代技术的相互融合,促使新时代儿童进一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音乐素养,形成完整、全面的人。
【关键词】互联网+;儿童;琵琶;基础教学
【中图分类号】J6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18—184—03
前言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弘扬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吾辈所需承担的重要责任,笔者自幼习琴,本科与研究生阶段都浸润于音乐教育专业琵琶主项下学习。长此观察:专业琵琶演奏者与钢琴、声乐为主的音乐教育、音乐教育理论研究者,他们更多关注点在舞台演奏和学校音乐教育,而对于专门研究传统民族音乐的普及与教学工作仍有较大空缺。因此,结合“互联网+”模式与琵琶教学可以作为一条尝试路径,便于儿童了解民族乐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
一、“互联网+”与儿童基础琵琶教学的相关概述
(一)“互联网+”概述
“互联网+”一词最早于2015年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中提出。指的是利用互联网平台以及信息通信技术,把互联网和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相结合,在新领域创造出的一种新生态。①随着科技发展,多种移动端、5G技术的诞生,为改革、创新、发展传统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网络平台。然而,“互联网+”模式不仅包含视听结合、声像一体、资源丰富的线上教学、在线教育、微课等视频形式,也从管理模式、学习方式、沟通互动以及结合实体书籍方面发生了变革。这一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也不断精进了教育模式,促进了教育公平。
(二)儿童基础琵琶教学概述
琵琶作为我国重要弹拨类乐器,被称为“中国弹拨乐器之王”,至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回望唐朝“贞观之治”时期,政治稳定、经济发展,音乐文化也随之繁荣。从白居易《琵琶行》、王翰《凉州词》等诗词,到《敦煌琵琶谱》《天平琵琶谱》等乐谱以及苏祗婆、康昆仑、段善本等琵琶演奏家,无不表明了当时琵琶艺术已发展至一定高度。现今,学习民族乐器成为众多喜爱民乐家长的首选,引导孩子从小学习民族乐器,可充分调他们的好奇心与探索欲,激发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琵琶由于上手较难,演奏技法复杂,以至于学习人数还远不及西洋乐器和其他民族类乐器。如此反差令笔者想探寻更多的传播与教学可能,接触、了解这一件古老而又赋予了现代色彩的传统乐器。
二、“互联网+”与儿童琵琶基础教学相结合的研究价值
(一)补充传统教育模式
传统的乐器教学以线下教学为主:学校社团课、民乐排练课,课外兴趣班等。但近几年,疫情促使了教学模式改变:课堂从师生在同一时空下的面对面教学,补充加入了不受时空限制、方便快捷、辐射范围广的线上直播、录播课,极大拓展了優质教育资源的使用价值,加速了教育的自我变革,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教育公平。教师可在大量传统教学实践基础上,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拓展教学,例如:录制教学视频传至网络平台(中国大学生MOOC、爱艺术+、爱课程、Bilibili等)学生足不出户即可学习到海量课程。同时,线下教学存在时空受限等问题,而线上教学可以很好的解决时间与空间问题,通过实时反馈、交互体验、留言互动等有别于传统上课形式给传统教学注入新活力。
(二)传承民族音乐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近些年被多次强调,如:2017年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的意见》,提出了具体传承与发展工程。2020年颁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美育》文件)工作原则中指出“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陶冶高尚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增强文化自信。”②《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版),在课程性质中也提及需着力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琵琶作为传统民族乐器中的一部分,儿童可以通过学习演奏,了解相关文化、历史沿革,聆听经典传统乐曲,熟悉作曲家与创作背景等内容来弘扬中华文化,提升审美素养与文化自信。
(三)丰富儿童基础教育
梁启超《论幼学》“人生百年,立于幼学。”短短八字即表达出了幼年时期的学习对整个人生的重要性。正确引导儿童从小学习民族乐器,有助于培养他们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伴随物质条件不断丰富,儿童的学习不仅限于学校基础课程,在课外学习一门乐器也可以作为提升艺术审美素养的途径之一。琵琶作为民族弹拨乐器,无论是独奏、重奏、合奏都是不错选择,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对手、脑、眼控制的身体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近些年不断发展的互联网线上课程出现在人们视野,有基础技法讲解、曲目演奏、历史科普等,极大拓宽了儿童基础教育的学习内容。
三、“互联网+”模式之线上视频教学
线上教学通过高效、便捷的网络与亲民化的学习方式获得广泛青睐。但当下儿童琵琶教学仍属于起步阶段,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众多课程以点到为主,教学者多站在表演者角度展示,缺乏一定教学思维,极少有真正站在儿童立场的基础教学,往往缺乏系统性、规范性,教学目的不明确。笔者希望结合音乐教育一般规律,阐述上课过程中所必须的课程内容、课程设计、课程创新与课程评价四方面,构思有别于传统的线上儿童琵琶基础课。
(一)课程内容
《美育》文件开篇即“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学习民族乐器正是对美育在学习过程中的具体落实。不仅需要掌握基本演奏技法,更应拥有授之以渔的迁移能力。传统器乐教学教师主要关注学生的演奏能力与表现水平,而各类基础音乐理论知识(乐理、视唱练耳等)往往交织在其中,很少系统性讲解。关于琵琶的历史沿革,作曲家、创作背景、作品赏析等内容的介绍往往几句话一带而过。对于新时代儿童,只掌握技术是远不够的,所以需要在课程中系统加入乐理、视唱练耳等基本理论知识,以及名作赏析、人文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内容,从而提升儿童的综合素养。
(二)课程设计
由于年龄限制,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相对较短,所以需要在保证儿童学习成果的前提下,充分利用互联网的各种特性来提升课程的丰富程度。例如:变换上课形式,在课程中根据儿童的学习特点配以动画,通过拟人对话方式拉近距离。丰富课程内容,系统性的加入基本乐理及琵琶相关知识,音符时值、拍号、调号等;积极互动,在课程中设置与教学内容相符的提问,在学习的不同阶段上传演奏视频,教师进行点评;课后练习,在课后教师录制课堂中对应的演奏技法,学生跟随练习。如此一来,线上学习形式更为丰富多样,利于儿童接受与参与。
(三)课程创新
在课程中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理解认知、创新能力很重要。对于教师单纯示范、说教,上课形式单一,加入动画并通过游戏互动拉近与孩子的距离。如:利用口诀帮助孩子记住抱琴姿势“双脚并拢坐一半,怀抱琵琶放腿间,左手在上右手下,轻轻扶琴不会倒。”相比于单纯讲解,依葫芦画瓢的模仿效果会好很多。以往教学只局限于“会弹”,而不了解手中的乐器,同样可以用动画展示琵琶构造、制作方式,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针对以往乐器学习过程中以曲代功,学习无序,可有计划的将基础知识穿插其中。针对学生演奏曲目固定,缺乏新内容,教师可以运用孩子能够理解的语言,分步骤讲解一首乐曲的创作过程(曲名-调性-节拍-节奏-旋律)并设置填空,孩子即可自行创作属于自己的旋律(如下图所示)。
(四)课程评价
不同于线下师生面对面教学,如何在线上教学中与学生积极教学互动,如何阶段性反馈教学成果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课堂互动:直播课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实时评价与提示,而录播课程则需在课程设置时提前预设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适时解答。第一,可以从课堂内容入手,在课堂中适时加入选择、连线、填空题目,使学生保持注意力集中。第二,通过举办线上音乐会,阶段性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第三,建立电子“相册式”学习库,记录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与每堂课的课堂反馈。
四、“互联网+”模式对琵琶基础教学教材的启发与思考
教材是指根据一定课程标准编撰,反映学科所学内容的教学用书。运用于音乐领域,也可形容为琴童学习路上所必不可少的“铺路石”。但如今,传统乐器的普及类绘本与进阶型基础教材相较于西洋乐器仍然很少。刘德海先生也曾探讨过“琵琶界为什么没有神童出现”的问题。他回答道:西洋乐器技术训练系统化、教学方法科学性以及文献丰厚都比中国传统乐器强。一是琵琶教学落后,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二是中国美学崇尚模糊哲学,传统音乐虚实之间更强调“虚”境,民间音乐则追求风格韵味,这一切美学要求恰恰很难编成可以操作的符号,这就把青年乐手难住了。③笔者希望搭“互联网+”模式的顺风车,从切实可行的教材入手来推动儿童基础教育发展,构思传统民族器乐教材发展新方向。
(一)“可观”“可听”的启蒙绘本
绘本是指以绘画为主,加以适当文字成册的图画书籍,主要以故事的形式将知识、道理渗透其中。儿童通过阅读绘本故事可以构建精神世界,培养学习能力。其优点为:提高观察、表达、审美等能力。在互联网迅猛发展的时代,可将纸质类的绘本配合动画、音频让儿童全方学习与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如:参考钢琴《巴斯蒂安》系列教材,将音乐基础知识分为乐理、基础、技巧、视奏、演奏的形式,传统民族器乐在设计进阶基础知识的基础上,也可以根据乐器历史、特性、演奏家等内容,创造性的加入音乐故事来辅助孩子启蒙学习,配合二维码可以扫描出相应的视频课程、音频曲库,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体验、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点读笔是早期结合网络的实物,是将科技融入电子笔中,通过触碰书籍的形式进行朗读。现在有通过扫描二维码将书中平面、静态的图片转化为立体、动态的VR动画。随着科技不断日新月异,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不断思考并探索互联网结合儿童绘本书籍的阅读方式。
(二)讲练结合的基础教材
“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教材作为学琴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陪伴儿童从启蒙到进阶。但市面上适用于儿童基础启蒙的琵琶教材很少,页面往往为黑白配色,编者的教学重点在于演奏技法,从基础入门到演奏高阶作品跨度大,一本书内就包含了从零起步到演奏有一定难度曲目的全部进阶过程。借此,不妨参照同是民族传统乐器的《古琴蒙学》(杨青、沈怡乔编)。该书真正从儿童视角出发,讲练结合,循序渐进,兼具阶梯型与系统性。专门针对古琴初学儿童,采用大开本,色彩丰富,配有与乐曲情境相符的水墨画插图,以及与课程相对应的视频、音频二维码,极大程度将实体书籍与手机移动端结合,学习者通过电子设备即可观看课程视频与聆听专业演奏范奏。试问:琵琶儿童何时才能拥有如此一本兼具时代性与民族性的启蒙教材?愿与诸君共同努力之。
五、结语
本文从“互联网+”与儿童琵琶基础教学两方面出发,前者是新的发展业态,后者是中国传统民族乐器,探讨了将传统器乐教学和具有时代性的发展模式相结合的构思。通过切实可行的线上课程设计与联系互联网的绘本、教材作为切入点,目的在于让更多儿童轻松、有趣的了解、学习琵琶艺术。整个过程更像是在孩子心里播种一颗民族音乐的种子,使他们能够在充斥着流行音乐、西方音乐的耳朵中留下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声音,提高对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更深刻的理解与表达。同时也希望能夠激起社会各界音乐教育专家以及琵琶演奏家心中的涟漪,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与传承性做进一步探索。
注释:
①莫岱青.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倡“互联网+”的意义[J].计算机与网络, 2015(6).
②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N].新华日报, 2021-10-18.
③刘德海.每日必弹[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杨青,沈怡乔.古琴蒙学[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21.
[2]苏杨,苏勇.少儿乐唱古诗词[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9.
[3]卢永平.对幼儿园绘本教学热的冷思考[J].中国民族博览,2022(2).
[4]廖隽嘉.钢琴是怎样“练成”的[M].江苏:江苏文艺出版社,2012.
[5]李碧武.“互联网+教育”的冷思考[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5(17).
[6]王耀华.深扎于中华文化的土壤:中华文化为母语的音乐教育[J].乐府新声,1996(1).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成果(项目编号:Y202249118)。
作者简介:文雅(1998—),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音乐教育专业。